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五十六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6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四面,最後一句看起: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
這個一段經文,從前面給我們介紹過來的是第十二個佛剎,前面介紹了十一個,其中第一個說得比較詳細,其他的都是略說。第十二佛剎講得很詳細,這個經文也比較長,第十二佛剎舉往生菩薩的智慧、德能也說得比較具體。
『佛名無上華』,這個世界菩薩數量就多了,佛給我們說『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這一句話很重要。前面彌勒菩薩問的是十方世界不退菩薩往生的人數有多少,這個不退決定是念不退,也就是法身大士。世尊特別給我們介紹無上華佛的剎土,是這一個佛剎,我們從這一段簡短介紹當中能夠體會,他們眾生的福報、善根非常深厚,對於淨宗法門、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些因果他們都相當的透徹,所以往生的意願很強,人數極多,是世尊勸導我們往生一個很好的示范、很好的一個例子。這麼多的菩薩都是證得三不退的。
『智慧勇猛』,這一句我們在此地念到了,要把它記住。不是真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對這個法門往往有疑惑。說到念佛往生,實在講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魔障很多,自己也很難說自己有把握。這些魔障往往不是個人能夠預料得到的,也不是自己當時有能力克服的,必須要有真正修持的功夫才行。
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很深,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差不多是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小行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乃至於邊地往生的,都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善根都這樣深厚,為什麼往生的品位不相同?差別那麼大?此地也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思考的,就是『具大精進,發趣一乘』,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有些善根雖然很深厚,沒有「大精進」,那他往生品位當然就低了。為什麼有人大精進,有人不能大精進?這個當然是遇緣不同,緣太重要了。
『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七日」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打佛七,依照《彌陀經》的教訓,從一日到七日,七日精進念佛。佛在此地給我們說的,他這個七天精進的念佛就「能攝取百千億劫」,是時間。「大士」是指地上菩薩,通常我們稱大士的時候是地上、登了地的菩薩。他們所修的功德,這七天當中能夠把他們所修的功德,我們同樣能得到。人家修的是百千億劫,你七天就得到了,這話能相信嗎?這也是難信之法。諸位要曉得,這個七日之中唯有一心執持名號,那是真做得到。若不是一心執持名號,修任何行也沒有辦法超越法身大士百千億劫,那是很難很難的。但是念佛行,念佛要一心稱念。
什麼叫一心?進念佛堂之後,或是一日,或是二日,或是七日,除一句佛號之外,決定沒有雜念,這個名號功德就不可思議了。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全攝彌陀果地的功德,何況菩薩?何況這些法身大士?這個我們當然能夠相信的。我們信這個理,可是事實上實在說相當困難,難在哪裡?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了,知道精進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實在是不容易做到。
『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真正的事實。
【其第十三佛。】
這個實在講『第十三』,它底下應該是「佛剎」,「第十三佛剎」。
【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
這個數字所稱的是不退菩薩。
【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
這就是前面講的小行菩薩,那這個數量就更多了。前面這個『七百九十億』,這是不退菩薩,也就是法身大士。那麼佛具體給我們介紹的,這個地方總共有十三個佛剎,佛是略舉,往生的菩薩們太多太多了。
【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不要講別的了,單單說佛剎的名字、佛的名號、往生的人數,世尊在此地告訴我們,就是說上一劫還說不完,『不盡』就是說不完。由此可知,每一天,甚至於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十方世界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真正不可思議。這個世界如果沒有真正的好處、真實的利益,這麼多人到那裡去干什麼?我們不要看別的,就是這個淨土法門,其他經都不要看,就看這一品,你看他動心不動心?十方世界那麼多人都去了,這個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那個地方不是真好,不是有真實的利益,不可能有這麼多人去。古德有個比喻,往生西方世界的人數比下雨天落的雨點還多。
本經的正宗分到這個地方就圓滿了。下面有六品經是本經的流通分。佛經在體例上都有三分,有序分、有正宗分、有流通分。我們這一部經流通分很長,不是幾句話,而是有六品,這是大經的架勢。我們看《華嚴》、《法華》是這種架勢,就是序、正、流通三分經文都很長。我們這一部經也是如此,在前面我們看到序分總共有三品,流通分有六品,所以這是具足大經的架勢。流通一共分為五大段,六品經總共可以分為五大段。在第一大段裡面: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這一品經是「勸信流通」,就像蓮池、蕅益大師所說,本經在在處處你都會看到、都會體會到「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古德稱為「三資糧」,往生淨土必須具足的條件,流通分裡面具足。回頭再看,正宗分裡面也具足「信願行」,序分裡頭還是具足「信願行」。我們這一部經這個意思非常的明顯。正宗的最後,我們剛剛讀過「菩薩往生」,這一品經裡面的旨趣是勸信,看到這麼多人往生,我們應該要相信,應該要發願。正宗分末後跟流通分的一開端銜接起來了,全是勸信。我們看經文: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
這一句是承前啟後,承是接著前面一品經,也是流通分開端的一段文字,承前啟後。『彼諸菩薩摩诃薩』是指十方世界諸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善獲利益』,「善」是善巧,很巧妙、很容易的得到了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真正不可思議,就如佛在經上所說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他們得到這個利益多少,只有佛才知道,除佛之外,等覺菩薩也搞不清楚。他怎麼獲得的?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所獲得的,這是十方菩薩。「諸菩薩摩诃薩」,諸菩薩是小行菩薩,像我們都有分,都夠資格。摩诃薩,當然我們不夠資格,那是證了三不退的菩薩,我們比不上他。小行菩薩裡面帶業往生的,我們夠資格。生到西方世界所獲得的利益是平等的。那個世界是平等法界,這個不可思議。佛這一句話提醒了我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佛在這裡不僅僅是勸我們要信,還勸我們要發願,一定要願生淨土。『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善根深厚,就像經裡面所說的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樣的男子、女人,具足善根、福德。『得聞阿彌陀佛名號』,這是因緣,《彌陀經》上講的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這一部經,或者讀到這一部經,生了歡喜心,這是因緣具足了。如果善根、福德不具足,縱然聽到這個經,聽到佛的名號,不能生起歡喜心,不肯發願求生,這個是善根、福德不具足,還不夠。
這個地方說的,這是三個條件都具足了,他『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此地講的「一念」是精純而不雜的意思,換句話說,聽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名號,心裡面真正生起歡喜心,一念純真,這才能得到感應。假如不是一念純真,下面這兩句,這是往生關鍵,他必定不具足。所以這個兩句,能不能往生,能不能有把握往生,能不能決定往生,就在這八個字。
第一個是『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佛門常講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事事物物統統回頭,專依阿彌陀佛,這就對了。世間法裡頭要回頭,出世間法裡頭也要回頭。出世間法經典很多,法門很多,過去對於那許許多多經論法門都生歡喜心,都喜歡去探討,也都希望修學,今天聽到阿彌陀佛,從那裡都回頭了,那些法門全部放下,這叫歸依阿彌陀佛。歸依《無量壽經》,我們一生的修學專依《無量壽經》,這叫「歸依」。所以要不是一念純正,他怎麼會做得到?覺明妙行菩薩說得好,念佛法門最忌諱的就是夾雜,這個夾雜是包括你還要去讀誦修學其他的大乘經論,它包括這些。為什麼?你不是一念,你是多念,多念就是雜念;你不是一心修學了,你是多心在修淨土,你的心不容易得清淨。所以這個兩句話,流通分一開端給我們提出來。其實這些經文前面我們已經讀了很多了,本師實在慈悲到了極處,不怕重復,不厭其煩,在在的提醒我們,唯恐我們疏忽掉了。
實在講世尊這個做法,它有道理,我們凡夫的習氣太重,雖然明白這個道理,大乘經論都還是想翻翻看看,沒有還想找一找。所以古大德給我們做榜樣,近代印光大師,這是示現,示現實在講也就是教給我們,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他在沒有專修淨宗的時候,他看得很多,涉獵很多。這是菩薩再來,也示現做凡夫,也裝個凡夫的樣子,裝得像。但是真正明了了、真正認識這個法門了,他統統放下了。沒有認識之前,都修,這真的是雜修。認識之後,他老人家一切放下了,所以自己佛堂裡面只供養一尊阿彌陀佛,一個香爐,一杯淨水,佛堂裡面只有一本《阿彌陀經》,其他的什麼都沒有,這個表示什麼?「一念喜愛之心」,那就完全表現出來了。你還擺其他的經論在那裡,這個「一念喜愛之心」談不上,你還愛別的,你還不是一念,你所喜愛的方面還很多,這就不是「歸依」了,「歸依」兩個字就沒有了。可見得「歸依」兩個字的意義很深。
我們今天一般人習慣,我們皈依某個法師,那大錯特錯。真正的皈依,皈依阿彌陀佛。我們「皈依佛」,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法」,皈依《無量壽經》。這個三皈就落實了。「皈依僧」,「僧」是西方世界蓮池海會,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是我們的皈依處,這個就對了,就沒錯了,我們這個心才真正專一,這種人往生才有把握,決定得生。
『瞻禮』是修行,也就是念佛。《法華經》裡面講「一心合掌,瞻禮如來」,那是講四種念佛裡頭的「觀像念佛」。我們供養佛像,把佛像看作真佛,時時刻刻不離開他;離開佛堂,心裡面還是想佛。《十六觀經》上說得很好,心想佛時,這個心就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為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何況佛明白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想作佛,要一念專想,這樣才能夠很快速的達到目的。要一念專想,所以這個念佛叫「一心稱名」,這個很重要。所以修這個法門的人,拜佛專拜阿彌陀佛,念佛專念阿彌陀佛,想佛是專想阿彌陀佛。
我們凡夫業障習氣深重,換句話說,妄想太多了,雜念太多了,想專專不了,想一也一不了,最好的方法就是供養佛像。佛像自己可以多觀摩、多選擇,選擇你最喜歡的這一尊佛像,彩畫的也好,雕塑的也好。選擇之後,我過去也常常教人,一生都不要改變,為什麼?這個像就看熟了,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現的那個像就是你心裡想的這個像,一點都不會錯。所以每個人往生,每個人看到阿彌陀佛的像可能都不一樣,為什麼?阿彌陀佛現的像是隨眾生心想生的。所以我們自己常常供養的這一尊像,很熟悉了。我們如果要是出外旅行,怎麼辦?現在好辦,現在有照相機,你家裡供養的佛像,你把它照下來,照成照片,旅行的時候就可以帶在身邊,時時刻刻不離開。
我贈送給諸位小佛卡印的這個佛像,就是我們台北華藏圖書館供養的。這一尊佛像是瓷的,年代很久了,大概有兩百多年,這個像造得非常之好,造得非常莊嚴。我們把它照相,請照相館專家來照的。那麼這個佛像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時時刻刻能「瞻禮」。瞻禮之際,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訓,在自己心中油然而現。他對我們的教訓是什麼?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教訓字字句句,一見到佛像就想起來了。『如說修行』,這個「說」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所教給我們的,我們完全照做。當然開頭不能完全做,做不到,盡量去做,一年比一年多做一些,一月比一月多做一些,希望自己能夠在三、五年當中都能夠圓滿的做到,這叫真修行。
這個做也要定上期限。我們念佛打一個佛七,七天克期求證。我們要把佛對我們的教訓圓圓滿滿做到,也要克定一個期限,要真正去做。如果年歲大的人,年歲大,記憶力衰退了,經典不能完全背誦,換句話說,不能記得,那怎麼辦?記它要緊的教訓,在每一品裡面記幾句就行了,這個方便,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把它做到,這就是「如說修行」。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這是佛說的,這一個人他會得到很大的利益。佛有沒有給我們具體說明這很大的利益是什麼?有,底下一句就說了,『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就是如前面序分、正宗分裡面所說的功德利益。你要能真正這樣修學,你一定可以得到。向下經文佛教給我們,彌陀弟子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要用什麼樣的心態:
【心無下劣。】
『心無下劣』就是我們現在人常講的自卑感,總覺得我不如人,跟人家站在一起很難為情。佛弟子沒有這個現象,心地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安詳的、是自在的,決沒有卑下。
【亦不貢高。】
跟人相處也不會貢高自大。謙敬是美德,謙虛、恭敬是美德,是應當要具備的,但是絕對沒有自卑感,沒有貢高我慢。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修行是心地功夫,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論環境是好還是不好,功夫都不間斷。環境好,在這個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不起貪愛;好的環境起了一點貪愛的念頭,錯了,所以這都是修行。修行不一定是每一天要讀經、要念佛,不是的,在環境裡面修清淨心,這是修行。逆境裡面,不動瞋恚心。凡夫在逆境裡面就瞋恚,心就不平;順境裡面就起貪愛,這是凡夫心,凡夫心是錯誤的。我們要把這些念頭修正過來,無論境緣好壞,絕對不影響自己的清淨心,在這個裡面成就平等心,成就大慈悲心,所以這叫『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當然在念佛人來講,無論什麼樣的境緣,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從不中斷,所有一切境緣都與我不相干,我這一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就是「善根增上」了。這一種修行的方法跟十方不退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學,在方法上講,完全相同。采取這個法門,對這個法門產生了信心,堅定的意志決心,這個人的智慧跟十方不退菩薩的智慧也相等。智慧、方法等同十方不退菩薩,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獲殊勝功德利益,跟那些大菩薩哪有不相同的道理!那些菩薩們修了百千億劫,我們在短短的時間當中一心稱名,全攝諸菩薩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於理於事都能叫我們相信,都能叫我們不懷疑,這是法門殊勝。下面是佛對我們的贊歎,佛這個贊歎也是真實的勸勉: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經文,想想第一品裡面上首弟子表法第一人:憍陳如尊者,諸位要是常常看佛經,在序分裡頭列名很少看到這個人。他在世尊弟子當中代表的是什麼?代表第一。如果那個經不是第一經,不是第一法門,那就不會有他;有了他在,那個經是第一經,那個經是第一法門,他代表第一。為什麼他代表第一?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道的時候,這是第一次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這是佛第一次在這個世間,我們世間人見得到的,在鹿野苑講經說法,他成道以後第一次講的,聽眾五個人。這五個人當中,憍陳如尊者一聽,他就開悟了,當時就證阿羅漢果,所以他是釋迦牟尼佛會下第一個開悟的,第一個得道成阿羅漢的,所以這是釋迦第一弟子。把他擺在這個經裡面,排名排在第一,那個意思就是說這一部經是佛度眾生第一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是第一成佛,所以這是佛的『第一弟子』。前後經文一照應,這個意思就非常非常的明顯了。
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有許多人不知道,以為念佛是自了漢,念佛人沒有慈悲心,念佛人沒有智慧,是『小乘』,外面說這些閒話的人多了。凡是說這些話的大概是兩種意思:第一種,有意破壞,他是別有用心,他別有企圖;第二種人是無意的,他自己沒有智慧,他自己對於這個事實不能了解,人雲亦雲,聽到別人這樣說,他誤以為是真實,他也這樣宣說,這是絕對錯誤,自誤誤人。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相信佛語,此地明明說得清楚,這個法門不是「小乘」,不但不是小乘,是大乘當中的大乘,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真正是十方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就是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也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亦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第一弟子,這是我們應當要認清楚的。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
佛在這個地方跟我們說的句句是真實話,把這個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介紹給我們了,勸我們,勸世間天人、阿修羅等,這就是六道眾生,普遍的勸告六道眾生。『應當愛樂修習』,「愛樂」是喜歡、愛好,對於這個經典、法門要真正喜歡、真正愛好。前面讀過「如貧得寶」,這是真實的寶藏,無盡的寶藏,第一寶藏。修學,「習」是去實習,認真的把它做到。『生希有心』,這個經典、法門實在是無量劫來難得遭遇的,真的很不容易遇到。在這個本子沒有出現之前,因為《無量壽經》的本子很多,內容不相同,會集不圓滿,所以歡喜心就很難生起。《彌陀經》雖然好,經文太短,對於西方世界種種事理因果說得不夠詳細,因此不是真正善根發現的人,對於這些經典很難生起喜樂之心。
這個本子出現還不到五十年,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本子到今天還不到五十年。因為是一個居士會集的,佛門裡面依然不免有門戶之見,對於流通也就障礙重重,一直到最近才真正突破這個障礙普遍流通。這是在一九八二年,今年九二,才十年的時間,真正突破障礙普遍流通才十年。
我們讀到這個經,真正生歡喜心。為了幫助大眾斷疑生信,不為這些重重阻礙的影響,我們特地搜集《無量壽經》的原譯本、歷代的會集本,把它印成一冊,我提了個名字,就是原有「淨土五經」,我後面加上一個「讀本」,《淨土五經讀本》,提供諸位同修做參考。你見到這個本子,你自然就深信不疑了,不會再受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動搖了我們自己的信心。真的是無量劫來難遭遇,我們非常非常有幸。換句話說,若論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比往昔那些往生的人都來得殊勝。只要自己真正用功,像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歸依瞻禮,如法修行」,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必定在古人之上。你要問原因在哪裡?我們遇的緣比他們殊勝,這是善導講的了,「遇緣不同」,我們的緣太殊勝了。
【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導師』是我們六道眾生對佛陀的尊稱。阿彌陀佛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是阿彌陀佛所在之處。我們展開經典就如同阿彌陀佛當面給我們講經說法,這是「生導師想」。所以經典一展開,如同面對著佛,親自聽佛開示,要以這樣的尊敬心,你得的利益就殊勝了,正是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必得十分的利益」。
【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
這一句是佛勸勉我們要流通這個經典,要推廣這一個法門,希望無量眾生都能夠見到這個經典,都能夠聽到這個法門。我們自己得到殊勝無比的利益,不要忘了六道苦難的眾生。
前面給諸位同修報告過,眾生有三等,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第一等是根熟眾生,過去生中已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了,他沒有機會接觸到這個法門,我們幫助他。他一接觸,他就能信受,他就能奉行,換句話說,他這一生必得往生,這根熟的。根不熟的,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雖然他不願意求生淨土,他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了金剛種子。或者他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到晚年,人到老的時候跟年輕人想法、看法都不一樣了,覺得過去所修的,修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想一想念佛還是有道理,年輕的時候不相信,老的時候他相信了,那還是管用,促使他根熟。根沒熟的,幫助他、促進他成熟。那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所以這個經書要多多介紹給你認識的人,送給他,不要害怕。「那個人不相信,我這個經書送給他,他也不看,亂丟,造罪業」,你要有這些顧忌,就不能利益眾生了,眾生跟阿彌陀佛的緣就斷掉了,這很痛心的事情。造罪業怕什麼!罪業造了,阿彌陀佛種子種上了,那罪業受完了,這個種子成熟,他能往生,他得的利益不可思議。所以不要害怕,經書、佛像人家糟蹋也不怕。他糟蹋,他自己心裡也明白,「那個阿彌陀佛的像,我把它丟到垃圾桶裡去了」,阿彌陀佛印在他心裡頭了,這個印象拿都拿不掉,那就行了,所以不要害怕。有很多人有這個執著,這是錯誤的。固然你這個恭敬心是好,自己要恭敬,但是度眾生這個心量要廣大,要知道諸佛菩薩大慈大悲。
所以經典、佛像,我們總是大量的來流通。我這些年來,差不多十年來,同修們供養我的這些錢財全部都在印《無量壽經》。因為別的經有人印,很多人印,這個經沒人印。那麼這個十年提倡,現在在台灣也有別的地方印這個經,我看到很歡喜,也有人印了,這個效果就逐漸逐漸擴大了。像我們在此地做的這個錄音帶、錄影帶,這是有聲的《無量壽經》,我們也要大量的去流通,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這些帶子、膠帶保存的時間有限,所以我就想把它做成雷射的片子,金屬片子保存的時間久,不會變質。所以我們此地這個帶子做好之後,立刻送到新加坡,那邊同修負責來做這個工作。所以大家是同心同力,都是『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安住得不退轉」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圓證三不退,不到極樂世界是決定退轉。
【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這個後面兩句是總結。『欲見彼廣大莊嚴』,「彼」是西方極樂世界,這當然是指根熟眾生了。因為根熟的眾生,他真的希望在這一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能夠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攝受殊勝佛剎』,這一句的意思非常深廣。第一個是攝受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廣義是遍攝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個功德才圓滿。阿彌陀佛為什麼功德圓滿?就是他廣攝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跟阿彌陀佛學,因行果地也必定同佛,這一種願行真是不可思議,這是值得贊歎的,但是要怎樣才能做得到?這是個問題。發的心是不錯,夠大了,這個心願會不會落空?怎樣兌現?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當起精進,聽此法門』,換句話說,前面你的心願就能夠圓滿的兌現,決定不落空。
由此可知,宣傳這個經典法門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特別需要這個法門,非常需要這個法門,唯有這個法門能幫助我們得到身心清淨,遠離濁惡,這是我們現前就得到的好處;將來一定能夠幫助我們超越三界,不退成佛,這是真實究竟的利益。除這一部經法之外,還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實在找不到了。所以十方不退菩薩,人人皈依,各個奉行,這是事實。所以我們要聽、要宣揚、要普遍為人介紹。
【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偽之心。】
『求法』就是求往生不退成佛之法,為求永脫三界輪回之法,這個法全都在這一部經典之中。為求這個法,我們清楚明了,決定不會生起退轉。『退屈』就是退轉心;『谄偽』,不是真心,就是虛假的心,虛偽的心來學,不會成就的。這個法門要純一真誠來修學,我們的真誠決定不會退失,因為自己明白,唯有真誠,我們才能成功,我們才能夠得度,絕對不存虛假之心。
所以我們這個經在此地講完,我們這邊大概還有時間,我們跟學校約定的是到九月十八。那麼還有一點時間,我想將善導大師《觀經》的「三心」在此地重復講一遍。我們在大覺寺受時間的限制,所以後面是很草率的,等於把它念過,沒有細講。因為佛在這一部經典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我們懂得了,什麼叫發菩提心?歷代祖師大德,唯獨善導大師講得非常詳細。所以這個「三心」,就是「發菩提心」,至少需要六個小時才能夠把它說清楚,這是補充本經之不足。
【設入大火。不應疑悔。】
這是舉個比喻說,縱然遇大火焚燒,我們也不懷疑,也不後悔,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
【何以故。】
為什麼你的信心這樣強、這樣堅定?
【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
原因就在此地。這個幾句話明顯的就是指前面一品,「菩薩往生」那一品裡面所說的。如果再遠一點的,就是本經前面說了許許多多的這些例子,包括十方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參學,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這一些事實我們在這個經典裡面都看到了。「禮佛現光」,使阿難尊者以及與會大眾,親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親見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如來同聲贊歎。這還不信,那就是經典講的「一闡提」,沒善根的人了。所以我們要記住佛在此地說的這一句話,這個話是事實,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這些菩薩,哪一個不求這個法門?換句話說,哪一尊菩薩不求這一部經典?怕的是沒有緣分,求不到。
『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尊重聽聞」是求學求法,「不生違背」是依教奉行,就是前面講的如教修行。不但求這一部經典、聽這一部經典、理解這一部經典,一定要把這一部經典裡面所說的統統做到。
【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這個話是真話,是實在的話。你要去問問所有學佛的人,他是不是希望很快的斷煩惱、得禅定、大徹大悟、成菩薩、成佛?你去問一問,各個都是這樣的。有沒有這個方法叫你能得到?現在還沒找到。這個經典給他的時候,他不相信,他還找,就是屬於這些人,多了,太多太多了。
你把這個經典送去了,為什麼不相信?他沒有智慧,他沒有善根,前面佛說過了,彌勒菩薩曾經問過,我們剛剛念過不久。他沒有善根,沒有智慧,換句話說,他還不識貨。哪一天他明白了、認識了,他就會選擇這個法門,萬緣放下了。換句話說,他還放不下,對這個法門還沒有肯定,信心還沒有堅定。信心真的堅定了,必定一切放下,為什麼?他自己曉得唯有一心專注,我才真有把握,分心對自己決定是不利的。我要學別的法門,到極樂世界再學,不遲,何必在這個地方把往生這一樁事情搞耽誤掉了,那就太可惜了。所以現在不是不學,人家來問你「你怎麼就學這一部經?」「我不是不學,現在沒有時間,現在先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我無量壽了,我慢慢學,有的是時間,你們要學的東西,我都學;你們學不了的,我也學。」這就正確了,這是實在話。沒有機會,沒有緣分,想求這個法門,想得這個經典,他想,但是他不知道是哪個法門,不知道是哪一部經典,他在求,求不得。
【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佛在此地最後兩句話勸勉我們。真的,佛法難聞,這個法門是難中之難,夏蓮居老居士說「佛說難信真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這個話說得不過分,說得很正確。所以我們確實是非常非常的幸運,在這一生當中確實是善根成熟,能夠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得到諸佛如來的第一經法。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 (第五十七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7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六頁,倒數第二行: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佛在這一品經裡面是說明法師不退得記,來勸勉我們發願修學這個法門。請看經文,這個經文一開頭就很重要: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我們先看這一段。佛法的修學實在說一定要有善根,就跟世法是一樣的。世間法,一個人在世間一生富貴、事業、學業成就與否,固然是要靠努力,但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宿世的善根。在過去古時候,我們講帝王的時代,現在所謂是專制的時代,常常流行在民間一句話,富貴功名是要靠陰功,要靠積陰德,自己有德行,祖先有陰功。換句話說,富貴功名也不是憑自己努力能得到的。但是有陰功,不努力得不到;沒有陰功,努力也得不到,陰功再加上努力,這才能夠一帆風順,這才能得到。佛法修學成就亦復如是。
古德告訴我們,今生這個修學遇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因為你遇到的緣殊勝,你的修學就一帆風順;遇緣要不殊勝,縱然過去有善根、福德,你的因緣沒有遇到。《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講往生。你不求往生,我們禅宗裡面講開悟,還是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沒有因緣,遇不到真正善知識指點,你也開不了悟。由此可知,緣實實在在講,世出世間法都占在第一個因素。這是講我們現前,實在講它是第一個因素。這段經文要給我們說明這一個事實。
佛在此地一開端就指我們現代人,『若於來世』,「來世」就不是佛的那個時代。『乃至正法滅時』,「正法滅」後,這就是像法。佛教傳到我們中國來就是像法時代。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佛的法運是一萬兩千年。一萬兩千年之後,這個世界就是滅法,就是沒有佛法了,佛法滅了。滅法,世間沒有佛法的時間很長很長,有佛法的時間很短。在我們看一萬二千年很長,但是在整個時劫裡面講,它是很短暫的。
譬如說佛給我們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賢劫這個劫是一個長時間,在這一個長時間裡面總共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第五尊佛是誰?就是彌勒菩薩成佛。彌勒菩薩幾時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合我們這個世間來算,大概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諸位想想,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麼長的一個時間,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才一萬二千年,豈不是非常短促?所以這個世間有佛住世的時間短,沒有佛的時間非常非常之長,這是我們要曉得。
所以人在六道裡頭輪回,能夠得到人身,聞到佛法,實實在在講,這是希有的因緣。這個因緣如果不能夠把握住,換句話說,我們雖然遇到佛法了,遇到佛法沒有成就,這就是你沒有能夠把握這個機緣,錯過了這個機會。雖然在這一生當中積結善根,這個是一定有的,你得到這個利益了,這一生當中沒有能夠超越三界,沒有能夠斷煩惱,沒有能夠開悟,這個斷煩惱、開悟,那就是成就,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成就,這是很可惜的一樁事情。
佛對於我們的期望,是希望我們遇到這個機會,就是遇到這個因緣了,希望在這個時候就有成就。所有一切成就當中最殊勝的成就就是往生淨土,為什麼說往生淨土是最殊勝的成就?實在講我們在前面經文都曾經讀過,前面經文告訴我們,十方世界往生的菩薩,那不是普通人,不退菩薩,《華嚴經》上所稱的法身大士,絕對不是凡人,向往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那麼多。這在佛法裡面所謂「三轉法輪」,這個叫「作證轉」,給我們提出這麼多的證據。這麼多的證據擺在面前,我們再不能相信、再不能接受,這個就是說明我們善根、福德還沒有成熟;雖有,沒有成熟。就像本經前面所說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這個善根要用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不夠,所以這個我們不能夠見怪他們,他的善根不足,他還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
在這個地方又看到了,這是對我們講的,前面是對他方世界,或者對這個世界已經成熟的人說的,就是佛當時那個時候說的。這一段是對我們現在講的,「乃至正法滅時」,像法、末法時代了,『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在這個時代裡頭還有沒有根熟的眾生?有。不但我們現在有,現在這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末法有一萬年,即使到佛法滅盡的時候,我們底下有一章經為我們說明,整個佛法滅盡了,這一部《無量壽經》還要留在世間一百年,為什麼?在那個時候還有根熟的眾生。根熟是什麼?就是聽到這個法門,他能夠深信不疑,他能夠發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就是「當有眾生,植諸善本」。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已曾」是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可見得這個善根、福德的深厚超過阿闍王子太多太多了。阿闍王子是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還不願意發心求生淨土。釋迦牟尼以後,菩薩、祖師大德,現在輪到我們來講,人家不相信,那有什麼奇怪?一點都不奇怪。親自聽佛講還不相信,還不肯發心,你要問為什麼原因?前面彌勒菩薩問過,佛說了,他的善根太少。這個地方我們才曉得,凡是真正能接受,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部經在此地給我們做證明。
『由彼如來加威力故』。他為什麼一聽到這個法門,他就能深信不疑,死心塌地一門專修?這個原因固然是他自己的信心,他自己的善根;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有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他,他得到一切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能得如是廣大法門』,這個「能得」,他真正得到了。
我們今天遇到,遇到未必得到,從你面前走過,你未必能得到。這個「得」字很有味道,就像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裡面所說的,「有禅有淨土」那個「有」字,這個「得」字跟他那個「有」字,味道是相同的。你聽淨土法門了,修淨土法門了,你到底有沒有淨土?有才能往生,沒有不能往生。你心裡頭有沒有?這個地方說你心裡頭是不是真的得到了,這是一個關鍵的字眼。真正要得到,要善根、要福德、要諸佛如來加持、要有良好的因緣。
「如是廣大法門」就是指《無量壽經》所提倡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第一殊勝廣大的法門。在近幾品經裡面,這個意思說得非常之多,說得非常的深刻。
【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
前面第一個小段是給我們說明末法時期為什麼人會信,會深信不疑,這個原因給我們說出來了。接著,佛勸我們修學。『攝取受持』這一句話,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得到這個法門之後,一定要如說修行,這個就是「攝取受持」,一定要做到「如說修行」,也就是小本《彌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執持名號」,這個執持要堅固,決定不能放松。
你果然一心如說修學,下面說你所得到的利益:『當獲廣大一切智智』。這個「智」有兩個智在此地,是說明大乘佛法當中常講的「二智」:「根本智」、「後得智」,或者所謂「實智」、「權智」,這兩種智慧你統統能得到。那我們要問,為什麼一心稱名就能夠開智慧?諸位要知道這一句「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是跟禅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個境界完全相同。因為這兩種智現前,在大乘教裡面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這兩種智慧現前了,圓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登地了,你一定能夠獲得。
那麼我們要再問,怎樣獲得?《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告訴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也是說這一樁事情。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就是專持名號,他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用其他任何方法來補助,就是一個持名的方法。換句話說,雖然念佛,四種念佛有觀想、有觀像、有實相,他這個統統都不用,完全都不用,只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叫「不假方便」,一門深入。念到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自然就斷了;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就獲得「廣大一切智智」,就開悟,就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可以說見性成佛。但是這個佛,諸位要知道,叫「分證佛」,不是「究竟佛」,這個諸位一定要明了,這是「分證佛」。那麼他有能力像《普門品》上所說的三十二應,他有這個能力。這是說專心一心持名,念到理一心的時候能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
『於彼法中,廣大勝解』,「彼法」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指阿彌陀佛從因至果自行化他不可思議的功德,你逐漸逐漸明白了,理解了。由此可知,如果「一切智智」沒有現前,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決定不能夠完全了解。這個境界大乘經典裡面說得很多,西方世界的殊勝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對西方世界狀況之理解也像「隔羅看月」,「羅」是羅紗,隔一層紗看月亮,還不是真正清楚,真正清楚,把這一點障礙應該拿掉。這是給我們說明,我們要想了解,但是不能著急,為什麼?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你要說為什麼凡夫做不到?凡夫的心不清淨,凡夫沒有智慧,所以先叫你修。念佛實在講就是修定,一心不亂就是禅定,達到相當程度了,定功到相當程度了,心地清淨,豁然通達,就開悟了,你就明了這個狀況。
經義亦復如是。經本展開,每一個人讀誦,體會的意思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每一個人心地染淨的程度不相同,所以你體會的意境就不相同了,這是說許多人。即使我們自己一個人,一個人我們自己念這個經,遍遍體會也不相同,原因在哪裡?真用功的人,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我今天的心比昨天又進步了一點、又清淨一點了,我今天所體悟的比昨天就深、比昨天就廣。假如我不是真正做功夫,雖然天天在讀、天天在研究,心並不清淨,你所領悟的是跟昨天一樣。你一生不在清淨心上用功夫,這個經念一生,你的境界也相同。這是佛法不可思議之處。這一個事實實在講由我們自己本身可以能夠證實的。
所以佛法沒有別的,這個法門講得簡單明了,就是叫我們修清淨心,所以修行的原則都在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我們修的就是這個。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覺就不迷。「清淨平等覺」雖然說了三個,實在講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只要學到一個就行了。我心清淨了,清淨哪有不平等?不平等決定不清淨。清淨哪有不覺?覺了哪有不清淨?所以這三條,你只要抓到一條,一個得到了,三個統統都具足了,同時都得到了。
其實我們在經題的時候都給諸位報告過,本經上教給我們這三個原則是通一切大乘佛法,凡是大乘佛法,無論用什麼方法、無論用什麼功夫,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像禅宗,禅宗跟我們用的方法不同,手段不一樣。禅宗的目的是在開悟,開悟就是覺,禅宗是走的覺門。我們今天念佛求一心不亂,是走清淨心門。禅宗是走覺心,我們走清淨心。一般教下是走正心,就是平等心,平等是正。所以經題上這三句涵蓋了一切佛法的修學,離開「清淨平等覺」,給諸位說,決定不是佛法。縱然也斷煩惱,也修禅定,也積功累德,那是人天法,他的果報在人天,得人天福報,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
既然心地清淨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心的本身就叫做「根本智」,它起作用就叫做「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上常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是純一清淨。
『獲大歡喜』,這個話是真的。因為什麼呢?他從凡夫晉等進到圓教初住菩薩了,別教就是初地菩薩了,初地叫歡喜地,得「大歡喜」。『廣為他說』,凡是真正成為菩薩了,菩薩沒有不說法的。你看我們在前面第二品裡面就讀過,菩薩才真正是為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菩薩就去了,不要等人請你說法,不請我就去了。當然菩薩有能力觀機,換句話說,到這個程度你的智慧開了,對於一切眾生,他的根性,你都知道,你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眾生生生世世,他的行業你都了解、都明白,你的說法才契機,換句話說,他有能力把你前生、過去生中的善根引發出來,這叫契機,那麼你聽了之後會非常歡喜,很容易接受。這叫「廣為他說」。前面是自己得到的利益,「獲大歡喜」,這是自利,後面兩句是利他,自利利他。
『常樂修行』,『樂』是喜歡、愛好,『修行』就是依本經的理論、方法、境界「修行」。他真的生起歡喜心了,真的喜歡依這一部經典來修行。所以此地是專指本經,專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法門。再看底下經文: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
那麼佛這一開頭叫的,這都是叫的我們。此地『善男子、善女人』,我們都在其中。可是諸位得要記住,前面把這個標准(前提)說在第一行,過去生中「已曾供養無量諸佛」,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指這種人。我們怎麼知道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想想自己對這個法門信樂的程度,就是你相信跟歡喜的程度,你就能夠知道。如果你真的相信,無比的歡喜,那就證明你確確實實善根成熟,你是確確實實像經上所講的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你今天這種堅定的信心、異常的歡喜是十方諸佛如來威神加持,才得到這個大歡喜,那麼這是「善男子、善女人」。
如果從教上說。我們剛才這個說法是從感應上說的,那是真正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一類。這個第二類,從教上講,就是《觀經》裡面講的「三福」,從「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一直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三福總共十一句統統做到了,那也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從教上講。可是諸位要知道,教裡頭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固然是很善,要比起感應來講,還要差一等。為什麼?像那一種善根深厚的菩薩很多,我們前面讀過「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那些菩薩,教下講的善根,他們具足,換句話說,遇到這個法門未必肯信,就像阿闍王子這一類的,未必能信。所以感應不可思議。
學佛,雖然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不要求感應,就是不要有心、存心去求感應,那是錯誤的。因為你存心、有心去求感應,容易上魔的當。魔有神通,你起心動念他知道,你有這個欲求,他就變化來欺騙你,你就很容易上當。我們沒有這個意念,有沒有感應?決定有感應。所以感應一定從真實心中如法修學,它是自然的感應,不是我們有心去求的,這個感應是正確的,魔不能得其便,魔沒有辦法擾亂,也沒有辦法摻雜在其中,這個是正確的、是對的。
佛在這裡告訴我們了,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法』,「是法」就是指這一部經,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門。『若已求』,你已經在修了,已經修學了。『現求』,過去不曉得,我現在才發心。『當求』,現在還沒發心,但是將來會發心。將來什麼時候發心,諸佛菩薩都知道,都看得很清楚。『皆獲善利』。「已求」、「現求」,我們知道必定得諸佛護念,為什麼?一切諸佛護念這個經、護念這個法門,所以我們依照這個經典修學必定得一切諸佛的護念。現在還沒發心,現在還不想念佛求生淨土,再過幾年他發心,或者再過個幾十年之後他發心了,那麼我們要問,諸佛現在護不護念他?護念,現在就護念,「皆獲善利」。現在雖然沒有發心,有魔在擾亂,雖有魔在擾亂,他也受魔的干擾,畢竟是有佛菩薩在當中保佑。縱然有擾亂,他過一段時期,他還會覺悟,還會回頭,可見得佛菩薩實在是慈悲,照顧得很周到。這就是與這個法門有緣,與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有緣。這實在是把這個法門的殊勝利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
【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這幾句話是佛勸告我們的話。『汝等』就是指我們。『應當安住無疑』,「安住」是你要把心安住在這一部經典上,安住在信願持名這個方法上,安住在西方依正莊嚴上,這就對了,決定不要疑惑。
我們為什麼會有疑惑?疑惑的根源有二端,第一是我們的善根、福德沒成熟,我們對它懷疑,這是一端;第二,我們對這個事實的真相沒有能充分的認識,所以我們懷疑。第一個,這是不能勉強的,但是第二樁這個懷疑,如果我們遇緣殊勝,這個問題解決了,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能把西方世界的真相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把我們的疑問統統解除,斷疑生信,這是遇緣殊勝。所以諸位要曉得,遇緣不殊勝而能往生的,那是憑他的善根、福德成熟。
像過去,這在民國初年,谛閒老法師他有一個徒弟念佛往生的。谛閒老法師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是徒弟本身有障礙,什麼障礙?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做粗活出身的,四十多歲才出家,學什麼都不行,他完全憑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他對於老和尚講的話是一點都不懷疑,依教奉行。老和尚只教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教給他,「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一定會有好處」。什麼好處他也不曉得,老和尚也沒告訴他。但是這個人很了不起,就一直念下去,念了三年,他成功了。三年念的境界,他也沒有告訴人,別人也不曉得,但是我們如果根據經典裡面所講的,他必定得念佛三昧。他有沒有開悟,我們不知道;念佛三昧,他一定得到,看他往生的樣子就曉得了。
他往生的頭一天到城裡面去看看他的親戚朋友,實際上去看看是辭行,但是親戚朋友不知道,他沒有說,他也沒有說他第二天走,他不說,去看看這些老朋友。到第二天中午,他就走了。人家是站著走的,沒有生病。不生病,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站著走的。走了之後,還在那裡站三天,等他的師父谛閒老和尚給他辦後事。
我們在台灣確確實實看到念佛站著往生的,我們看到在台灣有好幾個,這是光復以來台灣有,那坐著走的人就更多了。但是死了以後還站三天,沒聽說過。民國初年的時候,死了以後還站三天,這是第一個人,後來也沒有第二個。沒念過書,一次經也沒聽過,一部經也沒念過。你問他會什麼?就是師父教給他「南無阿彌陀佛」,他就知道這個,所以這種人往生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谛閒法師傳授給他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因緣,他就能死心塌地的相信,一句佛號念三年,他就成就了。
第二個,這都是谛老法師親自見到的,這個不是谛老法師的徒弟。哈爾濱極樂寺,倓虛法師建立的。道場建成之後,啟建一個傳戒法會興隆道場,請谛閒老法師做得戒和尚。戒期當中,修無師往生。這個《念佛論》,大光法師筆記的,記載得很清楚。修無法師也是不認識字,在家的時候他做泥水匠。在大陸上那個時候沒有念過書的人很多很多。他也不會念經,他也不懂佛法,出家之後,在常住裡面做苦工,也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了不少年。在傳戒期間當中,他沒有生病,他是坐著走的。
他在戒期幫忙,住了幾天就跟倓老法師告假,他說他要走了。倓老法師有修養、有學問,對他這個行為雖然不滿意,也沒有說話。定西法師,這是當家師,他就沉不住氣了,就責備修無法師,「你這個人太沒有長遠心了,我們傳戒不過兩個多月,你要走,戒期完了之後再走,功德圓滿。才來了十幾天,想幫忙,怎麼就要走了?」修無就告訴他,「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兩個老和尚一聽,這就呆了,這個不能阻擋,這是大事,不是小事。他第三天就走了,告假第三天就走了,沒有生病,坐著走的,走得那麼潇灑!那麼自在!這是倓虛法師、定西法師親眼看見的。以後谛閒法師到了戒壇的時候知道這一樁事情,對修無師非常贊歎,認為他才真正沒有辜負出家一場,是一個真正修行人的好榜樣。
由此可知,佛法這一樁大事是叫你真真實實開智慧,不給你講世智辯聰。讀多少經論,上台說法口若懸河,沒用,不能了生死,要真實的功夫。真實的功夫是什麼?是清淨心。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修清淨心的方法,我們心裡的妄想、憂慮、牽掛、煩惱剛剛一動,馬上「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下去,這叫功夫,絕對不讓一個妄想相續。妄想起來,不怕,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叫覺遲?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太遲了。妄念才動,這一句「阿彌陀佛」馬上就把它伏住。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彌陀佛,這就叫功夫得力。
心清淨了,身就清淨了,這是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的,也是對諸位同修真實的供養。真實的利益,心清淨,身就清淨了,身心清淨,百病不生。所以人家走的時候,知道什麼時候走,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他憑什麼?他心裡沒有雜念,就憑這個。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行?胡思亂想太多了,就這一點不如人家。我們對佛法懂得很多,他什麼都不懂,實際上他高,我們不如他。我們佛法懂這麼多是什麼?胡思亂想。佛法也是胡思亂想,這個諸位要知道。你要不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你被釋迦牟尼佛害死了。其實釋迦牟尼佛不害人,是你自己害自己,你不解佛的意思。佛講得很清楚,叫你對佛法不要執著,不要把佛法放在心上,那就錯了。《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捨掉,何況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世間法,更應當要捨掉。
在「禅」,是一切都要捨;在「淨」,是一切都捨掉,只要你留一個阿彌陀佛,這比禅就方便多了。一切皆捨是很不容易,統統捨了還留一個,這個就方便多了,所以這個法門殊勝在此地。用一念止一切妄念,這是本經教給我們的方法。正因為我們的妄念斷不了,所以才叫你讀經,依照經典這些教訓來修行,這是什麼?這是第二等的眾生、第三等的眾生,不得不用這個方法教你斷惡修善。像修無師、像谛閒法師站著往生的那個徒弟,那是上上根,他們不要讀經,不要用這個方法,因為他一句佛號就行了,所有一切妄想、執著全部都被這一句佛號給它化解掉了,那種人才叫上上根人。我們實在講是中下根人,不是上上根人。所以他們的成就殊勝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對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搞明白了,那麼想想我們想不想當上上根人?想當上上根人不難,也學他那個樣子,一天到晚一句佛號,什麼都捨棄,他三年能成,我們三年決定也能成。這三年不能成是你還是不肯放下,那個病根在此地。佛的理論方法沒有錯,錯在我們自己不肯完全接受,不肯依教奉行,過失在這個地方。
我們能不能從今而後「安住無疑」?這一句就決定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果然能夠安住無疑,『種諸善本』,這個「善本」就是執持名號,一天到晚,心不離念,念不離佛。『應常修習,使無疑滯』,「疑」是懷疑,「滯」是止住,不能前進,這就是障礙。
『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珍寶成就牢獄」是指欲界、色界諸天。天上享福,壽命長,福報大,一切物質、精神享受都是自然的。為什麼叫做牢獄?不能出三界,福享盡了,還要墮落,所以佛把三界稱為牢獄,這個意思就是警告我們不要求生天的果報。世法裡頭有許多法門的目的都在生天,除了佛教之外,可以說世間所有的宗教,它的最後目標都是在天堂。
天有很多種類,不可以含糊籠統只說一個天堂,那是錯誤的。知道有很多種類的,印度許多的宗教,他們知道,像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他們還不知道天有很多的天,他們認為天只有一個,上帝只有一個,是唯一的真神,不知道天有二十八層,每一層裡頭都很多。印度人知道。印度宗教為什麼知道?印度宗教修禅定,禅定功深了,他就見到了,定中能看到這個境界,所以他知道。所以印度許多宗教對於六道輪回的狀況,他們知道得很清楚。你要問他為什麼知道?統統修禅定。有些禅定能夠達到「四空天」,這個不能不佩服,連釋迦牟尼佛都佩服他們。他知道六道的狀況,知道其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六道的情形,他都曉得,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會有六道?他不知道,那這就不是定功了,這個要屬於智慧了。他只到定,定沒有開智慧,定要開了智慧,那這個事情就完全明白了。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從哪來的?如何解決六道的問題?那都知道。
可是從定開慧那要相當長的時間。阿羅漢的定功比這個世間四禅八定要深得多了,所以阿羅漢所證得的定叫九次第定,第九定出了三界,有能力出三界,但是智慧沒有開。你要問阿羅漢三界裡面這些所以然的道理,阿羅漢也答不出來。你問他這裡面事實的真相、輪回的狀況,他能夠解釋得很清楚。你問他為什麼會有這些?他就不知道了,那需要智慧。所以欲界、色界諸天就好比是「一切種類珍寶牢獄」,生到那裡去了,決定不究竟。
佛法的修學絲毫都不能夠偏差。佛在此地提出這一句的警告,實在講非常重要,為什麼?學佛要不求生淨土,就必然得天福,一定生天,一定落到這個「一切種類珍寶牢獄」去了。因為你一生修行,心善行善,積功累德,當然得天上的果報。如果心地再有相當清淨,那這個天逐漸就往上提升了,享天福去了。所以這一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要避免這個過失,就一定決心求生淨土。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話佛又特別叫著彌勒菩薩的名字,『阿逸多』是彌勒菩薩的名字,叫著他的名字是提醒他底下的話非常重要,是叫他注意聽。
『如是等類大威德者』,這是指哪些人?李老師有個小注注在旁邊,大家一看就很清楚,對於這個法門不懷疑,不退轉的人,對這個法門能夠深信不疑,求生的願望絕對不改變,執持佛號決無退轉,這一種人就是佛所稱贊的「大威德者」。大威德本來是稱贊大菩薩的,我們這些人,佛都稱大威德了,是不是過分了一點?不過分。為什麼不過分?過幾年你就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是像這個經上所講的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了,現在稱呼你怎麼會過分?不過分,真的是大威德者。所以這個稱呼等於佛給我們授記,而且很快你就得到。不同修學其他法門,修學其他法門,佛在大乘經上常講,要到這個地位要修兩個阿僧祇劫,那當然佛要現在稱你,稱呼太早了一點。修淨宗法門,那就是不久你就得到,因為你這一生當中必然得到,這個稱呼就是當然的。
『能生佛法廣大異門』,這兩句話就是指淨土法門,你能得到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廣大的「異門」。「廣大」是講大乘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而淨土是無量大乘法門裡面的特別法門。這個「異」就是特別。古德稱為「門余大道」,「門」是法門,無量無邊法門;「余」是以外的,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一條特別成佛的大道,所以此地稱為「佛法廣大異門」。克實而論,就是這一部經典,《無量壽經》你真正得到了。不是你得到這個經本,你心裡頭真有《無量壽經》,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有《無量壽經》了,你在處事待人接物有《無量壽經》了,那你是真正得到了。真正得到,這個人就是大威德者,這是世尊對你的贊歎。
底下說,那你要是得不到,得不到就是下面了:『由於此法不聽聞故』,這不是講別人,是九界眾生裡面的菩薩,不是凡人,菩薩啦。菩薩,前面說過,菩薩修行的功夫、道力、智慧、神通,我們比不上他。為什麼他們聽不到這個經?遇不到這個法門?他過去生中沒有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我們在累劫修行功夫上比不上他,但是我們累積的善根、福德,他不如我們,這是兩樁事情。他能夠當菩薩是他遇到佛法之後,他勇猛精進,他斷了見思煩惱,成了菩薩。我們生生世世學佛,沒斷煩惱,所以還當凡夫,我修的時間比他久。這是他沒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沒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他就會退轉。佛在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菩薩要到什麼地位才不退轉?到八地,八地叫「不動地」,這個時候不退轉;七地以前還會退轉。
那麼當然此地所講的『一億菩薩』一定是七地以前的菩薩,這個不包括八地菩薩,八地菩薩不退轉了。難,相當不容易。由此可知,我們對這個法門能夠信受奉行,有這樣堅定的信心,強烈的願望,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超過這些菩薩太多太多了。怎麼超過的?第一個是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這是自己生生世世積功累德,這是一個因素。第二個因素,現在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我們才能夠得生佛法廣大異門,我們才能得淨土法門,才能夠心行、生活與經典相應。相應就是得到,不相應就是沒得。
後面這一句話是梵語音譯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個名詞是佛法修學的目標。你學佛,你修學佛法的目的何在?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是得到了,那你就成佛了;沒有得到,正在向這個目標邁進的時候,你就叫菩薩。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沒有得到,真正得到了就叫做「佛」。這一句話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我們「阿彌陀佛」也是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釋迦牟尼佛是從它含義裡面翻成無量壽、無量光,光與壽都是無量之中的一種。「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覺」,所以整個這一句翻作「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學佛人希望達到的目標,我們就是學這個。
「無上正等正覺」也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如果要是分的話,第一個階段「三菩提」,第二個階段「三藐三菩提」,第三個階段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三菩提就是正覺,這是佛法修學第一個階段。正覺,如果你真正得到正覺了,在佛法裡面你就得到一個學位,這個學位稱阿羅漢,你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阿羅漢是正覺。好像我們學校念書一樣,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名稱。菩薩、佛、羅漢都是學位的稱呼。最低的是阿羅漢,他得的是正覺;第二個是菩薩,菩薩得的是正等正覺;最高的是佛,佛在上,加個無上,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普通常識,我們要知道的。學佛學什麼?求什麼?我求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要跟普通人講,他不懂,你要解釋還得解釋半天,他聽了還未必能夠理解。如果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大家一聽就明了,那怎麼講法?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話大家聽了很容易懂,很容易接受,佛法所求的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到達究竟圓滿,換句話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才究竟圓滿,這是學佛人所求的,他不求別的。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世間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六道生死的問題,沒有智慧不能解決,有智慧就解決了,有能力就解決了。所以佛法所追求的是真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
佛經,經典很多,經典裡面所講的,無論是一部經、是一切經,跟我們所說的無非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諸位要知道,如果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怎麼能說得出來?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所以仔細想想,佛教與我們的關系太密切了,它就是告訴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佛法就是這麼一門學問。所以比較世間任何學術,談到切身關系,那沒有比佛法更真切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 (第五十八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8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七面,倒數第四行,從當中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這一段經文勸我們對於這一部經典能夠信受奉行,決定能夠得到不退的利益。佛對我們像這一類的開示,我們在本經已經看到了很多,這也是佛陀對我們慈悲到了極處,所以苦口婆心再再的勸勉。
這個地方略略的給我們提出四樁事情,第一個是『書寫』,「書寫」就是流通的意思。諸佛如來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都有機緣遇到這部經、遇到這個法門,這是佛的本願。在古時候,經典的流通靠書寫,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中國印刷術的發明,用木刻版是在宋朝。唐以前,我們所看到的經卷全都是手寫的,我們稱它叫「手卷」,就像字畫一樣,一卷一卷卷出來的,都是手寫的。宋朝雖然發明了印刷,但是印刷並不普遍,一直到宋朝晚年,印刷術才逐漸逐漸的普遍。但是它是用木刻,木版雕的,印刷的時候也相當的不便利,所以流通的數量很少。不像現在科技發達,印刷術非常的方便,甚至於自己家裡有影印機的話,都可以小本的、單張的流通,都很容易,因此我們就不必要書寫了。
流通的方法在現代有許許多多種,當然裡面最普遍的還是印經,其次的就是流通錄音帶跟錄影帶,這都是在書寫這個范圍之內。同時,經典裡面有好的句子,重要的教訓,我們不妨把它摘錄出來,印成單張流通。單張流通,如果對於一般修行有很重要的開導,我們就可以大量的印單張,用通訊的方法來流通。譬如你的親戚朋友,當然你的親戚朋友認識的人有限,可以送到一般道場,一般道場都有信徒,可以按照信徒名冊來給你寄送,這是一個好方法。
如果平常自己讀經、修持有心得,自己可以影印流通。像我們這個道場陸居士,你看他讀這些心得的時候,我看他這兩天印成單張放在外面,這個就是真正做到了書寫流通。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心,都肯這樣做,佛法宣傳的效果會很快,也會很大,能夠幫助世間轉移風俗,幫助世人覺悟,幫助世人有能力揀別,就是分別是非善惡,幫他斷惡修善,才能真正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所以「書寫」非常重要。
平時我們跟親戚朋友通信,有的時候覺得沒什麼話好說,沒什麼東西好寫,佛經擺在面前隨便抄幾段寄給他就很好,這個方法比什麼都好,何必要自己寫那些不相干的東西、沒有意義的東西。所以應當鼓勵大家,經典裡好的句子摘錄下來寄給親戚朋友,非常好。
第二就是『供養』。我們把經典送給人家,這就是「供養」。你送一本經書是供養,剛才講了,你摘錄一段用通信的方法寄給他,也是對他的供養。所以此地供養不是講其他的,「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要常常不間斷,為什麼?一般人,譬如我們給他寫信,一次、兩次,他或者不在意,常常給他寄,每個月都給他寄,這一點郵票錢就是我們的財供養,我們也不要求他回信,反正知道他的地址就給他寄,我通常是每半個月寄一次。你們在此地的同修,因為常常見面、常常聽經,就沒有了。其他各州的同修,我是每半個月寄一份給他,全部都是影印的,都是經文裡頭摘錄的。經常不斷的寄,他就會看,他就會留意,而且摘錄的東西比經典容易看,因為經典分量太多,他有的時候沒有時間看,摘錄幾句,一張信紙,這個他很樂意看、很喜歡看,真正能得到效果、能得到利益。這是說「供養」。
『受持』,這是屬於我們自己本身的事情。「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喪失,這個就是「如說修行」。我們接受是接受佛在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所說的因果、所說的教訓,我們都能夠接受,依教奉行,這叫做「受持」。『讀誦』是自利利他,這在修學過程當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分量。一般的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這是我們自己能夠體會得到的,三天不讀佛經,也就是三天沒有跟佛菩薩接觸,那就古人所講「面目可憎」,那個煩惱習氣統統都現前了,都控制不住了。讀佛經是降伏煩惱習氣最好的方法。
念佛,這一句佛號雖然好,那實在講要真正善根、福德現前才有效果。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那一句佛號很有效果。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這一句佛號效果不大,不如讀經,為什麼?我們妄念太多,我們想懂道理、想知道事實真相,那一句佛號裡頭不能告訴我們這些,佛號只能教我們修定。因此讀經,要用現代話來講,對於現代知識分子來說,讀經的效果比念佛要殊勝,因為你讀經可以明理、可以了解事實真相。同時讀經也能夠利益許多眾生,這個話怎麼說?有許許多多眾生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像鬼神一類的,我們眼睛看不見,但是我們讀經他也能聽得見。禅宗六祖大師,我們看他在《壇經》裡面所記載的,他學佛的因緣,他是去賣柴,送柴到顧客家裡去。柴賣了之後,出來的時候是偶爾聽到,他從門外走過,聽到有一個人在念《金剛經》。他聽到人家念經,他就站在那裡不動,去聽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那個讀經的人,這個在旁邊聽的開悟了,所以讀經是自利利他。
所以你們要問,讀經是出聲好,還是不出聲好?當然出聲好。但是出聲念的時候,念久了會累,默念也非常好,默念鬼神能聽見。這是出聲、不出聲念都有好處,所以讀誦是自利利他。如果我們要去影響別人,人多的場合當中,出聲讀確實有好處,有緣的人遇到這一個機會,甚至於就能夠引導他入佛門,就能夠啟發他的善根,所以這是自利利他的修法。佛在這裡只給我們講了這四樁事情,除此之外,凡是自行化他,總得要時時留意,認真努力去做。
『於須臾頃為他演說』,這就是勸人學佛。勸人學佛,時間長短隨緣,如果對於還沒有接觸佛法的人,跟他介紹佛法,言詞要簡潔、要肯定、要清晰明了,時間要短,他會很歡喜來接受。如果他聽了有興趣,要繼續發問,那就可以看時節因緣給他多說說;他要不問,就適可而止。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的原則也是如此。「於須臾頃」,這就是時間很短,短時間為他演說。像剛才我提供給諸位,我們讀經遇到經上的好句子,對我們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有利益的,像格言一樣的,好的教訓,我們把它抄寫出來分送給朋友,這也是簡短的勸他學佛。
『勸令聽聞,不生憂惱』,這一句話要記住,我們勸人,如果他要生煩惱,這就錯了。佛教學的原則有所謂「四悉檀」,「悉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遍施」,就是普遍的布施、平等的布施。第一條的意思就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眾生不能生歡喜心,反而生煩惱,那我們的方法就有了錯誤。總要叫眾生接觸佛法生歡喜心,這個必須要智慧,要懂得方法,佛法裡面講的善巧方便。
『乃至晝夜思惟彼剎』,我們自己要這樣做,也要勸人這樣做法,這就是大經上常說的「憶佛念佛」。憶是想,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沒去過,憑什麼想像?一定要依靠經典。我們雖然沒去過,佛在本經、在《阿彌陀經》、在《觀無量壽佛經》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給我們介紹了不少,我們依照經典所講的去思惟、去想念就對了,這個就是憶佛。念佛是稱名,就是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地方教給我們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是「彼剎」。『及佛功德』,這個「佛」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我們經讀得很熟,我們常常想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心修行,在果地上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提供修學最殊勝、最圓滿的環境:西方極樂世界,幫助這些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功德。
能像上面所說精進不懈的修學,『於無上道,終不退轉』,那當然不退。這個不退也有花報與果報,花報是什麼?我現在就不退。現在天天在精進,功夫天天都在提升,正是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不退轉。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那是果上的不退。現在我們做到不夾雜、不間斷,這是現在因上的不退,這在修學是非常非常重要。末後總結勸勉我們信受流通:
【彼人臨終。】
這是說依照上面佛所教給我們的方法、原則真正修行的人,這個人『臨終』: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
『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這當然是個比喻,實在說這就是大的災難降臨對你往生沒有妨礙。從前看這一句講法很難,現在我們讀這一句覺得它是事實,什麼事實?如果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那是核子戰爭,那個原子彈落在面前,那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在這種情形之下能不能往生?本經上說了,亦能超越,決定得生淨土。換句話說,什麼樣的大災大難擺在面前,自己還是清涼自在,決定不受影響,原因在哪裡?你平常的功夫得力了,成就了。這個功夫的做法就要像前面所說的,心裡頭真正有流通的意願,有供養、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的這個意念。所以經文我們在今天念,在這個時代裡面可能發生的事情,真的經典上給我們講得非常的清楚。
【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贊。】
如說修行的這個人,佛在此地又一次給我們授記,這個經上給我們授記的句子太多太多了,又看到一次。佛告訴我們,這個人不是普通人,過去生中他曾經遇到佛,遇到佛不是普通遇到佛,是遇到佛給他授記過的,這是授什麼記?授你往生成佛之記。必定是給你講,你將來在釋迦牟尼佛末法之中遇到這個因緣,你一定得生淨土不退成佛,一定是這樣的授記。所以『一切如來,同所稱贊』。
我們世間人常常打妄想,希望諸佛菩薩能保佑自己。你讀了這段經文,你才曉得一切諸佛菩薩保佑誰,依照這一部經典修行的人就得「一切如來,同所稱贊」,「稱贊」就是保佑你。一切諸佛如來都稱贊你,那些妖魔鬼怪還敢接近你嗎?當然不敢。為什麼?所有一切護法善神都保護你。因為他在前面有諸佛護念,所以護法神必定擁護,妖魔鬼怪邊都沾不上,菩提道就非常平穩了,沒有障礙。
【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佛在這一品經末後又一次的勸勉我們,像前面所講的真實的利益、殊勝功德,所以我們應當要『專心信受,持誦」,『說』是為人演說,『行』是依教奉行,我們要真正把它做到。家裡面日常生活可以節儉一點,可以節省一點,現在小的影印機很便宜,那一台影印機也只是幾百塊錢,我買了一個小的,擺在桌上的,平常看到好句子,寫一張,你哪些朋友有地址的,就可以印幾張,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給他寄一次,這就是供養。「法供養為最」,所以自己要常常會修供養。好的經本,我們自己有力量可以印;沒有力量,集合大家的力量,我們大家發心來流通,這都是應當要想到,應當要認真去做。再看底下一品: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流通分裡面,前面兩品都是勸信,這一品是留經。請看經文: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一段的開示也非常重要,在其他經典裡面很少看到。『吾』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今天『為諸眾生說此經法』,「諸眾生」是指九法界眾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惡道眾生,全部都包括在內。由此可知,佛心是平等普度,希望九法界眾生都能在一生圓成佛道,這才是佛度眾生的本願。那麼要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這個願望?就是這一個法門,「說此經法」,這是真正暢佛本懷。
『令見無量壽佛』,這是把佛說這個經的目的完全顯露出來了。佛為什麼講這個經?就是希望我們能夠見到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希望我們得生極樂世界,『及其國土』,這是極樂世界。『一切所有』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莊嚴,像佛在這一部經前面給我們說明的。
『所當為者』,「為」是你的願求、是你的造作,就是你所作為的。『皆可求之』,這一句話要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求必應,有求必應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樁不是稱心如願。這些話說得我們聽了真正生歡喜心、生向往羨慕之心,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得到?要是得不到,那是一場空歡喜,是真正能得到。你要問到底幾時才能得到?時間的早晚不在佛,在我們自己,自己真正努力精進,時間就很短,就可以得到,如果稍微懈怠懶散,這個時間就長。所以你要問什麼時候能得到?不要問別人,還是問自己可靠。
可是諸位必須要知道,許多眾生往往心裡向往的是一樁事情,實際上所做的又是一樁事情,它不相應,這就是雖念佛,到結果還是不能往生。那麼我們要問,到底是什麼障礙在那裡作祟?這裡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貪生怕死,死是個魔。你看《八大人覺經》,佛給我們講魔有四大類: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死怎麼是魔?你恐懼,你害怕,這就變成障礙了。如何能夠破除這個關口?佛在經上常常教給我們,第一個我們要真正有「欣厭之心」,「欣」是欣喜、慶幸,我們能生極樂世界,要有這個心。第二要有「厭離」,這個娑婆世界住這麼久,厭煩了,我不再想住這個地方,愈早離開愈好,要有這個心,你這個障礙就能夠突破了。
還有一樁事情我們必須肯定,深信不疑,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那你就不害怕了。一般人聽到往生,這要死,他怕死。你要真正了解這個不是死,而是在往生之前你見到阿彌陀佛了,見到觀音勢至,見到諸上善人來接引你,你跟他去了,這哪裡是死?是活著去的。你這個人沒斷氣,活著去,去了以後,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這麼去的,決定不是死。所以死了就真正不得了,那個問題就沒法子解決了,死了不能往生,往生的人統統是活著去的,沒有一個是死了去的。他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身體不要了,這個身體骯髒污穢,西方是清淨世界,怎麼能要這個身?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化生,他不是胎生的,是化生。那個身相跟阿彌陀佛的相好一模一樣,這是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念到的,這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成就。
實在講我們凡夫怎麼可能有那麼好的相?這個相好是福報修的,我們沒那麼大的福報,是阿彌陀佛的福報分給我們享受,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享阿彌陀佛的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實在講那個世界一切都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神通無量,所有一切受用無量。受用,今天我們講享受,統統是無量的,這個就是說「所當為者,皆可求之」。
實在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求什麼?絕對不會像我們這個世間的人要求財富、要求生活,那一邊人絕對不求這個,為什麼?太多太多了。在我們這個世間與我們生存關系最密切的是什麼?一時一刻不能離開的是什麼?大家曉得,空氣。哪一個人貪圖空氣,有沒有人把空氣拿回家去儲存?其他東西暫時斷幾個小時、斷幾天不在乎,人死不了。空氣不行,十分鐘沒有的時候,這個人就不能存在了,這樣重要的東西,哪一個人去貪它?哪個人去儲藏它?為什麼不貪?太多了,無需要貪。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受用就像我們的空氣一樣,無量無邊,你還貪什麼?所以貪瞋癡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斷,自然就沒有,為什麼?不要貪了。
佛在此地給我們講的「所當為者」是什麼?在那邊所當為者大概只有求無上菩提,只有這一樁事情是所當為者,其他的一切豐足,不需要求。這個就是「無上道」。無上正等正覺都可以得到,何況其余!沒有一樣不成就的,而且都是究竟圓滿的成就,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真實的利益。
下面佛告訴我們,『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佛在世,這樣的經典、法門是佛時時宣揚的,這個經是佛多次宣講,所以大家對這個法門不懷疑,沒有迷惑,這個修學容易成就。佛滅度之後,尤其在今天,今天照中國的算法,佛滅度之後三千多年,時間距離遠了,正知正見的人逐漸凋零了,妖魔鬼怪趁這個機會在世間擾亂佛法,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是什麼人?魔子魔孫,魔王的子孫。魔王為什麼要擾亂佛法?因為他有貪瞋癡慢,他希望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都歸他統治,都歸他來管理。只要你出不了三界,他就喜歡,你跑不掉。唯獨佛法能教人脫離三界,這個他很不高興,不願意他所統轄的人民一個個都跑掉了,好像出國都跑掉了。為這個原因,佛當年在世,魔就以種種方法來阻撓,到實在阻撓不住了,魔也就改變觀念來護持佛法,作護法神了。但是佛不在世,他就又不護持了,這就又變了心了,要來破壞佛法。
這是世尊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就跟釋迦牟尼佛講,說明他的心願,他將來要破壞佛法。佛笑笑,佛所說的是正法,沒有任何人能夠破壞。魔王就說,等到你末法時候,我叫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你的佛法。釋迦牟尼佛聽了這個話,一句話也不說,流眼淚,說了一個比喻,「譬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寄生蟲。魔王外道統統都到佛門裡面來,都披上袈裟來主持道場、來弘法利生,用的是經典沒錯,說的是邪法,他不正說,邪說,這是現代學佛最困難的一關,很難突破。所以我們常常聽說這個人講的,那個人講的,這個書上寫的,那問題多了。
特別在這個時代,法弱魔強,《楞嚴經》實在講是讓我們辨別佛魔方法的一部重要經典。所以在《法滅盡經》裡面告訴我們,佛法將來消滅,第一部是《楞嚴經》,這個經是最後。所以我們常常想為什麼《楞嚴》先滅掉?《楞嚴》要不滅,眾生就有能力辨別邪魔,有能力辨別,那是個標准。《楞嚴經》沒有了,標准沒有了,到底哪個是佛、哪個是魔,分不清楚。
我們現在曉得這一部經典是純正的經典,一直要到佛法滅盡,它還存在世間一百年,可見得它的純正,如果我們依照這一部經典,那就決定不會錯,不會有差錯,你盡管放心。這一段經文主要的意義在此地。『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佛法整個消滅了,這一部經還會留在世間一百年,可見這個經是純中之純,正中之正,我們能夠依照修行,決定不會錯誤。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一句話是講那個最後的一百年,佛法滅盡。釋迦牟尼佛的法運總共一萬兩千年,滅盡,最後這個經還能夠留一百年。那個時候的眾生遇到這一部經還能夠有求必應,「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有求必應。那就看他求什麼,他要求往生,決定得生;他要求人天福報,一定可以得人天福報,求什麼都能得到,在那個時候都有這樣的效果,何況現在?現在我們距離佛法滅盡的時候還有九千年,換句話說,現在的效果必然比那個時候更要殊勝才對。
凡夫疑慮這個煩惱很重,我們懷疑、我們憂慮,佛在經上講得這麼多,真的可靠嗎?總會有這個心、有這個意念,這個心念就是自己的煩惱、就是自己的障礙。我們看到許多人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好像沒有得到像經上講的這個效果,看到這個現象,這個心裡就更懷疑、更憂慮,這都是愚癡,你沒有去做詳細的調查。他依照這個經典修行,究竟如法不如法?如理不如理?理是理論,理論上有沒有錯誤?方法上有沒有錯誤?行持上有沒有偏差?這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如理如法的修行,一定會得到經上所說的這些利益。怕的是他的心行與經典真正不相應,那所得的果報當然就不如願了。我們能夠從這些地方細心的去觀察,自然疑慮就可以消失了,我們才能夠深信不疑,建立堅定的信心、往生的切願,然後這一句佛號才能夠做到不夾雜、不間斷。再看下面經文: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這個法門、經典我們常常聽說叫「難信之法」。此地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是真難。這個地方提出了好幾個層次,第一個,如來出現在世間,『興世』就是出現在世間。『難值難見』,「值」是遇到,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剛剛好我們在六道輪回也輪到人身,跟佛遇到了,這個機會不多。佛是很長的時間才出現一次,哪有那麼巧遇到?縱然遇到跟佛同一個時代,佛也是這個時代降生在世間,我們也在這個時代得人身,這是「值」。你有沒有見到佛?不見得能見到。像經典裡面所說,當年釋迦牟尼佛在捨衛大城講經說法,捨衛大城那個時候是一個大城市,人口有十萬人,在那個時候是個大都會,曾經見到釋迦牟尼佛的人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跟佛沒見過面,雖值沒見。另外有三分之一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個人,雖然沒見面,聽說有這麼一個人,沒見面。還有三分之一是連名字也不曉得。可見得真難。
『諸佛經道』,佛所講的經,佛所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這是「道」。這個「道」就是修行的方法。『難得難聞』,很不容易得到,很不容易聽到。尤其是在過去,經典流通數量非常希少,遇到實實在在不容易。即使在前清,我們想一想,乾隆皇帝對於中國固有文化整理、流傳於後世,他的功勞,自古以來的帝王都不能跟他相比,但是數量上還是有限制。他整理的佛經就是把大藏經重新做一次整理、校勘,這就是有名的《龍藏》,數量是多一些,還不能夠遍及全國。說每一個縣一部,不可能,沒有,大概一個省裡面有個幾套,一個省才有幾套,大的寺廟才能夠得到一部。至於中國固有的典籍,這是諸位曉得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一共有幾套?七套,分藏在全國七個地方。大家要想去看這個書,要去抄,到藏經閣裡去借來抄寫,你就曉得多困難、多不容易。
現在雖然印刷術發達,台灣將《龍藏》印出來了,數量也不多;《四庫全書》印出來了,只印了三百套。我們要問,你為什麼不多印一點?成本太高,沒有人買。三百套當中,大概恐怕有兩百五十套是銷到外國,你就知道相當不容易。在美國,差不多大的學校圖書館,我見到,都還有這個書,它總共只印了三百套。
我們達拉斯道場建成之後,我那個時候就想買一套,這是三寶加持,我買到的是最後的一套,真正是三寶加持。我這一套實在講是給日本人買去了,他還沒有付錢,他只付了定金,還沒付錢。那個日本人是個有心人,他買了五套,四套已經運到日本去了,這一套還留在台灣,錢沒付清楚。所以我們去的時候就跟他交涉,能不能讓給我們,他就同意了,但是他要權利金,要台幣十二萬,我們也恭恭敬敬送十二萬給他,這個書才讓給我們,這個日本人很可惡。
所以知道從前這個經書流通數量少,很不容易得到、很不容易聽到,因此我們做佛弟子就有責任要全心全力來流通。當然我們要流通大藏經不容易,但是流通這一本那就不難了。專門流通這一本,全心全力來流通,希望「難得難聞」,今天人也很容易得到、也容易聽到。容易得到,這要靠經本大量流通;容易聽到,我們今天只好用錄音帶跟錄影帶,這是我們應當全心全力去做的。
這一部經我們從八二年開始全力來提倡,到今天我們所印的數量大概有兩百萬冊以上。兩、三百萬冊,我們聽說這個數量是不少了,中國大陸有十億人口,到那裡就看不見了,沒有了。到什麼時候才能夠供應到人手一冊?這要靠我們大家來努力,我們發這個大願,相信這個願能夠成就,這是必然得到十方諸佛如來的稱贊,諸佛如來的加持,我們好好的來做這一樁事情。
『遇善知識』,這也難。這個「善知識」是正知正見、如法修行的人,他給我們介紹這一部經典絕對不會介紹錯,給我們講解決定不會有偏差,這個也不容易。難在哪裡?難在一定要如法修行,他才能說得出來。他要不能如法修行,依文解義,縱然是依靠古今人注解來說,還是免不了有過失;不是他自己親證的境界,他是聽說的,不是他自己親證的境界,這就是儒家所說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所以一定要依教修行,自己有悟處,自己有真正的體會,這樣才能夠有幾分相應,這很難。
『聞法能行』,這第四難。縱然前面這幾重難關我們都突破了,最後一道,我們聽了之後,自己肯不肯做?肯不肯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這個難。果然真信、真願、真行,那就恭喜你了,你所有的難關都突破了,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不退成佛。
末後,佛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真正能信,「樂」是歡喜,接受,依照這一部經典修行,『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我們知道這一個事實的真相,雖然時時刻刻我們有心有願把這個法門普遍的介紹給別人,別人能信能願,我們很歡喜;別人不能接受,不願意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我們也不會難過,為什麼?「難中之難」,難信之法。我一介紹,他就相信了,這個法還有什麼難信?所以我們介紹給別人,他不相信,這是正常的現象,這是應該有的。我們介紹給他,他相信了,那是很奇怪的現象,他怎麼會相信?這是難信之法,他怎麼會相信?這是我們普遍宣揚應當有的態度,就不會怕許許多多人我們給他介紹,他不相信、不能接受,於是這個弘揚的心就退轉了,那就錯誤,決定不退轉。
知道各個人善根、福德不相同,對於這一部經典這一生當中能夠接受,依教奉行,這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是什麼人?這個人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你說這個多難!這不是普通人。他這一生要成佛了,當然難。成個羅漢、成個菩薩都不容易,這是成佛。一信就是成佛。學佛的人多,看看有幾個人這一生像成佛的樣子?當然難。這是成佛的法門、成佛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學,這一生決定成佛。所以這個真實的狀況我們要明了,這個事實總得要清楚。回過頭來再問問自己,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佛?這個比關心別人恐怕要更關心一些。自己能不能成佛就看自己對這個經典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專修專弘。弘揚,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只要盡心盡力,功德就是圓滿的,不在乎你這一生當中一定要做多少,不在乎這個,是你真正盡心盡力去做了,這叫圓滿功德。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這一段開示實在講就講得更明白了、更清楚了。這個我們有些時候也見到,有些人聽經念佛的時候流眼淚,非常的傷感,這是感動。什麼原因?佛在這裡給我們說出來了,是這一個場面觸動他的善根,他自自然然就會有這個現象,證明他過去生中是學佛的,而且學得很不錯。為什麼今天流淚?又遇到這個法門,前一生在修持功夫還差了一點,沒去得了,這一生很幸運又遇到了,他才會有這個感動。『得聞佛聲』,「佛聲」是說法的音聲,這是佛聲,念佛的音聲也是佛聲。所以有人在念佛,參加念佛的時候,參加佛七的時候會哭,聽經的時候也會流淚。『慈心清淨,踴躍歡喜』。
『衣毛為起』,我們常講震驚,這是寒毛直豎,這個情形有,有的時候在大眾之中,有的時候自己個人。一個人在佛前面讀經念佛有這個情形,我們自己如果遇到這個情形,不要害怕,這是觸動善根。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寫《無量壽經》的注解,這種情形就有很多次,不是一次,寒毛直豎。真正用功,次數多寡各人不同,會有這個情形,會遇到的。突然之間心開意解,這個經文不明了,忽然明白了,明白的時候就有這個「衣毛為起」,或者感動得流淚。這種情形是『前世曾作佛道』,你過去生中曾經是修行人,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故非凡人』,這個「凡人」就是普通的人,普通人過去生中沒有學過,所以他沒有善根;有善根的人,會觸動。
【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這一段經文我們記得就好,不要在外頭批評別人,你要批評別人,會招來無謂的煩惱。所以我們相信,對於這個法門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佛說的,他前生是三惡道來的,還帶著三惡道的煩惱習氣。你給他說假的,一說他就高興,他就聽進去了;你給他講正法,他不能接受。尤其這個法是正中之正,專中之專,他聽了當然不能接受,不但不能接受,他還毀謗這個法門是假的,這個法門是不可靠的,還勸你不要去學它。這些人是『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他現在雖然得人身,得人身又造業,死了以後又入惡道,就跟《地藏經》上講得完全一樣。所以他不能相信,他不能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 (第五十九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9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九面,第三行: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這一品經是流通分裡面的第三段,「咐囑流通」。
【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密等菩薩之法。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贊。付囑汝等。作大守護。】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所說的話都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不能夠輕易把它看過。叫著彌勒菩薩。這個『法』就是指《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法門,這個「法」是『諸佛如來無上之法』,這一句話的分量說得很重,非常肯定。也就是告訴我們,「諸佛如來」,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四十九年所說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不多,實在講在一切經裡面微不足道,諸佛如來說經,這個數量就多了。尤其像阿彌陀佛無量壽,我們在本經看阿彌陀佛在因地遇到世間自在王如來,住世四十二劫,給法藏比丘說法就千億歲。千億歲跟說法四十九年怎麼能比?不能比,可見得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真的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法門裡面,這個法門是至高無上之法,換句話說,無量無邊法門能令一切眾生當生成佛,這個法門是第一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所以稱為「無上之法」。
底下幾句敘述諸佛如來果證的不思議。一切如來,『十力』,十種圓滿的能力,連等覺菩薩都比不上的,這個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我們稱「十力無畏」,四無畏。『無礙無著』,「礙」是障礙,也就是常講的四無礙辯才。佛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執著,沒有執著才清淨,沒有執著才平等,沒有執著才沒有障礙,所以才能夠圓滿大覺。
『甚深之法』,也是這一個法門。這個法門不僅僅是教我們念佛一生超越三界六道,這是我們大家一般人都曉得的,這個法門可以幫助一生超越三界六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得到大乘圓滿的果證?這個事情許多人就懷疑了。念佛往生不懷疑,念佛是不是也能像修禅、學教一樣得到大徹大悟、圓滿智慧德能?這說出來了,這幾句就說「是」,這個法門可以得到所有法門最殊勝的果德,統統能得到。
『及波羅密等菩薩之法』,一切諸菩薩所修的,這一個法門也能夠圓滿得到,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真正難信之法。說起來簡單容易,這個果德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這是佛給我們說的,別人給我們說的真是很難接受、很難相信。
『非易可遇』,這一句話真的是提醒了我們,正是大乘經裡面常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非常不容易,失人身很容易,人身是難得而易失,很容易失掉人身。得到人身之後,能聞到佛法的機會並不多。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上有四十多億人口,這都是講已經得人身的,得到人身,在一生當中遇到佛法能占幾成?太少太少了。接觸到佛法,佛法各宗各派,又有幾個人接觸到淨土法門?接觸到淨土法門,又有幾分之幾能讀到這一部經?一層一層淘汰下去,所剩就無幾了,屈指可計,可以計算的了,剩下來真的不多。所以說遇到實實在在不容易,決定不要輕易看錯了因緣,真的是不容易遇到。
『能說法人,亦難開示』,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說得能叫眾生信服,很不容易,真的是難說。今天難說我們也說了,難聞也聽了,似乎對我們來說不覺得怎麼難,可是諸位如果了解事實真相,你才曉得是真難。說的人一定要得到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沒有諸佛如來本願加持,說不出來。這個要靠感應,決定不是自己有能力說出來。聽的人,你說聽了很有興趣,聽懂了,聽了很歡喜,說實在話也是諸佛如來本願威神加持你,如果得不到諸佛加持,你聽了也搖頭,也不能接受。你才曉得難,真難,說聽都難。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對於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一切如來,才能體會到他們的慈悲,他們的願力不可思議,智慧威神不可思議,能令一切眾生,根性還沒有完全成熟的能夠提前成熟。我們對於佛這個恩德才略略能領會到一些,恩德之大也是不可思議。
『堅固深信,時亦難遭』。什麼時候遇到這個法門真正能夠生堅固的信心,那麼他那一生當中必定往生不退成佛了。我們讀了這部經如果能相信不懷疑,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授記多次,不止一次。我們過去生中曾經學過這個法門,還不止一次,多次的修學過這個法門,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為什麼沒往生?那個原因就是這一句「堅固深信」差了一點兒,所以沒去得了。
前面這些條件「非易可遇」,遇到了,過去是曾經遇到了。「能說法人,亦難開示」,也遇到說法的人,聽了自己也很歡喜,也稱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就是信心不夠堅固。遇到外面的境緣,或者別人來勸告,信心就動搖了,隨著境界就轉變了,這樣就把自己一生往生的機會錯過了。
我們就看這一生,這一生又遇到了,絕對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是又遇到了,遇到看這一生情況怎麼樣?如果還是猶豫不決,那就跟過去生中一樣,只種善根,不能往生。如果這一生當中,我們信心決定,那就恭喜你了,這一生決定永脫輪回,超越三界,一生就作佛去了,這是大喜事、大慶幸。
下面佛就說得更具體了、更明白了,『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佛給我們講這一部經,純屬現量境界,不是聽說的,不是推想的,更不是虛構的,是真實之理,真實之事。經文有省略,「如理」就如事,理事一如。經裡面所說的理、所說的事、所說的因果,樣樣都是真實不虛,所說沒有過分、沒有不及。如果過分了,那就不如理,就不合理了,不及也不合理,一定要說得跟事實完全一樣,這個叫「如理」。
「如是」就是指的本經,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是「廣大微妙法門」。本經所講的理事,尤其是講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廣大微妙是任何經論、法門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的。它廣大到什麼程度?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統統都能夠平等得度。平等得度是「微妙」。一切法門裡頭,一切眾生得度是不平等的,哪有平等得度的?這個「微妙」就是一切眾生平等得度,所以這個難信。不但我們凡夫聽了不相信,許許多多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聽到都搖頭,都不相信。我們要問他為什麼不相信?前面佛曾經給我們說過,雖然是菩薩,智慧微少,智慧不夠。因為這個經的境界純粹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正是像蕅益大師講的,這是諸佛如來對眾生真實的貢獻。「以果為因」,一切法門都是修因證果,這個法門是以果為因,所以這個就是微妙不可思議,真正是難信之法。
正因為如此,所以『一切諸佛之所稱贊』。小本《彌陀經》裡面,我們看到十方佛贊。羅什大師翻的本子是六方佛,玄奘大師所翻的就是十方佛,十方佛贊,《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也是十方佛贊,這就是「一切諸佛之所稱贊」。佛既然稱贊了,當然就為一切諸佛如來之所護念,這個一定的道理。羅什大師小本《彌陀經》,「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我們要想得一尊佛的護念就不得了,那就很難得、很希有了,誰敢指望一切諸佛護念?哪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讓一切諸佛來護念你。念這個經,學這個法門,這個人的福報第一大,沒有人能比這個人的福報更大了,從哪裡看來?就是一切諸佛都護念他,你說他的福報大不大?
諸佛護念,那菩薩對你是什麼態度?菩薩是佛子,對你決定不能輕視,你是諸佛如來所護念的,菩薩眼睛裡面,你跟我是同等,無分彼此。護法龍天必定擁護,妖魔鬼怪決定遠離,邊也不敢沾你。經上所說,念佛人所在之處,四十裡之內沒有妖魔鬼怪;妖魔鬼怪躲避他的時候,這個距離是四十裡。四十裡在印度是「小由旬」,是「一由旬」。真正得到佛護念,龍天護法鬼神保佑你,你今天知道怎樣才能得到。如果依照佛在這一品經裡面教給我們的來修,那就更沒有話說了,那這個保護真是十分的可靠,決定穩當。
我們看底下佛所說的,『付囑汝等,作大守護』,就是這一句話。這是釋迦牟尼佛將這個經典、法門交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代表,也就是當時與會的這一些弟子們,這個弟子裡面有菩薩、有羅漢,也有天人。「付」是給你,傳授給你,教給你。「囑」是囑咐。「作大守護」,你要護持這個法門。怎麼護持法?就像前面所說的,第一個要信受奉行,就是如說修行,這是真正護持。其次,就像前面經上常講的受持、書寫、供養、讀誦,這佛在前面經文常常教給我們的。自己依照這一部經典修行,同時將這個經典修學的方法廣為宣傳,使這個法門能夠普遍到全世界,令一切眾生都有機緣聽聞這個法門,這就是真正的大守護了。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
這個『長夜』是我們世俗裡面常說的黑暗時代,這是比喻的黑暗時代。我們要問什麼叫黑暗時代?人類的知見普遍都是錯誤,邪知邪見,真正智慧不能現前,這是「長夜」。以我們自己來說,我們沒有明心見性,那就是在長夜之中。沒有明心見性,我們就生活在無明邪見之中,這就叫長夜。什麼時候斷了邪見,破了無明,禅家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離開長夜了。真正覺悟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沒到這個境界,都在長夜。那麼我們看看這個世界有幾個人斷邪見、破了無明?以這個標准來說,可以說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在內,都在長夜之中。
我們曉得脫離長夜是相當不容易,佛給我們說許許多多的法門,在理論上講都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也就是說離開長夜的。但是在事實上來講,依照那些理論方法修學是困難重重,做不到,內外都有障礙,很難成就。像這樣說來,佛所有這些經論法門在今天真的是失效了。修得很好的也只能得人天福報,來生得人身享福報,或者生天享天福,要想超越三界,那就不太可能。幸虧有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好處在哪裡?不要斷煩惱,不需要破無明,也能脫離長夜,這個法子微妙,這個就微妙了,這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法子,所以前面講的「廣大微妙法門」。
【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
六道裡面困苦危急無過於三惡道。『五趣』就是六道,「莫令眾生淪墮五趣」,那就是超越六道輪回,這一個法門很有效的幫助我們達到這一個目標,只要我們真正依照經典教訓來修學。所以經典裡面的理論要透徹,方法要正確,因果不能有絲毫的偏差錯誤,我們這一生就決定得生。所以這個經實實在在講要常常在一起細心的去研究討論,這個樣子必定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心,避免一切過失障礙,要認真細心去探討。
【應勤修行。隨順我教。】
這兩句是教誨。應該勤奮,就是精進,如說修行。『隨順我教』,「教」就是教導,「隨順」佛的教導,佛的教導就是這一部經文。
下面是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修學成就與否可以說百分之九十決定在修學的態度上,方法並不是很重要的,方法充其量不過占百分之十而已,態度非常非常重要,那才是真正的關鍵。有良好修學的態度,不懂方法也能成就;懂得方法,精通方法,沒有好的修學態度,一樣不成就。那麼什麼態度?誠敬。過去有人問印光法師,「學佛有沒有什麼秘訣?」總想得到秘訣,成功就快速了。印光法師答覆他說「有」。什麼秘訣?他老人家說「誠敬」二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問題就在你能不能做到誠敬。這個地方就教給我們這一樁事情了,真正是成敗的關鍵。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
佛不在了,怎麼個孝法呢?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諸位同修的,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德同佛,這就叫『孝於佛』。如果跟佛不一樣,那就不叫孝了。所以這個「孝」之一字在中國文字學裡面屬於會意,「六書」裡頭屬於會意。這一個符號,你體會這個符號的意思,這個符號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我們今天講是兩代,兩代合而為一叫孝,所以取它這個意思就是合而為一。我們能跟佛合而為一,這叫盡孝;不能合而為一,這就是不孝。這個字的意思是無盡的深廣。老一輩的,他還有老一輩,過去無始;下一輩的還有下一輩,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不但父子是一體,祖孫是一體,盡虛空遍法界情與無情統統是一體,這個孝就圓滿了。圓滿的孝道就成佛了,那就叫佛。所以佛法裡面講孝比儒家講得更圓滿、更透徹。《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是孝道圓滿之相。這個地方「當孝於佛」是這個意思。
換句話說,在本經經題裡面就是平等心、覺心,這是孝。你有分別就不平等了,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平等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個境界也叫做「法身」,所謂清淨法身,清淨心就見到法身了,這個孝心是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換句話說,孝心在事相上表現的是平等心,是智慧大慈悲心,大智慧、大慈悲心就是孝心的起用,孝心的作用。一切諸佛如來他們做到了,所以佛教我們如何成佛,這一點要知道。
第二,『常念師恩』。這個老師不是當前教我的老師,我這個老師還有老師,那個老師還有老師,師師相承。在我們這個世間第一個老師,我們稱他作「本師」。第一個老師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傳到我們這個老師,所以這個「師恩」不是報一個師恩,要報代代相傳的師恩。那麼諸位要知道,我們這一代,再推上一代,也許還會有一點印象,再往上去,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對於歷代祖師這個恩德我們念念不忘,眼前老師的恩德怎麼會忘掉?那麼我們要問了,怎樣才是真正「常念師恩」?要把老師的教誡,如說奉行,還要把它發揚光大,這才能報師恩。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這個經,這是開端,這是第一個本師。
佛的本願是教我們「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我們要把本師的願望做到了,叫真念師恩。「這些我們做不到」,不是做不到,你沒去做。「我去做也做不到」,佛法裡面盡心盡力就叫圓滿功德,你就做得很圓滿,你心力都達到了。縱然去做,不是盡心盡力的去做,這個功德就不圓滿;做得再多,做得再大,也不是圓滿功德。由此可知,修積圓滿功德是每個人都平等的,隨著個人智慧德能、福報因緣之不同,所以各個圓滿功德,就看我們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去做了。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這兩句話就很明顯教給我們要弘揚這部經典,不能讓這一部經、這個法門在我們手上斷絕了,這個不可以的。所以要知道弘經是報佛恩,弘經是報歷代祖師之恩。今天弘揚的方法比從前進步,比從前多。從前的弘揚只靠兩種方法,一個是書寫,一個是口頭的傳述,所以相當困難,不容易普遍。現在我們利用科學的工具,進步的印刷術,大量的印送,如果有力量利用廣播電視,就能夠快速的遍布到全世界。這是剛才講了,福德、因緣之不同,我們今天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廣播電視要財力,我們沒有那麼多錢、沒有那麼多機會。雖沒有,我們有這個念頭,有這個意願,就已經盡心了,力達不到,力達不到是福德、因緣不具足,不是沒有心,不是不想做,所以這也叫圓滿功德。
【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
這幾句經文我們看了之後會毛骨悚然,真正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經是五種原譯本的會集本,自古至今會集本經的有四個人,前面三個人都有『增減經法』,好像佛這一句話就是對這些人說的。所以對這個經典的修學要『堅持』,決定不能動搖。
『無得毀失』,「毀」是毀壞,「失」是喪失。這個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我們依照這個經典修學,把佛的意思錯解了,我們錯修了,這是毀失。另外一個意思,是我們流通這個經典,依照自己的意思,依照世智辯聰,流通得不如法,會叫別人對這個經產生誤會,以至於不能往生,這也是毀失。或者是使這個人修學墮落在邊地疑城,讓他受五百年的冤枉,這也不是個好事情,也是過失,這些是毀失。
「無得為妄,增減經法」,這兩句話實實在在講,好像是專指這些會集人的。確實前面三種會集對於這個經文都有增減,取捨不當,並不是把五種原譯本的全部會集起來。全部會集,重復的部分都不要,這一部經裡頭所說的,那些經裡面沒有的,這是一定要取。取捨有個標准。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的,那就看哪一個本子文字優美,看起來的時候很順暢,那你就取這個,所以這個取捨的標准要精嚴。
一直到夏老居士這個本子,我們看起來就歡喜了。你看看,它比王龍舒的本子,比魏源的本子,確實像梅光羲居士所講,精當確實,真的是會集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特別是在文字上,他這個結集的文字,深奧的、繁雜的全都捨掉了,取這個說理說事、說因說果精簡易於通曉的經文,他取這些,使我們今天讀起來的時候沒有一點困難,每一個人讀都能生歡喜心,這是會集得好,當然也是三寶加持,所以你接觸到這個經本能生歡喜心。像這些都是教給我們怎樣去報佛恩。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
『常念不絕』,這是教給我們依照這一部經典方法修行,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叫「常念不絕」。下一句是講的果報,『則得道捷』,「捷」是快捷,你「得道」就快了。這個「道」是什麼道?無上菩提之大道,你在這一生當中就得到,這是真正的快捷。這個四句,就是連底下兩句,『我法如是,作如是說』,這個四句合起來是全經的總結,不僅僅是全經總結,實在講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說法四十九年的總結,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歸向淨土,歸向這個法門。
後面這兩句,我們能不能體會到如來對我們的真誠愛護,真的是猶如獨子,愛護備至。「我法如是」,「我」是佛自稱,佛所證得的法就是這個。「作如是說」,今天整個和盤托出了。所以這個法不是別的法,是如來親證的果法,換句話說,佛是怎麼成佛的,今天佛把他成佛之法為我們說出了,這就是他成佛之法,不僅是釋迦一個人成佛之法,同時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成佛之法。這八個字是真實到了極處,慈悲到了極處。末後這兩句是勸我們,『如來所行,亦應隨行』:
【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普度眾生,能事盡矣,到這個地方真的是達到究竟圓滿了。
「如來所行」,我們也應該學習,要「隨行」。如來所行的是什麼?這一點很重要,散在經論裡面所講的很多很多。說到「行」就是講到日常生活行為,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把一切所行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就是對人,對有情眾生;對物,物是無情眾生,我們講植物、礦物;還有一個對事,這就把所行全部包括了。
佛在大小乘經裡面講得非常之多,在本經經題裡面將如來所行歸納為三大類:清淨行、平等行、覺行,就是「清淨平等覺」,這個三條是講的總綱領。如果我們的心行不違背這個總綱領,那就是隨順如來所行。
話還得要落實在事相上,在事相上說,真的是無量無邊。我們淨宗同學將「如來所行」歸納為五個科目,我們在淨宗學會緣起裡面所說明的。五個科目裡面,第一個科目就是《觀經》的「三福」,《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三種淨業。佛在末後說這三種淨業是「一切諸佛淨業正因」,那就是「如來所行」。
第一裡面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意思前面都講過了,在此地不必重復了,我們要認真去做。第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眾戒」,在本經裡面佛給我們講五惡、五痛、五燒,你仔細觀察經文,我們就知道佛在此地所說的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要做到清淨,那就成佛了。但是五戒十善平常講多半都是在講經裡頭附帶的講,時間不長,也不能夠深入仔細來說明。所以往往我們雖然受了戒了,戒是受了,我常說那糊裡糊塗受了,究竟受的是什麼?不知道,沒搞清楚。不但五戒如此,連三皈都是如此。所以一定要細說、細研究、細探討,統統搞清楚之後,我們再受,這樣才如法。《楞嚴經》裡面有一段經文可以彌補我們五痛、五燒之不足,就是《楞嚴經》上「四種清淨明誨」,那是《楞嚴經》上講的四重戒:「殺盜YIN妄」。《楞嚴》那上面就講得非常詳細,可以彌補本經來作為補充。這是幫助我們怎樣來學如來所行。
三福第三條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在這個裡面,「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發菩提心也很難懂,也很難講。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對於菩提心的說法都說得很艱深,不容易懂。有些祖師大德就講得很簡略,我們看了之後也抓不到綱領。在古人注解裡面,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我們也叫它做《四帖疏》,他老人家對於這個菩提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他講得很詳細,比天台大師講得詳細。這一段的開示可以彌補本經教我們修行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我們采取善導大師《觀經》三心的這一段開示。我們這一部經講完了,後面還有時間,我們把這些補充的東西統統在此地做一個研究探討,這個經裡面的意思就相當圓滿了。這個是如來所行:「三福」。
再就是「六和」。六和是處眾,這個六條戒非常重要。我們今天人在這個社會上不能離開人群,一定要跟大眾相處,跟大眾相處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交往,佛教給我們六條戒,六個原則:
第一個是「見和同解」。用現代的話來講,首先要建立共識,大家這個想法、看法要很接近,他才會不打架、才不起沖突、不摩擦,非常重要。第二是「戒和同修」。這一條是講的守法,人人都能夠守法。今天這個社會崇尚於法治的國家,人人能守法,社會就有秩序了,就不會紊亂。第三,「身和同住」。大環境來講,我們同住在這個地球上;小環境來說,我們同住在一個城市,一個鄉村,乃至於更小,我們同住在一個道場,這都是屬於「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最忌諱的就是爭論,爭論不休是動亂的根源。為什麼有爭論?意見不和,歸根在第一條。所以六和裡的第一條非常重要,第一條做好了,其他的問題都容易解決。
第一條要用什麼方法來做?教育。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很了不起,佛法沒有傳到中國來,我們古聖先賢知道,所以在《禮記.學記》裡面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國」就是今天講建立一個政權,領導老百姓,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育的目的在哪裡?就是建立共識,使我們大家的想法、看法趨向一致,縱然有意見,距離這個標准總不會相差太多,這個問題就好解決了。所以中國從前的標准是孔孟的思想。你看宋以後,宋朝朱熹編的四書,四書是朱熹訂的,他從古籍裡面選出來的。大學、中庸原來是《禮記》裡面的兩篇,他把它取出來,再取《論語》、《孟子》合在一起成為四書。四書就是中國人建立共識的基礎。
這個四書編輯的構想,朱熹是讀過佛經的,也參過禅的。在我想像當中(這當然沒有根據,找不到根據)非常像《華嚴經》,是不是從讀《華嚴經》來的靈感?《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有表演,你仔細看四書,跟《華嚴經》這個架構很像。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表演,這就是以孔夫子、以孟夫子他們如何將理論與方法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論語》、《孟子》有一點像《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他們的做人。所以中國讀書人是以孔孟作榜樣,讀書的目的不像今天。今天問為什麼讀書?會有許多答案。從前標准答案只有一個,「志在聖賢」。讀書為什麼?學孔子、學孟子,希望學他。所以「口和無诤」必須要有一個標准。
以後佛教傳到中國來了,大乘佛法也是我們一個標准。大乘佛法跟儒家學說思想,許許多多是相同的,真的是不謀而合。學佛的人,標准是佛、是菩薩。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標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是我們修學的標准。我們希望學到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德同佛,這是「見和同解」。
「意和同悅」。每個人大家在一起共處都能歡歡喜喜,今天所講的和平共處,比和平共處還要深一級,歡歡喜喜的共處。末後一條,「利和同均」。大家都能夠明理才能真正做到「利和同均」,為什麼?利是絕對不同均的。你要問為什麼?每一個人宿世今生所修的福報不一樣,富貴貧賤,這是宿生今世修學的果報,它怎麼會平均?怎麼可能平均?明理了,貧賤的對富人能尊敬,富貴的對貧賤的能布施、能施捨,使這個物質生活程度大家能夠接近,當然不能完全平等,接近平等,這個完全靠教育。
所以教育要是失敗了,世界說不亂,不可能。教育失敗了,那個結果一定是天下大亂。我們今天處在這個社會就是亂世,你要問為什麼會亂?教育沒有了。現在教育是科技的教育,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是教你怎麼做人,教育的根本、教育的宗旨在此地。教你知道人與人的關系,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君臣關系、朋友關系,教你人與人的關系,然後曉得怎樣做人,這是教育,非常非常重要。這是立國的根本,是社會安全的基礎,世界和平的大根大本。你要問這個世界上哪一天會和平?哪一天這個教育走上著重人與人的關系,這個世界和平會出現。這個就是儒佛的教育。所以真正能夠做到六和,世界就有和平。所以這個戒,我們一定要遵守,一定要明了,這是如來所行,我們要學。
其次就是佛常常教給我們的「三學六度」,「三學」是戒定慧三學,我們要常常去修;「六度」是菩薩入世弘法利生的六條守則,必須要遵守的原則。最高的法門,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大經上常講,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成佛,可見得普賢行非常重要。那麼在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各個都是修普賢行的,我們這個經上講得很多,連阿彌陀佛本願裡面都說到,所以普賢行很重要,我們在前面都說過了。普賢行裡面最要緊的就是心量拓開了,念念都是盡虛空遍法界,虛空法界是一個自體,這一點最重要了。我們今天讀普賢行,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心量。所以普賢行沒有別的,就是把心量拓開,然後才真正能做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以我們把「如來所行」簡簡單單的只取五個科目,這是我們要常常記住的,我們生活規范就以這幾條就足夠了,其他的都不需要了,這幾條完全都包括了:「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
『種修福善』,種善根,修福報,這五個科目足矣,然後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淨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佛教導我們的願望就圓滿了。沒有離開這個世間之前,對事對人對物依照這五個科目絕對遵守奉行,然後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佛教給我們就圓滿了。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 (第六十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60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面,第二行: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這一品經在本經流通分是屬於第四段「歎德流通」,經文總共有八首偈,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第一首「標明是非」,第二首是「揀非」,第三首以後顯示怎樣修學是正確的。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這個經文是緊接著前面而來的。偈頌是屬於重頌,前面長行文所說過的再以偈頌的體裁重復說一遍,它的意義是教我們把這些重要的開示要常常記在心中。長行文比較難以記誦,但是對於說明事理是方便多了,因為它不受限制,偈頌受限制。但是叫我們記憶,這個偈頌比長行文方便。凡是經裡面的偈頌,在過去都可以配樂章來演奏、來歌唱。我們看經文: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這一首頌裡面很清楚、很明白的教導我們,能夠聽到,就是有緣、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於此正法』就是指本經,確指念佛往生的法門。如果不是『往昔』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是說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正符合佛在《彌陀經》上跟我們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善根、福德、因緣是非常非常深厚。這個一方面是自己善根的成熟,再有十方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你接觸這個經典、接觸這個法門生大歡喜心。這前面一再都給大家報告過了,此地在這個經典將要結束的時候,佛又重復提醒我們。可見得這個法門能夠遇到、能夠相信、能夠發願修持,實實在在不容易。再看第二首:
【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譬如盲人恆處暗。不能開導於他路。】
這一首是說明一些不能接受這個法門的,不能相信這個法門,我們也看到很多,也聽到很多。這是什麼原因?佛在此地把它歸納幾點重要的因素,第一個,他造惡,此地這個『惡』就是十惡業,造作十惡。『驕』就是貢高我慢。第三個是『懈怠』,放逸懶散不能精進,這都是很重大的障礙,我們平常講業障深重。末後一個是『邪見』,這個地方的「邪見」跟平常我們在經典上所說的邪見意思不相同,不同在哪裡?不能相信這一部經典,不能認真念佛求生淨土,這都叫做邪見。由此可知,此地所講邪見的意思是很狹窄的,不像其他經論上講這個邪見意思非常之廣泛。
為什麼要這樣說法?諸位必須要知道,佛當年在世給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經典法門,在那個時候接觸到這個法門的人都能夠得利益。佛去我們已經三千年了,現在是佛的末法時期,人的根性比不上過去人,業障、煩惱、習氣比從前人更深、更重,換句話說,其他的法門在今天對今天的眾生來說已經失效了,換句話說,不靈了。諸位不妨試試看,那些法門你試試看,看看有沒有效果?這個效果怎麼個看法?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心地清淨,煩惱少了,妄想少了,智慧開了,那這個法門就有效。假如我們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煩惱沒見得減少,智慧也沒開,那就是說明這個法門沒效。好像我們生病,這個藥吃下去見不到效果,同樣的道理。
一切法門統統失效了,這一個法門有效,怎麼知道它有效?前面我們剛剛讀過不久。佛說了,將來佛法統統滅盡了,為什麼滅盡?沒效了,大家就不要了,這一個經典法門還留在世間一百年。換句話說,所有經法都失效了,這個法門還是非常有效,所以一切諸佛贊歎。我們對於這樣的法門要不相信、不能接受,這是邪見,這個見解錯誤,決定誤了這一生得度的大好機會。所以凡是有這些障礙的人,『難信如來微妙法』,「微妙法」就是指這個經典,指這個念佛不退往生的法門。
下面是比喻,『譬如盲人恆處暗,不能開導於他路』,把這個「惡驕懈怠邪見」之人比喻作「盲人」。盲人是眼睛瞎了,瞎了眼睛又在黑夜之中。我們眼睛好的人在黑暗之中,往往也迷失方向,迷失道路,何況眼睛瞎的人?這個是比喻不認識這一部經典,不認識念佛往生的法門。他不認識,自然就不能接受,所以他沒有能力「開導」於人,也就是沒有能力幫助人、領導人走向一條永脫輪回成佛作祖的光明道路,他沒有這種能力。這一首雖然只有四句,把修學的障礙、過失都給我們說明白了。
那麼哪些人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也就是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決定成就的人呢?向下這幾首為我們顯示出來了:
【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
『唯』是唯有、唯獨,過去生中曾經於諸佛如來,這個諸佛如來數量之多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在前面曾經讀到,阿闍王子過去生中曾經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那個善根還不能發現。由此可知,能夠深信這個法門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的善根遠遠超過了阿闍王子,所以經上講到供佛的數量都是講無量無邊。無量這個數字比起四百億,這個距離很大很大。四百億這個數字,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無量無邊那就很難想像了。所以真正能深信淨土,善根、福德,他之所以被一切諸佛如來所贊歎,實在是有他的道理。既有善根,一定就有善行。心善,行哪有不善的道理!
底下一句說,『救世之行方能修』,他一定有這個善行,念念要想幫助六道眾生脫離輪回苦海,圓證無上菩提。他有這種心,他有這個念頭,也有這個行持,這個人當然不是普通人。前面佛所贊,這個人是佛的第一弟子,這個人就是真正的菩薩,不是凡人。有心、有願、有行,表現在實際的事相之中,那就是底下這個四句了:
【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贊演並供養。如是一心求淨方。決定往生極樂國。】
這是心、願、行實現了,完全兌現。『聞已』,是這一部經典聽了之後,聽了一定要理解,理解要正確、要深入,所以這個經要常讀、要多讀,如果有機會,也一定要多聽。現在得力於科技的發達,我們每一次講經都保留著有錄音帶,像這個錄音帶也可以重復多次去聽,多聽就是多薰習。一心聽聞往往能開悟,憑什麼開悟?他心清淨,心虔誠,真誠的心聞到佛法很容易開悟。聽了之後,對於佛在經典裡面講的道理、講的修行方法、講的因果這些事實,我們統統能接受,這個接受就是此地的『受』,統統接受,決定不懷疑。『持』是保持,絕對不會把它失掉,即使暫時也不會失掉。
這就是《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淨念相繼」,這是念佛最重要的開示。你問念佛怎麼念法?你只做到這四個字就成功了。「淨」是心地清淨,要用清淨心念佛。換句話說,如果對這個法門懷疑,這個心不清淨;夾雜,這個心也不清淨。不懷疑、不夾雜,這叫「淨念」。相續是不斷,不間斷,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我憶佛念佛絕不間斷。口裡不念,心裡面想是一樣的,心念、心想比什麼都重要。口念有的時候念累了,可以休息,有的時候外緣不具足,我們念佛,別人聽了討厭,叫他們不歡喜,我們也可以不出聲,一切要隨緣,不出聲,我們心裡面念,心裡面憶念,不讓它間斷,這叫做「受持」。
『及書寫』,「書寫」就是流通經典。「聞已受持」是純粹自利。「書寫、讀誦、贊演、供養」,這是自他兩利,顯示出無盡真實「救世之行」。
我們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怎樣報佛恩?怎樣報師恩?前面佛教導我們,「當孝於佛,常念師恩」,不是佛把這個法門說出來,我們怎麼會知道?不是這些老師歷代祖師代代相傳,我們怎麼能曉得?回向偈裡面我們天天在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如果只是念,沒有行持,這叫妄語,這白念,必須要有行,有行動才能滿這個誓願。報佛恩,佛實在說對於我們什麼需求他都不要,我們用什麼方法報佛恩?唯一的方法就是幫助佛宣傳佛法。大慈菩薩在勸人念佛偈子裡頭說得很好,他說你一生當中能勸兩個人念佛往生,就比自己精進,我們很冷靜的想想,實在是有道理。那兩個人念佛往生,為什麼往生的?某人勸我的,我才得這個殊勝的利益,所以勸人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如果你能夠勸到十幾個人,那這是世間第一大善;能夠勸到百人、千人,你就真正是菩薩;如果能勸人超過萬數了,大慈菩薩說你一定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這些話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才知道幫助別人學佛比自己專修重要得多了。
自己往往是業障重,有很多障礙,修學不能精進。你就努力幫助別人,你自己的業障自自然然就化除了,為什麼?你的福報太大了。我們中國俗話說「福至心靈」,這個人福報一來,他本來很笨,忽然他心思就敏捷了、就聰明了,為什麼?福報帶來的。能夠全心全力弘揚這個法門,宣傳這個法門,必定得一切諸佛護念,一切菩薩贊歎,一切護法善神擁護。這些事情實在講是每一個人心裡面都向往祈求的,總是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不曉得方法。你盡心盡力宣揚這個法門,這是方法,才能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所以「書寫」是流通經典。
「讀」是看著經本來念經,看著經本叫「讀」。「誦」是不看經本,你念得很熟了,可以背誦了,這個時候你每天誦經就很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誦經,出聲很好,不出聲也好。所以經首先要把它念熟。全經不容易背誦,我給同學們建議,這個經可以選擇最重要的部分來背誦。最重要的部分是哪幾段?第一個就是四十八願,第六品,這一品非常重要,是淨土宗原始的經典,淨土宗根本的依據,所以四十八願非常重要。其次,就是從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也是非常要緊。
我們念佛,常常聽說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我從前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老師很感慨的對我說,他說我們台中蓮社蓮友很多,名冊上有名、有住址的超過二十五萬人,是個很大的團體。真正念佛往生的,一萬個人當中只有三、五個,簡直不成比例。為什麼同樣念佛,同樣跟一個老師學,他不能往生呢?那些原因全在本經三十二到三十七裡面。諸位仔細去讀,仔細去檢點,去反省經上所講的那些毛病,我們自己有沒有?如果有犯,換句話說,雖然念佛,往生可能還是有障礙。假如我們認真去檢點,佛所講的這些毛病我們統統都沒有,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決定往生,決定沒有障礙。人家往生的時候不生病,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你一定有分。關鍵就在這一部分,所以這一部分非常非常重要。
古來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教導我們持戒念佛。本經的三十二到三十七完全是戒律,不依戒律不能成功,所以讀誦,我們偏重在這一部分上。要把這一部分先念熟,先能背誦,其他的經文我們慢慢再念。首先把這一部分把它能夠背過,這是最好的了。首先要念熟能背,這是第一個階段。能背之後,每天只要念兩遍就夠了,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念的目的是檢點自己的身心與佛的教訓相應不相應,要著重在這裡。絕對不是把經文念給佛菩薩聽的,那就錯了,佛菩薩決定不聽,而是檢點自己身心有沒有過失,是不是把佛的教訓,我們統統做到了,這叫真正修行,真修。
「贊演」,這個「贊」是贊歎,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贊歎。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無量壽經》,為我們講《觀無量壽佛經》,為我們講《阿彌陀經》,都是贊歎西方淨土依正莊嚴。所以這個「贊」就是為人演說。那麼看時節因緣,如果時間長,可以把這一部經詳細的講一遍,有時間;時間要短,可以提出重點來介紹;如果時間更少,不必講全經,講一章、講一段都很好;假如時間很匆促,講幾句也好,像《金剛經》上說,為人說四句偈,四句偈就是這一首偈四句,這個功德利益都不可思議。換句話說,要有這一個意願隨時隨地把這個法門向人介紹。已經學佛的人要勸導他,唯有這個法門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沒有學佛的人更應當要勸導他。尤其在現在這一個時代,是一個災難重重、不安定的一個時代裡,東西方的預言都說這一個時代會有很大的災難,這些災難徵兆幾乎時時刻刻都能見到。所以自己修學以及宣傳這一部經典、念佛法門,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
「演」是表演,怎麼表演?把經典裡面所說的完全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所以「演」是屬於身教,「贊」是屬於言教,「救世之行」這個意念是屬於意教。自行化他,身語意三業與佛的教誨統統相應。
「供養」,這裡面有財供養、有法供養。財供養的目的是與眾生結善緣,真正的目標是後面的法供養。「法」,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那麼我們將這個經典供養別人,這是法供養裡頭第一供養,這個功德利益無量無邊。
『如是一心求淨方』,我們的「身語意」三業都能與經典教訓相應,這樣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佛在此地為我們授記,這個人『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這兩句經文對現代人來講非常重要,因為現在這個社會,天災人禍時時處處都會發生,無法預測的,也無法預防,萬一遇到這些突然來的災害,我們能不能往生?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大難來臨的時候,如果你心地不能夠定下來,這一慌一亂,你平常功夫喪失掉了,就不能往生了。所以劫難來臨的時候,這個心是清淨的,在這個時候絕對不貪生怕死,只有一個意念:求願往生,也一定得生,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是一個假設,假設也非常重要。『大火滿三千』,這是三千大千世界,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來說,這就是描繪核子戰爭,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核子戰爭,那就是這個狀況,在這樣不幸的情況之下也能往生,也不會墮落,這是世尊在此地給我們提出的保證。下面兩首贊歎如來的智慧: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智慧深廣無盡,但是諸位必須曉得,這個智慧不是佛一個人專有。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可見得如來的智慧是我們每一個人統統具足。我們雖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但是現在這個智慧不能現前,不能現前的原因在哪裡?佛也講得清楚,「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叫業障。你有障礙,把自己圓滿深廣的智慧障礙住了,這是自己障礙自己,不是外面的障礙。妄想發展成為所知障,執著發展變成了煩惱障,二障是這麼來的,障礙了自己的智慧德相。
凡是有障礙,你決定見不到圓滿究竟的智慧。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輕微的障礙,障礙雖然輕微,畢竟還發生了作用,換句話說,對於究竟圓滿的智慧,他還不能完全徹底明了,完全徹底明了,那只有成佛,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破盡了,所以『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煩惱沒有斷盡,怎麼能知道真如本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德能?所以他不能知道。我們曉得事實真相,對於佛所說的這些話就能理解了。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前面是講智慧,這個地方是講的『功德』,「功」是講的修持,「德」是講的果德。這個「德」跟得失的「得」,意思相同。我們在本經裡面所看到的,阿彌陀佛在因地,在世間自在王佛會下,那個時候他是國王的身分,世饒王,發心出家修道,在佛的會下聽經千億歲,修持五劫,這是功,他所下的功夫。那麼他得到什麼?成就西方淨土依正莊嚴,這是他得到的果報。所以一分功夫必定有一分的果德,十分的功夫,他就有十分的果報,有功有德。在這一部經典裡面講阿彌陀佛歷劫修學的功德,也都給我們說明白了,這是世尊為我們說的。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佛這幾句話不僅是勸勉我們,實際上是警惕我們。這個法門只有佛才能開示,換句話說,菩薩以下如果不是得佛威神加持,不但說不出來,連信心都不容易產生。我們今天聽到這一部經典,讀到這一部經典,能信、能解、能願、能行,實在講這是我們多生多劫善根成熟,現前又蒙十方如來威神加持,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容易的。
『人身難得』,佛在經典上常說。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非常容易。我們人身失掉之後,想再得人身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仔細想想佛的開示,我們會肯定、會相信佛所講的是正確的。我們冷靜反省,不要說這一生,反省今天一天,從早到晚,我們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善念的力量強,還是惡念的力量強?來生到哪裡去?都是念頭在做主,強者先牽,牽到你去受果報。要是惡念多,惡念強,你就到三惡道去了;善念多,善念強,才能得人天果報,三善道受生。所以想想一天、想想這一星期、想想這一年、想想這一生,愈想愈可怕,為什麼?惡念多。清醒的時候少,糊塗的時候多,那三惡道就有分了。所以自己想想,我們對於佛所說的就相信了,就不懷疑了。
『信慧聞法難中難』,「信慧聞法」指的不是迷信,我們佛法常講正信、真信,是你完全了解事實真相,你才生起的信心,這個很難,相當不容易。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這兩句話在本經裡實實在在了不起,我們要特別重視它。你遇到這個經典,你信了、願了,真正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了,那你是一個什麼身分?你『當作佛』了。這個人他這一生當中,他要成佛了,這不是普通人。不是成個羅漢、菩薩,這個人這一生要成佛了。他這種行持超過普賢。
前面都是我們「德遵普賢」,跟普賢菩薩學,向普賢菩薩看齊,這個地方是超過普賢。真超過,是假超過?是佛故意在此地贊歎的,還是實際上超過?給諸位同學說,是真的超過。佛的言語絕對沒有虛假的,佛是真語、實語、如語者。
何以見得超過?普賢菩薩無量劫的修持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經歷五十一個位次,在華藏世界證得等覺補處菩薩,發願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今天不要經歷五十一個菩薩階級,就凡夫身信願持名,就往生淨土了,生到淨土你就見到普賢菩薩了。普賢菩薩一定對你恭敬,贊歎不絕,為什麼?他要經歷五十一個位次才往生淨土,你不必要。好像念書一樣,他是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念得那麼辛苦,這才畢業了。你是天才,一步登天,不要經歷一年級、二年級,不必經歷,一下就到了,他看到你怎麼不佩服!所以一個真正發心念佛的人,諸佛菩薩贊歎,諸佛菩薩尊重禮敬,不是普通人。只有凡夫肉眼不認識,把他當作凡夫,諸佛菩薩決定不如是。所以真正念佛人,魔不能侵入。經上講得很清楚,四十裡之內,妖魔鬼怪不敢接近。
我們今天有很多念佛,還有很多魔障,那自己老實想想,我沒有真念,我是在假念,所以才有這些魔障。真念哪裡會有?不會有的。這個真假就是自己那個念頭,一念之差。所以一定要真念,真正求生。要把世緣,這個世間所有一切要真正放下。這個我跟同學們說過多次,放下是心上放下,事上要照世間法去做。「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所以事上不能放,心裡決定不能染著,你這樣的行持那就是此地講的『行超普賢登彼岸』。
【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
這個話是勸勉我們。因為這樣一個事實,佛講的全都是事實真相,因為這個緣故,博學多聞的這些有真正智慧的人應當要相信。『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在此地給我們講的真實語。這一部經裡面佛給我們講了三種真實,「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一切大乘經有這三種真實是很少見的,所以這一部經是如來真實的教誨。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這一首是總結。『如是妙法』是指前面一句以前的,就是從這部經一開頭講到這個地方,這是把全經都介紹完了。我們有幸,這是大幸,能夠聽到,聽到之後應該常念佛,應該生慶幸之心。開經偈裡面說「百千萬劫難遭遇」,那是指大乘經典。這一個法門、這一部經典,遇到實在難,實在不容易,不止百千萬劫,這個遇到是真正有幸。
有許多人遇到了,或者聽到了,或者也念誦了,歡喜心生不起來,原因在哪裡?業障深重。什麼時候他業障消除了,豁然開悟,歡喜心生起來了。我常常遇到這些同修來告訴我,「現在我念的時候才真正生歡喜心」,過去念得歡喜心生不起來,現在業障才消了一點。你去修學,愈學愈歡喜,為什麼?業障天天消,歡喜心天天增長,這是一定的道理。換句話說,經義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清楚,這叫真精進。
『受持』,這是講自己修學,依照這一部經典的理論、方法、因果來修學。『廣度』,這是幫助別人,盡我們自己的能力,你去幫助人。不但人有求於你,你要幫助他;沒有求我們的,我們也要主動去幫助他,這才是報佛恩,這才是救度苦難。「廣度生死流」,「生死流」就是指的三界六道。不依這個法門決定不能超越。若依這個法門,古德所講「萬修萬人去」。能夠依這個法門自行化他,佛說這個人是真正的善友,真正的善友就是我們平常講真正的善知識。《華嚴經》上稱善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友。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我們看最後這一品,這一品是講利益來流通。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
這是總結。《無量壽經》、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給我們介紹完了,在這裡告一個段落了。
【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在此地,佛是先給我們介紹小乘人得利益的。聽經的人很多,每一個人得的利益不相同,原因在哪裡?每個人的心量不一樣,智慧不一樣,煩惱、業障、習氣不一樣。煩惱、業障、習氣厚的人得利益就小,薄的人得利益就大,這是根性不相同。遇緣不相同,所以每個人得的利益也不相同。
我們看到經上有這麼多的數字,與會哪有這麼多人?諸位要知道,我們肉眼所看到的凡夫人數不多,當時參加這個法會有兩萬多人。可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他方世界來的,娑婆世界別的星球上來的。娑婆世界很大,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星球。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人比我們看得到的那個數字不知道要大多少倍,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說『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
『遠離塵垢,得法眼淨』,這是得利益最小的,換句話說,障礙習氣最重的。小乘人心量小,他有堅固的執著,所以他不開悟,只得『法眼淨』。「法眼淨」是什麼?有能力辨別真假,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利害,他有這個能力。聽了這個經之後,知道這個法門是第一殊勝,他得這個利益。
【二十億眾生。】
這個人數少了,比前面他得的利益大了,那業障輕,比前面人數少,只有『二十億』:
【得阿那含果。】
『得阿那含』。
【六千八百比丘。】
這個人數又少了。
【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這就是證阿羅漢果。所以聽了這個經證阿羅漢的有『六千八百』人。證小乘三果的,「阿那含」是三果,有「二十億」。這是講小乘的利益。下面是大乘根性的人,他們得果也不同。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這是有『四十億菩薩』。
【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
這個數量又少一點了,他得的這個果報比前面殊勝,證到「不退」了。『不退忍』簡單的講,圓教初住已經證得「念不退」了。下面這一段得授記的特別利益,這一段是講我們,我們對於這一段經文要特別重視它: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
這是指娑婆世界的,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區這一個大千世界,不是指我們這個地球,我們這個地球沒有這麼多人口。
【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
沒有求成佛的這個意念,沒發這個心。我們學佛的同學很多,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做一個調查,你去訪問訪問,「你為什麼學佛?」你去問問看,哪一個人說「我想成佛,我才學佛的」,恐怕都聽不到有這個答覆。大概學佛的時候,「我有困難;我想升官發財;我身體不好,想佛菩薩保佑」,都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原因。這就是說的我們這些人,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是想成佛的,『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沒動這個念頭。
【今始初發。】
聽到這個經才想到往生不退成佛,這個念頭才動,所以這就是指我們現前聽經大眾起了這個念頭的,所以這一段確確實實是對我們說的,是為我們授記的。
【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
我們是聽了這個經,接觸到這個法門,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才動了這個念頭。『今始初發』,你才發這個心。發心之後,你才肯念佛,才非常熱心歡喜將這個法門普遍介紹給別人,那就是『種諸善根』,一方面自己念,一方面是普遍到處勸人,這才干這個事情。『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現在變成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情,唯一的一個願望就是想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而今而後一心一意跟著阿彌陀佛學習,那麼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現前的同修。佛給我們說:
【皆當往生彼如來土。】
我們這個願望能不能達到?佛在此地肯定的告訴我們,決定得到,我們將來統統都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那就跟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我們雖然是凡夫,煩惱並沒有斷盡,但是智慧、神通、道力得到彌陀本願(就是四十八願)的加持,使我們這個智慧能力幾幾乎乎跟阿彌陀佛差不多了,這個不可思議,這個等於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成佛了。你這個佛是阿彌陀佛給你的,不是你自己修成的,是他給你的,但是你確實有這個能力,哪一個世界眾生與我有緣,我就可以到那個世界去度眾生。用什麼身分度眾生?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你就可以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八相成道來度眾生。如果不是彌陀本願加持,你要想到這個程度,你得至少修行一個阿僧祇劫,你才能得到。大乘圓教初住菩薩才有這個能力,能夠隨意化身。我們今天這個法門占的便宜大了,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修行,見到阿彌陀佛,這個能力立刻得到。所以底下說:
【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妙音如來』是通號,我們這些人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能力是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不是說到那裡要修多久多久才有,一到就有,才是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四十八願裡面講過。應以佛身而得度,你就能現佛身,佛身都能現,其他的不必說了。那個眾生希望菩薩來度他,你就現菩薩;希望羅漢來度他,你就現羅漢,他心裡希望什麼人來幫助他,你就能變現什麼樣的身分去度他,應身也好,化身也好,得大自在。這種能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夢寐以求,求不到,要靠你自己真實修行的功夫,不是想求就能得到,唯獨依這個方法修學,立刻就得到,所以這個法門稱為不思議的法門,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
既然將來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示現成佛都叫「妙音如來」,所以我們現在皈依淨土,我們的法名都用「妙音」。我給大家授皈依的時候,法名都用「妙音」,「妙音」從哪來的?就從這裡來的。現在諸位就是妙音居士,將來你們都是妙音如來。經典一打開,自己的名字在此地,就特別親切了。佛這個經對誰說的?原來就是對我說的。所以我們法名來源是在此地,諸位要知道,我們用同一個名字。
【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
佛這一段話是為一切眾生普遍的授記,也就是說給一切有緣遇到這個法門的同學們做一個證明,證明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決定成就。所以此地講『復有十方佛剎』,這是廣泛的遍指「十方佛剎」。『若現在生』,現在正在修學這個法門,現在就能得生。『及未來生』,現在還沒有遇到的,將來他有緣會遇到這個法門,什麼時候遇到,什麼時候依照這個法門修學,都能得度,都能往生。『見阿彌陀佛者』,人數多少呢?『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這個數字都很大很大。『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佛佛都會為這些人授記。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就是佛為我們授記。換句話說,我們願不願意接受?你願意接受,佛就是給你授記了;你不願意接受這個法門,那當然這個授記,你不在之內。我完全接受,完全依靠。
所以同學們常常講到皈依,皈依著重在實質不在形式,但是形式也非常重要,重要在哪裡?形式對自己有一定的影響力,等於說我發過誓了,我在佛菩薩面前發過誓了,我一定要遵守,這個誓願會對你有些影響,那麼這是講形式上的皈依。
最重要的是實質上的皈依,通常我們這個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佛」是自性覺,是覺而不迷,這個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見,思想、見解完全純正,決定沒有邪見,這個叫「皈依法」。「僧」是清淨。所以經題上曾經跟諸位介紹過,「清淨平等覺」是本經講的三寶:「自性三寶」,「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所以皈依三寶,我們是以這三條作為我們修學的依據。「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迷回過頭來,依覺,依自性覺;從錯誤的見解、思想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三皈依」。
今天我們讀到這一部經典了,三皈依我們從理論上落實到事相上,事相的三寶,「佛」就是「阿彌陀佛」,「法」就是「《無量壽經》」,「僧」就是「觀音勢至」,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如果再依照本經裡面所說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這是僧寶,僧寶當中最重要的是觀音、勢至。觀音菩薩教我們大慈大悲,也就是前面我們所念的,這個經文上面所念的「救世之行」,我們要修觀音菩薩救世之行,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怎麼個救法?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推薦給他,這是真正救苦救難,不是別的事情。極力宣揚這個法門就是救世之行,就是救苦救難。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修行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這一句,果然做到「淨念相繼」,就決定往生。所以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不是我皈依某一個法師,那沒有用處,皈依再多法師也沒用處。再看下面經文:
【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凡是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見到阿彌陀佛佛像的,或者畫的像,或者是鑄造的像,都與阿彌陀佛有緣,這一生不能往生,將來他這個因緣種子成熟,也決定得生。所以我們常常把佛像、佛號能夠供養給一切大眾,這都是給他做將來往生的因緣,我們要認真努力時時刻刻去做。譬如你們家裡面供佛像,親戚朋友來的時候,不管學佛不學佛,他會看到,他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在公司上班的時候,你也可以把佛像帶去,你們那個同事、朋友問那是什麼?「阿彌陀佛」,他也會念一句,這就是我們度了他了。他將來這個種子會成熟,他一定會往生。基督徒、天主教都不例外,他會念一句阿彌陀佛,雖然反對,說這是魔鬼,不要緊,他將來也會往生,他跟阿彌陀佛就結了緣了。所以一定要普遍的去宣揚、去介紹,有意無意一切眾生都得利益。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這是瑞相。
【並現種種希有神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這一段是講天地祥瑞之相,所以依報真的隨著正報轉。釋迦牟尼佛為大眾演說無比無上的大法,天地鬼神都感動。
【復有諸天。於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
這是天樂鳴空,這是天人供養法會、佛以及大眾。
【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無量妙花紛紛而降。】
欲界天、色界天,天人供養。
【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我們今天這一部經到此地講圓滿了。末後這四個字,我們要非常慎重去履行,要『信受奉行』,我們才是無量壽會裡面的一員,是佛護念之一,是諸佛為我們授記之一,這個得的利益就無量無邊了。
今天這一部經講圓滿了,正好是六十次,我們的錄影帶、錄音帶六十個,包裝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