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三十一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1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三面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這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裡修行的一些事實,這些也正是我們要學的。前面那一段經文是講他自行,自己的修持;這一段是說的幫助別人,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度化眾生,自行化他都是我們應當要效法、要學習的。
『國城,聚落』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財富裡面的不動產,我們今天講的田地、房屋。法藏,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他的身分是國王,在古時候的帝王,所謂是「富有四海,貴為天子」,這個國家是他的,所謂家天下;他能夠把王位捨棄掉,也就是把他所有一切財富產業統統捨掉了,連這個『眷屬』。「眷屬」裡面,有自己的親眷,我們講內眷屬;有外眷屬,像他作國王,所有的這些大臣統統是他的眷屬;他也全部都捨棄掉了,都放下了,這才發心出家。『珍寶』是財富裡面最貴重的。『都無所著』,這是舉幾項大的,那其他小的,都不必說了。他統統捨盡了,心地才清淨。出家修道,他修些什麼?下面這些就是他出家之後,他所做的這些事業。
『恆以』,「恆」是恆常,永遠不變,天天在做,認真在做,努力的在做。『布施』,我們看到這一個名相,也許認為「布施」一定要有財富,才能夠做的到。殊不知布施裡面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華嚴經》裡面給我們講了七十多種布施,范圍很廣很廣。凡是與眾生、與社會有利益的,我們能夠想到、能夠盡心盡力去做,都叫做布施。
法藏出家了,在家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以財富為主,財布施為主;出家人把所有一切財富統統捨棄掉了,自己的生活以乞食來度日,在古時候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是乞食過生活。他用什麼布施?他用法布施,教化眾生,以這個來布施。所以以法布施為主,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後來他的學生,弟子們,像阿難、迦葉這一些大弟子,將佛一生所說的把它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佛教的經典。這是法布施,以這個為主。
『持戒』。戒律非常重要,戒律不僅僅是經上講的一些條文,大家所熟知的,在家學佛有五戒、有八戒,就是八關齋戒,有在家菩薩戒,這是大家所熟知的;出家人有沙彌戒,有比丘戒,有菩薩戒。這一些我們統統叫它做律儀戒,這個就是《戒經》上有條文寫下來的律儀戒。除律儀戒之外,實在說,佛在一切經典裡面,苦口婆心對我們的教導統統是教誡。這個不一定是在條文裡面的,我們統統都要遵守,都要認真的去學習。
佛教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要努力去做;佛不許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要禁止,遵守佛的教導。如果把戒律廢棄掉了,佛法的行持就沒有了,縱然天天講經說法,研究討論,都沒有用處,都落空。為什麼?與生活脫節了,所學非所用,講的再高也是空的,沒有結果。所以佛法自始至終著重在行。
我們淨宗供養佛菩薩形像是西方三聖,西方三聖這個供的形式就是著重在行。阿彌陀佛是本尊,供養在當中,觀音菩薩代表行,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左手這邊是上方,這一邊供觀音,這一邊供大勢至;你看掛對聯,這邊是上聯,這邊是下聯。你看到觀音菩薩在這邊,大勢至菩薩在這邊,就曉得這個法門重行,其次是智;特別著重於實行。
這個戒就是叫你認真去做,要守法,要遵守佛的教誡。佛所講的,實在講,還是受於時間的限制。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不算是個很長的時間,世出世間許許多多瑣碎事情,沒有說到的就太多太多。因此,我們要掌握佛跟我們講的這些原理原則,要掌握這些。
所以戒裡面,佛就給我們講「三聚淨戒」,聚就是類,三大類。佛給我們所說的,這是一類,經典上所講的,這叫「律儀戒」,佛說了。還有佛沒有說到的,與佛的意思相應的,我們統統都要做;不能說佛沒說。現在很多人抽香煙,抽香煙好不好?抽香煙沒問題,佛沒說,經上沒有。我們知道這個事情對自己沒好處,對別人也沒好處。大概佛當年在世,印度人沒有香煙;如果有香煙,可能也列在戒條之中。像這一些就歸納在「攝善法戒」,就是凡是善的我們應當做,惡的就不應當做。這就是佛雖然沒有說,我們曉得這個戒的精神是防非止惡,斷惡修善;佛雖然沒說的,我們也應該遵守,這是第二類。第三類,「饒益有情戒」。這個事情當不當做?佛沒說,但是這個事情絕對對眾生有利益的,那你就去做,只要對大眾有利益的。而且利益又分三等,眼前有利益,將來有害處,這個不能做,後面有害處。佛所講什麼叫真實利益?現在有好處,將來也有好處,這個事就真正是善。或者是現前沒有什麼利益,將來有大利益,這個也是善。所以佛菩薩的眼光看得很遠,看得久遠,絕對不看在一時。
現在大家,可以說舉世之人,沒有不贊歎科學的,科學帶來了近代的文明。我們中國古人懂不懂科學?懂。為什麼我們的科學落後?譬如世界上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統統都是中國人發明的,遠古以前就發明了。中國歷史上記載,研究飛行,那個滑翔飛行的時候,在王莽的時代,漢朝時候;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是機械化的運輸,為什麼東西統統都不傳到後人,把它消滅掉了?中國人知道,這個東西對眼前有好處,對將來沒有好處。
這個事實現在被證明了。現在科技是進步了,科學發達,人的價值觀衰落了。從前人的生活縱然物質生活貧乏,他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他能跟大自然融成一片,過的生活,我們中國人描述的詩情畫意,那是人生,他真有享受。現在人享受什麼?所以從我們真正過日子的享受,跟古人一相比,就差得太遠太遠了,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如古人。
中國人知道科技發達帶來的後遺症是世界的毀滅,所以不做這個事情,不造這個罪業。這個仔細想一想,他有道理,他考慮第一個因素是什麼?世界和平,他考慮這個,社會安定,這就比一般人想得遠,想得深。不是中國人沒有能力發達科技,中國人起心動念都要對歷史負責任。因為科技的發展,應該在什麼時代?每一個人道德水准都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有用處,有好處,人心純善,人心沒有自私。
所以共產制度好,至高無上的理想。我們這個世界上能不能實行?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自私自利,只要有人我是非,談不到共產。共產是什麼人實行?西方極樂世界是共產主義,這個一點都不假,那個地方的人,大公無私,沒有一私毫私心,念念都是為一切眾生;不但為本國眾生,還為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他才有資格講共產。所以這個共產,實際上三千年前在佛門裡面就實現了。
佛門,你看佛教給我們,僧團裡面「六和敬」,最後一條是「利和同均」,那就是共產。利就是所有一切物資的享受,絕對是平等的。世間人只有這個理想,沒有這個事實。如同一般所講的「真善美慧」,我們這個世間有這個名詞,有沒有事實?沒有。為什麼沒有事實?因為是凡夫。你有煩惱,你有是非人我,你有貪瞋癡慢,這個理想絕對不能夠實現。諸佛的世界是平等的,特別是西方極樂世界,這經上所給我們講的,真實平等,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忍辱』。忍耐,自己修行要有耐心。修行過程當中,必然有挫折,你愈是勇猛精進,挫折就愈大,這個一定道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挫折?這個挫折的來源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惡業,業力障礙住,這是沒法子避免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有耐心,忍耐。有忍耐的力量才能夠消業。如果有定力,定可以滅業;忍可以消業。不要去爭,要用智慧來面對事實,耐心去化解,委曲婉轉,不退精進,這就行了。所以有忍辱,然後才有進步;不能忍,必定受阻礙。一定要忍耐才會有進步。
底下就有『精進』。「精進」才能達到『禅定』,定就滅業了。忍是消業。這就滅業了。業障斷滅了,『智慧』就現前了,般若智慧就現前了。菩薩以這六個綱領自己修行,也以這六條幫助一切眾生。『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把自己所修所學所得到的成就提供給別人做參考,幫助他人修行。『住於無上真正之道』。心安住在哪裡?要安住在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就是無上真正之道。所以在此地講這個淨宗所講的東西,用現在的話來講是句句落實,絕對不是談玄說妙的,句句都落實,真正要把這個身心安住在「信願行」三資糧,安住在此地,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
這是講阿彌陀佛在因地累劫的修行,不疲不厭,所以成就真實的善根。
【所生之處。】
這是感應。
【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所以這個就是以世間人來講,福報、財富、地位從哪來的?必定有個因緣,全是過去生中,或者是這一生當中,善業所感。我一生的富貴窮通全是業力在支配,自己做不了主;自己能做主的是佛菩薩,絕對不是凡夫。凡夫是業力在做主,佛菩薩是願力做主,願力就是自己做主。為什麼我們的願力做不了主?我們有業,業力大過願力,所以我們的願不能兌現,還是受業力支配。諸佛菩薩,像此地講的累劫修行,他的業消了,他的業斷了,所以他的願力沒有障礙了。由此可知,六度、六波羅蜜是消業最有效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心念佛是滅業最好的辦法。這個是他的一切願望自自然然就現前了。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
這是欲界天,欲界的六層天。
【乃至梵王。】
『梵王』是色界天。這一段正如同《法華經・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菩薩應化在世間,隨心所欲,應以什麼樣的身分去教化眾生,他就能示現什麼樣的身分,這個自在!所以菩薩在哪裡?菩薩在六道,在六道當中,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我們凡夫不認識。他平常生活行為跟我們沒有什麼兩樣,但是用心完全不同,他自心是清淨的,用心是慈悲的,清淨、平等、慈悲。無論在哪一行業,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清淨、平等、慈悲是一樣的、是相同的,看他應用在什麼地方,表現在哪裡,那叫行菩薩道。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
這一句可以說菩薩不管現什麼身分,不管現哪一個行業,這個是一定有的;換句話說,他必定是孝親、尊師、重道。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他一定會這麼做法,他孝順父母、尊重師長。所以菩薩『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這個就是身教,以自身做個表率。
佛的教育是世出世間最完美的教育,誰去提倡?這一些菩薩們認識,菩薩們了解;菩薩不提倡,誰提倡?以身作則。他是國王,他一定把它定為國家的政策,提倡佛教教育。他如果是『長者居士、豪姓尊貴』,他一定以他的身分、以他的財富來推動佛教教育,必定做這個事情。這就是對於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
【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所有一切功德之中,是以推行佛教教育的功德為第一。實在講這個世間現在是亂世,現在這個世間作總統,還有作國王的,豪姓尊貴的很多,對於這樣好的教育,他不知道,他沒聽說過,聞所未聞;縱然見聞了,他產生許多誤會,很難接受,談不到去推動,所以這一種豪姓尊貴就不足以為貴了。為什麼?他那個豪貴是多生修善,積功累德得來的果報,果報在這一生就享完了;享完之後,這一生再沒有繼續積功累德,來生就沒有了;如果這一生再造些惡業的話,來生還得墮落。所以才知道世間富貴不是真正的尊貴,真正尊貴是要求解脫。而解脫的方法,大乘經論上雖然講的很多;但是真正有效果,真正有把握,只有淨宗這一條路。
黃念祖老居士晚年,就是最近這幾年,真是慈悲到了極處,真正做到忘我的境界了。因為他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沒有第二念,這個世界一切人事與他已經沒有關系了,全心全力著書,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除了《無量壽經》注解之外,他還有幾種東西,《淨土資糧》、《谷響集》;《谷響集》是專門對學密同學而說的,他本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現在在台灣,我們還在作版,還沒有印出來的,有一部《心聲錄》,裡面有十幾篇文章也非常重要。他非常誠懇的告訴我們,禅與密很難成就。老人家常講,大陸上最近這個四十年,共產黨統治中國以後,到現在四十多年,大陸上有十億人,學密的人很多,真正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你就曉得是多難!而念佛成就的,寬律法師寫的近代的往生親聞記裡面,就有幾百個人,這是他打聽到的,還有很多他不知道的;我相信他不知道的比他知道的還要多。所以這是一條非常穩當的道路。
這一段經文,實在講就是尊重佛法,提倡佛法,促進佛法的發揚光大。在佛法裡面,尤其是淨土法門,真實不可思議,原因是能叫眾生在一生當中,決定得到真實的利益。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心願同佛,因此身之行,口之言,沒有一樣不同佛,因此自自然然就有光明、有『妙香』。光明,一般人不太容易見到,但是諸佛菩薩見到,諸天鬼神也能見到。但是這個香,我們比較容易能夠覺察得到。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氣味,氣味好不好聞與你的思想行持有關系。為什麼有關系?這個身是我們最接近的一個物質,佛說「境隨心轉」,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就放寶香,就有「妙香」。心裡面有煩惱、有憂慮、有惡念,就不清淨,這個身上氣味就很難聞,用香水也沒有辦法掩蓋。所以身體有自然的清香。
在大陸上真的有真正修行的高僧,我們沒有法子跟人家相比。你像虛雲老和尚,我們聽說的,老和尚我沒有見過他,聽說這個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虛雲老和尚的頭發很長,他一年剃一次頭,也不常洗澡,身上衣服當然很髒、很破,可是他身上那個衣服、身上氣味很香,清香;不像一般人身上氣味很難聞。不但他身上有香氣,他穿的那個破爛衣服、骯髒衣服都有香氣,這是我們容易覺察出來的。他身上的光明,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可是這個香氣能夠覺察出來。
菩薩身心同佛,所以他的香光『普熏無量世界』。這個地方講的是阿彌陀佛累劫修行,他的心大、願大,所以他的香光莊嚴是遍法界。我們從這一樁事實也能夠體驗到,假如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相同,我們的言行也模仿阿彌陀佛,盡可能的去做,我們的香光得到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必然也是「普熏無量世界」,這在理上講的通。理上能講的通,事上就很可能。那麼我們應不應當學習?
【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
這是說法藏修行接近到圓滿的時候,他所示現的,無論在什麼地方,所示現的都是圓滿的德相。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佛門當中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也是真的。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我的老師,第一個教我佛法的老師是章嘉大師,他就把這句話很慎重的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有的時候求,求不到;求不到是不是不應?不是的,是你自己有障礙,所以沒有感應。你把你自己這個障礙去掉了,感應立刻就現前。求成佛尚且能做得到,成佛以下的,那都是雞毛蒜皮,哪有求不到的!
有一年,這很早了,大概二十多年以前了,我在台北西門町,有一個法華寺,西寧南路,講《地藏經》。我在那裡講《地藏經》,我還記得廣欽法師還去聽過一次;常常來聽經的有個德融法師,現在這個人都不在了,都過世了。我就講到有求必應。講完之後,德融法師就來告訴我,他說:法師,這個有求必應,我懷疑。我說:你怎麼懷疑?他說:我向佛菩薩求一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都不應。我聽了笑一笑,我問他,因為他一個人住茅蓬,我說:你這個道場多大?他說:我小茅蓬。我說:你幾個人住?他說:一個人。我說:一個人不必了。你求,如理的求、如法的求。你這個是為貪瞋癡而求,佛菩薩當然不會答應你的。佛菩薩幫助你的善行、善願、善事,絕對不會幫助你增長貪瞋癡。所以惡願惡求,不會有感應的;善願善求,有求必應。我就解釋給他聽,我說:你這個求,再求三十年也沒有感應,這個是不如理的求,不如法的求;換句話說,不應該的求,這是錯誤的。
佛這一段話就是說他確確實實有能力『利樂有情』。這個利益前面說過了,真實之利。如理如法的求,一定得感應。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們今天聽到這一段經文,我們也發心了,無上菩提心,就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向往、羨慕,我也希望到這個世界去,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再看底下這一品: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
菩薩在因地裡面修行,「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這兩句話是修行的總綱領。一定要能捨,捨是心裡面完全放下,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我們這個心才真正清淨。清淨心,給諸位說,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世間人知道的不多。你要想得到真正的人生,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真正的享受,在哪裡?清淨心,統統放下,你就得到了,沒人障礙你。
實在講是你自己障礙自己,你不肯放下;不是別人障礙你,自己障礙自己。只要我們一心向往西方極樂世界,把其他的統統放下,統統捨棄掉,讓這個心地一塵不染,恢復到清淨、平等、慈悲。難行能行,別人做不到的,菩薩能做到,這個裡面所說的范圍也是無限的深廣,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具體的事實,這一部經後面,在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講得很詳細了。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一切法』是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他都得自在了;換句話說,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統統都稱心如意了,真正得到自在安樂。他的境界,連釋迦牟尼佛都講,『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佛都說不出來,必須要自己入這個境界,自己親身體會。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
這是總結前面四十八願,法藏菩薩是圓滿成就了。
【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如實安住』,實實在在他已經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世界之莊嚴,教化眾生的順利、成果,樣樣都如願,沒有一樣與心願相違背的。『威德廣大』,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講,精神的生活,『清淨佛土』是物質的生活,都得到美滿。
【阿難聞佛所說。】
阿難尊者聽到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尊重、推薦、介紹,他提出一個問題:
【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
這個就成佛,法藏菩薩是成佛了。
【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這就是要知道阿彌陀佛究竟是過去佛、是未來佛、還是現在佛?如果是現在佛,當然不在娑婆世界,因為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沒有兩尊佛的。要是現在佛,當然是在他方世界,不在我們這個世界。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凡夫實在講最大的障礙,就是虛妄、分別、執著,這個事情很麻煩,習氣非常之深。佛跟我們說真話,我們聽不懂,愈聽愈迷惑;佛給我們說假話,我們聽了很有味道。所以這個世間人,信假不信真,聽騙不聽勸;勸不聽,一騙就聽,世間人就是這麼一個情形。給你說真話,佛成佛了,成佛之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不但成佛,華藏世界上,初住菩薩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了,還要等成佛嗎?
過去、現在、未來從哪裡說?是從你分別執著上說的。你的分別心斷了,執著沒有了,試問問,還有什麼十方三世?沒有了。給你講十法界,給你講六道,統統是分別執著;如果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六道也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菩薩階位也沒有了,西方極樂世界九品也沒有了,給你講全部都沒有了。那個世界叫什麼?一真法界。
你有這個念頭在,堅固的執著在,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如果你今天心開義解,所有一切妄念都不生了,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就平起平坐,就這麼回事情。理是如此,所以佛在此地是講真話。這一句是真話,佛哪有過去、現在、未來,是不生不滅。
所以這叫如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金剛經》上給我們解釋的。所謂是「三世古今,不離當念」,一念就是,二念就錯。一念就是,二念就錯,錯在哪裡?二念就變成十法界,一念裡面沒有十法界。我們今天把這個一念變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念就行了,這個方法妙絕了。其他的法門,無論用什麼方法,最後都是到一念,都是到這一個境界。可是難,不容易!無始劫以來,這個妄想根深蒂固,控制不住,它亂發。
這個法門妙在哪裡?把所有妄想雜念統統會歸在阿彌陀佛,就歸到一了,就歸到這一念了。這個法子妙,容易成功。你把這個理論搞清楚,不懷疑,也不打妄想了,四土也好,九品也好,到那裡去花開見佛也好,到那裡去過多少天、多少年花開見佛也好,統統不管它了,這些念頭全部都放下,我只一心老實念佛,就成功了,這個成功就高。高在哪裡?高在他心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句話是真的。下面說: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這一句話也是個實話。現在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有,有沒有阿彌陀佛這個人?有。從哪來的?示現的。這個意思就是說,佛成佛,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個要知道。所以佛經上有個比喻說,譬如這個河流,河流許許多多不同,流到大海裡面去了;你還能說哪一點水是那一條河的,哪一滴水是那個江的?還分嗎?還分哪一個水是先流下來,哪個水是後流下來?沒有了,所有一切差別相統統消失掉了,成佛就是如此。所以成了佛之後,所有一切分別執著全部消失了,統統沒有了。
由此可知,我們現在對於這些念頭愈淡愈好,不要去執著它。佛在經上常常講,講是對那些分別執著人講的;講的有沒有錯?沒有錯,只要你有分別、有執著,那就絕對有這些事情;這個有不是真有,這個有叫妙有,妙有是假有,不是真有。你這個境界往上一提升,它就沒有了;在這個境界裡確實有,提升上去就沒有了。所以彌陀在西方淨土是示現成佛,以四十八願普度眾生。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
『那由他』是億,『俱胝』是十萬。「百千俱胝那由他」就是我們常講的十萬億。百千俱胝是十萬。就是《彌陀經》上講的,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要注意這個『有』字,這個「有」是真有,不是假有,不是假設的,確確實實有這個世界。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
法藏菩薩現在成佛了,現在在西方世界示現的是佛的身分,究竟圓滿的佛果。
【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這個十劫是我們這個地方時間來算的。我們要問問,它那個地方的時間呢?它那個地方沒有時間觀念,時間也是從分別執著上來的,離開分別執著,哪有時間!
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大類。天親菩薩覺得六百六十大類對初學的人還是很困難,再歸納成百法,一百條,教導初學。所以百法展開就是一切法,一切法歸納成為百法。時間、空間在百法裡頭都占著一條。
這個百法的分類分為五大類:第一大類是「心法」,我們今天講心理學;第二類是「心所法」,就是心理的作用;第三大類是「色法」,色法是物質;第四大類叫「心不相應行法」,這個法有沒有?有,但是它不屬於心法,也不屬於心所法,也不是色法,我們今天講的時間就屬於這個法,空間也屬於這個法,這叫不相應行法。要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這一類完全是眾生抽象的概念,絕對不是事實,完全是假設的,一點事實都沒有,所以這個時間不是真的。問過去,這個都是對假設的東西去執著。
最後一個叫「無為法」。前面這個四種都叫做有為法,有生有滅,都是屬於生滅法,後面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無為法有六種,最後一種,真如無為,這就是佛法講的真如本性,那是純真無妄。其余的五個無為是相似的無為,因為它不屬於生滅,只好把它列入無為了。像這個虛空,虛空它沒有生滅,那這個法歸到哪裡?只好歸到無為法了,這個叫虛空無為。所以我們要知道時間、空間,它的真相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事實。
所以這個『十劫』,完全是佛對我們這個虛妄分別執著眾生而說的。所以這個時間從哪裡算起?都算我們這個地方,不算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這個概念。
【今現在說法。】
阿彌陀佛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做些什麼?正在那裡講經說法。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所以我們要想聽真正的妙法,應當到極樂世界去聽阿彌陀佛親自說法,這才殊勝。
【皆願作佛第十。】
這一品經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釋迦牟尼佛從本經第四品開始介紹阿彌陀佛,一直到這個地方。從阿彌陀佛作國王,發願出家,累劫修行,一直到現在,他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十劫了。
【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這是當時在座聽經大眾裡面,這一幫人他們的反應。這一幫人也不是偶然的,這一生當中在一起,組一個小團體,在一塊共修,前生都有緣。無論是什麼團體,這個世間法,小團體裡面,前生都有因緣;如果沒有緣,決定不會到這個團體來。這五百人也是前世有緣的,過去在一起同修,現在又遇到了,格外的親切。他們這一幫人聽了世尊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之事,聽了很歡喜,為了表達自己對佛的敬意,所以就送一點禮物給佛。這個禮物是什麼?經上講了,『金華蓋』,以這個作禮物來供養佛。供養之後,再坐下來聽經。因為佛還沒講完,繼續聽;聽到這個地方,生很大的歡喜心,心裡面動了個念頭,沒說出來。這個不是說出來的,心裡面起一個念頭,「我將來作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動這麼個念頭。
佛有他心通,你心裡有什麼念頭,他就知道了。所以:
【佛即知之。】
釋迦牟尼佛,他們這一起心動念,佛就曉得了。
【告諸比丘。】
佛就向大眾宣布。
【是王子等。後當作佛。】
這也等於給他們授記一樣,他們願意將來要作佛,他以後這一幫人的時候會作佛,也會成佛。
【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
這是說明這一幫人過去生中的業緣,可見得很深很深,不簡單!《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這一生能夠念佛往生的,善根福德都是無量劫修積而成的,這一生當中發現而已,哪是偶然的!他們這一幫人過去修菩薩道,就是修六度,也是修三學六度。『無數劫來』,修了「無數劫」,不是一世、二世、三世、五世,不是的,修了無量劫。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哪有修行人一生當中都會遇到佛的?我們這一生當中就遇不到佛。修行過程當中,不知道多生多劫才會遇到一尊佛。他這是累積下來已經「供養四百億佛」了,你就曉得他這個時間多長,這是講他過去世的因緣。
【迦葉佛時。彼等為我弟子。】
『迦葉佛』是我們賢劫第三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換句話說,「迦葉佛」的時候,我們釋迦牟尼佛叫護明菩薩,住在兜率天,地位就像現在的彌勒菩薩一樣,作後補佛。現在有很多修彌勒菩薩法門的,那就像此地這個時候一樣,他們那個時候作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這是講前一生的事情。
【今供養我。復相值也。】
今天我成佛,這一幫人又來了,又遇到我了,今天來供養,說明生生世世的因緣。
【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大眾聽佛這樣一宣布,對他們也很恭敬、也很歡喜,難得有這麼深厚善根。
這一段經文裡面藏的有意思,李老師眉注的這個本子上面有幾行,大家要拿到這個本子,你可以看看後面這個幾行。李老師提出來,應警三點,警是警覺,應當警覺的三樁事情。
第一樁事情,我們在此地看到了,這一些人過去都是住菩薩道,過去是菩薩,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現在是什麼?王子、大長者,退下來了。這樣深厚的善根還會退轉,什麼原因?雖然修三學六度,沒有證果,這個菩薩是凡夫菩薩,是權小菩薩,沒證果的。如果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情形就不一樣了,那就不退轉了。他還退轉,退到在家的是王子、長者,退到這些。這是很可怕的一樁事情,可見得圓證三不退的可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會退轉,這太可貴了、太難得了。
第二個要認識的,佛雖然講了「後當作佛」,後到什麼時候?長遠的很,不是後天就作佛,不是後年就作佛,以後長遠的很!什麼時候他回頭,真的發心求生淨土了,他就成佛了。你看看修行無量劫,供養四百億佛,今天聽佛親自講《無量壽經》,心裡受感動,只動一個念頭,「我將來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發願,「西方世界這麼好,我趕緊發願往生,求生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沒生起來。由此可知,生這個堅定的意念,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多麼難得,不容易!一個人聽了這個法門,馬上就發心要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他過去的善根福德超過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太多太多。這個法門難信之法,根本的原因在此地。他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
雖然經上給我們講,臨終一念、十念,造作一切惡業的眾生都能往生,要曉得那些人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比這一幫人深厚;而是這一生到人間來迷惑顛倒了,造作無量的罪業,臨終善友一句話把他提醒,把過去世累劫的善根,在這時候一時發現,所以一念、十念能往生。不簡單!
我們有幸聽到這個法門,相信這個法門,接受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要珍惜自己這一段因緣。你要真相信、真發願、真求生,你過去世的善因超過他們;四百億的善根,發願求生這個願還發不出來;一定要超過他,這個願心才能發的出來。所以說是遲早遇緣,長劫流轉。佛雖然講了,後來一定會作佛,但是沒有成佛之前,依然還要受六道輪回,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你出不去三界,這個要認清楚。
第三點是李老師提出重要的警告,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你要聽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不發心求願往生,你不是愚癡,你就是狂妄。這個話說到極處了,說得太好了,確確實實如此。
所以真正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搞明白了,就要下決心,決心求生淨土。當然這個決心下下去,這就是你善根發現,你過去生中無量劫的善根發現了,你才會有這樣堅定的一個信願。而且深深相信,你過去累劫積的這個善根福德超過阿闍王子;換句話說,你過去供養諸佛如來不止四百億,四百億這個念頭發不出來,決定超過。
無量壽經 (第三十二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2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六面:
【國界嚴淨第十一。】
下面這幾品都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在古今許多大德的注疏裡面都說得很詳細,參考的東西很容易找得到,像這樣的經文,我們的速度就可以快一點。凡是對我們修學上、功夫上重要的教訓,我們就特別提出來多研究一點。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
這一段是總說,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究竟好在哪些地方。『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具足」就是沒有欠缺,這個世界之美好,找不到一絲毫的缺陷,這是總贊。
下面說『永無眾苦』,我們這個世間有苦,十方諸佛世界也有苦,苦處太多了,佛在經論上把眾苦歸納為八萬四千苦。八萬四千是確實有數字的,不是隨便說的。諸位如果在佛學大辭典,在《教乘法數》都能夠查的到,確確實實八萬四千,一條也不少。
八萬四千苦說起來就很麻煩,太羅嗦,太多了;再用歸納的方法,把它歸納成一百零八類。我們這個念珠一百零八顆,意思就是要破百八煩惱,就是斷百八苦,取這個意思。
這一百八類說起來還麻煩,最後歸納到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三苦、八苦。三苦是總歸納,三大類,苦苦、壞苦、行苦。總而言之,就是八萬四千苦也沒辦法超越這三大類。講八苦是苦苦裡面分開的;苦苦裡面有八種,這是我們欲界的眾生統統具足,有生、老、病、死、有愛別離、有怨憎會、有求不得、有五陰熾盛,有這八種。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苦統統沒有,所以是「永無眾苦」。不但無,是永無。
我們要問,為什麼極樂世界沒苦?苦是一種果報,有因就有果。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造苦因,過去生中雖然有惡業的種子,西方世界沒有緣,縱然有因,沒有緣,它也不結果。西方世界永遠沒眾苦,原因在此地。
實在說這個道理很簡單,並不難懂。如果我們這個地球,地球上現在人類的數目大概是四十多億,如果這四十多億人,人人都念佛,人人都修善;諸位想想,我們這個世界還會有苦嗎?不會了。
今天我們這個世間的人,造惡業的多,作善業的少;念佛是修淨業,那少之又少;雖然少,也有不思議的力量,這就是此地講的功德,這個功德能消眾生之業。世界災難頻繁,惡業所感;這個地區的人,念佛的人多,讀誦大乘的人多,這個地區的災難就會減少,會減緩,它就有這個效果。
假如說這個地區能夠有十分之一的人念佛,讀誦大乘,這個地區就可以免除一切災難。十個人當中,九個人造業,一個人念佛,可以消除那些人的災難。如果一個人念佛,九十九個人造業,沒有辦法,他那個業力太大了,就敵不過它了。十分之一確確實實能消災免難,這是說到眾生的共業。一個真誠念佛的人,他有這麼大的力量,不但能消自己的業,也能夠化解共業,有這麼大的力量。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凡是往生到那裡去的,沒有一個造惡業的。從前造惡業,那個不論,帶業往生;從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不造業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量的分身、化身,每一個人每一天你都面對西方三聖,觀音、勢至、阿彌陀佛,你是天天跟他見面,天天聽他講經說法,你怎麼會有惡念?你不可能有惡念。
佛不在面前給你說法,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變化的那些鳥給你說法;樹木非常多、非常美,風吹著樹的時候,那個樹葉花果就像風鈴一樣,音聲不但美妙,也給你說法;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沒有一樣不在說法,說法永無中斷,你怎麼會有惡念生起來!這就是它的緣殊勝,確確實實沒有惡緣,所以你的惡業、惡習氣、煩惱永遠不會現前。這是永無諸苦。
『難』是困難,是障礙。在我們這個世間,像經典裡面常講的,我們有八難,就是八種障礙,障礙我們的道業,障礙我們的學業,障礙我們的事業,障礙我們生活的幸福美滿。這障礙很多,遭難!西方世界沒有。我們這邊這個難,大致上分起來,一個是人事,人事來障礙;另外一個是環境,生活環境。西方世界這兩種都非常美滿,人事: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只有對你幫助,沒有來找麻煩的,沒有來阻撓的,所以人事上決定沒有障礙的。環境:一切環境隨心所欲,更不會有障礙,所以「諸難」沒有了。
『惡趣』。我們這個世間有三惡道,西方世界沒有。你看四十八願,第一願裡面「國無惡道願」。
『魔惱』,「魔」是折磨。通常說,這經上講的,魔有四大類。《八大人覺經》上就講得很清楚,「五陰魔、煩惱魔、死魔」;有生就有死,死是折磨。這三種屬於本身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本身就具足。凡是外面所有一切的折磨,統統叫「天魔」。內外都有魔。「惱」是煩惱,貪瞋癡慢,無量的煩惱。西方世界這些統統沒有,不但沒有這個事情,連這些名字都聽不到,當然就沒這些事了,顯示出這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
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我們這個世間有春夏秋冬,有『四時』在變化。西方世界沒有,沒有「四時」。實際上就是告訴你,西方世界的人沒有時間的觀念,我們這邊人有時間觀念,有空間的觀念,西方世界的人沒有。這個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時空這一些觀念都是抽象的概念,決定沒有事實;換句話說,全是一種虛妄的執著。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各個都是住真實慧,對宇宙人生真相都徹底明了,他怎麼會有虛妄執著?不會有的。所以像這些遍計所執,他們那裡統統沒有。
也沒有氣候的變化。『寒暑,雨冥』是說天氣的變化,沒有,他們那個世界就是非常的美好。也許我們會想到,天不下雨,地上東西怎麼生長?有生長就有毀滅。西方世界一切萬物都是無量壽的,都是不生不滅的。我們要依賴這個大地,生活要依靠它,吃的穿的都依靠它。到西方世界不依靠,什麼都不依靠。西方世界生活來源從哪裡?完全是自性變化的,不要操一點心,也不要費一點力,一動念,你所需要的東西都在面前了,不需要就沒有了。所以那一邊沒有垃圾的問題。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好多國家地區,垃圾成了問題,西方世界沒有。
【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
這是講大地的形狀,經上所講的是我們地球上的狀況,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它那裡有水,水是七寶池,水跟我們這邊的水不一樣,叫八功德水。我們這個地方的水往下流,西方世界的水可以往上面流。它的水輕,我們的水重。它可以往上面流,可以隨心所欲來表演,水也會跳舞,也會表演。
【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
所以他們的地是寶地,寶有光有香,而且是透明的。這也很奇怪,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實在從物理上來解釋是講的通,香光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德能,我們迷失了自性,這一份的德能喪失掉了;到達西方世界,因為你的心清淨,心淨則土淨。諸位念佛的同修,希望求生淨土,這個不可以不知道。
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我們今天只有一向專念,沒發菩提心,行不行?不行。發了菩提心,不肯一向專念,也不行。必須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才能成功。這就是古大德常常在淨宗經論上講「信願行」三資糧,發菩提心是信、願,一向專念是行,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三個條件缺一條都不行。三個條件統統都具足了,為什麼能往生?西方世界清淨莊嚴。
換句話說,如果用我們現在科學假設的話來說,我們比方來講,所有這些物相都有基本的物質,叫它原子也可以,叫它電子也可以,在佛法裡面叫做微塵。我們知道一切萬物全是基本的物質排列的方式不相同,這稱為元素,我們今天講方程式,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這稱為元素,組成元素。由元素組成各種不同的物質,但是它基本的物質是一個,完全相同,排列不相同。
《金剛經》講的一合相。「一」就是那個基本的物質,「合」是組合。整個虛空法界都是同一個基本的物質所組合的現象。如果這個組合能順其自然,它的德能完全顯示出來了;如果不順自然法則,它這個組織就改變了;這一改變,原有的德能就喪失掉了,就不起作用了,就這麼回事情。我們今天的組織就不自然,怎麼不自然?有妄想。你要問這個大宇宙的組織,它是怎麼樣組織出來的?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常常想到我們身體健康,身心愉快,你這個生理的細胞組織就正常,就不生病。常常想著,這個地方痛,那有病了;不要想多久,想一、兩個星期,保證這裡就生病。為什麼?它裡面分子組織,它就改變了,隨你的想在改變。想到病很重,不得不死了,非死不可。你要曉得這個。
所以佛講這個觀想法門,不可思議!哪個人不在修觀想,所有人都在修觀想,看你觀的什麼,想的什麼,每一個人想的不一樣。佛教我們想佛,想菩薩,不要想別的,使我們這個身體一切細胞組織排列能夠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是最健康的。
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從哪來的?今天醫藥上、醫學上找不到,他不曉得,統統從妄想來的。你沒有妄想,哪來的疾病?疾病這個名詞也聽不到,醫藥這個名詞也聽不到,全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
西方世界的人不打這個妄想,沒有這些念頭,他一切都順乎自然,稱順法性,所以無量的功德自自然然就現前了。所以人家那個地,這個地是居住環境,這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心正常健康,身就健康;身心正常健康,我們的環境就正常,所謂風調雨順,就正常。所以整個世界一切所有的變換,都是與人心息息相關,它有感應,統統是與心之所感。這是真正的事實真相,道理就在此地。
因此西方世界的人各個都是健康的,他所感得的地,七寶的。實在講它那個七寶跟我們現在土沙是不是一樣的?確實是一樣,你把它一分析,原子、電子,分析到基本粒子,確實是一樣,它組成的方程式不一樣。他們是清淨心組成的,我們是善惡念組成的,這就不相同。不是我們這裡不能看到像西方世界一樣的七寶,只要我們心清淨就見到了,心不清淨見不到。
所以一切萬法真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這個世界、西方世界,乃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都不能違背這一個原則。他們是『黃金為地』。
【寬廣平正。不可限極。】
西方世界的大地是琉璃,我們在經論上都讀到。雖然是七寶,七寶當中是以琉璃最多,占的比例最多。琉璃是什麼?當然它那裡所講的七寶,我們這個世間都沒有的,只有類似的,實在講不能相比。琉璃就是綠色的玉,我們今天講翡翠,玉裡面最好的。所以它那邊的地也是綠色的地,人家綠色的是琉璃地,透明的,地底下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透明的。「黃金為地」是什麼?黃金是鋪馬路的。我們這裡黃金都不得了,都做成首飾,裝飾品了;人家是作鋪馬路的,馬路是黃金鋪的。那個金之成分之好,絕對我們這個世間黃金不能相比,不能比。
極樂世界是不是說出這些讓我們羨慕,好像那邊是富貴享受。不是的,它是自然的,它不是人為,也不是每一個人貪心所變的,貪心變不出來;是清淨心,稱性、自性的性德所現的,決定沒有貪心。這個地是平正寬廣。
【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它為什麼,微妙、希奇、華麗、清淨、莊嚴?為什麼超過十方諸佛的世界?十方諸佛世界是佛的願力與眾生善、惡、無記這一些業力所變現出來的。西方世界是佛的願力,是所有一切往生念佛那些人,他們的功德願力所成就的。我們想想,那個因不一樣,果就不一樣了。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只修淨業。善業尚且不修,何況惡業?他修的是淨業,是淨業所感。這跟十方世界之因不相同,果報不一樣,道理在此地。所以超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
【阿難聞已。】
阿難聽了佛這一番的介紹,他有懷疑。
【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
沒有須彌山。
【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我們曉得十方世界都有須彌山,西方世界沒有。每一個世界都有二十八層天,西方世界有沒有二十八層天?給諸位說,西方世界沒有。阿難尊者提出這個疑問,是把西方極樂世界也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我們這裡有二十八層天,西方極樂世界這二十八層天,四王天跟忉利天都住在須彌山頂。它那裡沒有須彌山,四王天跟忉利天住在哪裡?這是一個對西方世界的情況完全不明了所生出來的疑問,問得也很好。因為什麼?這個疑問往往是我們共同存在的。他這一問,佛都為我們解答了。佛解答得很巧妙。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
欲界第三天是夜摩天,第四層是兜率天。
【乃至色無色界。】
色界是四禅天,無色界是四空天。
【一切諸天。依何而住。】
佛反過來問他,問在答處,答在問處。
【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這一問,阿難明白了。夜摩以上是空居天,在虛空當中,不在地面上。諸位要知道,凡是在星球上都是在地面上。我們到月球去了,月球是地面,也不是在虛空當中。在虛空空居天絕對不是在星球上,絕對不是在地面上。不思議的業力所致。他那個境界就很殊勝,不是我們凡夫能想像的出來的。
但是科學現在發現了不少東西,可以給我們作印證。我們今天講人,這些動物生活在三度空間裡面,如果是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乃至於無數度空間,這情形就變了,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佛法給我們講的是無數度的空間,所以他們的境界我們沒辦法想像的到。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
佛這個答覆,實際上就是叫阿難尊者體會不思議業力,然後再點醒他。
【汝身果報。不可思議。】
回歸到我們自身了,說阿難,就講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身,我們自己的果報,不可思議!
【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
除了我之外,我們見到這個世界許許多多的眾生。此地眾生,偏在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我們今天看到的人類,看到的動物,這都算有情眾生。就在地球上,這個數字都數不清。他們的業報也不可思議,業報變現出六道輪回,自作自受。這一切眾生除了不思議業之外,還有:
【眾生善根。不可思議。】
這是真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善根,蚊蟲、螞蟻、毒蛇、猛獸都有善根,不能輕視它,說不定它來生得到人道,遇到佛法,它就成佛作祖了,這個很難講的,看它善根什麼時候發現;發現的時候,那個力量太大了。
【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
這再回答到阿難的問題了。諸佛本願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善根發現的人,必定得到佛力加持,這是一定的。正是佛家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都不會捨棄,統統照顧到。佛菩薩為什麼不照顧?是你善根沒發現;沒發現,幫不上忙。不是不幫忙,幫不上。你善根一發現的時候,我需要佛幫忙;常常需要幫忙,他就常常幫忙你,幫的上了,你肯接受,你樂意接受,他就會真幫助你。這個善根發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也不可思議;也不可思議的因緣,觸動無始劫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
『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它不可思議之處。
【其國眾生。】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那邊的大眾。他們那些大眾統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修學正助二法,正道、助道,這樣去往生的。這個條件就不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統統具備的。所以:
【其國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地。】
我們在四十八願所看到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就得平等的身業,身的體質、相貌與佛相同,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聞名,得平等口業,口裡面沒有別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人人都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念阿彌陀佛,平等口業。遇到光,消除業障,增長智慧,就得平等意業,心地清淨光明,無所不知。這個就是入如來家,就是住彌陀行業地,跟彌陀的行相同,跟彌陀的業相同,跟彌陀的地位也相同。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亦復如是。
【及佛神力。故能爾耳。】
這個『佛』是指阿彌陀佛,他的大願威神勢力所加,所以能夠自然安住,不需要須彌山。
【阿難白言。】
阿難聽了佛這一段話開示之後,他有所領悟。
【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於此法。實無所惑。】
阿難說對了,他對這個狀況、對這個情形,他了解。了解為什麼問?
【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故發斯問。】
他這個問是代我們問的,不是他自己不知道,他知道;但是他知道很多人有這個懷疑,要佛把這個事情說清楚,讓我們破疑生信。再看底下這一章:
【光明遍照。】
這一章非常非常之難得,在五種原譯本裡面,其他的部分是五種原譯本不見得完全相同,唯獨這一段經文,五種原譯本是完全相同,這是釋迦牟尼佛每一次宣講,都要提出來說說的,可見得它很重要。重要在哪裡?實在是激發我們的道心,增長我們的信願,使我們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有更深刻的認識,就在這一章經文裡頭,所以它很重要,也非常的難得。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這個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決定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在贊佛偈裡頭常常看到,「十方一切佛,阿彌陀第一」。這個贊佛偈是後人作的,後人不是隨便作的,有根據的。這就是根據,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他的光明:
【遍照東方恆沙佛剎。】
『恆沙』是比喻,多到沒有法子計算,像恆河裡面沙那麼多。實在講恆河沙還是有量的,佛的光明確確實實是無量的,無量壽,無量光!這舉一個東方。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法界,無處不照。我們再問,為什麼諸佛光明不能遍照法界?實在說,一切諸佛成了佛,他的智慧光明德能完全相同,哪有不遍照法界之理!雖遍照法界,他不照也可以。所以佛一定要放光才能遍照,不放光就不照了。阿彌陀佛不一樣,阿彌陀佛不放光也照。
這個事情實在講也容易懂,從什麼地方說起?你關心不關心,你關心到哪裡,你的光明就照到哪裡。十方佛在因地修行,都沒有發一個大願,要關心法界無量無邊所有一切;沒有發這個念,沒有發這個心。實在講也沒有到盡虛空遍法界每一個佛國土去參訪、去參觀參觀,沒有去!換句話說,他沒有關心到那個地方,不是他沒有能力,也可以說是他沒有這個機緣,沒去過。因此,他必須要放光才能達到,不放光就達不到了。
阿彌陀佛不一樣了。你看前面講過他的歷史,他跟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修學的時候,佛把虛空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概況,統統都說給他聽了,一個世界也沒有漏掉。不但他都聽到了,世間自在王佛以他的威神,把這些所有世界統統顯示在他的面前,讓他自己親自看到。你就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剎土,阿彌陀佛都見過、都聽說過,親身到過,所以他那個關心跟別人就不一樣。別人雖然關心,沒去過;他的關心,他是真正去過。所以他的光明是常照,不是放光才照,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這是很合情、很合理的,並不難懂這些意思。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若化頂上圓光。】
『頂上圓光』是常光。我們常常看到佛像畫的「頂上圓光」,身上這個,這都是常光,這不是放光,通常一切時候都有。佛有,我們每個人都有。佛的光顏色很多,彩色缤紛;我們世間人的光明沒有那麼多色彩,也沒有佛光那麼樣的明顯,而且每個人的光不一樣。現在有很多練氣功的,氣功真正練得好,能看的出來。一個人心地善良,光色就很好;煩惱很重,那個光是灰色的,不是明顯的。最好的光是金色的,黃色的、白色的都好,其他顏色就次一點,統統有光明。阿彌陀佛這個光:
【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
這就是諸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他的心量關心哪些眾生,完全隨他心量大小;到成佛之後,他的光明自自然然就現出這個現象。
【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這是自然的感應,剛才我說出這個道理了。所以同修們,你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要想將來像阿彌陀佛一樣,不但要關心你周邊的一切人、一切眾生,你要關心到這一個世界,你要關心到盡虛空遍法界,你成佛的光明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如果沒有這個心量,我只關心我們這一個地球,或者關心我們這一個銀河系,你將來成佛,你的光明照一個世界、照兩個世界,光明就這麼大,不能遍法界。這是自己修的,不是別人給你的。心愈大,光就愈大;心量愈小,你光明就愈小。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一尊佛通常他的教化區就是一個世界,這是最普遍的、最多的。有的佛心量大,除了我這個大千世界,周圍的大千世界他也很關心,那他的教區就伸展了,可能有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到百千佛剎。唯獨阿彌陀佛他的願力、行業力不可思議,他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處不是他的教區。我們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同時也是阿彌陀佛的教區。你看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不是阿彌陀佛的教區?所以把這些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我們的信心建立了,我們的願心增廣了。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
我們這個世間放光的物體,太陽、月亮,這是熱能的來源。彌陀的光明超過日月太多太多了。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這兩句非常非常重要。剛才說過了,《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裡頭都有這個句子,可見得釋迦牟尼佛對於阿彌陀佛的贊歎不是偶然的,是真實的,是恆常而不間斷的。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也就代表一切諸佛如來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贊歎阿彌陀佛。換句話說,「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大家都承認的、都同意的、都贊歎的。
我們今天要學佛,要跟哪個佛學?這不就很清楚、很明顯了。我們要想學經,學哪一部經,你也就知道了。遇不到這個經典,一切大乘經很好;遇到這一部經典,才曉得把所有大乘經裡面的精華,大乘經裡面的第一經找到了,這一部經是第一經。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這總共給我們說了十二個名詞,這十二個名詞全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換句話說,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功德。這個光明功德怎麼講法?那個無量就難講了,把無量歸納十二類,這十二類都是光明之德。
『無量光』是表真實智慧,是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
『無邊光』是表解脫平等,萬法一如,那就沒有邊際了。諸位曉得,無邊際是本具的性德。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有邊際?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就劃界限,有執著就不能超越界限,這個心量就小,就不平等了。
佛法要細心去體會,你才能得到它的真相。否則的話,人雲亦雲,往往我們隨著別人言語轉,這又迷了,這一點很重要。
無量無邊,這是決定真實。稍稍有一點執著,有一點分別,無量無邊就失掉了,就有量有邊了;哪會無量無邊,有量有邊了。你要執著大乘,大乘就是個邊際;你執著小乘,小乘是個邊際;你執著禅宗,禅宗是個邊際;你執著淨土,淨土是個邊際。只要有執著、有分別,就有邊際,就不是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是統一切法,永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就無量無邊了,這才真正平等,真正解脫。解脫就是自在,把你那個心裡頭的結解開了,所有一切分別、執著脫離了,這解脫,也就是超脫,這是無邊的意思。
『無礙光』是講它的作用,智慧德能作用,永遠沒有障礙。怎麼會沒障礙?心是清淨的,心是本體,用是隨緣,這就自在。所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變是我真心,絕對不會起一念妄想、分別、執著;起妄想、分別、執著就變了,那就錯了。心地永遠是清淨平等,這個是不變的。起作用,隨緣。譬如佛菩薩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的一個原則,要恆順眾生。這個眾生,小乘根機,跟他講小法;大乘根機,跟他講大法;禅宗的根機,跟他講禅法;教下根機,跟他講教法。所以法無量無邊,佛無有定法可說,你是什麼根機,我就給你說什麼法,所以能令一切眾生各個都得利益。
你遇到佛,沒有不得利益的。今天佛不在世了,我們遇到很多會說法的人,他隨他自己分別、執著而說,這個事情就麻煩了。幸好釋迦牟尼佛對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狀況早就了解了,就看清楚了,在沒有入滅之前,教給我們「四依法」,幫助我們解決這個社會上的困擾。
四依法裡面,第一個教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經典。我們依經典,不管什麼人說的,如果與經典相違背的,我們都不信。假如那個人引經據典來跟我們說,怎麼辦?引經據典,他是引的哪個經?據的哪一部典?如果不是我主修的這一部經典,我們也不信。譬如我今天依照《無量壽經》修、依照《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依三經一論來修,你引其他的經典來破我,我不接受。為什麼?這個是契我的機,那個經典是契那個人的機,不契我的機;我不能用他的修,他也不能用我的修。
你用那個法門來破我這個法門是錯誤的,沒這個道理。好像大夫開藥方一樣,這個藥方開給我吃的,治我的病,我一吃就好;那藥方開給他的,他害的病跟我不一樣。我吃他的藥,我會死;他吃我的藥,他也會死。你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了,這個事實搞清楚了,你才曉得凡是佛所說的法,我們都恭敬、都贊歎。為什麼?都是良藥,都是治眾生病的,但是不是治我病的,治我病只有這一帖藥,其他的是治別人病的;都是好藥,怎麼可以毀謗?不可以。我只修這個法門,只遵守這一部經典,這就決定成就了。叫無礙光,沒有障礙。
『無等光』,這是講佛說法、表法含義甚深。我們通常講密義,甚深的密義。世間人,在學的菩薩,沒有辦法跟他相等,這是從深度上說的。
『亦號智慧光』,這個「智慧」就是通常講的般若,能破無明。本經裡面說「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也是真正的智慧,「住真實慧」都是這個意思。
『常照光』是講寂而常照。
『清淨光』,清淨一定要身心都清淨,這就是佛常常給我們講的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無貪,不但世間法不貪,出世間法也不貪,這就對了。如果貪愛佛法,也錯了。佛是教我們去貪心的,不是教我們換對象的。我貪愛佛法,世間法不要,只是換個對象而已,那貪心沒有斷。佛是教我們斷貪心,不是教我們換貪的對象。無瞋,決定沒有瞋恚,決定沒有嫉妒。無癡,決定不愚癡,不愚癡就是真妄、邪正、是非,一接觸就明了,決定不迷惑,決定不顛倒,你就得清淨光。
『歡喜光』,正是佛菩薩所在之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一般講人緣好,學佛的人講法緣好,一切眾生見到你生歡喜心。
『解脫光』,「解脫」一定要離相,像《金剛經》上給我們講的,要離四相,要離四見。《金剛經》的標准,那是真正大乘的標准,「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剛剛取得菩薩的資格,這種菩薩叫准菩薩。實在講還不是真菩薩,因為《金剛經》後半部講的比這個境界高。「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破四見,那才叫真菩薩。破四相是相似的菩薩,還不是真的菩薩,可以稱你是菩薩,但你不是真菩薩,破四見才是真菩薩,四見是連這四種相的念頭都沒有了。前面這個境界淺,不執著這四種相,這四種相破了,但是這四種相心裡還有見解;後面四種相的見解、意識都沒有了,那個心多清淨。這是解脫。
『安隱光』,什麼時候才真正的「安穩」?有生死決定不安穩。如果我們翻開歷史,中國的歷史在全世界,這是世間人講最值得驕傲的,可以說從黃帝以來,將近四千五百年,這個事實我們都記載得非常完整,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的;這樣完整的歷史找不到,中國獨有。
你仔細去讀歷史,細心去體會它,你就會發現無常,人生、國土、世界,沒有一天是安穩的。西方極樂世界那真正安穩了,為什麼安穩?不生不滅。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不安穩?生滅無常。生滅不僅是講生死,那個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而且這個念頭善惡變化多端,變化快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也不能控制。這很可怕!這是極度的不安穩,必須離生滅、離三界、離輪回,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安穩。
『超日月』,這個意思好懂,這是比喻,光明的亮度超過了日月。
『不思議光』,這一句是總結,包含所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佛這個光,這十二種名號就是十二種德,光的十二種功德,這十二類展開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佛光注照了,你就會得這麼多利益。幾時你要接受阿彌陀佛佛光一照,你就無量壽、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這些德能統統都有了,把佛的功德加上我們身上。所以這個念佛名號不可思議,是把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是任何一個法門裡面找不到這麼一個便宜的法門。
實在講表面上看起來我們沒有修,完全把佛功德拿來了;其實事實真相不是如此。前面我們昨天念過,真正能對這個法門相信、接受,依教奉行,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始劫不思議的善根,今天遇到這個經典,聽到佛號,是觸動顯發無始善根,是這樣一個因素,不是偶然的,這是我們一般凡夫見不到的。不但凡夫見不到,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能力只能夠看到五百世,五百世以前,他就看不到了。他看到我們善根很短,只有五百世,再往前他不知道。
所以這個法門裡面,凡是念佛往生的人,他那個善根、福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才知道這個人善根深厚。《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話一點都不錯,不是普通人。因此我們這個法門自己修學,自己很慶幸,不能要求別人;介紹給別人是對的,正常的,他接不接受?不能勉強。為什麼?真正接受,你要過去世無量無邊的善根,這一聽到觸動顯發,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所以自己要珍重、要珍惜這個因緣,能把這個因緣掌握住了,依教修行,那就恭喜你了,你這一生決定成佛了。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
這個『光明』是無量功德,一接觸,佛的功德就加在我們的身心,所以我們的染污消滅了。『垢』是代表煩惱,代表業障。佛光一照,業障消除。『善生』,這個「善」不是普通的善,無始劫的善根發現、生起來了,是指這個善。這個善,實在講是專指對這個法門的深信、切願、一心持名,是指這個,這個叫善,這就生起來了。普通的那個善沒用!那個善是三善道的業因,不是一生成佛的業因。這個「善生」是一生成佛,是這個善,這不是普通的善。
【身意柔軟。】
裡面含義很深,也很廣。簡單說,第一個意思,身心健康,這是『身意柔軟』的意思;第二個,對於世出世間法心開義解,就可以能夠恆順眾生,這身意就柔軟了。我們俗話說,能真正隨緣,隨順眾生,沒有一切得失利害的妄想了,這些念頭都沒有了,你才真正做到「柔軟」,才能夠得到自在。所謂是事事如意,事事稱心。
【若在三途極苦之處。】
這是講即使在三惡道。
【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
有些墮在三惡道的,但是過去世善根、福德、因緣深厚,凡夫不知道,佛知道,光明一觸他,他的善根也生了,也省悟過來,覺悟過來了,所以他那個痛苦可以暫停。命終能夠得到解脫,得到超生。
【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
我們要怎麼樣稱說佛的『光明、威神、功德』?這一句佛號都包含了。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之中。所以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光明,念阿彌陀佛的威神,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全包括在裡頭了,不要一樣一樣念了。總歸納的時候就是一句佛號,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 (第三十三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3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八頁,倒數第三行:
【壽眾無量第十三。】
在這品經裡面,這也是非常重要,因為西方世界可以說第一殊勝就是無量壽。古來許多大德對於淨宗的贊歎,認為無量壽確確實實是淨宗第一德。唯獨壽命無量,所以他才真正具足圓滿的成就,這也是增長我們的信心。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
這一句是說佛的壽命。
【又有無數聲聞之眾。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的弟子很多,這裡只舉出弟子當中的一類,聲聞。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純是菩薩,哪來的聲聞?我們在前面念過很多,凡是往生的,統統都是菩薩。此地說聲聞,是說菩薩當中,他的程度等於聲聞,有這個情形。像這個法門是大乘圓教,大乘圓教七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七信,他斷惑的能力,就是斷煩惱的能力,等於小乘阿羅漢。他那裡絕對沒有阿羅漢,沒有小乘的,是指這樣果位的菩薩。七信位以上的,那就不叫聲聞了,七信位以下的。菩薩總共有五十一個階級,好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到五十一年級。這個是七年級以下的,說這樣的菩薩。它的數目已經就不可思議,沒有法子計算了;那要是把所有的學生統統再加上去,那數字當然更大了。這就是說是七年級以下學生的數字就無量無邊了,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弟子之多。
而且這些人智慧能力決定超過聲聞。『神智洞達』,「神」是神通,「智」是智慧,洞達就是完全沒有障礙。像前面所說的,他實際上顯示出來的能力,都在八地菩薩以上,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即使是下下品往生,蒙佛本願威神加持,也達到這個境界,這是西方世界不可思議之處。
『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這手掌當中要是持一個世界,我們覺得已經不可思議,「一切世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也沒有漏掉。他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太大了。實在講,這是七地以前的菩薩沒有這麼大的能力。縱然是八地以上,說實在的話,得不到佛威神加持的話,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靠他自己的能力也做不到。這是說明彌陀本願加持的威力,不可思議。
這一段顯示本經跟華嚴境界完全相同。《華嚴經》講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屬於事事無礙的法界。這是《華嚴》無比殊勝之處,我們這個經上也具足了。
【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
這是佛下面是舉比喻來形容,因為這個數字實在是不可思議,也沒辦法說。佛實在講是真是絕頂聰明,人沒有法子說的,他有辦法,他有個巧妙的方法。這個地方所說的這一段,這個方法就很巧妙,我們一般人很不容易想的出來,他用這個比喻。佛的大弟子當中,目犍連尊者是代表神通第一。
【三千大千世界。】
這是整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全體。
【所有一切星宿眾生。】
此地我們要注意經文,『星宿』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球,這個大千世界裡面的星球,那個數量是以百億來算的,太多太多了。我們這一個太陽系的星球就很多很多,何況是一個銀河系、一百個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一億個銀河系。如果照黃老居士講,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你想這個范圍多大,這個裡面有多少的星球。
「所有一切星宿」,星球裡面的眾生。每一個星球環境不相同,那個裡面的生物也不一樣。決定不要以為我們現在人已經有能力登陸月球了,證明月球上沒有生物,說不定月球上有另一種生物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他們看不到我們,我們也看不到他們。就在我們地球上,這凡聖同居土,人鬼雜居,人跟鬼是住在一起,但是我們空間不一樣,所以我們見不到他,他也見不到我們。偶然之間的時候也會碰到,但是不是常常見到,偶然會見到,人跟鬼確實是住在一起。所以決定不可以說其他星球上沒有生物,不可以這樣說法。這是佛在此地舉出這一個事實。
【於一晝夜。悉知其數。】
目犍連來計算,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星球裡面的眾生,到底有多少?以目犍連的能力只需要『一晝夜』。這「一晝夜」是從我們這裡說的,就是二十四個小時,他統統把它算出來了,他有這個能力。再以目犍連這種能力來做個比喻:
【假使十方眾生。】
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的,沒有限制的。
【悉成緣覺。】
這就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了,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裡面所有的眾生統統證到緣覺的果位。緣覺比阿羅漢還要高一等。目犍連是阿羅漢,比目犍連這個果位還要高一級。這是假設的話,當然不是事實,『假使』。
【壽萬億歲。】
壽命有這麼長,『萬億歲』。
【神通皆如大目犍連。】
神通能力跟目犍連一樣。
【盡其壽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
前面是講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目犍連有能力在二十四小時當中,把這裡面有多少眾生數字算清楚,答案就出來了。現在假設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能力跟目犍連一樣,壽命億萬歲,『盡其壽命』,壽命是萬億歲,「盡其壽命」就是以萬億歲的時間,不是一個人在算,統統一起來算,大家共同起來算。算什麼?算:
【彼佛會中。聲聞之數。】
算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七信位菩薩以內的,從初信到第七信的,算這個菩薩,算他有多少?算不出來。你就曉得那人數之多,西方極樂世界人真多!
為什麼多?在我們想像,不難想像的到。哪一個人聽到這個法門不想學?哪一個人聽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殊勝莊嚴不想去?除非是沒有緣,沒有碰到,遇到都想去。彌陀成佛十劫了,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一切諸佛菩薩都在那裡宣揚、在那裡宣傳、在那裡介紹、在那裡推薦,你就曉得多少人去了。這是我們能夠想像的到的。推算它這個『聲聞之數』:
【千萬分中不及一分。】
換句話說,千萬分之一,他們都算不出來,不要說是完全的數字了。那更不必說從初信菩薩到等覺菩薩,那個數量就更不可思議了。下面再從一個比喻說:
【譬如大海。深廣無邊。】
印度是個半島,現在我們非常清楚,三面是大海。佛常常用大海來做比喻,比喻深,比喻廣,比喻數量之大,用這個來比喻。
【設取一毛。】
這個『毛』是一根汗毛,取一根汗毛。
【析為百分。】
這一根汗毛,豎的切成一百條,那就很細很細了。這個一根汗毛多粗?已經很細了。再說它那個細的程度是它的百分之一,『析為百分』。
【碎如微塵。】
這個切碎之後,真的就像微塵一樣。
【以一毛塵。沾海一滴。】
就是用切碎的一根汗毛百分之一的,用這麼細的毛去沾那個海水,那個汗毛頭上有那麼一滴水。佛就問了:
【此毛塵水。比海孰多。】
這個汗毛上的一滴水,跟那個大海水一比,哪個多?那當然大海多,這還用得著說嗎?
【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
『彼目犍連等所知數』是指前面假設十方眾生統統都成了緣覺,能力都像目犍連,這麼多人他們計算西方世界,算了多久?算了萬億年。所算出的數字:
【如毛塵水。】
就像那個毛端裡面的一滴水一樣的。還沒有算的出來的,不知道的:
【如大海水。】
佛用這個方法來比喻,極力形容那一邊人,壽命之長,人數之多,無法計算。所以這個境界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以下都沒有辦法全部了解。釋迦牟尼佛這一段話,後面有個結論:
【彼佛壽量。】
阿彌陀佛的壽量,也就是那邊所有人的壽量。因為凡是往生的壽命跟阿彌陀佛壽量是相同的,壽量不可思議。
【及諸菩薩。聲聞。天人。】
這個說出來『菩薩、聲聞、天人』,這就是那邊菩薩,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前面比喻裡面所講的,只講這個裡面的一部分,相當於聲聞的一部分;真的嚴格的講,相當於聲聞的一部分是七信位以前,這相當於聲聞這一部分的。
【壽量亦爾。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
不是計算能夠算的出的,也不是比喻能夠比到恰當的。這是告訴我們,那個世界種種莊嚴裡面,這是第一莊嚴,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
人自古以來,無論是中國、外國,沒有不求長壽的。秦始皇到晚年,專門求神仙,目的何在?求長壽。漢武帝也不例外,大家都求長壽。南北朝時候,也就是東晉的時代,我們佛門裡面有個昙鸾法師,作《往生論》注解的。這個法師非常了不起,人絕頂聰明,他在沒有遇到佛法之前學仙,仙道,目的就是學長生不老,學長壽的。
以後遇到佛法,他向法師請教,他說,佛門當中有沒有長壽法?法師就告訴他,如果真正講長壽,說實在話,只有佛門有。佛門以外,沒有長壽的;壽命再長,他有終止的時候。所以真實的長壽在佛法裡頭,所以就把《無量壽經》介紹給他。他得到這一部經之後,他從前學的那個神仙他就丟掉了,專門學佛,在淨土宗很有成就。我們今天講的淨宗三經一論,那個《往生論》的注解就是昙鸾法師的。
這是說明真正要求長壽,而且真正能夠如願以償,就在這個法門,就在這一部經典裡面,也就是這一段為我們所介紹的。下面這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依報的莊嚴。
【寶樹遍國第十四。】
【彼如來國。】
『彼如來』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多諸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唯一寶成。不雜余寶。】
這是純一的。
【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也有一棵樹是眾寶所成的。底下舉個比喻說,譬如:
【根莖枝干。此寶所成。華葉果實。他寶化作。或有寶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
這個是舉例而說的,像這些寶樹在西方極樂世界太多太多了。西方無量珍寶,佛,實實在在講,佛有能力為我們介紹,我們聽了沒法子體會,沒有見過。所以佛只能夠用我們這個世界大家所見到的這一些金銀珠寶,作一個比方;實際上不一樣的,實際上完全不相同。
說金,我們這邊金的質遠遠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光彩也比不上,作用那更比不上了。西方極樂世界黃金可以做衣服穿的,你就曉得它多薄,它多軟。不但黃金是這樣的,就是琉璃、水晶也是軟的,不像我們這邊堅硬的,它是軟的、是透明的,無法想像。
像這些地方,我們讀了之後,不要去懷疑,也不要去研究,不要去分別,打妄想。為什麼?想不到的。唯有仰信,相信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不騙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都見到了。現在打妄想,把心搞亂掉了,不值得!現在心要清淨,不打妄想,所以聽了知道那個世界物質環境的美好。
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為的這個環境美好而去的?實在講,如果是為這個而去的,就去不成了。不是為這個去。那麼佛為什麼要給我們說?佛要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總得要面面都說到,當然也能夠激發一部分人修學的信心,激發我們往生的意願。我們這一邊的生活太苦了,修行障礙太多。這一邊資源這麼豐富,衣食自然,在那個環境修行,許許多多的障礙自然就消除了。對我們選擇道場,確實是提供非常好的資訊,我們這樣子看待就正確了。
下面說這些樹木整齊美觀。這個整齊不是人去種植,不是有計劃去做的,自自然然它就排列很整齊。
【各自異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
美不勝收!中國的藝術歷史淵源很久,書法寫得好的人,那是功夫;無論寫多少字,找不到一筆敗筆,這功夫到家。畫畫也是如此,一幅畫裡面也是找不到一筆敗筆,這個畫是最好的。西方世界就像圖畫一樣,所有一切這些寶樹分布是分布得恰到好處。你這裡多栽一棵,這個沒有必要,可以把它去掉;少了,那裡缺陷,就不好看;好像那個樹木在那裡生長的是不多不少,不能缺一棵,也不能增加一棵,這才叫真正的美、真正的善、真正的圓滿。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
因為樹是寶樹,枝葉花果都是眾寶所成的,風一吹,樹葉跟樹葉碰到了,就像風鈴一樣,那個聲音就非常之美了。西方世界風吹到樹林,樹林所發出的音聲都是宣揚妙法。從哪來的?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可以講整個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破無明、成佛道,永無退轉。彌陀所有一切的設施,真正是盡善盡美。這一點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沒有,唯獨西方有。其他諸佛剎土享受有,享受當中是聞法,享受是修行,功夫完全不間斷、不退轉,這個十方世界沒有。
『五音』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音樂。中國過去這個音樂是「五音」,「宮、商、角、徵、羽」,但是它還有兩個半音,所以總共是七個音;現在西洋音樂裡也是七個音。這七音互相一配合,這就是交響樂。
【自然相和。】
不需要人編樂譜,也不需要人指揮,也不需要人演奏,完全是自然的。
【是諸寶樹。周遍其國。】
這樣的寶樹在西方極樂世界周遍的。這是介紹西方世界樹之美滿。下面再看道場樹,這個道場樹裡面,就要把寶樹的功用給我們介紹出來。我們這個世間有樹,是不錯,但是它的用途可不像西方極樂世界這麼殊勝了。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裡。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裡。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晖遍照。】
道場樹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講堂,講堂四周的樹,尤其是殊勝莊嚴。
【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璎珞。】
不但樹好,樹上還有裝飾。我們這個世間也有,像我們在美國常常見到的,聖誕節家家門口樹上裝飾著小燈,晚上看起來很亮,很好看。西方世界那個裝飾是以『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璎珞』,「璎珞」就是裝飾品。「摩尼寶」是什麼?摩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是如意,能如人之意,你想什麼,它就會變什麼,所以說如意寶。
【雲聚寶鎖。飾諸寶柱。】
這個樹之莊嚴,還有『寶柱』,就一定有欄楯,就是有欄桿,圍繞著這個樹,欄桿當中有「寶柱」。寶柱的結構,『雲聚寶鎖』,「寶鎖」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楯頭,兩個木頭接起來這個楯頭,用金屬作裝飾品,這個叫「雲聚寶鎖」。鎖是指接頭的地方。好像西洋他們貴重的木頭的箱子,你就可以看得到角的邊上用銅的東西包起來,雲聚寶鎖就屬於這一類的。就是接楯地方是用金屬把它鑲崁起來,一方面是堅固,一方面是美觀,這個雲聚寶鎖是指這個東西。「飾諸寶柱」,柱子上的裝飾品。
【金珠鈴铎。周匝條間。】
『條』是樹條,樹的枝條系『金珠』,寶珠。系鈴,『鈴铎』,「铎」也是大的鈴铛。不但美觀,而且風吹的時候,音聲非常之美妙。
【珍妙寶網。羅覆其上。】
樹上面有羅網。羅網現在比較少看到了,在中國大陸也不多見了,幾乎都破壞了。但是到日本可以看到。日本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實在講是很值得人尊敬的,它的文化是學中國的;學去之後,一直到今天,它能夠保持完整,它沒有破壞,沒有改變,這實在是難得。所以我們到日本去觀光旅游,所見到的,所聽到的,對日本人不能不恭敬。縱然是敵對,也非常尊敬他,真難得!
日本人的寺院是從中國漢唐時候學去的,所以它的建築形式完全是中國漢唐的樣子。雕梁畫棟,柱子、梁柱都是藝術品,要保持這個東西怕損壞,特別是怕鳥去做窩,所以外面用銅絲編的網把它保護住,那個就叫做羅網。
我到日本去看的時候看到,人可以看,你碰不到它,因為它網跟它的梁柱有一段距離,你能夠看得很清楚,你不能碰它,這是保護的作用。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寶樹上面都有羅網。
【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前面這個幾句,我們還能夠想像的到。因為這個樹是眾寶所成,樹上面枝條所裝飾的也是眾寶之王,上面羅網當然也是眾寶所成。西方世界這個珍寶,前面說過了,不但放光,而且都有香氣,香光莊嚴,所以『照耀無極』。
經上給我們說的,西方世界沒有日月,不需要日月。為什麼?所有一切珍寶統統放光,每一個人身上也放光,所以它那個地方沒有夜晚。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有白天、有晚上;它沒有夜晚的,光明世界。
『一切莊嚴,隨應而現』,這一句就妙極了。「應」是感應。在那個地方的人,心中只要有感,羅網當中它就有應。譬如說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忽然想家了,想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這一邊還有親戚朋友;我這個念頭一生,這個寶網裡面就像電視一樣,我們這個世界的影像全部在那裡,你統統看的見。你想諸佛菩薩,譬如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想想彌勒菩薩兜率內院,兜率內院就現前,彌勒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不但你能夠見到,而且也可以聽到;不但可以聽到,而且可以對話,不可思議!我們今天電視還沒有這個能力,你只能看、只能聽,你不能問;西方世界那個地方,你可以問,如同面前。所以這個是「隨應而現」,這個不可思議。
所以你在西方世界的時候,無論十方諸佛剎土,想見哪一尊佛,想聽個什麼法,想知道一些什麼事情,統統在羅網裡面顯現出來了,隨念就有應。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風吹寶樹的枝葉出音聲。這個音聲不但美,而且說法,能夠覺悟一切迷惑眾生,這是寶樹不思議的功德。它音聲究竟能夠達到多遠?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遍諸佛國』;換句話說,無遠不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極樂世界寶樹的音聲周遍。音聲之妙,十方世界音聲之中,它是第一,沒有比這個更微妙的了。所以這個世界稱為極樂,所以這個世界稱為第一,純粹是從教化眾生這個角度上來說。
音聲我們有沒有聽到?我們雖聽到,也不認識,也不知道。最為第一的音聲就是稱念阿彌陀佛。西方世界念佛、念法、念僧,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的,這個經上也看到,這個音聲就美妙了。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
你看見了,你見到這個樹了。
【聞聲。】
聽到這個樹發出來的音聲。
【嗅香。】
樹有香氣,你聞到了。
【嘗其果味。】
樹上有果。或者:
【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這是把寶樹作用全體給我們說出了。所以西方世界這些樹,跟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那個樹木不一樣,是阿彌陀佛以這個方式來教學的,教學的工具。
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在過去常常想能夠建立一個淨宗專門修行的道場,淨宗專修就是念佛。在古時候的中國,慧遠大師創辦第一個念佛堂,在廬山東林,現在這個地方還在。民國初年,中國念佛堂只剩下蘇州靈巖山印光大師這個道場,那是在過去農業社會,可以說做得非常完善。在今天這個社會,整個的形式是大幅度的改變,用從前那個方法固然好,不容易接引廣大的群眾。如果要能接引廣大的群眾,我們最好建一個社區,所以我們想「彌陀村」,這個社區像一個花園一樣,模仿西方極樂世界,有亭台樓閣,裡面有樹木花草;現在很方便,現在用電器,小型的喇叭裝在樹上,裝在花裡面,開關一開,整個一片都在念佛;不念佛的人,他二六時中也聽到佛號,聽久了,他自然就會跟著念。所以喜歡聽經可以放聽經的錄音帶,喜歡念佛可以放念佛的錄音帶。現在用科學的方法能夠模仿,當然比起西方極樂世界比不上,有一點類似、相似的修學環境。我們常常想,總會變成事實,有想就必成,等待時節因緣成熟。大家信的人多了,發願的人多了,修行的人多了,我們就希望能居住在一起,建立這樣一個道場。
彌陀村的構想跟從前叢林道場不一樣。因為叢林道場的戒律非常嚴格,大家才能夠共住。現在用那樣嚴格的規矩會把人都嚇跑了,誰也不敢來了。原因在什麼地方?真正發心來學佛的,差不多都是中年以上,老年人,從年輕養成的習氣,斷不掉了,也不能再改了。所以在一塊共修,好,共修很歡喜,不能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生活麻煩就大了。所以可以共修,不能在一起生活。
建立彌陀村就好了,你個人有你私生活的圈子,每一天聽經是共修的,你願意來,你就來;你不願意來,你在家裡打開你的擴音器,你自己在家裡可以聽。你要出去散散步,整個地區都能夠聽的到,樹下,哪裡都可以聽,這樣很好,這才很圓滿。
所以同修們真正多的時候,這一個理想不難實現,找一塊風景優美的地方,有山有水,建立這麼一個道場。這就是我們居住在一個大環境裡面,每一個人自己有他自己生活的范圍。這個大道場裡面有講堂、有念佛堂、有圖書館、有活動中心,也可以有一個大的餐廳,你自己不喜歡燒飯,大餐廳就包伙食,自助餐的方式,你想吃什麼,你自己選擇;非常理想,這就是現代的道場,這跟從前道場是不一樣,適合於現代人的生活。所以我過去讀這個經,常常有這麼一個想法,想了不少年了,想了十多年了。
【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這是非常明顯、實際的告訴我們樹的真實功德。聽經聞法能夠顯示十方一切國土的境界,這已經是非常殊勝、非常難得了。像這種情形,他方諸佛剎土裡面的寶樹也有,不是西方專有的。但是講你見到這個樹,你能夠證得果位,把你的證果向上提升,這個在他方世界沒聽說,此地有。
這裡講得這三種忍。什麼叫『音響忍』?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聽了佛法之後,他就開悟了;大徹大悟以後,曉得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像《金剛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對於一切萬法,可以欣賞,絕不執著,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一切萬法裡面沒有得失,沒有取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叫「音響忍」。換句話說,對境真正能夠不動心了,這是什麼菩薩的境界?在圓教講是初地、二地、三地,這登地的菩薩,一、二、三地。
『柔順忍』,比前面這個境界又要提升一層。不但不著一切相,連言語、名字都契入了實相。像《金剛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對一切諸法的真相完全現前了,這個時候的心才真正到柔順。這個順就是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會再有成見,也不會再有意見了。有意見、有成見,還沒有達到柔順,這是四地、五地、六地菩薩的境界。後面這是『無生法忍』。真正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薩所證的。
由此可知,這三種忍在菩薩果位上是從初地到九地。十地菩薩叫寂滅忍,不在此地了,所以這是非常高的果位。見樹、聽到樹說法的音聲,能得這樣殊勝的果報,真正不可思議。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
這個就是教化一切眾生,這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這是阿彌陀佛變化作的。阿彌陀佛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華,無量的善巧方便,統統都在這個寶樹裡面顯露無遺;而我們一接觸,確實統統得到。阿彌陀佛無量功德,我們也都能在這個裡面得到,這個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釋迦牟尼佛要特別提出來介紹。
再看底下一品,下面這一品介紹我們的住處。前面介紹的是我們生活的大環境,這一個世界就像一個大花園一樣,美不勝收。我們居住的環境,「堂捨樓觀」。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大眾的住處,不僅僅是阿彌陀佛自己居住的講堂、寶殿,所有一切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居住的環境也跟阿彌陀佛相同,那個世界叫平等世界。
可是我們想想,我們是帶業往生的,這一身的業障怎麼可能感得眾寶的殿堂?這不可能的事情。照常理說,確確實實如此。但是西方世界不然,可以說是整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阿彌陀佛清淨心中流露出來的無量功德成就的,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享阿彌陀佛的福。那個地方的樓觀是阿彌陀佛建好了,我們到那裡去住;不是我們去到那裡去置產業,我們去建造,不是的;是享阿彌陀佛的福。這個也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
他方世界這個果報是你自己的業報,你有善業得善報,你有惡業得惡報。就像我們今天我們身體狀況,每個人不相同,業力變現的;我們生活環境不一樣,居住的房捨也不一樣,業報。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生活環境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這叫「難信之法」,然後才體會到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恩德有多大。
現在問題就是我們願不願意接受?喜不喜歡去?現在問題在此地。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誰願意去、誰喜歡去,沒有一個不能去的,統統都能去。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有沒有這個強烈的願望,我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這就對了。
有很多人寫信給我,聽到我講經的這些錄音帶,沒見過面的,也寫得很懇切,要拜我作老師。我給他回信,我說:不要拜我作老師,拜阿彌陀佛作老師,作阿彌陀佛的學生才能到極樂世界去;拜我作老師,到極樂世界去,不可靠,不保險;以阿彌陀佛為老師,那就靠的住了。我們看經文: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捨。】
『精捨』,「捨」就是房子,「精」是講精致。實在在中國的意思講,不見得是華麗,精致就是它很干淨,很清淨,環境很優雅,很精致的房捨;縱然是茅屋也可以稱為精捨,它不是屬於華麗的。西方世界當然不必說了,精捨是眾寶所成的。
【樓觀欄楯。】
『樓觀』是指的樓台,『欄楯』是講欄桿、台階。
【亦皆七寶自然化成。】
『自然化成』,就是它沒有設計,它沒有去營造,是自然成就的,是變化成的,無一不是隨心所欲。
【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
『交絡』是裝飾,就像前面所講的羅網一類的裝飾。
【明妙無比。】
『明』是光明,『妙』是微妙。
【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此地講的『諸菩薩眾』,「諸菩薩」就是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初信位是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那裡是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大家所居住的環境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這是把居住的環境說出來了。後面要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人日常生活狀況。
【中。】
就是在那個世界之中:
【有在地講經。】
他們日常生活狀況。有些人在地面上講經,有的在誦經。
【有在地受經。】
『受』是接受。聽經跟「受經」不一樣,受是依教奉行,是把佛跟我們講的這些教訓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完全接受了。聽是從解,著重在理解;受是講的行,是要真正把它做到的。
【有在地經行者。】
『經行』就是散步。散步,心裡面或是讀經,或是念佛,或是思惟禅觀,都在用功,而不是浪費時間。
【思道。及坐禅者。】
這是舉幾個例子,他們日常生活都是在用功。而且這個用功,用得很自然、很自在,一點都不勉強。這是在地面上的。再看底下:
【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禅者。】
有的在地面活動,日常生活當中,有的在空中活動。不像我們這邊日子過得好辛苦!如果我們冷靜仔細的想一想,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究竟為的是什麼?古人提示我們,為誰辛苦為誰忙?這一句話知道的人很多,認真去想一想的人不多了。我們究竟為什麼?尤其是生活這麼辛苦,然後再想一想,值不值得?如果你要想通了,你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仔細做個比較,我相信你一定會發願很著急趕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沒有一絲毫值得我們貪戀的,確確實實沒有。
在這個世界,說老實話,想不造業都不可能。在這造業,身心都不清淨,果報很可怕。假如沒有這麼一個好的環境給我們的話,佛給我們講種種經,說種種法,我們還是搞六道輪回,佛菩薩怎麼對得起我們?說的那些話是空話,吊胃口,我們得不到實際好處。
這一個法門真的是落實了,真實的功德,真實的利益。所以這個經不能不講,不能不讀,不能不研究。目的何在?使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建立真正的信心,我們才會決定選擇。這是佛對我們最大的恩惠,對我們最大的幫助。佛給我們的教學,有了這個法門,才不至於落空,指出我們一條明路,也是一條真正的生路。那一邊修行,果證非常殊勝。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
這是講小乘四果。那一邊沒有小乘人,小乘四果是怎麼說的?是從斷證功夫上說的。你譬如到那邊聽到佛菩薩說法,眾鳥行樹也說法,六塵說法,我們斷了八十八品見惑,等於我們這個世間的須陀洹;但是他是菩薩,一年級的菩薩就等於小乘須陀洹。如果再將三界之內八十一品思惑,斷了前面六品,那就等於斯陀含,就是二果。再斷欲界後面的三品,就證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在我們這個世界叫「不來了」,不再到欲界來了。他在哪裡?他在四禅天。四禅天很特別,是凡聖同居土。四禅天裡面有五不還天,都是三果阿那含居住修道的場所,他在那個地方把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斷盡,他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三界了。所以這是從斷證比喻上說的,不是真的有這些果位。這是在那邊菩薩果位裡面是從初信位到七信位的,相當於小乘的四果。
【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
這是大乘根性。所以往生根性關系很大。小乘根性,實在講我們也能夠看的出來,小乘人很執著,很固執;大乘人比較開放圓融,不太執著,不太計較,心量廣大。因此佛特別交代我們多多的去念大乘經典,把心量拓開,這個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占很大的便宜,開悟也快,證果也快。
所以心量要拓開,要能夠包容,不要去跟一切人、一切事斤斤計較,沒有這個必要。中國人念《金剛經》的多。不學佛的,從前念書的人都念《金剛》、念《楞嚴》,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把心量拓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的,還有什麼好計較?還有什麼好認真?「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你能夠常常作如是觀,自然會心開義解。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證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是圓證三不退;沒有得到的,統統都能得到。
【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那個地方的每一個人,法喜充滿。
這一品經文雖然不多,我們把它多念幾遍,細細的去體會體會,人家過的是什麼日子;回頭想一想,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這是兩個非常鮮明的對比。如果我們也想過他們那樣自在的日子,那你就知道應該要怎麼樣的選擇。
我是二十六歲聞到佛法,我就感覺到很晚很晚了。我學佛的時候,我的長官、同事、朋友、同學都說我迷了,迷在佛法裡頭。無論這些人怎麼講法,我沒有受他們的一點影響。為什麼?我覺得我走的這個路非常純正,非常的幸福。在那個時候只有一個人贊成,方東美先生。方老師說,你走的這個路正確,太好了!
有一些朋友們、同事來問我,究竟好在哪裡?我就告訴他,我說我這個路子是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們能做到嗎?這是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更圓滿、更自在!沒有一樁事情不是自己歡喜做的,內心裡頭沒有壓力,外面環境上沒有壓力,得大自在。
這就是看我們自己如何去選擇。路是人走出來的,是自己走出來的,一定要理智,要用智慧來決擇,不能感情用事,感情是迷,不是理智,要把情捨掉,理智做主宰,前途就無限的光明。
無量壽經 (第三十四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4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二頁,倒數第三行:
【泉池功德第十七。】
在這一品經裡面,也是要介紹西方世界的生活環境。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
這個『講堂』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場所。西方極樂世界之大,我們在前面已經讀過這一段經文,既然是人數沒有法子計算,星球之廣大當然更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究竟是一個講堂,還是多數講堂?如果是一個講堂,這麼多的人如何來親近阿彌陀佛。所以在經典裡面,我們三經合起來看,《觀無量壽佛經》跟這一部經、《阿彌陀經》合起來看,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分身、化身無量無邊。因此,幾乎是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人每天都能夠見到阿彌陀佛。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講堂是處處都建立的,處處都有。
講堂的殊勝,絕對不是說阿彌陀佛分身的講堂會遜色一點,在我想不可能,因為那邊是平等世界。即使往生人所居住的環境,也跟佛無二無別,何況佛的講堂!講堂的周邊都有『泉池』,這個「池」就是經上常講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池德水。
【縱廣深淺。皆各一等。】
我們從這個文字上來看,講堂不是一個,寶池也不是一個。如果只有一個的話,就不能講『皆各一等』;「皆」就不好講,「各」也不好講,那就一個還有什麼好講;這一定是指的多數。
【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這個池大小不一樣,每一個佛的講堂外面的寶池大小不相同。池、蓮花、水是阿彌陀佛性德流露的。但是在受用方面講,是十方往生的人他們受用,這些人無始劫以來的根性不相同。有一向修小乘的,有小乘人的執著;有修大乘的,心量比較寬廣,還有少數修一乘法的。因此,這受用的人,他們所感應的池有大小不同。不是阿彌陀佛故意變化的有大有小,不是,阿彌陀佛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正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就對了,就正確了。
所以心量大的,到那裡你見的池也大,一切都大;心量小的,你縱然見到佛相,也小,見什麼都小,完全是隨著心量在變化。
【湛然香潔。具八功德。】
這個八種功德,《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這個地方就省略掉了。《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只講八功德水,沒有說哪八種,這八種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觀經》裡面告訴我們,簡單的說,第一種,水澄淨,就是很干淨,水干淨,沒有一絲毫的污染。第二種是甘美,水是甜的,水帶甜味。第三是清冷,就是清涼的意思,水很清涼。第四是輕軟,不像我們這個地方的水很重,那邊的水很軟、很輕。第五是潤澤,我們這一邊也有,就是水有滋潤的功能,這個地方我們這個水也有這個功能。第六是安和,因為人心清淨,所以感得外面環境都非常祥和,不像我們這邊的水險惡。第七,它有能力除饑解渴,我們這邊的水可以解渴,不能除饑,饑餓的時候喝水不會飽,它那邊可以。由此可知,這個水的養分非常之高,含的營養很高。第八,它能夠長養諸根。所以有這八種好處。我們這邊的水如果是不清淨的時候,喝了會有疾病;它那邊不會,那邊的水飲了之後,什麼樣的病都可以能消除,所以能養身。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
這是講寶池四周,樹木很多,各式各樣的樹都有。
【華果恆芳。光明照耀。】
樹是寶樹,當然有光,它也有香。
【修條密葉。】
『修』是長,這個枝條很長,葉很密。
【交覆於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雖然文不多,形容這個環境之美,我們已經能夠體會到。
【又復池飾七寶。】
這是池周邊的裝飾。
【地布金沙。】
我們這邊池底都是泥沙。它那邊地質是七寶的,所以池底是金沙。
【優缽羅華。缽昙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
這是略舉。實在講,西方世界寶池裡面的蓮花,色彩也是很多很多,美不勝收的,經上只給我們舉出四種。這四種,此地都是梵文音譯的,『優缽羅』是青色的,就是青色的蓮花,青蓮花;『缽昙摩』是紅色的蓮花,『拘牟頭』是黃色的蓮花,芬陀利是白色的蓮花。《彌陀經》上講的四色,此地也是講四色,這四色是略舉。實際上,底下一句說:
【雜色光茂。】
『茂』是茂盛。
【彌覆水上。】
這一些蓮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集合眾生的願力,彌陀本願加持。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十方世界的眾生,真正發願往生,七寶池裡面就長一朵蓮花。你念佛的功夫深,信心堅固,這個花就一天比一天大,光色一天比一天美,將來自己往生,花就是自己托生之處,蓮花化生。而且經上講得很奇妙,你這一朵花的時候都有你自己的名字,像名字刻在花上一樣,這個不可思議的。
我們在經上讀到,古德也曾經為我們說過,這話究竟靠的住、靠不住?實在講,在舊金山就有一個證明,我想許多同修熟知的,舊金山有一位居士,她在念佛的時候看到一朵蓮花,蓮花上刻的是她自己名字。她來告訴我,她是在念佛堂止靜的時候,就是坐下來念佛的時候看到,她說蓮花光色之美,說不出來的。這親眼見到的,她來告訴我。我勉勵她好好的念佛,你自己已經看到了。
可是如果你要是退心了,或者羨慕其他的法門,就雜修了,你這個蓮花慢慢就枯掉了,最後就沒有了。心一變,花就沒有了。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教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時時想念西方世界,長養諸根,這個蓮花就是諸根的總相。
所以往生的人,生到那邊蓮花大小不一樣,光色也不一樣,這是看你念佛功夫的淺深。那是真的,這個世間所有都是假的,不要在這上用心。在用心,真正用心在念佛上,你這個花愈大愈美,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時間來的快速,成就的圓滿。這是真的,其余都是虛妄的。再看底下一段: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
我們念到這個地方。這是指池子裡面的水能如人意。在西方世界,大眾沐浴、飲用都是這個七寶池裡面的水,水能如人之意。你想淺,水就淺了;想深,水就深了。想水涼一點,水就涼了;想熱一點,它就熱了。它能隨人意。不但這些能隨人意,如果想這個水像我們現在雨淋,從上面灌下來,水也可以從上面灌下來,沒有一樣不如意的。這是說它能隨人意。
【開神悅體。淨若無形。】
前面一句是水的德用,它真正的好處。『開』是開啟,『神』,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覺性。它能開發我們的覺性,也就是能夠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這個水常常在裡面洗,就能夠破迷開悟。『悅體』,「體」是身體,身體觸到水,這是觸受。西方世界六塵皆是佛法,所以能得法喜充滿。
『淨若無形』是說明寶池八功德水的樣子。它這個清淨就像我們這個世間空氣一樣,空氣布滿在我們這個星球周圍,我們在這裡面似乎不感覺它的存在;西方世界,在寶池裡面沐浴這個情形,那個水之輕軟、潔淨就好像我們這邊的空氣一樣,「淨若無形」。
【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這是講池底金沙,金沙也放光明,西方世界是光明世界。
【微瀾徐回。轉相灌注。波揚無量微妙音聲。】
這是說水有波浪,這個波浪不是大的波浪,大的波浪就很凶猛了,我們不願意見到,微波。顯示非常之美,『徐』是慢慢的在回轉。『轉相灌注』,這個水池灌那邊的,那邊灌這邊的,這個流水就有音聲,音聲說法,音聲微妙。
【或聞佛法僧聲。】
這是念三寶的音聲。這個流水的聲音也在念三寶。或者聽到:
【波羅蜜聲。】
『波羅蜜』是代表大乘佛法。你想聽什麼經,想聽什麼法門,你自然就聽到。兩個人同時在一起,我想聽《華嚴》,我聽的,佛給我講《華嚴》;你想聽《法華》,你聽的是佛給你講《法華》,彼此各不相妨礙。隨你的根性,隨你的愛好,沒有一樣不滿願的。
所以我們今天曉得這個世界是亂世,障難重重。障是障礙,難是有災難,阻撓太多了,聰明人一心一意只求往生。至於許許多多大乘經典要不要讀誦?要,現在不讀誦,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讀誦,我全心全力專求淨土,這就對了。
我們在最近四十年之內,我們親眼看到的,親耳所聞的,往生真實的瑞相。這往生人裡面,差不多三分之二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的,居然占大多數。他靠什麼往生?就是一句佛號。往生的瑞相,出家這些法師比不上。
在我們台灣,民國五十七年,台南將軍鄉有一個老太太,那沒有念過書的,念佛念了三年,走的時候站著走的。她老人家往生這一樁事情,現在南部人還記得很清楚。我是去年在高雄講經提到這個事情,聽眾當中很多人來告訴我,他們都知道。這一位老太太心地非常善良,非常忠厚,不懂佛法,凡是所有一些神廟、佛廟她都拜,跟我們台灣一般習俗差不多,她統統都拜。
她在三年前娶了個媳婦,媳婦懂得一點佛法,就勸她不要到處亂拜,專拜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老太太很有善根,她居然聽她媳婦的勸告,就開始專念。這樣念了三年。
往生的那一天是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她也沒告訴家裡人,她只吩咐家人吃晚飯不要等她,她說她要去洗澡;吃晚飯不要等她,你們先吃,她要去洗澡。家裡人很孝順,還是等她。等了很久,沒有看到她出來,就到房間裡面一看,真的洗了澡,換了衣服,也不在房間,家裡有一個小佛堂,到佛堂裡看到她,站在佛堂當中,面對著佛像,她穿的是海青,手上拿著念珠,叫她也不答應。仔細一看,她走了,她站著走的;自己洗澡換衣服,站著走。她不懂佛法,就一句佛號。
倓虛法師告訴我們的,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師往生,這個事情知道的人很多。修無師也是不認識字,也是沒念過書,在出家之前,他好像是作泥水匠的,做小工的,覺得生活很苦,出家了。出家什麼也不會,就念阿彌陀佛。常住裡面粗重的工作,他都做。往生的時候自在,預知時至。再看我們這個經書本子後面,「念佛論」上,修無師往生這一段記在此地。
你看青島張氏,那是個女居士,也不認識字,先生是拉黃包車的,我們曉得這個工作非常辛苦,一家四口,一天不拉車,一天就沒生活過。她是青島湛山寺的信徒,湛山寺是倓虛法師建立的,他們有個念佛會,每一個星期有一次共修,她參加共修會,她不是到那邊去念佛共修,她是去做苦工的,在廚房裡幫助洗碗洗筷子,做這些事情。人家往生,預知時至。
所以實在講,往往知識分子念書念得很多的人,不如這些老太婆們,不識字,她們心地真誠、謙虛,絕對沒有一點貢高我慢,一句佛號念到底,問其他的,「我什麼都不曉得」,總覺得自己不如人,往往這種人成就無比的殊勝。
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勸我很多次,叫我學這些老太婆,學愚,不要學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愚人一句佛號念到底,沒有不成功的。所以我們看到這些人往生的瑞相,都沒有生病,都是預知時至,坐著走的,站著走的,我們都看到這種現象。
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就統統把它等待到西方世界以後再學,現在要把全部的精神力量集中在念佛,決定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人家都好,我跟人家比,不如人,樣樣都不如,我只曉得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想學的東西太多了,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再學,那個時候穩當,壽命也長,有足夠的時間去修學,有好的環境讓我們修學。
即使在修學環境上,也是今非昔比。我們現在處的這個環境不如從前,善知識很少,真正同參道友能幫的上自己忙的也不多。而說實在的話,障礙自己的人多,就是世間人知見太多。這個人說這個好,那個人說那個好,到底哪個好?心亂掉了。佛在經上一再告訴我們,最要緊的,清淨心,心淨則土淨。所以專一的人,心容易清淨;學多了的人,心就很難清淨了。這為什麼要專,不要多?佛法實在是貴精不貴多。
但是我們修福,像我們平常的時候發心來印經,這個是多好!為什麼?提供無量無邊的眾生,大家根性不相同,愛好不一樣。所以我在台北創辦「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們印送經書,供養四眾。我們是什麼經都印,顯教、密教的都印,我們只有一個原則,只要它是正法,它不是邪法,我們都提倡,我們都印。我們自己不學這個法門,有別人學這個法門,我們要供養他,提供他。所以我們不局限在我修淨土就專弘淨土,專印淨土,其他的我都不印,這個也不好;我們幫人家忙要普遍、要廣大。自己修的是一門深入,別人喜歡學什麼,只要學的是正法,我會盡心盡力的幫助你,我也贊歎你。所以心量要廣大、要清淨、要平等,我們到西方世界,我們蓮花就大了;不要學的小心量,要圓融,不要執著。這個地方講的「波羅蜜聲」是大乘佛法。
【止息寂靜聲。】
『止息寂靜』就是禅宗裡面修學的方法。禅宗最早到中國來,他們主要的方法是觀心,到以後眾生的根器不如古人,換句話說,妄想雜念多了;妄想雜念多,觀心就觀不成功,所以才改作參話頭;參話頭比觀心要容易,用這種方式。這兩種方式都屬於「止息寂靜」,都屬於這個意思。
【無生無滅聲。】
這是講果地上的境界。十地菩薩以上所證的清淨寂滅。
【十力無畏聲。】
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是其他人所沒有的。法身大士雖有這個相似的『十力』,可是比如來果地上這個能力,那還是相去很遠很遠,這「十力無畏」。
【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捨聲。甘露灌頂受位聲。】
『無性無作無我』通大小乘,大小乘裡面都有這個教義。『大慈大悲喜捨』,這不但通大小乘,也通人天。你看色界天裡面,佛就給我們講,除了修四禅八定之外,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才能夠生到四禅天。如果沒有慈悲喜捨,單有定功,生到天上,可能都變成阿修羅了。阿修羅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天之德是慈悲喜捨,所以這是必須要修的。
有人問為什麼會變成阿修羅?阿修羅福報那麼大,雖修福,他沒有注意修德,所以他有分別、有執著、有我慢,有驕慢、好勝、嫉妒,他這一些煩惱存在,沒有把它消除掉。所以修的福報愈大,也就成了大阿修羅,六道果報是這麼來的。
『甘露灌頂受位聲』,這一句是說的宗派裡面的密宗,我們講的密教。聽到這些灌頂法,從這一段經文來看,西方世界六塵說法的內容,可以說是無法不說;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沒有一樣不說的。所以四弘誓願裡面,「法門無量誓願學」,確確實實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
在此地,對於一切法門學與不學,是看我們自己的需要來作為一個考量。如果自己覺得需要,可以涉獵。為什麼需要?斷疑生信。我信心不夠,有懷疑,這個疑決定是障礙,一定要把它斷除。這就是說我們的善根、福德比不上那些老太婆,老太婆,「佛說的我相信」,她決定不懷疑,這個難得,真正難得。我們聽了還打很多問號在裡頭。
你的問號愈多,你一個一個都要把它解除掉,你的信心才清淨,往生才沒有障礙。有疑就要向大乘經論裡面去深入探討。所以研經、講經,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幫助大家破疑生信。如果一點懷疑都沒有了,這經教要它干什麼,不需要了。
人真正到誠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一部大藏經就是一大堆廢紙,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才曉得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苦口婆心勸什麼?勸信、勸願。最重要是信,真正信了,你自然發願;你發願了,哪有不行的道理!所以最難最難的就是這個「信」字最難。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為了起信。
所以大乘經論需不需要涉及?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需要,有人不需要。實在講到信心堅定了,就不要了,不要浪費這些時間,不要浪費這些精力。你真正認識清楚,一句佛號功德無量無邊;這一句佛號,十方所有一切諸佛的佛法統統含攝在其中,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念到一心不亂,給諸位說,確確實實是一切都通達了。
念到見性了,十方世界都是自性的變現;見性了,自性變現之物,哪有不明了的道理!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一切之法,全是自性流露。你見到自性了,自性流露出來的,你哪有不知道的!所以不但這一切佛法通達了,一切世法也通達了。為什麼?世法也是心性所流出來的,離開心性沒有一法可得。禅宗講明心見性,淨宗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我們就明了了,我們求什麼?我們只求一心不亂,這就對了。
所以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的念佛堂不講經,也不傳戒,不做法會,不作佛事,他念佛堂一年到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頂多在念佛當中,一天有一次,時候很短,講一點開示,如此而已!講一點開示是提醒大家,振奮士氣來用的,增長信願,也不講經。底下一段這是說聞法得益: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這四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不能大意把它看過。我們今天講學佛,你學佛,你得到了些什麼?你到此地來聽經,你得到些什麼?如果這四句裡面能得一點少分,那你就沒有白來了,你就真有受用了,這是真受用。如果說我到這兒來聽一聽,曉得佛教是一回什麼事情,這個經典怎麼解釋,那都是皮毛的,這屬於常識。實在講,有沒有得受用?沒有,完全沒有得受用。這個地方,你要是能夠或是念佛,或是讀經,或是聽經,能夠得到一點氣氛,這叫真實的利益。
所以聽經是修行。但是如果只抱著一個態度,我來了解一下,看看佛教是什麼?這種聽經是常識,這不是修行。用清淨心來聽,就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聽經的要領,他給我們講了三句話,「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就是不執著言語;法師講經說法,乃至於佛講經說法,不執著他的言語。「離名字相」,佛經裡面有許多名詞術語,也不要執著。「離心緣相」,心緣是心裡起分別,起念頭,聽了這個經,想這是什麼意思,這就落在心緣相去了。不能有,就老老實實的聽,以清淨心聽,以真誠心聽,以恭敬心聽,聽了會開悟;那個不一樣,開悟才是真受用。沒悟,也不要去研究,也不要去想,不要理它,就隨它過去算了。聽的遍數多了,就會有悟處;天天有悟處,遍遍有悟處。先有小悟,再有大悟,到最後是大徹大悟。
可見得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念佛要用清淨心,聽經要用清淨心,讀誦也要用清淨心。然後你培養成功之後,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統統是清淨心,這樣你就入了佛法了。所以叫契入,契入在一般講就是證得佛法,你真正證得了,把佛法應用在你自己生活當中;自己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佛法與生活成了一體了。這是經上講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
所以佛法所求的就在這四句,『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正直」就是真誠。怎麼曉得正直是真誠?《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正直。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跟我們講的菩提心,三心,第一個是「至誠心」,第二個是「深心」,第三個是「回向發願心」。兩個合起來看,我們就很容易體會到,直心就是誠心,真誠平等。
『成熟善根』。這個「善根」是世出世間善根都成熟。世間善根,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貪瞋癡斷掉了;於世出世間法統統都不貪、不瞋、不癡,這三善根。菩薩善根只有一個「精進」。我們今天精進不起來;很想精進,但是精進不起來,沒有法子精進,實在想精進。為什麼精進不起來?要用什麼方法把我們這個精進真正帶起來?實在講很難。
如果真正照佛教給我們的方法去做,菩薩六度它是有次第的。第一個「布施」,布施就是能放下。剛才講了,你能把貪瞋癡放下,成就了世法的三善根。
以這個基礎「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佛在經典教給我們的,當然經典很多,這一點自己要注意。我依據哪一個經典,我修學哪一個法門,要專注。不能說所有經教我都修,這做不到的。經典教理是相通的,教義有差別,方法更不一樣,我們只能取一種。因為它教理相通,所以你證理之後,能夠一切法都貫通,一經通一切通。如果你沒有證到理,你通這一部,未必能通那一部。見到理,理就是性,見性之後才能夠一切通達。所以要根據自己所修的這一部經典。我們今天依據《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就照做;教我們要禁止的,我們就禁止;教我們要捨的,我們就捨;教我們去的,我們就去。完全依照經典教訓就決定不錯,這叫持戒,就是守法,遵守老師的教誡。
第三「忍辱」,要有極大的耐心。在這個世間,人事環境要忍耐。這個忍耐裡面,有順自己意思的,有不順自己意思的,統統要忍。稱心如意的要忍,為什麼?怕生貪愛,要保持距離。瞋恚的冤家對頭也要忍。統統要忍,為什麼?保護你自己清淨心。不是認為冤家對頭這些我要忍,歡喜貪愛就不要忍;那完了,你就被它障礙了。統統要忍。
修學佛法更要有耐心,一門深入。我把其他的法門放下,也是忍。許許多多經典我都很喜歡,都很想深入,但是現在要一門深入,那些要暫時放下,也要忍耐。《華嚴經》好,我是知道佛法我對《華嚴》就向往,就非常的仰慕,現在也要忍心把它放下;因為不放下,對於往生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妨礙。所以一定要專,一定要一門深入。能忍,然後才有進步,專一了,這才能到精進。
所以菩薩善根唯一精進。你要說菩薩他為什麼能精進?就是剛才講了,他有前面三種良好的基礎,他能捨,他守法,他聽話,他有耐心,所以他的精進就很順利了。我們今天怎麼精進也精進不起來,前面這三條我們缺乏,所以很想精進就是精進不起來。如果想像菩薩一樣的真精進,一定要培養前面的基礎。這才能「成熟善根」,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從這個根而生的。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
這個『法』是講的心性。
【其願聞者。辄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
西方極樂世界,你想聽什麼經,你就聽到了;不願意聽,就是清淨寂滅,什麼也聽不到,沒有一樣不是隨心所欲的。
【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所證的境界。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
底下這一段話很重要,這是說明蓮花化生。
【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這八個字很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得的是什麼身?我們在這個世間,這個肉身非常脆弱,稍稍受一點風寒,身體就沒有體力,就支持不住了,很脆弱,不堅固。不要看什麼身體很強壯,沒用的,那是假的。西方世界這個身體真正是經上所形容的金剛不壞身。它怎麼不壞?『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這個身體是性德顯現的,不是法相所變的。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法相所變的,阿賴耶識的相分;阿賴耶識是有生有滅的,是生滅法,所以這個身體就不堅固,就很脆弱了。西方世界是法性身,法性是真常,所以它那邊的體質是不生不滅的。這兩句話贊歎到極處了。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
西方世界一切這些惡的名詞都聽不到,哪有事實!當然更不可能有。
【尚無假設。何況實苦。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是給我們敘說為什麼稱這個世界叫極樂世界。在此地必須要跟諸位說明的,生到西方世界這個自然化生。我們曉得一切眾生之類,佛把它歸納為四種生態:胎生的、卵生的、濕生的、化生的。西方世界全是化生,化生的沒有苦。胎卵濕都有苦,胎生是最苦,化生沒有苦。
那邊化生,究竟到那邊去,是不是變化,像個小孩慢慢長大?怎麼個化法?如果說是一個小孩慢慢長大,那就有生滅的現象了,你們想想對不對?他會有變化,他從小變到大,從大就變老,從老就變死,他就有變化了。西方世界沒有變化,是化生,那個身一現身就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從小變大,再變老,沒有這個,化生是這麼變的。
為什麼說清虛?因為他不需要飲食,所以也用不著五谷雜糧。我們這個身體要靠物質的營養來支持,西方世界那個身體不需要,變化所作的,無需要飲食。經上為什麼也說想吃飯的時候,這個飲食東西都現前?這是妄想。我們到那裡去往生,因為我們吃飯這個妄念一時還除不掉,到那個時候一想,怎麼還沒吃飯?這個念頭一起來,這飲食都擺在面前了;到飲食擺在面前,自己忽然想起來,我在西方極樂世界,我現在用不著了;用不著馬上就沒有了,實際上有沒有吃?沒有,是這個妄念會起現行,的確是這個習慣養成太久了,一下除不掉。
所以西方世界可見得真的是隨心所欲,你一起個妄念,它就現相出來;可是那個現相出來,立刻就會覺悟到,現在已經不是在娑婆世界了,不需要這些飲食了。所以他不需要飲食長養,身體清淨,虛無。他沒有生老病死,所以是「無極之體」。再看下面一段:
【超世希有第十八。】
這是說明西方世界正報的莊嚴。前面都是講生活環境,現在回過頭來再說說那邊人的容貌。
【彼極樂國。所有眾生。】
這一句要注意,『所有眾生』概括就很大了,我們去也在之內。他沒有說,如果說是上品上生者,那我們恐怕就靠不住了,就沒分了。他沒有說,「所有眾生」,就包括上上品往生一直到下下品往生,乃至於邊地受生,都包括在其中。否則的話,他應該要寫邊地受生的除外,應該要這樣說法。他既然沒有說,那邊地往生的都在其中。所以這一句話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發願去往生統統都有分,這都說的是我們自己,不是說別人,所以這個經典跟我們的關系非常非常之密切。
【容色微妙。】
『容』是容貌,『色』是顏色,就是精神色彩,『微妙』。
【超世希有。】
『世』是講世間。不但我們這個世間沒有,超越我們,十方諸佛世界也沒有。
【鹹同一類。】
這一句話重要,這是什麼?平等,統統跟阿彌陀佛一樣,所以那是平等世界。
【無差別相。】
我們今天看到有很多畫西方極樂世界變相圖,阿彌陀佛畫在當中特別大,身體高大,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小一點,往生的人就更小了,這跟我們這個經上不相符合。為什麼?應當是一樣大,沒有大小的,這個才符合經上所說的。那些畫是人畫的,人畫的畫我們也可以諒解他,為什麼?他對佛菩薩特別恭敬一點,所以把他畫大一點,並不是真的那麼大。真的有大小嗎?沒有,世界是平等的。
【但因順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這一句話在此地總算把我們的疑問解答了。在西方世界怎麼又有天人、怎麼又有聲聞、又有菩薩,這麼多種類?這是因為『順余方俗』,「余方」就是他方的習俗才有這些稱呼。這種稱呼實在講是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你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像我們念佛往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人,我們是娑婆世界的人去往生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或者你是天人,或者你是阿羅漢,或者你是菩薩,你從前的稱呼,這是一個意思。西方世界本身那個地方是平等的,沒有這些稱呼。
第二個意思是講你在那邊斷證的功夫。這個斷證的功夫,只限於斷煩惱的功夫,不論其他的。因為其他的,大家都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差不多都平等;在那邊智慧、道力、神通、受用,幾乎都是平等的。所以只是講斷煩惱,就是你清淨心的純度不一樣。這是事實,我們必竟是帶業去的。如果清淨心純度低的,就說你是天人,你煩惱帶得很多,貪瞋癡慢都還帶去。你的斷煩惱的層次是等於他方世界的天人,這麼稱的。如果見思煩惱斷盡了,塵沙煩惱還沒有斷,等於他方世界的阿羅漢,稱你叫聲聞,稱你叫羅漢。事實上在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沒有其他的稱呼,那個地方是純一菩薩法界。不但是菩薩法界,而且是最殊勝的普賢菩薩法界,這是我們在經上處處都讀到的。那個地方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都是修普賢行的菩薩,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底下有個比較,比較什麼?這比較什麼?前面講了,「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到底微妙到什麼程度?希有到什麼程度?佛從這個校量,叫我們自己去體會。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苦乞人。】
這是先用一個乞丐來做比喻,要飯的乞丐,來做比喻。這個乞丐:
【在帝王邊。】
旁邊站了是個帝王,是個皇帝。這兩個人的:
【面貌形狀寧可類乎。】
這不能比,先用這個做比喻。
【帝王若比轉輪聖王。則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也。】
我們人間的帝王要跟轉輪聖王兩個站在一起,人間那個帝王就像乞丐一樣,就不能比了。
【轉輪聖王。威相第一。】
這個世間是第一。如果跟忉利天王兩個一比,又像乞丐站在帝王邊了。
【又復丑劣。】
【假令帝釋。】
『帝釋』就是忉利天王。
【比第六天。】
『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
【雖百千倍不相類也。】
怎麼比也比不像。
【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
這是講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這個相貌的莊嚴,這個第六天,我們這個世間他化自在天的天主要跟他比:
【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佛用這種善巧方便讓我們去體會。
你說到西方極樂世界身相之好,沒有法子形容,我們也沒有辦法想像,想像不到的。這個世間的人,哪一個人不想自己很美?怎麼樣美,你都想像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種美貌,無法想像的。
所以真正之美,我們講「真善美慧」,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那是事實;我們娑婆世界講真善美慧是有名無實。第六天雖然是殊勝,他還有生老病死;欲界第六天還是有生老病死,換句話說,他還是有壽命,還是免不了輪回,這個身不是金剛不壞身,身相再好也不是真正的究竟。
【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
這一小段專對我們娑婆世界,就是我們這些人去往生而說的。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在輪回裡面打轉,一天到晚所操心的就是衣食住行,都是為這些事情忙,這些事是我們最關心的大事。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到那裡住不成問題,不要操心;衣不要操心,食也不要操心;換句話說,物質生活方面樣樣都不要操心。
就像他化自在天王,他化自在天王物質的受用自己不操心,有別人變化出來,送到他那裡去供養他。什麼人去供養他、去變化?第五層天。五層天叫化樂天,五層天的受用是自己變化的。第六天就更享福了,自己不要變化,第五天變化來供養給我,送到我這兒來,自己都不要用變化。
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誰來供養你?什麼人變化供養你?阿彌陀佛變化的,阿彌陀佛的能力超過化樂天那就太多太多了。所以阿彌陀佛對一切眾生恩惠之大,也是無窮無極,不可思議。前面我們在經文上看到,他發願作大施主,他布施供養,那照顧的的確是無微不至。
【至於威德。階位。】
『階位』就是菩薩的階級、品位。
【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同樣的,在我們這個世間證得須陀洹果的,證得阿羅漢果的;在西方世界斷了八十八品見惑,等於我們這個地方的須陀洹,小乘初果。斷了八十一品思惑的,等於我們這個地方的阿羅漢。這在講兩個人斷煩惱的功夫的確是平等。除這個平等之外,智慧不平等。此地的阿羅漢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智慧比不上,道力比不上,神通比不上,樣樣都比不上。因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幾乎已經超越八地以上菩薩了,你這個地方阿羅漢、辟支佛怎麼能跟他相比?
他這些能力從哪裡來的?不是他自己修來的。我們這個地方阿羅漢、辟支佛是自己修來的,修得好辛苦,所得的很有限。那個地方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因為阿彌陀佛發這個願,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得到這一些殊勝的功德,他就不成佛。他今天已經成佛了,他的願望兌現了。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跟四十八願所說的一樣,這個裡面本願功德,你就統統都現前,所以這是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超越一切世界,這才是「容色微妙,超世希有」,真的超越。
【阿難應知。】
末後是特別囑咐阿難尊者,叫著他的名字給他說。叫著阿難也就叫著我們大家,阿難當時在法會裡面是大眾的代表。你聽到這一段經,知道這一個事實真相,你就應當要相信,應當要發願,應當要求生淨土。這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宣說這個法門,為我們講解這一個事實。這個經典就是講解西方極樂世界的事實,他的苦心,他的願望,就在此地,希望我們發願求生。
【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這是一句總結。決定不能用我們的思惟想像去打妄想,你想不到的,也沒有法子說的出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宣說,佛的智慧超人,他跟我們宣說裡面,確確實實有很多善巧方便,也就是我們今天講有很多巧妙的方法,用比喻來烘托、來形容,讓我們在這裡面去體會,像我剛才念的這一段。
我們能體會的,實在講是個彷佛,真相除了親見之外,沒有辦法想像的出來,那何必平常一面念佛,一面還要在打妄想?還要想猜測那個樹究竟有多高?那些寶究竟是什麼樣子?在那個地方猜測,用我們世間這些七寶去體會,那就錯了。我們這個世間七寶跟忉利天比,比不上;忉利天跟他化自在天比,那也差很多;同樣這一個道理,沒有辦法相比的。
所以事實真相明了之後,唯一的,仰信。仰是仰慕,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就對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能夠接觸到的范圍,只要盡心盡力將這個法門介紹、推薦,這就是我們真正報佛恩的唯一做法。什麼都不要計較。有人喜歡,有人想得到,我們趕緊供養奉送,能夠多勸一個人念佛,多勸一個人往生,這是我們報答佛恩唯一的方法;除這個之外,沒有任何方法能報佛恩,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 (第三十五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5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五面:
【受用具足第十九。】
這一品經裡面,說明西方世界福德無量無邊,一切受用都是應念現前,無不具足。請看經文:
【復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
這幾句話比前面說的還要具體,還要詳細;前面多半只說『所有眾生』,這個地方不但是「所有眾生」,包括已經往生的,現在往生的,『當生』就是還沒去,現在已經下了決心,一心稱念,將來必定得生淨土的,是指我們現在這些人,我們可以說是統統都有分。經上所講的福德,我們應當要留意,統統是說明自己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環境。
【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
這一句是總說。前面都已經說過多次了,這個身相相好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
【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種種。一切豐足。】
『豐』是豐富,『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沒有欠缺。這一段經文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為什麼?如果要照常理來說,這個境界應該是八地以上;我們講到最低的限度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他才有這麼大的福報,『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這個幾句實實在在不是二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一般菩薩所有的,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這些話全都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決定不是妄語,我們應當要相信。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在四十八願曾經發過這個願;願不能圓滿,他就不成佛。所以這是彌陀本願的加持。
【宮殿。】
是居住的處所。
【服飾。】
這是講的衣服。
【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這是講衣食住行,說的居住跟服飾樣樣都能夠稱心如意。
【若欲食時。七寶缽器。】
『缽器』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餐具,餐具也是應念所生,也都是變化所作。
【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
『百味飲食』是比喻人間最豐盛的。在古時候帝王的飲食,這個菜都是一百道,不管吃不吃,一定上桌是一百道菜。所以這「百味飲食」,這是講拿人間來講,最豐盛的。
【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這一段都很容易懂。它的原理,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哪要飲食呢?前面一再跟諸位說明,那一邊不需要飲食。有飲食就會有疾病;疾病是副作用,它一定產生這個副作用。西方世界決定沒有,這都是那一些初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像我們這個世界去的,飲食念頭沒有忘掉,到時候想到吃飯,就會變現在前面;變在前面之後,想到我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用不著了;用不著,它就沒有了。這都是隨心所變的,這就說明了「萬法唯心,萬法唯識」,說明這個道理。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璎珞。】
『璎珞』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裝飾品,身上所用的這些裝飾品。
【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這也是美不勝收,這些東西全是性德流露,彌陀本願加持。
【所居捨宅。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
『嚴』是莊嚴,『麗』是華麗。西方世界,我們曉得,所有一切受用都跟佛一樣。也許我們凡夫常常喜歡打妄想,想像當中每個房子都是一樣的,每個裝飾品都一樣,看久了都看膩,有什麼好看?想改一改行不行?
諸位要知道,最圓滿的是稱自己的心意,這叫最圓滿。阿彌陀佛福報之大,就是隨心所欲。因此每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想住什麼樣的房子,就變什麼樣的房子;想住什麼樣的宮殿,就變什麼樣的宮殿。所以心裡想大,房子就大;心裡想小,有人願意住小房子,它就變小。沒有一樣不稱心如意的,這才叫圓滿的功德。
所以西方世界所有建築物不是一種形式,是許許多多種的形式摻雜在一起,確實是美不勝收,這個才叫圓滿的功德。底下這一段就說出來了:
【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所以沒有一樣不如意。自己心裡想什麼樣子,就變現出什麼樣子;想什麼樣的色彩,就變現什麼色彩。光明亦復如是,想金色的光,就放金光;想白色的光,就放白光。沒有一樣不稱心如意,這個才是福德的圓滿相。底下一章:
【德風華雨。】
這一段是要報告西方極樂世界的氣象,那一邊的天氣到底是狀況如何?這一章告訴我們。
【其佛國土。每於食時。】
『食時』是就我們的習慣,我們人間的習慣,一天三餐。他那個地方實在講,沒有日月,也沒有時間概念,都是由我們這個地方的概念來說的,從我們這兒來說的。
【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眾寶樹。】
換句話說,西方世界有風,這個風是清風,是和風,不但吹在身上會感覺得非常舒適,吹在寶樹羅網,我們曉得寶樹羅網都是眾寶所成,它會發出微妙的音聲,音聲為一切眾生說無量的佛法,眾生想聽什麼佛法,它就給你宣說;如果都不想聽,這個音聲就沒有了,就非常寂靜。所以這叫做『德風』。吹在羅網跟寶樹:
【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這就說明,如果是小乘的根性,就聽到這個音聲在宣講小乘法。『苦空、無常、無我』是屬於小乘法。如果是大乘根性,你所聽到的就是『諸波羅蜜』,是屬於大乘佛法。
這個大小乘,諸位要知道,從哪裡分?實在說是從心量上來分的。心量廣大的人,起心動念都想一切眾生,都沒有想自己的,這是屬於大乘人。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是想自己的利害得失,然後才想到別人,這是屬於小乘。所以大小乘是在心量上講的。
心量小的人,處處分別、執著,縱然修大乘佛法,他還是屬於小乘,這個心量拓不開。反過來說,如果是心量廣大,慈悲平等,他就是學小乘經典,也是大乘佛法。這個正是像佛在《般若經》上講「佛無有定法可說」;又常說「佛法平等,無有高下」。既然平等無有高下,哪有大小乘?哪有這些宗派?都沒有了。大小乘宗派全是眾生分別、執著心裡面變現出來的,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法。
所以佛在法華會上為我們說破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二就是大乘、小乘,三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為什麼?因為眾生心量不同,要方便說;實際上佛所講的統統是圓滿的一乘法。
【流布萬種溫雅德香。】
西方極樂世界是香光莊嚴,這兩樣東西是它的特色,第一個是光明遍照,寶香周遍。
【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
『塵勞垢習』,這是你帶去的業。塵垢是污染,我們這個心地的污染。勞習,勞就是煩惱,習是習氣。這四個字都是形容業障。帶業到西方世界,因為那個世界光明,常常沐浴在阿彌陀佛佛光之中,而且又在阿彌陀佛性德流露寶香之中,香光能覺悟我們的自性,所以雖有煩惱習氣,在那個地方不會現前;雖有煩惱,它不起作用,不會起來的。這就是說明那個地方的緣殊勝,太殊勝了。
【風觸其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
『安和調適』,「調」是調順,「適」是非常的適合。究竟舒適到什麼程度?佛在此地用一個比喻,像比丘出家人『得滅盡定』一樣的舒適。
什麼叫「滅盡定」?滅盡是對煩惱而說的。小乘的比丘是滅見思煩惱,這兩類的煩惱沒有了;見思煩惱要是斷了,就證阿羅漢果;在小乘也叫入般涅盤,這是小乘涅盤。如果是大乘比丘得滅盡定,就是圓教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當然塵沙煩惱早就滅了,見思也滅了,無明煩惱幾幾乎乎將要滅盡。因為十地往上去是等覺、妙覺;換句話說,四十二品無明,他已經斷了四十品,還剩兩品。大乘比丘得滅盡定,這一種舒適快樂自在,我們凡夫怎麼想也想不出來,這一定要證得才知。
【復吹七寶林樹。飄華成聚。】
風吹在樹上,樹的花瓣吹下來,吹下來這個花瓣它不會亂飄,它會聚集在空中,好像編成美麗的圖案一樣,它自自然然會編成。
【種種色光。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
它編織成圖案,它不會雜亂的。
【柔軟光潔。】
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留意的,這一些樹葉花果都是眾寶。西方世界的眾寶是柔軟的,不像我們這邊七寶是堅硬,它是柔軟。因此用途就非常非常之廣了。七寶都可以做衣裳,它軟,比我們這個肚皮還要軟,比絲綢還要軟,又輕又軟,所以它可以做衣服的。
【如兜羅綿。足履其上。沒深四指。隨足舉已。還復如初。】
這一段是講這些花落下來,它很有規則,聚集在一塊,自然形成圖案。落在地面上就像地毯一樣,人在上面走,它是軟的,踩下去之後四個指頭,這麼樣的軟;腳抬起來,它又恢復原狀,它有彈性的。西方世界花之美,所以他們那個地面上鋪的是花毯。
【過食時後。其華自沒。大地清淨。更雨新華。隨其時節。還復周遍。與前無異。如是六反。】
這個意思就是說,它每隔一段時間有一次風吹過來,就是這一個境界、景觀你就看到了。風吹過之後,花毯自然就消失了,就沒有了,大地還是干干淨淨的;再過一段時期,又有微風吹來,又有這個景觀。
『如是六反』,「六反」是拿我們這個世界做比喻。在印度,他們時間觀念計算的方法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現在計時單位是六十分鐘一個小時,叫一時,一晝夜是二十四小時。我們中國古時候計時是用干支,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一晝夜是十二時,所以我們中國人稱西洋這個時叫小時,它比我們小,我們一時是他們的兩時,所以稱為小時,小時是這麼來的。
印度人計算時間單位比我們還大,他白天只分三個時辰,三時,夜晚三時,所以他一晝夜就六時,叫晝三時、夜三時。晝三時,它叫初日分,日就是白天,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它講初、中、後。夜晚也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印度的一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
這個地方不必呆呆板板把它看作,這個六反,六時,就是一晝夜了;我們應當把它看作它每間隔一個時間就有一次微風,這樣就對了,那才是事實的真相。因為西方世界確確實實沒有年月日,那邊的人沒有這個概念。再看底下這一章: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
這一章告訴我們極樂世界蓮花特別多,所以也稱作蓮花世界。它這個蓮花統統都是寶蓮,不像我們這一邊蓮花是草本的,它那個是無量珍寶合成的;它是寶蓮,所以它有微妙的光明。而且這個蓮花它也能放光,光中又化佛,佛又會說法,所以這個景觀非常奇妙,不可思議。這也是西方世界生活環境之一,何況蓮花是自己往生托生之處。
【一一寶華百千億葉。】
西方世界這個蓮花開在水上的,也是從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面生的。它的花瓣細長,不像我們這邊的蓮花,花瓣很寬很大。佛經上面常常贊歎佛那個眼睛之美,就像蓮花的葉子一樣。如果像我們這個世界蓮花葉子,就很不好看了,就很難看。西方世界這個蓮花是千葉寶蓮,大概就像我們這邊的菊花一樣,菊花花瓣很多,它那個蓮花花瓣很多、很細、很長,佛的眼睛就像那個樣子。所以它這個地方講的還不止千葉,『百千億葉』。
【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
實在講它有無量的光色。
【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映飾。珍奇。明曜日月。】
這個光明世界,那個世界是每一個人身體都有光明;所有一切萬物,蓮花是萬物其中之一,沒有一樣不放光的。所以那邊不需要日月,日月在那邊不起作用;所以是所有一切萬物沒有一樣不放光。
【彼蓮華量。】
這就看蓮花大小,蓮花大小不一樣。諸位要知道,寶蓮是彌陀願力變現的;花之大小是往生的人心地清淨純度所感應的。念佛的功夫是在清淨心,這一點諸位要曉得,不在乎念佛多少,在乎你念的佛號得不得力,不在乎佛號多少。什麼叫得力?念得身心清淨,這個佛號就得力了。如果雖念佛,心地不能清淨,那你念得再多也沒用處。如果念得心身清淨,就像我們平常講的,每天只念十念,那已經就足夠用了。
理論雖然如是,為什麼祖師大德們勸我們二六時中,所謂是「佛不離口,珠不離手」,念珠不離手,這個道理在哪裡?道理是慈悲憐憫業障深重的凡夫,他這個佛號一斷,妄想就起來了;換句話說,念佛就少打妄想,這個可以說是止惡修善。功夫有沒有得力?沒有。可是念久了,功夫就會得力;念久了,慢慢妄念自然就少了,就沒有了,心就得清淨了。可見得佛號還是要多念,念得愈多愈好,久而久之,自然就得力,自然就有功夫。
實在講,像我們這一個時代的人,決定大多數煩惱習氣很重,外面環境不好。環境不好的是什麼?我們六根所接觸的都是誘惑,都是破壞道心。道心是什麼?道心是專一。無論你修學什麼法門,剛才講過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專一就是道心,專一就有成就。你要學禅,你就專心去參禅;你要學密,你就專心去持咒;你要修淨,你就專心念佛。專一就有成就。一會兒想學這個,一會兒想學那個,一會兒想禅淨雙修,一會兒還禅淨密三修,這就打妄想了,這就是把你的道心都破壞掉了。
我們今天常常會遇到這些環境,這個決定不是善知識。善知識一定是贊歎你專修,無論修哪個法門都值得贊歎,應當贊歎,皆有成就。為什麼?統統修清淨心。以清淨心要回向求生淨土就決定得生;不管你學哪個法門。你說我臨命終的時候,我要見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可以去,決定沒有妨礙的。所以不能雜修,不能亂修,這非常非常的重要。
自己修學自己的法門,對於別人跟我們所修不同的法門,一定要尊重,一定要贊歎。佛家常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不同法門,彼此互相尊重、贊歎、恭敬,佛法就興旺了。如果我們所修的法門不相同,每一個人都執著自己的成見,總認為自己高,其他都不如自己,這樣有分別,有執著,互相毀謗,這一種修學方法,他那個法門決定不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心不清淨,心不平等,心不慈悲,心不廣大,原因在這個地方。
花的大小從心量變現出來的,光色是從心清淨純度不同變現出來的。心愈清淨,光色愈好;心量愈大,花也大。
【或半由旬。】
『半由旬』是小花,在西方世界很小的花。有念佛人,但是他對於自己執著很重,真的是小乘的心量,念念只求自利,沒有想到利益別人。這樣的人,一生一心念佛,一心稱念,能不能生?能生,生到西方世界這個蓮花小;他見佛聞法,聞小乘法,前面講了,無常、苦空,聽這些法門。
【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
這就是大了,它大小不一樣。大小不一樣就是往生的人心量不一樣。我們如果要懂得這一個事實,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那個蓮花千由旬,大蓮花。
「由旬」是古印度度量衡裡頭長度的單位,它有三種講法,由旬有大由旬、中由旬、有小由旬。大由旬相當於我們中國,這都是古時候的,八十裡,我們中國的裡,八十裡;中由旬,相當六十裡;小由旬,相當四十裡。半由旬是二十裡,這最小的蓮花是半由旬。這個大的,真的不可思議!有百由旬、千由旬,這個蓮花之大已經超過我們的地球了,我們的地球還沒這麼大。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每一朵花都一樣,真是光明無量。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
這是講光中佛的數目,所謂是「光中化佛無數億」,阿彌陀佛的身光會化佛,阿彌陀佛所變現的這個世界,樹裡面羅網放光化佛,蓮花,一一花中放光裡面也化佛,那個地方也是無量佛的世界。這些佛是什麼佛?統統是阿彌陀佛。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怕見不到阿彌陀佛。不要心裡一想,西方世界人這麼多,阿彌陀佛就一個,我到那裡去,縱然壽命很長,能不能跟阿彌陀佛見一次面?你現在才明了,那個地方的阿彌陀佛的化身,應化身,比往生的人數還要多,所以見佛的機會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身色紫金。相好殊特。】
這兩句是說佛相。佛的相雖然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佛的化身跟真身無二無別,化身跟真身在一起,你也沒辦法辨別哪個是化身,哪個是真身。佛有這個能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也有這個能力,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都有這個能力。
【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
這個化佛,每一尊佛又放光。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十方』是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這些化佛到各個地方去講經說法,勸導一切眾生發願求生西方。就是這些化佛到各個世界去都去弘揚淨宗;雖說一切大小乘經典,到末後一定是指歸淨土。所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化佛來的?確確實實是西方世界化佛來的。十方無量無邊諸佛菩薩都是西方世界變化來的,所以『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這個『正』,諸位要知道,我們中國的文字實在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中國文字裡面充滿了智慧,從文字、形象就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正」,什麼叫做「正」?這個正字上面是「一」,底下是「止」,止於一就正了。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你選擇這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這個法門叫正法,這就正了。你要同時學兩個法門、三個法門,那就不正了,這就錯了。
佛法如是,世間法也如是。你譬如世間你研究學術,你一生專攻一門,這是正,你決定有成就;你在社會上從事於某一種事業,你要是一生專心致力於一種事業,你這個事業會有成就。
所以這個正的定義就是止於一門,一門深入。所以佛總是把眾生,依他的根性、依他的愛好、依他的程度、依他的生活環境,幫助他止於一門,這就是入佛的正道。下面一品: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這一品經是總結清淨莊嚴。前面都是跟我們介紹西方世界的環境,到這個地方作一個總結了。西方世界實在講是美不勝收,絕對不是言語能夠稱說的盡的,前面實實在在只是概略的介紹幾個重點。我們讀了,實在講已經很羨慕、很向往,實實在在是難得。我們看這一段經文: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
這些現象在我們這個世界有的,我們世界有白天、有晚上。這個光明的來源有太陽、有月亮、有星星、有燈火,這是光明的來源,有這些現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一些現象統統沒有。
【亦無歲月劫數之名。】
我們這個地方有年月日時,有這些概念,有這些事相,西方世界沒有。所有講時間,統統是說我們這個地方的時間。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是我們這個地方十劫來算的;它那個地方沒有這種計算,沒有這個概念。
【復無住著家室。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亦無取捨分別。】
那個地方,如果人家來問你,你住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城市鄉村,沒有地名;那麼大的一個星球,沒有地名,沒有界限,也沒有街道。住在哪裡?像我們此地問的時候,你住在哪個城市、哪一條街、門牌號碼,會找到你的。西方世界什麼都沒有。如果我們要生到那邊去了,我們還有認識不少親朋好友,我想去找到他,到哪去找?很難,在我們想像不容易。那個面貌也一樣,居住環境是隨心所欲的,房子沒有固定在哪裡,他想在這裡,到那就到那裡,一切隨心所欲,這個變化就太大了。美國人喜歡搬家,過個一、兩年不知搬到哪去了;西方世界搬家比美國人搬家還容易,念頭一動他就搬走了。到底到哪裡去了?西方世界每一個人都神通廣大,你想見哪個人,念頭一生,那邊感應就道交了,就會面了。我們這裡撥電話還挺麻煩的,還要撥接幾秒鐘才能通;那邊不需要,應念現前。
不但在西方世界,在本國那麼大的地區,你無論想見什麼人,見佛、見菩薩、見一切大眾都是應念現前;乃至於你要見十方諸佛國土裡面的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也是應念現前,沒有見不到的,沒有聽不到的,統統是應念現前。
所以它沒有『取捨分別』。唯獨沒有「取捨分別」,所以它一切圓滿成就。這個「捨得」是我們佛教的術語,西方世界的人能捨。「亦無取捨分別」就是他統統放下了,因此他所得到的是大圓滿、大自在。我們明了這個道理,才知道小捨小得,你得到的就小;大捨,你得到的就大;全盤都捨掉,盡虛空遍法界你統統得到了。所以他們享受的是:
【唯受清淨最上快樂。】
這叫淨土,心淨土淨。
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希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快,就要學捨,要學放下,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剛才講了,你的心量大,蓮花就大;你能捨,心清淨,蓮花光色殊勝,這非常非常的重要,對自己有決定的功德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
『已生』是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當生』就是指我們現在這一些念佛人。
【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正定之聚』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在此地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是正覺之心。在本宗就是專求西方淨土,除此一念之外,更無二念,久而久之,自然就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正定」,心定在一門上,得清淨心。
【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講證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你決定得到的,也就是圓教的佛果。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一生圓滿成佛。
【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邪定』是與法門不相應的定,這個叫「邪定」。『不定』,是因為你同時修學幾個以上的法門,兩個以上的法門你就「不定」了,這就很難了;一定要一門深入。邪定跟不定這一類的人沒有智慧,所以他不能明了、不知道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不退成佛的正因。『彼因』,西方極樂世界最殊勝、最特別的,往生不退成佛,這一個因果他不知道。
經文到這個地方,把西方世界的概況介紹做了一個段落。下面要給我們說明的是十方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關系,這一章經文很重要。換句話說,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之間的關系,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我們修西方淨土、念阿彌陀佛,不曉得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一切諸佛;知道那就好辦了。請看經文:
【復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
這先指一方,舉『東方』做個例子。「東方」有多少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恆河沙』,因為佛當年講經在恆河流域的時間很長,講到數字之多,佛常常就近取比喻,因為恆河大家都見到的,常常從那裡走的。恆河的沙很細,確實像面粉一樣;我們一般河裡面的沙,比恆河的沙粒都大,恆河沙,粒很小粒。過去台灣剛剛開放觀光旅游的時候,有不少人到印度去觀光,用小瓶子裝回來的恆河沙,帶回來給我們看看,確實很細。
恆河的長度差不多相當於我們中國的長江、黃河,你說那個恆河裡頭有多少粒沙?這是比喻一個沙是一個世界。你就想東方有多少世界?實在說,恆河沙的數字還是有量的,它還是能數的盡的。而東方諸佛國土真的是無量無邊,數不盡!用恆河沙代表其多,多到沒有辦法去計算,是這個意思。
每一個世界又有很多佛。像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現在這一個階段,過去的不說,未來的也不說,就講這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就是這一個大劫之中,這個大劫裡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這一千尊佛的第四尊,彌勒佛接著是第五尊。所以有一千尊佛出現,就在這一劫,娑婆世界這一個階段。由此可知,這一個世界過去跟未來,佛的數量太多太多了。所以說:
【一一界中。】
每一個世界。
【如恆沙佛。】
每一個世界出現的佛也像恆河沙數那麼多;這就是恆河沙再乘恆河沙,這個數量之大沒有法子想像。
【各出廣長舌相。】
『廣長舌相』是佛相好之一。我們曉得佛有三十二種特別的相,在我們世間人講貴相。這個舌長是好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廣長舌」是修得來的,修什麼法?修不妄語。佛說三世不妄語,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佛證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語,說話決定真實,決定誠實,不打妄語。諸佛如來無量劫中都不妄語,所以他的身相莊嚴得到究竟圓滿。
「廣長舌相」能夠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在《彌陀經》上說得很明白、很清楚。這一段的經文跟《彌陀經》那個十方佛贊完全相同,出廣長舌相。
【放無量光。】
光明是表智慧。
【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這一句就是說明了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這個經,就是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這一部經上所講的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贊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從這些地方我們就看出來十方佛跟阿彌陀佛的關系了。東方說的詳細、說清楚了,後面略說就行了。
【南西北方。】
南方、西方、北方。
【恆沙世界。】
跟前面東方完全一樣,每一方世界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這些佛:
【諸佛稱贊。亦復如是。】
跟東方世界一樣。
【四維上下。】
除了四方之外;『四維』是四角,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個叫「四維」;上方、下方。十方佛,十方世界,都像東方一樣,有恆沙世界,每一個世界有恆沙諸佛,每一尊佛都像前面一樣,出廣長舌,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這一些全都是講的事實。我們看這一段實在是不可思議。而這一願實在講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的實現,四十八願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這一願兌現。佛曾經說過,他成佛,如果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不稱揚贊歎他的,他誓不成佛。果然一切諸佛都贊歎、都稱揚,他第十七願圓滿實現了,我們在這裡看到了。
【何以故。】
為什麼一切諸佛贊歎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要把這個道理給我們宣揚出來,使我們斷疑生信。
【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
一切諸佛心清淨,心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嫉妒,沒有障礙;看到阿彌陀佛建立西方世界這個道場,幫助一切眾生圓滿成就佛道,哪一尊佛不歡喜!所有一切諸佛,同一個心,同一個願,希望眾生立刻成佛,這是諸佛的心願,真的是同心同願。
但是所有一切諸佛幫助眾生成佛的方法不相同,可以說目標是一致的,方法不一樣。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就太好了、太殊勝了、太圓滿了。什麼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方法太妙了。因此所有一切諸佛都勸大家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就成功了。
在修行上,在事上就這麼簡單;理就太深太深了,所謂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這個法門的理太深了。我們不要去管理,只在事上修就可以了;修到一定的功夫,也就是得生西方世界,生到西方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這個道理你自然就明了了。現在在此地要想明了,說一個老實話,都在打妄想,不可能明了的。因此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勸導大眾。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明白,這一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這太難太難了,所以沒有一尊佛不勸人。
佛為眾生宣揚這個法門,贊歎彌陀本願功德,就是教眾生能夠有機會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這叫聞慧;『發清淨心,憶念受持』,這思慧、修慧,三慧具足。
同時「信願行」三資糧也具足。聽佛宣揚,聽佛贊歎,這信心才生的起來。別人說的話,我們不肯相信,佛給我們說,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是他一個人說,十方所有一切諸佛都說,這還能不信嗎?不信這個法門,不但是不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十方所有一切諸佛所說,他統統不相信。所以是信心成就,「發清淨心憶念」是願心成就,「受持皈依供養」是行心成就,這個「信願行」三資糧成就了。
「憶念」就是向往,真正發願求生。
「受持」是對於佛宣揚的這個經典法門真的接受了,接受之後永遠保持不會喪失。這個不會喪失就是心裡面這個意念決不中斷,這就是受持。真的,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念念都想著西方世界,這叫受持。
「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從世間法裡面回過頭來,從出世間佛給我們講的無量法門、無量經論回過頭來,專依《無量壽經》,專依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真經,這叫皈依,真正回頭了。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也就是世法、佛法全都放下了,只依這個經典;這個經典是我們的本法,是我修行的根本,是我修行的依據,這才叫真正的皈依。
「供養」,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我們如何供養阿彌陀佛?如何供養將這個無上第一法門介紹給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恩德很大,不是他介紹,我們怎麼知道!這個大恩大德,我們怎麼供養他?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恩德也不亞於釋迦牟尼佛。什麼恩德?一切諸佛來給釋迦牟尼佛做證明,使我們的信心堅定了;如果沒有這麼多佛來做證明,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講的,我們的決心還下不下去,心裡想著可能還有更好的法門,還有更殊勝的法門;經過一切諸佛做證明,這才死心塌地才真正了解這個法門是唯一的法門,決定一生成佛,再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法門了。十方一切諸佛為我們做證明,我們這個心真正定下來了,不會再有第二個念頭了,不會再有懷疑了。所以諸佛對我們的恩德很大,我們要怎麼供養法?
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法供養當中,他老人家說了七條。第一條「如法修行供養」。我們明白了,照這一部經典的理論、教訓去做,認真的去做,這就是供養阿彌陀佛、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全都供養到了。要真干,認真去照做。佛在這個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去做;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就決定不做;教我們去到極樂世界,我們就去;教我們捨,娑婆世界放下,捨的,我們就捨,這就是圓滿殊勝的供養。真干。
除了自己如法修行供養,佛在這個經典裡面一再的教給我們,要把這個經典法門,像十方如來一樣為一切眾生宣說,勸導一切眾生,發願求生,老實念佛,這也是真實的供養。自行化他,這個供養才能達到究竟圓滿。
也許有人要問,自行化他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圓滿?我們這一生縱然自行,也許努力勉強能做的到;幫助別人,到什麼程度才圓滿?盡心盡力就是圓滿。這一點我們知道了,就放心了;盡心盡力就是圓滿,不一定要做多少。因此圓滿的功德,人人都有能力修;不一定是有財富的人,有地位的人,有聲望的人,他們可以修圓滿的功德,我們修總比不上人家,那就錯了。實在講,我們能盡心、能盡力,這個功德就圓滿了。這是講的供養。下面: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
這是講到最低的限度,『能發一念淨信』,「淨信」是真的相信了。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這是說明往生西方世界不難,人人都做的到。特別是年歲大的人,聽到這個法門這麼殊勝,自己時間不多了;或者是得重病的人,我還能有機會嗎?有。「乃至發一念淨信」,臨命終時一念都能往生,這個叫我們真正放心了。年歲大的人聽到歡喜,病重的人聽到也歡喜,為什麼?人人都有分。問題就是要真心,真正的純真無妄的這種清淨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後面這一段,實在講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的詳細介紹,臨命終時,十念、一念皆得往生。一個人一生當中,雖然做的有很多惡,但是決定也有善;人在這個世間造的業,善惡混雜。說一生當中盡造惡業,一個善業都沒有,這種人找不到,你到哪去找?同樣的,一個人一生當中都做的善業,沒做一個惡業,這也找不到。都是善惡混雜的。那個惡業我們忏悔,善業,把所有一切善根回向求生淨土,這就決定往生,往生就得不退,決定一生圓成佛道。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底下這個兩品很重要。是教給我們,西方世界既然下定決心,到這個地方信心建立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了。現在要問,怎麼去?底下兩段要跟我們講怎麼去的方法,「三輩往生」跟「往生正因」是這個經典裡面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