“有仇不報非君子”。這是一句老話,古書上有,戲文裡有,生活中的人們也常掛在口頭上,它已被傳承多年,被小說戲劇所渲染,為江湖人們所推崇,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把這句話翻騰出來,目的就是示眾。論古,它不合孔孟禮教;論今,它不符現代文明。表面看它似豪言壯語,實則垃圾一堆。它的直接後果是無休無止的冤冤相報,給社會帶來恐怖,給祥和蒙上陰影,遺患無窮。
儒家講究“仁者愛人”,佛教講究“慈悲為懷”。這句話既不講仁,也不講慈,只講仇。且是以仇報仇。殊不知,歷史上有多少智者以德報怨,寫下美麗篇章。多少聖者以寬待人,留下美好記憶。
釋迦牟尼佛寬恕十惡不赦的提婆達多,耶稣寬恕出賣自己的猶太,不是他們善惡不分,好壞不明,此乃聖者的胸懷。歷史上曾有不少智者寬恕待人成就大業的事例:春秋時代,楚莊王不因部將調戲愛妃而予處罪,終獲該將以殺敵回報寬恕之恩;齊桓公不念一箭之仇而義恕管仲,終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一代霸業。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征戰南國,七擒孟獲,七擒七縱,使孟獲心悅誠服歸順漢邦。
可見,寬恕之心大能敵國,小能服人。沒有海量的胸懷,難以成就海量的事業。古人雲:“小不忍,則亂大謀”,個中道理顯而易見。何謂君子?寬恕之心。何謂小人?嗔恚者也。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些父母,稍不如意,就把兒女趕出門外,弄得子不能盡孝,父不得其養,甚至釀成悲劇。想必我們也常聽說老板過份苛刻對待員工,甚至令吃糞、下跪。如此沒有寬恕美德,怎能不釀成災難?再看中東,戰火連綿,仇殺不斷,愈演愈烈,究其因,無非還是個“仇”。無數事實表明,不少災難是人為的,始作俑者是仇恨心。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只有法律而沒有道德,即使法官再公正,警察再嚴厲,終究不能根治人們心靈的創傷,也難免錯案,難免民怨!此中說明,光靠法律不能解決問題,心中慈悲,才能化解怨恨。寬恕,才能感召人心。
寬恕別人,實際也是在寬恕自己,寬恕的人多了,路子也就拓寬了。寬恕只在一念之間,卻能化戾氣為祥和、化丑惡為善美!人與人之間,縱有小小的嫌隙,實不足以將它擴大。如果我們的社會夫妻之間、朋友之間、主管部屬之間、父母兒女之間、政府人民之間,大家都能心存寬恕,則是一個充滿寬恕之美的社會,何其美好!何其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