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一法,最為末法透機之法。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不觀末法眾生,神識飛飏yáng,心粗境細,觀難成就。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之言乎。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故楞嚴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
隨自意三昧,為上中下三根同修之行。念佛人雖不專以彼為主,亦不可不知。知此,則念佛之菩提心更為殊勝。以其知行住坐臥食語,無非自利利他之時也。然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吃素戒殺做起,則方為真念佛人矣。
參考注釋:
【十六觀】觀無量壽經正宗分所說十六種之觀門:一、日想觀,二、水想觀,三、地想觀,四、寶樹觀,五、八功德水想觀,六、總想觀,七、華座想觀,八、像想觀,九、佛真身想觀,十、觀世音想觀,十一、大勢至想觀,十二、普想觀,十三、雜想觀,十四、上輩上生觀,十五、中輩中生觀,十六、下輩下生觀。
【隨自意三昧】為天台宗四種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異稱。謂隨意之生起即修禅定,而不局限於行、住、坐、臥四威儀。大品般若經稱之為覺意三昧,南岳慧思則稱之為隨自意三昧。即於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用觀,念起即覺,意起即修三昧。
如誠法師譯
持名念佛這一法,是最徹底切合末法眾生根機的法門。善導大師雖然寫了《觀經四帖疏》,實際最注重持名念佛這一個行門。沒有看到《四帖疏》中說:“末法眾生,神識飛揚躁動,心識粗重,境界細微,觀想難以成就。大聖悲憐,特別勸導我們專持名號。因為稱名容易,相續淨念即會生起”這個話嗎?觀門雖然有十六,修行的人來修習,應當從容易的去修。或者作如來白毫相觀,或者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上中下九品的觀想,不過令人知道修行人往生的前因與後果罷了。只要了知就可以了,不必要特別來作觀。觀想的義理,不可以不知道。觀想的事修,暫且從緩。如果義理道路不清楚,觀想的境界不明晰,心浮氣躁的來修觀想,或者會生起魔事。即使是能夠觀想到境界現前,如果內心有妄生的喜悅之念,也會因為歡喜而成為障礙,或者導致退失前功。所以《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望你一心持名,當作千穩萬當的修行。等待心念歸一,淨境自會現前。
隨自意三昧,是上中下三根同修的行門。念佛人雖然不專門以隨自意三昧為主,也不可以不知道。知道了這些道理,那麼念佛的菩提心更為殊勝。因為他知道了行、住、坐、臥、吃飯、說話,全都是自利利他之時。然而必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吃素戒殺做起,那麼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啊!
復崇明黃玉如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