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1992年6-10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量壽經  (第六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6

  請掀開經本第八頁,倒數第四行:

  【念佛法門,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持,護持行者,魔不能擾。十往生經雲: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昨天講到這個地方。這裡面有一句話很重要,這是感應的關鍵,就是「願往生者」,這一句很重要;否則的話,我們縱然念佛,往生的意願不強,就未必能得佛菩薩派遣二十五位護法菩薩來護持。如果往生意願很強,像蓮池大師晚年學佛的時候,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個心願非常非常的強烈,就必定感得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日夜的保護,這樣的人在修學過程當中不會遇到魔障的。既然有菩薩保佑了,當然護法善神擁護的就更多了。所以關鍵是在往生的意願,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信願行」,實在講,「願」是個關鍵。有願,必定有信。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曾經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可見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力非常非常重要。生到西方,「品位高下,在於念佛功夫之淺深」,這個念佛功夫淺深,決定生到西方世界之後的品位,四土三輩九品,這是我們要清楚的、要明了的。再看底下一段:

  【彌陀經雲】

  《阿彌陀經》,我們都念得很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彌陀經》上這一句話,比《十往生經》說得更為殊勝、更為明白、更為肯定。那不是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來護持你了,而是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護你,這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

  一切諸佛護念條件裡面也有重要的一句,我們不能夠疏忽,那就是「聞是經受持者」。這個「經」就是《阿彌陀經》,或者是《無量壽經》都一樣,《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同部。所以你聽到這個經之後,能接受,能依照經典教導我們的方法去做;這個受持是要把它做到。換句話說,聽到這一部經之後,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底下一句,「及聞諸佛名者」,這個諸佛名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叫做諸佛名,所以才得一切諸佛的護念。這個地方,這個意思很清楚,就是你遇到這個經、聽到這個經,或者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你「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你就能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還是跟前面一樣的,信心要清淨,願力要強,願力要很強,才能得到殊勝的感應。末後一句總結:

  【是故念佛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一個真正念佛人,真正發願求生西方世界的人,他的威德光明,自己不知道,這些鬼神知道;換句話說,四十裡這個范圍之內,魔都不敢接近。我們常講這一個人有福,是連帶一屋。這個地區有一個真正念佛真正求生淨土的人,他住在這個地方,周邊四十裡范圍之內都不會有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不敢接觸,這個地方有諸佛護念,龍天護持。菩薩道裡頭常說自利利他,我們念佛真的是自利,雖然沒有做一絲毫利他的事情,不知不覺你認真念佛,這個地方佛菩薩保護,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都得到平安了,就是利他。這是真實的,我們相信諸佛菩薩的言教,真誠不虛,決定不是虛假的。

  這個世間人,學佛也好、不學佛也好,都是希望真的有神明來保佑自己,保佑自己的家庭,中國、外國人都有這種祈求。能不能求得到?佛法裡頭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可是求一定要如理,就是有求的理論,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不感應的,真的是有求必應。如果我們求違背了理論,不明方法,這個願求未必能得感應。凡是如理如法的求,沒有一個不得感應的。下面一段是說的理論:

  【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佛在其他大乘經裡面,講到修證最高的境界是「無生」。像禅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常說的無生法忍,這個都是菩薩甚深的境界。

  【無念與無生。】

  中國禅宗裡面常說,《六祖壇經》也常講這個境界。

  【遠非凡夫之所能。】

  確確實實我們做不到。所以這個經典,說說是很好聽,聽了怎麼樣?聽了,做不到。做不到,最後當然還是落空,這是一定的道理;換句話說,我們對這個經教的利益是得不到的。必須自己能做得到,自己能契入這個境界,這樣的經教我們修學,就得真正的利益,真的得受用了。世法也常說「學以致用」,這是很踏實的,我們學了之後一定要有用處。

  【圓教八地菩薩。】

  我們要看清楚,他是圓教,不是藏教,不是通教,不是別教,「藏、通、別」菩薩都達不到這個境界。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

  也就是說無念跟無生他真正證得了,圓教八地菩薩這個地位太高太高了,哪裡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通常像《仁王經》上所講的無生法忍,七地菩薩證得了下品的無生法忍,八地菩薩是中品,九地菩薩是上品。無生法忍是這三個位次,圓教七地、八地、九地。

  這個地方的標准說的比較嚴格一點,沒有說七地,說八地。李炳南老居士在《無量壽經》的眉注有簡單注解,裡面給我們注的是七地以上,這是講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是什麼意思?我們也要明白,雖然達不到這個境界,它的意思我們要清楚;真正證得這個境界了,你看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的。我們今天看一切法有生有滅,八地菩薩看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就很奇怪了,為什麼我們看的有生滅,他看的沒有生滅?生滅是幻相,不生不滅是真相。大乘經常講的諸法實相,一切萬法的真相是不生不滅的。《華嚴》說過,《法華經》也說過,《楞嚴經》上也說過,像這些大乘經典都講過這個境界,這是真的。

  我們為什麼會看一切法有生有滅?佛講經常說,一切法是從分別心而來的。你的心有生有滅,你見到這個境界也有生滅。哪一天你的心不生不滅了,你看的一切境界也不生不滅了。可見得一切法確確實實唯心所變,還是唯心所轉。

  因此,佛教給我們要從能變的、能轉的這裡下手,外面的境界是所變、所轉,無關緊要。緊要的是心,心清淨了,外面境界就清淨;心不生滅了,外面境界就沒有生滅了。這個境界就叫做無生法忍。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不生不滅叫無生。簡單的講,忍是同意的意思,認可的意思。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同意,我承認。為什麼?我也見到了。你沒有見到的時候,你是聽說;你自己真正見到了,真正入這個境界了。所以這是八地菩薩,不是普通人;普通人達不到這個境界。

  我們看到一些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星球有「成住壞空」,統統是生滅法,哪來的不生不滅?這個問題,我們怎麼想都想不通。但是佛告訴我們,不生不滅才是真的,所有一切生滅法是假的。所以《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說凡夫境界裡頭,所有一切法是生滅法,到大聖(八地以上是大聖)他們的境界裡面,一切萬法是不生不滅。

  【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

  「聖者」,小乘阿羅漢稱聖人了;大乘菩薩,就以圓教來說,初住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謂是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這是法身大士前面三十個位次,如果再加上地上菩薩,從一地到七地,三十七個位次,對他們來講,無生法忍,難!到圓教八地才證得。所以說是聖者之所難,我們凡夫怎麼可能達到這個境界?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懸知」,就是預知。佛預知末法時期的眾生,罪障深重。「立相住心」,這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的形相,教你去想,教你去求,立相住心。「尚不能得」,怎麼會得不到?因為對這個世間有留戀,不肯放下,不肯專心,這個就沒有辦法,就得不到了。要教你用無念無生,實在講,我們這一個時代的人,沒分!

  黃念祖老居士說了真話,他老人家告訴我,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禅宗的根機沒有了,密宗的根機也沒有了,他是密宗的金剛阿闍黎,所以統統勸人念佛。為什麼?修密不能成就。他舉了個例子告訴我,他說在中國大陸十億人口,學密的人很多,從抗戰期間開始到現在差不多五十年,這五十年當中,從密宗裡面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你就曉得多難!禅宗裡面成就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一個也沒有。得禅定的人有,真正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不是法門不好,是自己的罪障太重,所以修學那些法門不得力。

  這一個法門是諸佛如來特別為濁惡眾生所開的,准許帶業往生。我們看看念佛成就的往生的,在大陸上,近代寬律法師寫了一本《近代往生錄》,裡面出家、在家有一百多人,當然往生西方的絕對不止這麼多人,還有他沒有打聽到的。尤其大陸這個環境不許可你調查這些事情,他們認為這是迷信。寬律法師搜集這些材料有一百多人,將近兩百人。

  在台灣,我們這個地區更小,人口也少,這四十年當中,在台灣念佛往生的人,我也沒有確實統計過,但是最保守的估計,不會在五百人以下,所以台灣實在是寶島。四十年來,極力提倡淨土的,在台中有李炳南老居士,台北有李濟華老居士,出家人當中有道源法師、有忏雲法師,現在還有妙蓮法師,也是提倡專修淨土的,過去還有煮雲法師,這些人晚年全心全力提倡淨土,所以台灣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多。這跟其他法門一比較,我們看這幾句話就能夠得到證實了。

  【此方便門,指方立相。】

  這個方向是西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建立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像《彌陀經》上所說的,《無量壽經》、《觀經》所講的。它修學的方法是教我們:

  【攝心專注。】

  怎麼叫攝心?這個心,就是妄心,就是一天到晚打妄想的這個心;就這個心就可以,教你不要打別的妄想。你不是天天會想嗎?把這個想拉回來,專想阿彌陀佛,這就行了。所以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我就想阿彌陀佛。

  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面,包括的內容也是無量無邊,怎麼個想法?像經上所講的,第一個你必須要把經念熟,念熟了才會想;念不熟,那就想不起來了。阿彌陀佛當初的發心,想想人家的發心,阿彌陀佛怎樣求學,阿彌陀佛怎樣修行,阿彌陀佛怎樣建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怎樣接引一切眾生?你就想這些,這一些事情《無量壽經》上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去想它,想它殊勝的功德。這個想久了,自自然然與彌陀功德就相應了,把他的功德變成我們自己的功德。

  所以這個經天天要念。如果沒有時間,不能夠念全部,至少要念《無量壽經》的第六章,第六章就是四十八願。沒有時間念全部,我就念這一章,念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要天天念,念到自己的心願與彌陀的心願合一,把彌陀本願變成自己的本願。我們這樣去想,把阿彌陀佛的行持變成自己的行持。

  哪些經文講阿彌陀佛之行?可以說全部經都是,這個很要緊。我們想什麼?想這些。學阿彌陀佛怎麼存心,怎麼對人,怎樣對事,怎樣對物?我們樣樣學他,學的完全一樣了,那你就變成阿彌陀佛了。這個非常非常重要!不想的時候,就念;念,就念名號「阿彌陀佛」,就念四個字,念的愈多愈好。為什麼?不念不想,他就打妄想,就會想一些是非人我。想是非人我,想過去、未來,給諸位同學說,這叫造輪回業;天天在搞六道輪回,你怎麼能脫離六道輪回?所以我們的念頭要會轉,從今以後再不想六道輪回了,我要成佛。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的心想佛,當然就成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也是修行裡面最殊勝的一個方法。

  【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谛。】

  我們想佛,我們念佛,能不能達到像佛在大乘經上所講的無念無生這個境界?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能不能達到?這一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一定會達到,比起其他方法達到這個境界要容易的太多太多了。為什麼?其他的方法,實在講,靠自力就難了,許許多多的魔障,如何能夠突破,相當不容易。這一個法門,前面我們讀過了,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保護我們,又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魔障自然就消失了,所以他一生當中能成就,道理在此地。方法簡單、容易,修起來就方便,不會感覺得困難,實在是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第一法門。經典是第一經,法門是第一法門。

  【持名念佛,入有得空。】

  我們是從有念有想入門的,念到最後就變成無念無想,自自然然達到這個境界了。所以念佛的人功夫也有三等。下等的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有念有想。這一種功夫,說實在的話,每一個念佛人都可以做到的。雖然是下等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條件就具足了,就夠了。西方世界有四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最下面的一層凡聖同居土。實在說,一切諸佛贊歎極樂世界,一切經典贊歎極樂世界,不是別的,就是凡聖同居土。如果講實報土跟常寂光土,那是一切諸佛世界都相同的,沒有什麼差別;西方淨土跟諸佛淨土沒有兩樣,分不出優劣。但是講凡聖同居土,那就大大不一樣了,所有一切諸佛的凡聖同居土,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這個到後面還會報告到。

  說實在話,十方這些業障深重的眾生,帶業往生多半是生凡聖同居土;生凡聖同居土,我們人人都有把握;品位雖然不高,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它的確有四土,但是四土不容易劃分出來,很難劃分出來,這就叫平等世界了。我在前面舉了個例子,譬如我們這個教室,這個教室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博士班,都在一個教室上課;說程度,確實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四個等級絕對不相同;雖不相同,他們在一塊兒大家排排坐,這很難劃清界限。不像其他學校,小學專門是小學,中學是另外一個中學,他們不會混在一起的。

  西方世界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叫「一生一切生」,生凡聖同居土等於同時生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土。為什麼?我們是凡聖同居土生到那邊去的,我旁邊坐的是阿羅漢,他的境界是方便有余土,這一邊坐的菩薩是實報莊嚴土,我們手拉手在一起。在其他諸佛淨土裡,絕對沒有這個事情;換句話說,在階級裡面有隔礙的,有間隔、有障礙,不可能在一起。唯獨西方世界跟佛也在一起,所以說「一生一切生」。這個情形是西方特別殊勝,他方諸佛淨土裡頭沒有這個事情,只有西方淨土有,這個就很特別、很特殊!所以它是凡聖同居土有念,方便有余土還有念,到實報土就無念了,就無念無生了。

  我們講的念佛功夫,初級的、下等的叫「功夫成片」;中等的叫「事一心不亂」,這個還是有念,得事一心不亂生方便土了;再往上提升叫「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了,就證得無念無生。它的方法沒有改變,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要更換方法;一直到成佛,還是這一個方法,一句佛號,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都不要更改的。你看這個方法多簡單多容易,成就不思議的快速、穩當。

  【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這個「道妙」,就是禅家講的明心見性,自自然然就入了這個境界了。

  【巧入無念,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

  所以念佛人真正一下決心,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你這個決心一下,說實在話,你已經成佛了。為什麼說你已經成佛?你雖然沒有成佛,你這一生決定成佛。你這個決心沒有下去,你是凡夫;決心一下,你決定成佛。為什麼?那一定往生,往生是這一生的事情;生到西方成佛,還是這一生的事情,沒有到第二生,一生成就!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法門。

  我在前面給諸位說過多次,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的去的,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人沒有斷氣,頭腦很清醒,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我跟他去了,這不是死去的。福報大的,功夫好的,功夫好就是福報大,臨終的時候沒有病,或者縱然有病,病很輕沒有痛苦,見到佛來接引,會告訴旁邊的人,「我看到佛來了,我要跟他去了」,會給大家說明,這個是決定往生,一點懷疑都沒有了。

  如果業障重,功夫淺一點的,臨終的時候病重,精神提不起來,看到佛來接引,想告訴家裡人;家裡人也許看到他嘴唇在動,好像要說話的樣子,但是沒有聲音,聽不見。實際上,他說什麼?佛來接引,他要跟佛走了。所以有很多人在助念的時候,覺得那個病人好像嘴巴也跟著念佛,嘴唇也在動,但是沒有聲音,這就不一定是在念佛,不一定他是要告訴你,他看到佛了,看到西方三聖來接引,想告訴大家,沒有氣力,這都是決定往生。

  所以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死了,麻煩就大了。他是活著走的,他並沒有死,在他自己感覺他沒有死,他跟阿彌陀佛去了,這個身體不要了,丟了;丟了這個五蘊惡臭的身體,到西方極樂世界得的是金剛不壞身。那個身的相好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你念《無量壽經》,念四十八願就知道了。下下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跟阿彌陀佛都相等都相同的,所以那個世界叫平等世界。所有一切世界都不平等,西方世界平等,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的,真的是「即凡成聖」。

  我們今天這一個決心要不要下?這真的是關鍵。是想作佛?還是想再搞六道輪回?就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六道輪回,實在是太苦太苦了!真正覺悟了,就是真正發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再不迷了。什麼人不迷?確確實實下定決心求生淨土,這個人不迷了,一絲毫迷惑都沒有了。這個菩提心叫大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他這一生決定成功。再往下面看:

  【念佛乃修行之徑路。】

  我們修行的目的是成佛。從我們發心到成佛,念佛法門是最近的一條道路,沒有比這個更近了,這個要知道。古德告訴我們,學佛近路是大乘,大乘比小乘近,也就是大乘比小乘快。大乘當中,禅是近路,禅比其他的法門要快的多;禅跟淨土比,這個念佛是最近。所以也許同修看到一個小冊子,題目叫《徑中徑又徑》,三個徑字,第一個是大乘,第二個是禅,最後那個徑又徑就是淨土,就是念佛法門,所以念佛法門是真正穩當快速。

  禅雖然快,並不穩當;換句話說,如果自己不是真正上根利智,參禅不能見性,甚至於參禅連禅定都得不到,這個不容易!真正得禅定的人,心地都清淨了,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所謂「八風吹不動」。你贊歎他,他不生歡喜心;你毀謗他,他沒有一絲毫瞋恚心。他的心永遠保持著平靜,這是定。你贊歎、毀謗,他不是不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他照見,心地絕對不污染,絕對不動搖,這是禅的功夫。

  我們想想,我們能不能做到?實在講自己可以考驗自己。我們遇到順境,生不生歡喜心;遇到逆境,有沒有煩惱?別人侮辱我們、傷害我們,我會不會生氣,會不會有報復的念頭?如果有,換句話說,你的定功就沒有了;定沒有,哪來的慧!的確是非常的困難。念佛,不但是最近的一條道路,比起其他法門穩當太多了。

  【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

  真是徑路裡面的徑路。

  【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

  這個「一心不亂」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彌陀經》裡面的一句經文,但是這一句經文在梵文的原本裡面沒有,諸位如果看玄奘大師的譯本就明了了。玄奘大師翻譯是直譯的,原文怎麼說,他就怎麼翻譯,保存了梵文原本的樣子。羅什大師翻譯是意譯的,翻它的意思,沒有照這個經文一句一句翻。沒照這個翻,這個意譯的東西很適合中國人的味道,所以中國人特別歡喜。玄奘大師這個本子念的很不順口,所以他這個本子沒有辦法普遍流通,原因也在此地,但是他保存了這個原本的面目。

  那麼「一心不亂」有沒有翻錯?絕對沒有。假如翻錯了,玄奘大師一定會為我們指出來,因為這個關系太大了。他翻的並沒有錯。雖沒有錯,但是給初學的人帶來了一些困惑,一提到念佛的標准要到一心不亂,這個我們做不到。看到這一句,對於念佛的信心沒有了。你要看到《無量壽經》跟玄奘法師的譯本,就不會有這個疑惑了。但是羅什大師翻的還是有道理,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說實在的話,都是一心不亂的。我自己沒有這個功夫,怎麼會有這個功夫?這個功夫是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功夫只到成片。這個成片是什麼意思?就是一片,我念佛功夫打成一片;一片的意思,就是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成一片了。如果念佛,心裡面還有憂慮,還有牽掛,還有妄想,還有執著,這就不成一片了;這個念頭是雜念,不是淨念。淨念才叫一片,沒有其他的憂慮,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這一句佛號,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這就行了。

  我們是這樣的功夫,沒有到一心不亂。但是在往生的時候,你一看到佛來接引你,首先是佛光注照你,佛的光明照到你;佛光一照就是加持,這一加持把你的功夫就加了一倍,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羅什大師講的沒有錯,一接觸到佛光,你的功夫就提升了一倍。換句話說,得事一心的往生,這一加持就變成理一心了。這是說明羅什大師的譯本沒有錯誤。

  可是《無量壽經》裡面的經文,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使我們一點懷疑都沒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在三輩往生佛教給我們的。這一句是淨宗修學的總綱領,不管是上輩、中輩、下輩,凡是往生的,一定具備這一個條件:發菩提心。

  剛才說過了,發真正徹底覺悟之心;這個徹底覺悟,三界六道輪回必須把它丟掉,決定不再干這個事情了,要丟得干干淨淨,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一意願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發菩提心。這個心一發,怎麼修呢?就是一向專念,一個方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成了。你說這個修行的方法多簡單!這一句佛號隨時隨處都可以念,不必局限一切的形式,這就方便了,走著可以念,坐著可以念,站著可以念,躺在床上睡覺也可以念。古大德教給我們,如果躺在床上睡著念要默念,不要出聲。什麼原因呢?出聲傷身體、傷氣。行住坐臥都可以念。

  念佛也不妨礙工作,前面跟同修們說過,凡是不必用思考的工作,一面念佛是一面可以做工。如果是用腦的、用思考的,我們就把佛號放下,專門去工作;工作完了之後,把工作放下,佛號提起來,都符合一向專念。他這一句也就是《楞嚴經》裡面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

  【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

  真的沒有一個不往生。永明、善導都說過,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你修,修而去不了,不是佛的過失,不是經典的過失,是你自己不如法。你自己雖然念佛,你的心不清淨,這就不如法。佛號裡面還摻雜著妄想、執著、憂慮、牽掛,摻雜這些,這是你去不成的原因。如果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一個人不往生的。

  【故更為明確簡要。】

  這是講本經跟《彌陀經》兩個一比,本經所講的方法比《彌陀經》更為明確,更為簡要。《彌陀經》裡面講的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乍看起來,的確還不太容易做到;而本經只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容易就做到了。

  【故稱淨宗第一經。】

  這是古來祖師大德們公稱的,《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

  【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

  沒有比這個更直截的了。這個直截是成佛,從凡夫直截成佛;方法是非常非常的簡單容易。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

  絕對的圓融,圓滿到了極處。圓是圓滿,融是融通,融通什麼?融通所有的經論,融通所有的法門;這一個法門,就是把所有一切經論法門統統都包含了,都包括在其中了,真的叫「一修一切修」,這是不可思議。

  「利濟眾生」。利是利益,濟是救濟,給予眾生真實的利益,真正能夠幫助眾生度脫苦海,超越輪回,圓成佛道,這個經是第一。即使《華嚴》、《法華》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

  我們如果把這個事實,真正認識清楚了,我們在所有經典裡面,你選擇哪一本?所有法門裡面,你選擇哪個法門?自然就清楚,沒有懷疑,再不要去問別人了。當然取《無量壽經》,當然取「持名念佛」,這是最圓滿的選擇,第一智慧的選擇,與文殊、普賢諸大菩薩的選擇,無二無別。還會拐彎抹角嗎?

  《華嚴八十卷》那麼一大堆,我要念那麼一大堆,我為什麼不念這一小本?我念這一小本,這個內容、受用、利益超過那個大本,誰不願意念這個本子,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在無量法門當中,你為什麼會選擇這個法門?你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就知道我為什麼選擇這個法門。別人要來問我,我也能講的出來,也讓他明了,這是真實的選擇、智慧的選擇。下面這一段:

  【大聖垂慈,特留此經。】

  此地這個「大聖」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是本經所說的,釋迦牟尼佛真實的慈悲。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兩千年,這是常常說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十八年。正法過去了,像法過去了,末法一萬年過去一千年了,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往下去大概還有九千年,佛法在這個世界就消失了,就沒有了。所有一切法統統都消失了,《無量壽經》還存在,這一部經最後滅,它在這個世間還能住一百年。佛說了,就在這個時候,所有一切法門統統滅盡了,這個經在世間最後的一百年,有人遇到它了;遇到這一部經,能信、能願、能念阿彌陀佛,也能往生,他的願望、他的希求都可以能夠得到,「隨意所願,皆可得度」,證明這一部經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我們要問,佛法為什麼會滅盡?這個事情就像大夫看病一樣,病人生病了,大夫給他處方下藥,藥對症了,藥到病除,他病就好了,這藥就有用。假如眾生害的這個病很重,所有一切醫藥失效了,都不管用了,治不好病了,這藥就不要了。由此可知,到末法垂盡的時候,眾生的業障非常非常重,所有一切法門對他來講統統不靈光,只有這個法門還靈,還管用。我們從佛這一段的話,能夠理解到這個法門的無比殊勝。

  末法垂盡,業障深重的眾生,這個法門還有這麼大的效力,何況我們?我們今天業障沒那麼重;如果那麼重的話,怎麼可能生在這個時代,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遇到這個殊勝的法門,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就想到這個經真正名副其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第一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第一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也是這一個法門,也是這一部經。

  現在我們想積功累德,想做一點好事。做好事就修布施,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修布施波羅蜜,修供養。布施、供養以什麼為最?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是第一。法太多了,釋迦牟尼佛所有經典都是法。「法供養為最」,法供養當中,今天我們找到第一法,這就完全明白了。我想印經,我就不印別的經,我專門印這個經,為什麼?這個經是一切經當中的第一經。我勸人學佛,我不勸別的法門,我專門勸人念佛,我給別人介紹佛法、推薦佛法、演說佛法,統統依這一部經。為什麼?我今天才識貨,第一當中的第一!我不取這個,取什麼?自自然然就這樣做了。除非你對它不認識,你才會選擇二流的、三流的、四流的,你選不到第一;識貨的人,他就選到第一。我們同修真正有福,你才會遇到;你沒有福的話,你怎麼會遇得到?牢牢的記住,一切真實功德裡面,弘揚這一部經典的功德是第一殊勝。

  現在弘揚的方法很多。印經是一個好方法,制作錄音帶、錄影帶,我們在此地講演,這一次主要的是做錄影帶,將這個音帶、影帶普遍流通,這是修布施、修法供養。布施裡面,三種布施都具足了。我們要花錢,花錢是「財布施」;印成這個經典,或者是錄音帶、錄影帶,裡面是講解《無量壽經》的,這是「法布施」;我們自己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心開意解,滅罪增福,凡是接觸到、聽到的人都跟我們一樣,這是「無畏布施」。所以一舉三種布施圓滿了,廣修供養也圓滿了,這多殊勝,實在不可思議!這是我們真正認識這一部經典,明了這一部經典,它有殊勝不思議的真實利益。

  【又法滅盡經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說。】

  佛講過一部小經,這個經題叫《法滅盡經》,在《大藏經》涅盤部裡面。佛在這個經裡面也說,將來佛法消滅之後,《無量壽經》還住世一百年,最後滅的,也提到這個。這個可以跟本經互相印證。

  【今於末世。】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末法時期;剛才講末法一萬年,我們是生在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

  【濁惡彌深。】

  用我們今天的社會來看,這一句話是完全相應。濁是污染,環境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見解的污染都非常非常的嚴重。惡,是造惡業,五惡、十惡。

  【眾根愈劣。】

  眾生的根性愈來愈下了。實在講,不但是在學佛的來說,就是在道德上、在教育、在風俗習慣,甚至於社會的安全都比不上過去了,一年比一年差,太明顯了,也太可怕了。

  【惡浪滔天,毒焰遍地。】

  這兩句話,實在講,形容我們當前的社會非常恰當,我們生在這麼一個環境裡面。

  【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經以作慈航。】

  我們念到這個地方,不能不感激夏蓮居老居士,如果不是他用十年的時間,給我們會集這樣一個完善的經本,他這個經本就是過去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我們今天遇不到這一部經,《無量壽經》任何一個本子裡面的內容都不圓滿。雖然王龍舒有會集,彭際清有校本,魏源有會本,但是都不圓滿,都有缺陷。這在夏老居士十年功夫,普度眾生。經上講將來法滅盡,最後這個《無量壽經》還留一百年,我們相信就是這個本子。所以真正想報佛恩,要把這個本子普遍流通,我們多多來印行。

  我們從六年前開始提倡這一個本子,這個本子提倡的時間不長,我是六十歲的那一年提倡的,今年六十六歲,才六年。在六年當中,我們概略估計一下,我們在台灣印的這個經,差不多將近三百萬冊,這個實在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我那個時候想像當中,能夠有三十萬冊流通,我就很滿意了,沒有想到這麼大的數字。我自己印的很多,現在這個風氣開了,台灣到處都印這個經,我看了很歡喜。現在大陸也印,香港也印,新加坡也印。他們印的時候,都會寄一個本子給我看看,歡喜贊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可以說《無量壽經》的經本現在流通到全世界。這是特別留這個經。

  【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

  黃老居士這兩句話也是真誠之語、誠谛之語,一點虛假都沒有。佛恩德大,歷代祖師翻譯,代代相傳,在近代特別是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整理,重新編排,編成這樣最完善、最完備的一個定本;我們讀了這個本子,等於是古來的五種原譯本統統都念到了,一點都沒有漏掉了,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換句話說,在六年前看到這個本子的人不多,沒有人流通;這個本子剛剛流通的時候,等於我們就看到了,我們就接觸到了,這個因緣實在是太殊勝了、太不可思議了。

  無量壽經  (第七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7

  請掀開講義,第十面倒數第四行,看第二個大段:

  【本經體性】

  這一段裡面,說明這一部經理論的依據。佛所說的一切經,如果沒有正確理論的依據,我們對它就很不容易產生信心。如果所說的確確實實有真實的依據,當然我們就能夠相信他了。世間人著書立說,多半都是從意識心裡面流出來,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思想、推理,從這上面產生的。這種理論確不確實?在現代這個世間,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肯定的講那是真理。因為事實上的證明,前面人發現的真理,往往被後面人所推翻,這個在世間,東方、西方,我們看到就太多太多了。為什麼這個理論當時發現是很了不起的權威理論,到後來被推翻了?那就是他所見的、所理解的、所推斷的是片面的,而不是整體的,所以才有這些事情發生。

  至於佛所說的一切經會不會也是這個情形?佛所講的這些理論會不會被後來人推翻?假如他講的不是真的,也會被後來的人推翻。譬如,後來有人成菩薩、成佛,後面這一尊佛會不會把前面那一尊佛所講的東西推翻?像我們世間的科學家,前面一個科學家所發現的很多定律,後面一個科學家往往把它推翻了。

  佛在經上講,佛所說的不會。為什麼不會?因為佛所見的這個事實,它是周圓的,它不是片面的。整體他完全見到了,所以他不是推想,他不是思惟,不是想像,是實實在在的這個事實他看到了。後面的佛要成佛也看到了,佛佛道同!一切諸佛所說的,決定是一樣的,不可能有兩樣的;有兩樣的,那裡面決定有一個不是佛。如果有一個是佛的話,佛佛決定是道同。

  我們要問,剛才講的佛所見到的,用什麼見?《楞嚴經》上講得很好,佛接觸外面境界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見是用眼識見,我們聽是用耳識聽,六根、六塵、六識,我們是用六識;佛與大菩薩不用這個。為什麼?六識是虛妄的。佛在經上常講真心、妄心,識是妄心。不但六識是妄心,連末那、阿賴耶還是妄心。妄心所見的就不太可靠,所以會被別人推翻。如果用的是真心,那就正確了,那就見到事實的真相了。

  在佛法裡面講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你就見到了。真實相不會變,所以任何一個人見到真實相,他的說法必定是相同的。縱然言語不相同,意思必定是相同的,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差別,充其量就是言語上的差別,說的詳細,或者說的簡略。這個經上講廣、略的差別,有的說的多一點,有的說的少一點,決定說的是一樁事情。所以,佛是圓滿的覺悟者,他不是局部的覺悟,他是圓滿的大覺。因此,他見到的、他所說的都是從真心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我們就可以相信了。

  所有一切大乘經統統是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前面也曾經跟諸位提過,雖然是真性流露,有的經佛講的是圓滿,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講的圓滿;有的經是講的局部。這是什麼原因?是眾生根性不相同。前面說過,佛說經契理契機。契理,決定是真實;契機,看眾生的需要,看眾生的程度,你能夠接受多少,佛就給你說多少。必須對根性成熟、圓頓根性的人,佛就給你說圓滿的真相。本經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真中之真,這個意思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提到過了。我們看底下這個文:

  【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體。實相者,真實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這些句子多半都是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注解裡面所說的。說的沒有錯,但是依照這個文字來看,對我們初學的人還是相當難懂,不容易體會。什麼是實相?實相是佛學的名詞,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事實的真相。佛所說一切經,依據什麼?體就是依據,是說的本體,是說的性質,性質就是體的意思。要用現代話來講,佛說這個話、說這一部經,根據什麼說的?這個根據就是這個經的本體,他所依靠的。佛所依的是事實真相,這個沒話說了,字字句句都是講的事實真相;真相是平等一相。

  事實的真相就擺在我們面前,佛能看到,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這就是底下這一句了。佛的心平等,我們凡夫心不平等。平等的是真心,不平等的是妄心。說實在話,佛菩薩跟我們到底有什麼差別?差別在哪裡?用心不一樣。他用真心接觸萬事萬物,我們用妄心接觸萬事萬物。所以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就不相同了,當然我們想法、作法也就大大的不一樣。

  為什麼說真心是平等的?大乘經上常說真心離念。什麼念頭?妄念。真心裡面沒有妄念,換句話說,妄想;只要有念頭,這個心就不是真心,這就是妄心了。諸位想想,到心裡頭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心是平等的。一切諸佛如來都沒有妄念,心都是清淨,都是平等的,所以他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相同的。

  我們凡夫,諸位如果冷靜的去觀察、去體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我們每一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不可能有兩個人看法完全相同的,絕對不可能。我說這個人是好人,你看未必是好人,這就不一樣了。我看這一樁事情是好事,你看這個事不見得好。為什麼看法有這麼多差別?我們的心不一樣。我們的心雖然都不清淨,都不平等,像水起波浪一樣;水起波浪,那個波度、幅度不相同。我們統統有妄想,妄想多少不相同,妄想淺深不相同,所以對於一切事物看法就不一樣了。

  到什麼時候才相同?成佛就相同了。為什麼說成佛就相同?因為成佛那個妄念統統沒有了。就像這個水,佛法常常用水來比喻心,佛的心像水,一點波浪都沒有,平靜的,一塵不染,平靜沒有一絲毫波浪。水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外面的境界,當然照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這個水混濁了,這個水有波浪,也能照,照在外面境界就不是清楚的了,照的不清楚。凡夫的心濁,凡夫的心是動的,像波浪一樣是動的;佛心是清淨的,佛心是定的,所以他能看到真相,我們看不到真相。

  佛所有一切經跟我們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前面跟大家報告過,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自己本人。佛所說的一切經,說什麼?就是說我們自己本人與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諸位知道這個事實,才曉得佛法與自己關系太大了。如果明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就快樂了。為什麼?我們在這個世間,面對的環境,不外乎三大類:對人、對事、對物,總不外乎這三大類,每一天要跟這三大類的人事接觸。我們覺悟了、明白了,我們的思惟、我們的造作,就不會有一點錯誤;換句話說,會做到恰到好處。這個多快樂!多圓滿!

  假如我們不明白、不清楚,我們迷在這個境界裡,我們的想法錯誤了、看法錯誤了、作法錯誤了,這必然遭致一個錯誤的結果。錯誤的結果是什麼?佛在經上講的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錯誤的結果。我們今天在六道裡受輪回之苦,這個六道輪回從哪裡來的?自己造作的,這是自作自受。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是閻羅王作的,也不是上帝作的,自作自受。

  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想法、看法、作法絕對正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把無量劫以來不能解決的問題。

  我們要問,不能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心定下來的問題,心的染污恢復清淨這個問題,統統都解決了,徹底圓滿的解決了,這個叫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一解決,從此以後不再受輪回之苦了,所謂永超三界,永脫輪回。

  所以在此地要記住,我們跟佛在根本上不一樣的就是心,這個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最重要的是清淨平等。清淨平等,當然就覺了。不覺,就是不清淨、不平等。學佛的人修學的關鍵,就在這兩個字。

  底下是根據大乘經上給我們解釋的實相,所以在大乘經裡面解釋的,乍看是愈看愈搞不清楚,愈看愈搞不明白。這是佛法在現代,也許將來也是如此,流通上的一種障礙。因此,我們對這些法相名詞,盡量把它避免;把它所含真實的義趣,用淺近的言語,我們能夠理解的,這樣說法就容易懂了。

  【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相。】

  《金剛經》上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實相無不相,非頑空與斷滅。】

  《金剛經》上又說: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一樁事情,最重要的是教給我們去領悟、去體會,言語能不能說的出來?說不出來。為什麼說不出來?怕你執著言語。文字能不能寫出來?寫不出來,怕你執著文字。如果你有能力不執著言語、文字,這個事情一樣說的出來,也能寫的出來。這個佛法妙就妙在此地,難就難在這裡。一會兒又說能,一會兒又說不能,到底能不能?你要懂得佛說法的意思。佛說能、佛說不能是一個意思,不是兩個意思;能與不能不是對立的,這是佛法最難懂的地方。

  佛為什麼有的時候說能,有的時候說不能?怕你執著。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聽佛說法,讀佛的經典,教給我們三個原則。第一個離言說相,就是教給我們不要執著言語;言語不能執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當然也不能執著,不可以執著言語文字,這是第一條。第二不可以執著名相,就是名詞術語,不要去執著它,執著就錯了。它是一個工具,從這個工具體會到它真正的意思就對了,不可以執著。第三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你去思考,看到這個,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一想,就錯了,不能想的。為什麼不能想?你們想想看,我們這個思想是第六意識,佛所給我們說的這個事實真相,不是從第六意識流出來的,他從真如本性流出來的,你用意識來體會,哪裡能夠得到真相?愈想就愈錯了,不能想的。

  所以他只教你悟,不能教你思惟。怎麼樣才開悟?你的心跟佛心一樣就開悟了。所以佛法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雖多,統統修一樁事。什麼事?修定,統統是修定,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修清淨心、修平等心。無量方法手段盡管不一樣,他一定修的是清淨心、平等心。

  我們今天淨土宗采取的是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一句佛號念到底,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用這個方法恢復到清淨平等覺。參禅,無論是參話頭,無論是觀心,也是達到這個目標。密宗裡面持咒,三密相應,還是達到這個目標。所以才告訴你,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有一切法門,達到的目標完全相同,就是本經的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都是達到這個目標。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告訴我們,對於所有一切的現相統統不要執著;你執著就錯了。所有一切現相裡頭,不能當真,不能認真;你要認真,認真就是執著,執著就是病,就錯了,這叫著相。佛這一句話的意思是破你著相,用意在此地。

  好,那就不著相了。不執著相,又是病。所以底下講「實相無不相」,無不相是破你執著空的病。你說「我一切不執著了」,不執著還是執著,執著一切不執著,還是病。所以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不執著也不執著,這才對,你這個心才真正能恢復到清淨,恢復到平等。

  所以在一般講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阿羅漢、辟支佛執著空,萬法皆空,都有執著;菩薩行中道,兩邊都不執著,所以菩薩能成佛。凡夫跟聲聞、緣覺成不了佛,為什麼成不了佛?他有執著;菩薩沒有執著,意思在此地。

  在修學上,另外一個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特別是說你心裡面的妄想。這個涉及到相當深的心理學,在佛法裡面稱為法相唯識;法相唯識是佛法的心理學。這個我們很難體會,如果不是佛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可真不容易!我們修定,修到阿羅漢,有能力超越三界,但是這個真相是不是明了?不明了。境界更高的是辟支佛,辟支佛也不能明了。菩薩要修到七地以上才見到諸法實相,七地菩薩之前也沒有辦法見到。

  這一樁事,我們還要從比喻上來說。佛說法,比喻說得很多,譬如《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這都是從比喻上說的。我們說眼見,我們睜開眼睛,見到這個教室,見到有這麼多同修,是眼見的嗎?眼沒有分別,這個眼球就像照相機一樣,只把外面的境界相照進去,照相機裡面有一個底片,有一個螢幕,這個現相印在螢幕裡。什麼人去分別?什麼人去認識?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見不到現場,只見到螢幕;它在螢幕裡面就是眼識的相分。每一個識都有四分,在唯識裡面講的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是講它的功能,它都有四分。第六意識的見分,是不是緣眼識的相分?不是的,而是眼識的相分傳送給第六識的相分;就好像電台轉播一樣,間接的間接。第六意識的見分,緣自己的相分,這才對外面情形完全了解了。所以總不是現場,總不是事實。

  佛才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虛妄相是什麼?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這前七轉識的相分是虛妄的。我們現場這個相分是什麼?是阿賴耶的相分。七地以上的大菩薩,轉識成智,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他見到現場了,才能見到現場;七地以前的菩薩都沒有這個能力。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我們看的是螢幕,而螢幕還是一個電台、一個電台轉播過來的,不是直接的。像我們在德州看台灣的新聞,台灣新聞是衛星傳播到加州,加州再轉播到德州才看到,是轉播的。加州還直接一點,這個又間接了。

  我們這個六根起作用,那是轉來再轉去,不曉得轉了多少次。諸位要研究法相唯識,你就了解這個也很有趣味,比世間學校裡講的心理學透徹太多了。你讀讀法相宗的經論,你再看世間這個心理學,那就覺得它很幼稚,不值得一提,才知道佛法心理學講得精微。

  這是講心心所的相分是虛妄的。如果真正見到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如來就是自性,禅家講的明心見性。「即見如來」,就是你見到自性了,你見到自己真心了。「若見諸相非相」,怎麼個見諸相非相?這個非相,就是不再執著這一切相;換句話說,就是離開分別執著妄想,就是這個意思,我這樣講大家就很好懂了。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就是見諸法非相,你不執著了。外面的相不執著,裡面觀念上那個相也不執著;雖然不執著,內外的景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說外面境界相都沒有了,不是的;也不是說你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沒有了,不是的;不執著而已,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對了。這個時候是你真心現前,本性用事,那就跟佛沒有兩樣了。佛用真心,我們也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了,這在法相裡面講轉識成智,在一般大乘佛法裡講超凡入聖,跟諸佛如來同一見地,相同。

  【實相離言說,南岳雲:說似一物即不中。】

  這一句話出在《六祖壇經》。南岳是懷讓禅師,六祖問他,他答覆「說似一物即不中」,沒有辦法,說不出來。

  【故雲,凡有言說,皆無實義。】

  「言說」,不能執著,也不能不要,它有用處。古人講言語文字,就是佛所講的一切經,像一個指路牌一樣。或者講我們今天在美國,運用最普遍的是地圖,這個經典就是地圖。地圖有沒有用?有用;不會用,那就沒用了。不會用的時候,問你一個地名,你指著裡頭,這個地名就在此地,你把這個圖上當作真實的地點,這迷了,那就錯了。這個圖是教你按照這個方向去找,你要把你的目的地找到了,它就有用處了。

  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就是地圖,我們要會用它。佛法在哪裡?佛法不在經本上,經本上沒有,經本是一個指路牌,你按照經本這個線索去找,你一定會找到。佛法不在經本裡面。像般若,不是在《般若經》裡頭;法相,也不是在唯識論裡頭。那裡頭找不到的,這一點諸位要曉得。

  所以言語(包括文字)皆無實義,沒有真實義。真實義在哪裡?在語言之外,在文字之外,這也是佛法很難懂的地方。你要能體會到弦外之音,你不能執著。你讀經,你要能體會到文字以外那個真實義,真實義絕對不在文字裡面,文字裡面沒有。所以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圓覺雲。】

  這是《圓覺經》。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諸幻盡滅」,還是前面跟諸位講的,這個幻,就是前面《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法裡面講虛實,它的定義非常的明確。這一個現相永遠不變,永遠存在,佛說這是真的;如果它會變化,它會消失,佛說這個現相是虛妄的。用這個標准,我們來看看這世間法,所有一切萬法,哪一樣東西是不變的?我們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在變,會變,佛法就說這是虛妄的。這一張桌子擺在此地,你不要去動它,擺個三百年,擺個三千年,它變了,可能變成化石了,可能變成粉末了。可見得它會變,會變就不是真的,就是虛妄的。我們居住的大地,大地也會變。我們讀歷史,這個地形、地貌從古以來到今天改變就很大,它也會變。不但會變,將來這個星球也會消失,世界有成住壞空,動物有生老病死,沒有一樣是不變的。

  所以,佛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跟我們講這統統是虛妄的,統統不是真實的。什麼東西自古以來到今天沒有變過?佛給我們說,虛空沒有變過。虛空是不是真的?虛空也不是真的,佛說虛空相似真,它並不是真的真,有一點像真。為什麼?它沒有改變過,永遠不會變的。佛到今天三千年了,三千年前的虛空跟三千年後今天這個虛空,沒有改變。我們推想三千年以後,三萬年以後,三億年以後,這個虛空還是不會變的。會變的是假的,不會變的是真的。

  佛告訴我們,還有一個真正不會變的,那是什麼?真心。我們的心不會變。真心是什麼?真心是覺性。「覺心不動」,諸位要記住這一句話;迷心是動的。我們這個心會動,會動那是迷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動。由此可知,諸幻盡滅,不是外面的幻境,不是外面的境,是我們的妄心,是我們的生滅心,一天到晚想東想西的這個心。這個妄心、妄念滅盡了,你的覺心就現前了,你的真心就現前了。在淨土宗裡面講「一心不亂」,覺心不動就是一心不亂。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非幻是什麼?非幻是真心,真心不滅。我們妄念、妄想會滅,我們這個身體也會滅,唯獨你的真心不生不滅。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真心,只要你以真心來修學,所以每一個人都應當成佛。成佛就是真心現前,不是別的。

  真心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現在人羨慕的無量的神通,這都是自己本來有的。現在怎麼了?現在心動了,這個動是妄心動;妄心動,把真心蓋住了,所以真心雖有,不起作用。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佛教給我們,沒有別的,就是恢復自己的真心,恢復自己的智慧,恢復自己的本能而已。

  佛有沒有東西教給我們?沒有。佛說老實話,佛說「我要說有法給你們,那是妄語,那是欺騙你們」。佛沒有,佛只是對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的真相。如何恢復自性?這個事情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不是佛的事情。

  自己如果沒有能力,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是幫助我們,給我們幫一個忙。幫個什麼忙?在這一個世界因為環境不好,你在這個地方修學非常困難;阿彌陀佛提供一個非常理想修行的環境,那個環境裡面最理想的是壽命長。我們在此地壽命短促,修學的時間不夠用,這是最大最大的困難。縱然來生再得人身,接著再作人,這一投胎、一出生,至少要耽誤十幾年;這十幾年耽誤,前面學的都忘記光了,這是很大的困難。第二個,沒有好的老師、好的同學。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最大的長處是無量壽,你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你這一樁大事;有最好的老師,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經常到極樂世界去授課。最好的老師,「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最好的同學,都是法身大士、等覺菩薩。這麼好的一個環境,這是講人事環境圓滿到極處了。

  物質環境更不用提了。我們在這個地方生活很辛苦,日子不好過,每一天勤奮的工作,為什麼?為衣食,為了生活。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不需要做工,一切受用是自然的,隨心所欲變化而成的。那個世界在物質的享受,就跟我們這個世界他化自在天一樣。他化自在天是第六層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那個天他們所有的受用,不必要自己操一點心,是第五層天(化樂天)他們變化來供養他;連自己都不需要變化,有人變好來供養,你說這個多自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物質受用就跟他們一樣,但是所受用的這些物質,決不是他化天所能夠相比的,比他殊勝太多了。這是《無量壽經》給我們講得非常非常清楚,非幻不滅。

  【故雲,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這個「見」,就是見解,就是妄想,這是提出一個修行的原理原則。真正修行人,不要求真;有求真這個念頭,就是妄想。只要把妄念打掉就行了;妄念打掉,剩下來就是純真。再一求真,這又加上個妄念了。所以念佛人,經上常講,你要求「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能不能求?不能求。為什麼?有一個「一心不亂」這個念頭,你的心已經亂掉了;要想真正求一心不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到功夫熟的時候,自然就得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不是天天想能想得到的,愈想就愈糟糕,這個事情不能想。這也是佛在一切經裡常常教給我們,我們要發願,要有願,但是不能求。發願是真心,有求是妄心,真妄不相應。所以,發願而不求,自自然然這個願就滿了,這才能滿願。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這就是佛為什麼教我們離名字相,這個名字相就是名詞術語。「實相」這兩個字是佛學的名詞術語,知道它的意思,不能執著。所有名詞術語都是為了說法方便起見而用的,要曉得佛說法的真實義。「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裡頭有離有即。「離」是不執著,不執著這是無相。「即」是這一切現相擺在你的面前,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所以,這個無不是空無,不是什麼都沒有。由此可知,佛說離說即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

  佛說空,佛說有,空有還是一樁事情。我們對於佛法最難解的是什麼,因為執著空,空是什麼都沒有,有就絕不空,空跟有兩個是對立的,哪裡曉得佛說空有是一樁事情,這是我們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佛說空,是心裡頭不執著;佛說有,一切萬相統統有,這是事實。教你用不執著的心來對一切境界,那你就得大自在了,你的心清淨了,你的心平等了。心不平等,這個人我喜歡,那個人我討厭,你這就有執著,你心裡頭有。如果心裡頭沒有好惡,對人就完全平等了,這多麼快樂!

  哪有煩惱?哪裡會造業?凡是煩惱造業,從哪裡來的?都是不平等的心來的,都是執著來的。所以,離一切分別、執著,離一切憂慮、牽掛,把這個東西離掉;萬法平等,萬法一如,那就是真實的境界了。換句話說,教我們無心,無分別心,無執著心,面對著我們生活環境這就對了;有分別,有執著,就錯了。

  【論雲: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這個論是《往生論》,《往生論》上有這一段話。

  【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事實真相。

  【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雲本經以實相為體也。】

  這是用《往生論》上這一段話來作證明。《往生論》是天親菩薩造的,根據淨土三經的理論來造這一部論,為我們解釋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前面「莊嚴佛土功德成就」,這是講環境,西方極樂世界的物質環境。「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這是人事環境,佛跟菩薩都是人。「莊嚴」兩個字,我們今天講美好、圓滿,找不到一絲毫的缺陷,這叫莊嚴;如果還有一絲毫缺陷,那就不叫莊嚴。所以,莊嚴是究竟圓滿的美好。西方世界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找不到一點缺點。

  你要問為什麼找不到?等我們講到經文的時候,再給大家介紹。因為阿彌陀佛建造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是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美好之大成,所以他那裡一絲毫缺陷找不到。凡是十方世界有缺陷、不好的地方,西方世界統統沒有,這是提供我們修學的環境,我們應當要知道,這是阿彌陀佛對我們最大的幫助。他雖然提供環境,修行還要靠自己,這個要知道。修行,諸佛菩薩幫不上忙;提供修學的環境,他幫得上忙。

  這一段文字的重點,就是「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它解釋的很清楚叫清淨句。什麼叫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兩句我們還是搞不懂。真實的智慧,大乘經上常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在哪裡?絕對不是在《大般若經》裡面。在什麼地方?在清淨心裡面。所以,你的心清淨了,智慧就生了;換句話說,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的智慧。

  我們今天麻煩就是自己心不清淨,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連晚上睡覺都不老實。睡覺會作夢,夢是胡思亂想來的;不胡思亂想,就不會作夢,所以連睡覺都不老實。這個妄念、妄想心沒有法子控制,自己沒有能力控制它,這是大麻煩,這是心極端的不清淨。

  古大德常常教給我們,學佛環境很重要,對初學人來講,一定要找到一個清淨的環境。所以從前寺院道場都建立在深山裡面,與都市與村莊距離很遠,在那個地方修行,容易得清淨心,道理在此地。現在不行了,現在交通太發達,深山那個地方風景一定很好,早就築成好的馬路,變成游覽觀光地區了,那還修什麼行?沒有法子。

  縱然沒有這個游覽觀光,再加上電視廣播,這個心也亂了。現在電視、廣播、雜志、報紙、電影,這些東西在修行人來講是魔王,天天來擾亂你,干擾你,搞的你心情不寧。

  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真修行不要這些東西,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看報紙雜志,統統不要。認識的人愈少愈好;認識人多了,張家長,李家短,是非多;知道事情多,你的煩惱就多。不必要知道的事情,統統不要知道,盡可能保持你心地清淨,盡可能減少污染。

  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所流露的就是無為法身。無為是自然的,自自然然就相應,就與法身相應。法是什麼?法是萬法。一切萬法就是自己,這個話很難懂,非常非常難懂。一切萬法,我跟萬法,我不是他,他也不是我,為什麼是一體?真的是一體。實在不得已,我們拿作夢來作個比喻。你作夢的時候,在夢中當然有自己;不可能作一個夢,夢裡頭沒有自己,那決定不可能的。為什麼?夢境是依報,夢裡面的身是正報,依報隨著正報轉;到你夢境自己沒有了,整個夢境就沒有了。它是同時變現出來的,沒有先後次第。世界也是如此,夢中有山河大地,夢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物。夢醒之後,好好想一想,夢裡面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從哪來的?統統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既然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整個夢境你說哪一樣不是自己?夢境的時間短,夢醒之後想一想,不難體會到。所以,夢中的山河大地、所有人物,全是自己變現的。

  我們要問,整個夢境是不是自己?是的,這叫法身。你要明白了佛給我們說的,今天我們擺在眼前這個宇宙人生,從哪兒來的?我們真心變現的。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不僅這個身是自己,所有一切眾生統統是自己,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如果你肯定了承認了,一點都不懷疑了,那就恭喜你,你證得無為法身了。

  入了這個境界,你跟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還有沒有分別?還會不會有好惡,這個喜歡、那個討厭,會不會?不會了。為什麼?一體。我一個手伸著五個指頭,不能說我喜歡這個指頭,討厭這個指頭;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一體。所以,你在萬事萬物上心自然就平了,平等性就現前了,清淨心現前了。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不平等,心不清淨,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所有一切萬法是自己變現出來的,這個是事實真相。這個理非常非常的深廣,所以佛在許許多多的大乘經,用了許多的時間,委曲婉轉給我們分析,給我們說明,統統是說明這一個事實的真相。

  所以,凡夫跟佛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不相同。凡夫迷失了自己,就好像作夢一樣,把那個夢境當真,錯了。諸佛菩薩他們知道那是作夢,夢中境界他不會那麼認真,他曉得整個夢境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於是他對人對事對物的用心叫大慈大悲。慈悲,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愛心。愛心為什麼要說成慈悲?因為凡夫講的愛裡頭有感情,有執著;佛講慈悲,慈悲就是愛,沒有感情,沒有執著。沒有感情、沒有執著的那個愛是真愛,它不會變。有感情、有執著那個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愛會變的,靠不住!虛情假意,不是真的,所以這個要知道。佛菩薩慈悲是真愛。世間人講這個愛是靠不住的,虛情假意,千萬不要當真,當真將來就要上當,以後就煩惱太多了,煩惱重重,不可以當真。

  【要解雲: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這一段話是蕅益大師說的,在《彌陀要解》裡面講的,講得非常之好,他老人家所講的比前面要容易懂。可是這一個理與事,確實是非常之深。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二」與「不二」,跟前面講「空」、「有」的意思是一樣,它是一,不是二,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無二」,就是前面講的一。「一」講的是什麼?一是講的真心,無二是真心,就是所有一切萬事萬物是從一個真理生出來的;這一個真理,就是自性,就是真心。所以,一是講真心,無二是講真心,是講能變的是一。那個「不二」是多,不二是所變的,一切萬事萬法都是從這一個真心變現出來的。好像我們作夢一樣,能作夢的那個心是一,每一天作的夢都不一樣,那就是二,那就是多了。雖然那個夢境許許多多,能作夢的心是一個。所以說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它是一樁事情。一個從能上說,一個所上說;一個從體上說,一個從相上說。在哲學裡面講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是什麼?本體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整個宇宙都是自心本性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這是本經主要所講的,講西方極樂世界。

  「舉體」,這個體就是真心,就是自性。

  「作依作正」。作依報,依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正報,正報是我們自己將來往生到西方世界。

  「作法作報」。法是法身,報是報身。

  「作自作他」。自是自己;除自己之外,西方世界有阿彌陀佛、有無量的菩薩,是他。

  「乃至能說所說」。能說這一部經的是阿彌陀佛,這一部經第六章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其他的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能說的;所說的是說西方世界依正莊嚴。

  「能度所度」。能度是這一個法門、這一個方法;所度的是我們六道濁惡的眾生,是他所度的。

  「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自己的信心;所信的是諸佛的教誨,西方世界的事實真相。

  「能願所願」。能願是我們自己發願求生;所願是我們希望到達極樂世界,希望見到阿彌陀佛,希望參與諸上善人的法會。

  「能持所持」。持是受持,我們信願持名;所持的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修行的關鍵。

  「能生所生」,是講極樂世界。

  「能贊所贊」,是講一切諸佛如來。

  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森羅萬象,哪裡來的?統統是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說「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沒有離開自性,沒有離開真心。佛給我們說這個經,跟我們講這些事實,統統是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來的,這個可信的程度就大了。我們明白這一個事實,懷疑的這個心完全消失了,這個堅定的信心、清淨的信心才真正能生的起來。

  【本經雲: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這三句是本經裡面非常重要的經文。佛在許許多多經典當中,說一個真實,我們常見;說三個真實,不常見;而在本經裡面給我們說出三個真實。第一個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是給我們開示,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佛在這個經上說的是什麼?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明白、說清楚,告訴我們,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第二個是「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欲」是佛的願望、釋迦牟尼佛的願望是幫助一切眾生。「萌」是迷惑顛倒的眾生,幫助這些眾生。「惠」是給予他們最真實的利益。最真實的利益是什麼?就是給我們講《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無量壽經》是給我們最真實的利益。這一句是勸我們,我們既然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事實真相了解了,佛的願望我們也明白了,這是最真實的利益。底下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我們如果真正能相信,真正能發願,接受佛的教訓,依照佛的教訓去修行、去做,這就是「住真實慧」。為什麼?沒有真實的智慧,你不可能信受奉行。你肯信受奉行,證明你跟一切往生的那些大菩薩們沒有兩樣,你是住真實的智慧。從此之後,「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妙土是西方淨土,用什麼莊嚴?念阿彌陀佛,就是三輩往生裡面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這個意思。

  【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

  本經所說的三個真實。

  【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

  這個結語把前面這三種真實總結起來,讓我們知道「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我們真正明了,世尊說這個法門是從三種真實、從真如本性裡面給我們宣示事實的真相。所以這一部經自始至終都是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修行證果的真相,離苦得樂的真相,沒有一樣不真實。

  在這一大段裡面,它主要的目的是建立我們的信心。常說這個法門難信易行,它為什麼難信?理太深太深了。我們的時間不多,在此地只有這樣簡略的報告。

  無量壽經  (第八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8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四行,這是第三個大段:

  【一經宗趣】

  前面是說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這一部經,是根據什麼說的?總括前面的要義,可以說,最簡單的講法是佛根據他親眼所見的事實,這是無量佛剎當中最殊勝、最圓滿的利益,為我們介紹這一個法門。可見得這個法門真實不虛,它不是佛推想的,不是假設的,是佛親自看到這一個事實。我們聽了之後,這個信願自自然然會生起來,就像《觀無量壽經》上韋提希夫人一樣,她親眼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心向往之。問題是怎麼去?在這一段裡面,就教給我們往生的方法,這就是「宗趣」,就是往生的方法。

  【宗謂宗旨,又修行之要徑也。趣者,趣向、歸趣也。體是理,宗是行。】

  前面講道理,現在我們要講修行了。這個宗旨就是修行,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修行的綱領、修行的原則。趣是歸趣,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依照這個綱領、方法來修學,將來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可見得這一章對我們來說非常非常重要。即使前面的道理不懂,如果真正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都決定往生。可見得道理懂得,我們從理論上建立的信心,這是真實的信心。還有一類善根深厚的,他不懂道理,他也能夠深信不疑,那是真正相信佛菩薩的聖言量,佛菩薩不會欺騙我們,他給我們說的一定是一個好地方、好所在,值得我們去的;不明理,他也深信不疑。但是方法重要,無論明理、不明理一定要懂得修學的方法。

  【是故依經宗旨,明其所為,識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為趣。】

  這是解釋什麼叫宗趣。「所為」是我們所修的、我們所做的、我們所求的,我們究竟要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這個都是屬於歸趣。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圓生四土,迳登不退為趣。】

  這是把淨土宗,《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統統都一樣,這個宗趣都相同的,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我們修行的要訣、修行的綱領。

  「圓生四土」,圓是圓融;換句話說,它不是有先後次第的,一生一切生,這個到後面會給諸位說明。我們是帶業障深重的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雖然生凡聖同居土,同時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土統統都圓滿了,這叫「一生一切生」,這叫圓生。所以,它跟十方世界諸佛剎土往生的情況不一樣,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法門。

  「迳登不退」,這個不退,就是經論裡頭常講的「圓證三不退」,這都是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面找不到的事情,這是極樂世界獨有的,所以稱為第一殊勝。

  下面是詳細的說明宗跟趣,先說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

  【經雲: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

  這是在「三輩往生」這一品經裡面。無論上中下三輩,說到求生淨土的方法,都是相同的,要發菩提心,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心,留在後面再說。

  【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

  這個「發菩提心」跟「一向專念」都是有來由的,不是釋迦牟尼佛憑空給我們說教的,而是根據阿彌陀佛本願當中,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十八願、十九願,根據這兩願而說的;這個兩願就是求生淨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無論是什麼人,我們在前面看到,這個法門它接引的對象非常的廣大,上至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換句話說,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統統都包括盡了。這也是其他法門裡面都不可能的事情,它統統包括盡了。

  現在這些人怎麼生到西方世界的?生到西方世界,修學的綱領完全相同。等覺菩薩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地獄眾生要往生西方世界,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看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相同,所以到西方世界果報也相同。

  如果諸位要問,西方世界為什麼是個平等世界?一切諸佛世界都不平等,為什麼西方世界平等?它的因平等。十方世界,菩薩、聲聞、緣覺修的因不平等,為什麼?因為十方世界修的因很復雜,西方世界修的因很單純,就是「信願行」,這三個條件非常單純。愈是單純,愈是平等,愈是接近,裡頭沒有差別,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果報平等。雖然有四土有三輩有九品,沒錯,那是每一個人的境界不相同;實際上,依正莊嚴,神通道力,幾乎沒有一樣不相同。

  這個經上常講「佛佛道同」,佛佛道同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凡是往生的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的面貌、身體的形狀、個子的高矮,都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一切物質享受也跟阿彌陀佛相同。我們這個世間要找兩個面貌相同的人,還不太好找;西方世界面貌完全相同。這個就是因同果亦同,道理在此地。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彌陀本願之心髓,全部大經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經所崇,全在於此。修行要徑,唯斯捷要,故為本經之宗也。】

  這幾句話說得很明白、很清楚。阿彌陀佛發願要成就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眾生,他用什麼方法來成就?就是教給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用這個方法。所以,古大德曾經說過,四十八願裡面最重要的一願就是第十八願。十八願講的是什麼?十八願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十念必生」。

  這個十念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臨終的時候十念,另外一個說法是早晚十念。如果我們的工作非常繁忙,早晚課沒辦法做,可用十念。早晨起來念十念。它這個十念不是十句,是盡一口氣叫一念。不管一口氣念多少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盡一口氣,這叫一念,念十口氣。要有恆心,一天都不能夠間斷,那就符合於一向專念了,用這個方法。這個早晚十念是定課,平常念佛叫散課,散課愈多愈好,那是不定的。早晚叫定課,決定不能少的,這個到臨命終時會起很大的作用。當然正說是在臨終時候的十念,這是正說。兩個說法都能說的通,這是第十八願。

  綜觀全經的大義,我們深深體會到古大德他們卓越的見解,像隋唐的高僧大德,為我們作了一個比較。在一切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大家公認《華嚴經》第一,經中之王。《華嚴經》跟《無量壽經》作一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為什麼《無量壽經》在《華嚴經》之上?諸位要知道,《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它不能到極樂世界,《華嚴經》是不能圓滿的;好像十四的月亮,不是真正的滿月,歸到極樂世界才叫真正圓滿了。可見得《華嚴》的歸宿就在本經,《華嚴》歸這個經。這是我們認識這一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它的地位,它的價值,我們認識它。

  如果再深入仔細去觀察,這一部經裡面有四十八品,或者說四十八章都可以,哪一章第一?我們繼續不斷的找,當然是第六章,四十八願是第一。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世尊為我們轉述,就如同阿彌陀佛親說沒有兩樣。這是我們在本經裡面,四十八章裡頭我們找到第一,是第六章。

  第六章裡面講的四十八願,這又有四十八,哪一個是第一?古大德公認十八願是第一。慢慢找,把佛法那個頂尖找到了。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念什麼?念阿彌陀佛。所以找到最後才發現,整個佛法到最頂峰,原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才找到。不是這樣找,你就完全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微妙,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殊勝。

  一句「阿彌陀佛」涵蓋無量無邊的佛法,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不出阿彌陀佛的范圍,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與眾生講無量無邊的經論法門,也不出這一句阿彌陀佛。你要不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你怎麼會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那不可能!

  知道阿彌陀佛的人很多,真正死心塌地去念它的人不多。為什麼不多?不知道名號功德利益的殊勝,往往把這一句名號看輕了,原因在此地。也難怪夏蓮居老居士在會集這個經本之後,題了三首偈,末後一首說「佛說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真正曉得事實真相的確實太少太少了。唯有知道事實真相,他才真的認真依照這個法門自己修學,也會非常熱心的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為什麼?知道這個法門是真實的利益,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修學其他法門,雖然好,一生當中未必能成就。不能成就,還要搞輪回;這一搞輪回,就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世再遇到這個法門。實在講,非常非常的可惜!我們有幸遇到,遇到一定要抓住,決定不能放松,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要曉得,這是往生必修的正因。

  諸佛如來,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幫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幫助一切諸佛如來。這個話怎麼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好比是個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這個地方成就人才。十方諸佛如來到一切地方去招生,他們講經說法,介紹這個法門,把這些學生統統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佛幫助他們。諸佛成就彌陀的大願,彌陀也成就諸佛的大願。佛度眾生,就是希望他快快成佛。用什麼方法幫助他快快成佛?送到西方極樂世界,交給阿彌陀佛去教導,這就成功了。

  我們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一切諸佛跟阿彌陀佛是一體,一切諸佛跟阿彌陀佛度眾生是一個方法、一個門道。雖然說了無量無邊的法門,那是權說、是委曲婉轉的說,到最後統統都歸到西方極樂世界。所謂千經萬論,殊途同歸,都歸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這不但是本經的宗要,也是淨宗所有經論的宗要。

  底下一段給我們講發菩提心:

  【發心有二義,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

  菩提是覺悟,菩提是本心,就是真心,真心是覺心。我們凡夫迷惑顛倒,我們的心不覺。佛菩薩教我們發心,教我們先要離三種與菩提心相違背的。換句話說,要想真正發菩提心,一定要破迷開悟,悟了就是菩提心。怎麼悟呢?先破迷,這個很重要。我再不迷了,不迷就覺悟,菩提心就現前,諸位先記住這一個大前提。第一個:

  【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這是說明菩提心為什麼發不起來?有很多人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好,甚至於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他看到了,這是真有。他看到了,他這個心還是發不起來。看到了,心為什麼發不起來?他對這個世間有貪愛,他捨不掉,看到西方世界是不錯,這個地方捨不得,這是個麻煩事情。所以必須要把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貪愛放下,這是第一個條件,這是智慧。

  智慧,揀別不是感情;要以智慧,不能以感情。我們曉得,我們父母、家親眷屬,我們最親愛的人,我們總希望幫他的忙。但是你一定要明白,如果你自己不能出三界,你自己不能成佛,說實在話,你沒有能力幫他的忙。一口氣不來,在六道裡面,各人走各人的路,各人受各人的報,彼此不相知,你怎麼幫法?能幫忙的,只是活在這個世間彼此可以幫助;一口氣不來之後,再見面都困難了,你怎麼幫法?

  唯一真正能幫忙的,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根據《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你只要到那個地方,你的能力、你的智慧大幅度的提升了,雖然不是圓滿的恢復,你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有相似的能力。你的家親眷屬,無論流轉在哪一道,你看得見他受些什麼苦難,你也聽的見,你會親見親聞;換句話說,你必定能夠幫助他,你有能力。只要到他省悟了,所謂省悟,就是你教給他這個法門,他能信、能接受、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這就是說他的根性成熟了,你在西方世界就可以化身來度他,你就跟觀音菩薩沒有兩樣,《普門品》上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有像觀音菩薩同樣的能力,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會現什麼身來幫助他,這個能力就有了。

  所以我們真正愛護一個人,想幫助一個人,最真實的妙法,就是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恢復自己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不但我們這一生家親眷屬,我們可以幫助他;我們還有過去世,還有過去的過去,生生世世父母眷屬,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統統都看到了,統統都明了了,統統都認識了。那時候要度的人、要幫助的人,就不是眼前幾個,太多太多了,這才叫真正盡孝!第二個:

  【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我們在這個世間,因為處處都求自己的利益。眾生與自己利益相沖突的時候,我們就會想種種方法,自己要占上風,會叫別人不安,會叫別人損害,這個與菩提心相違背。佛教給我們,必須要遠離,要生起大慈悲心,捨己為人,這就對了。第三個:

  【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佛法是布施,佛法是供養,布施、供養是無條件的。如果這個裡面講條件,要求眾生對自己恭敬、對自己供養,那就錯了,我們自己的心就不清淨了。這樣的心,縱然是弘法利生,在佛家講這叫「裨販如來」。這個罪過非常非常重,拿佛法當生意來賣,把一切諸佛度眾生的妙法當作商品來兜售,這個罪過很重,這是出賣佛法。如果不能往生,必定墮阿鼻地獄,這都是我們自己要留意的。無論在家、出家都不可以,出家更不必說了。

  在家居士也有講經說法的,也有著書立說的,特別是寫佛法的書,版權頁後頭要印一個「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你就是出賣佛法了,這個罪過就很重。這種情形,在現代這個世間,常常可以看得到。別人的事情,我們不要去管他。我們自己千萬要記住,不可以貪圖這一點小利,這個利益太小太小了。你靠版權能賺幾個錢?你能夠普遍布施,這個果報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真正是取小遺大,把大功德、大利益失掉了。這是沒有智慧,這是真正的愚癡,這是障礙菩提心,首先要能夠遠離。

  【次須知三種順菩提門。】

  前面三條反過來就順菩提門了。第一個:

  【無染清淨心。】

  這三種順菩提門統統是清淨心,與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的清淨相應,要修清淨心。

  【不為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

  不但不為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染,即使一切諸佛所說無量法門,我們看到聽到也不染著。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做了一個表演給我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可以去看看參觀參觀,可以去聽聽;看了、聽了,自己絕對不動搖,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還是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沒有受他們所講的動搖,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的,這個叫參學。

  參學,就跟我們一般讀書考試一樣,看你的信心堅定不堅定,看你的認識正確不正確。不參學,看不出來;這一參學,到處什麼法門一接觸,才知道自己已經如如不動,已經達到一心不亂。從這個地方來考驗自己是不是真的到一心不亂,這是定成就。第二是慧成就。所有一切不同的法門,他看了之後,完全明白,完全了解,這是慧成就。所以參學是定慧增上。

  假如聽到這個法門動了心,想去學學,那就壞了,定慧完全都破掉了。所以參學最低的條件是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才有資格參學。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可以接觸,都可以聽,都可以去看,成就你自己一心不亂,成就你自己無量智慧,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無染。第二個:

  【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

  心,真的安了;心安,身就安了。為什麼他心會安?因為他心定於一了,不再有妄念了,不再有妄想了,沒有其他的希求了,只有一個極樂世界,一心想見阿彌陀佛,他的心就安住在極樂世界,安住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之中,他得安穩了。無論是什麼境界,他沒有恐怖、沒有憂慮、沒有妄想。第三個,這個境界愈來愈往上提升了。第三個:

  【樂清淨心。】

  安之後,才有樂。

  【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生彼國土故。】

  前面這個安菩提心是自利;雖然也幫助別人,以自利為主,自己心安理得,這是自受用。第三個境界是他受用,那真是快樂無比。這個樂從哪裡來的?能夠幫助諸佛如來,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把最殊勝的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推薦給一切眾生,勸勉一切眾生信願持名,同生極樂。這一種快樂,世出世間沒有任何樂事能夠跟這一樁事情相比。

  我們今天為什麼得不到這個快樂?說實在話,我們沒入這個境界。不要說這個境界沒入,我們第一層的境界都沒入。第一層是什麼?「無染清淨心」,我們現在還染著。真的,從這個階段,第一個不染,第二個安,第三個樂,你真正入到這個境界,自在快樂,這個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可是如果有染污,這個境界你沒有辦法體會,所以一定要真正的修學。

  【元曉師雲:】

  元曉是唐朝朝鮮人,就是現在的韓國人,好像最近有一部元曉大師的電視錄影帶,雖然表演的裡面當然免不了有一些虛構,但是與元曉大師一生的事跡,還有幾分真實,這個看一看也可以做個參考,他對《無量壽經》很有心得,他有《無量壽經》的注解。

  【發菩提心是明正因。】

  這是元曉大師說的。

  【又雲發心有二:一隨事發心,如四弘願。】

  這是舉一個例子,就像四弘誓願這個發心是隨事發心。

  【二順理發心,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

  是把這個理論明白了,事實真相體會到幾分,這個發心是真實的,這是真正明了之後的發心,真的覺悟了。前面是依照佛的教誨,佛教我們要發心,發度眾生的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為什麼先教你發度眾生的大心?因為這是一個動力。菩薩善根,唯一精進。世間法的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從哪裡生的?那個生處就叫根。佛給我們講有三個生處,就是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癡;能夠離開貪瞋癡,所有一切善法就成就了。出世間的善法,只有一個精進,六度裡頭精進波羅蜜。

  我們曉得,我們很想精進,但是非常的懈怠,精進不起來,原因在哪裡?沒有推動我們往前進的那個力量。佛在此地教給我們,廣度眾生大願力是精進波羅蜜推動的力量。為什麼這個修行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會懈怠、懶惰。看到眾生這麼苦,為他們那就不敢懈怠了;我懈怠,他們就受苦。我晚一天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苦;我早一天成就,他們就少吃一天苦。你有這樣的大願力,自然就不會懈怠了,就會勇猛精進。所以,四弘誓願把這個放在第一條,這是動力、是能源。要自己快速的成就,從哪裡下手?斷煩惱,前面講先要把所有一切染污洗刷的干干淨淨,先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修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

  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讀歷史、讀傳記,看古人的修學,好像成就很容易,三年五載成就了,十年、八年成就了。回過頭看我們這一代的人,苦修了一輩子,還迷惑顛倒。我們的聰明智慧不如古人嗎?不見得。我們的福報不如古人嗎?也不見得。那麼不如古人的地方在哪裡?給諸位說,在方法上,我們今天方法犯了很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在哪裡?一入佛門就廣學多聞,這個方法錯了。看的太多了,聽的太多了,這個頭腦愈搞愈復雜,搞到最後,無所適從,我們犯的病在此地。

  古人修學下手是一門深入。那個時候的經典也少,沒有印刷,都是手抄本,你能抄幾部經。老師傳法都是傳一部經、一個法門,所以他走的路單純;這個單純,他就能專精;專精,就能破煩惱障。我們今天搞的太雜、太多了,絕對破不了煩惱障,這是我們不能成就的原因。

  這個道理不難懂。譬如我們作世間學問,你在一門學問上用十年的功夫,你決定出人頭地,你可以在世界上享受權威。不是說你的聰明智慧過人,不是的;你用的功夫超過別人。十年學十樣東西,你所學的平平,不能出人頭地;十年學一樣就出人頭地。

  我在台灣,我的鄰居是一個天主教堂,這個天主教堂主持的神父是方豪,也許你們很多人認識他,或者聽過他,他是政大文學院的院長。這個人大概初中都沒有畢業,以後被選為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是自修成功的。他修什麼?中國二十五史,他專攻宋史,就一個朝代,宋朝這一個朝代,一生的精力用在宋史上,他變成宋史的權威,宋史的專家,他有成就。如果他樣樣都搞的時候,他一樣也不能成就。

  佛法修學亦復如是,最忌諱的是夾雜,不可以夾雜。不但淨宗忌諱夾雜,任何一個宗派都怕夾雜,夾雜就不能成就。所以中國從前的叢林寺院,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專科大學。他們是專門研究一部經論,他不是雜修的,他不是門門都有的。像天台山專修《法華經》,天台是宗《法華》;五台山專門研究《華嚴》;長安的大慈恩寺,專門研究唯識。各各都是專家,都是一門深入;不是門門都通,是一門深入。

  一門深入之後,佛法裡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他自然一切都通達。所以是一部經通達之後,然後再教你博覽。這一部經,你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斷煩惱。「煩惱無量誓願斷」,用什麼方法斷?教下,就是用一部經,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這個方法妙極了。煩惱斷掉了,縱然不能全斷,煩惱輕了,心漸漸清淨,智慧就增長了,這個時候再參學。參學是什麼?天下的寺院叢林,都到那裡去看看,都到那個地方去訪問訪問,去聽聽他們、看看他們修學的,那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你一接觸都明白了、都通達了,它是這麼一個過程。

  我們現在修學恰好顛倒。怎麼顛倒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心沒有了。沒有這個願心,度什麼人?度我喜歡的人,度我看的順眼的人。不喜歡、不順眼的理都不理他,還度他?那這一條四弘誓願不要了。第二個,「煩惱無盡誓願斷」,也不斷。度眾生、斷煩惱這兩樣不要了,從哪裡開始?從「法門無量誓願學」開始。後頭再打妄想,「佛道無上誓願成」,他怎麼能成得了佛?大錯特錯!我們搞一輩子不能成就,犯的錯誤就在此地。

  我自己這一生可以說非常非常的幸運,在這樣一個時代裡面,我遇到的老師腦筋很舊,用舊方法教導,才會有這麼一點成就。沒有學佛之前,我學哲學,跟方東美先生學。傳授的方法是在他家裡上課,每一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去,學生就我一個,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這樣上課。當時我很感激,但是我想不出原因,為什麼不要我到學校裡去聽課?當時想不出來。後來才明白,到學校裡面去上課,一定會認識很多老師,認識很多同學,會聽到許許多多的知見,就亂掉了。

  我想跟他學哲學,他等於是面試一樣,通過考試,當面在那裡談話。問我過去有沒有聽過哲學?沒有聽過。有沒有看過哲學書?沒有看過。他聽了就很歡喜,就叫我到他家裡去,單獨給我上課。為什麼?一張白紙,沒有受到污染;一到學校,就會被污染。以後知道他對於這個學生的愛護,無以復加。假如我要是跟他講,我聽過很多人講,看過很多哲學書,他一定點點頭,好吧!你哪一天到學校聽我上課,就完了。

  所以,真正善知識要教的對象是一張白紙,他負責任來教導你。你已經亂了,洗都洗不干淨;換句話說,你就隨著旁聽,聽多少,算多少,他不負責任。這樣的老師,可遇不可求,不容易找到。

  學佛之後,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的方法跟方老師一樣,也是每一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去。他住青田街八號,政府給他一棟房子,日式的房子,也是每一個星期兩小時,佛法是這麼學來的。章嘉大師教我三年,他老人家圓寂之後,我才到台中親近李老師,親近李老師十年。

  李老師的教學是大眾在一起聽課,不是個別指導了。前面兩個老師是個別指導的,我這個根基是這麼打下來的。雖然是跟大眾在一起上課,但是李老師對我有限制,約法三章。第一條,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經說法;除他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統統不准聽,這是第一條約法。第二條約法是看書,不管看什麼書都要向他報告,得他同意;他要不同意,什麼書都不能看。第三條就更苛刻了,我以前跟方老師學的、跟章嘉大師學的,他都不承認,統統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

  你們學佛,有沒有遇到這樣的老師?這是真正的老師,非常重要。這一種教學的方法,就是四弘誓願裡的斷煩惱。一切不准聽,耳朵堵死了;一切不准看,眼睛也瞎掉了;聽他一個人指導,他負責任。你不接受,李老師就不管了,就像普通一般聽眾,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他不負責任;接受他三個條件,他完全負責任。

  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代所說的「師承」,師師相傳,同是這一個方法。我在這一個時代還沾了一點師承的邊緣,我以後恐怕找不到了。我今天教學生,我要用這三個條件約束學生,那學生掉頭就去了,「你有什麼了不起,善知識多的是」,才知道難。

  從這個基礎上奠定下來之後,你的心自然就定了,自然就安了。半年就看到效果,果然這個方法好,心清淨,妄念少,智慧增長了,看東西、聽東西跟從前確實不一樣了,這就是效果。李老師給我的時間是五年,他非常謙虛,給我說出三個條件之後,他老人家說「我的能力可以教你五年」。我受老師這個教學的利益,他說五年,我又自動延長五年,我跟他十年。十年完全遵守他的教導,不違背他的原則,這個根基是這樣打下來的。這是講到四弘誓願,這是依事發心的。第五條:

  【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行。】

  這是元曉大師的看法。

  【善導、靈芝、與日本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

  這是一個正、一個助。他們的看法,恰好相反。但是不管是依那個,只要照這個去修,決定都能往生。為什麼?都發菩提心了,都老實念佛了。所以,不管它哪個正、哪個助,總而言之,統統都能往生,都沒有錯。

  【蓮池大師和會之曰:】

  到明朝的蓮池大師,蓮池大師有《彌陀經疏鈔》。

  【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他老人家把正助雙修統統結歸在一心專念上,這是蓮池大師的修學心得,給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示、很大的貢獻。

  【徹悟禅師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他的四句話也是正助雙修。什麼是菩提心?真正覺悟的心。什麼是真正覺悟?知道生死事大,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一心一意要解決生死的問題,這是大覺悟。如果再取淨土這個法門,一向專念,求生淨土,那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覺悟;比禅宗裡面所講大徹大悟,還要究竟,還要圓滿。這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徹悟是禅宗的大德,晚年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的語錄以後收在《淨土十要》裡面,《淨土十要》的附本。

  【蕅益大師雲:】

  這些話在《彌陀要解》裡面。

  【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

  就是這一部經修行的綱領。

  【信願為慧行。】

  因為沒有智慧,你不會深信;沒有真正的智慧,你不會發願,你還不想到極樂世界去。你真信、真想去,這是大智慧!

  【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蕅益大師說得好,淨宗法門這一種說法,古來沒有人說過,這是他獨特的發現。我們現在人講發明,發是發現,明是明白,也就是真正悟得了。 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去,就在信願之有無。那好了,你有信、有願,不念佛,能不能去?不能。至少要十念,十念也是行。有堅定的信願,修十念法,決定往生。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怎麼得來的?是持名功夫的深淺,這是念佛的功夫。功夫深的,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功夫次一等的,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最低的叫成片,這一句佛號打成一片,生凡聖同居土。所以,四土三輩九品的原因是我們念佛功夫的深淺,這個要知道。

  我們希望到極樂世界,自己的品位高。品位高,成佛快;品位低,成佛的時間長。好像讀書一樣,那個低的從一年級念起,到大學念四年才能畢業;那程度高的,插班,一插就插到大學四年級,幾個月就畢業了,就快。我們知道這個事實,全心全力念佛,希望在此地這個預備的工作做得愈圓滿愈好,到西方極樂世界增高品位。

  【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這就說明了「信、願、持名」這三個條件,缺一條都不可以。

  【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這一句話也是蕅益大師的發明。因為這個發菩提心,按照古大德的說法,說得很多,說的我們很難體會,不容易了解,因此也不曉得怎麼發法。這個菩提心怎麼個發法,很難有很清楚、很明白、很具體簡單的說明。到蕅益大師這才明了了、才明白了,真的是簡要詳明,非常非常難得。什麼叫無上菩提心?深信發願,對於這個淨土法門、《無量壽經》一點懷疑都沒有,完全相信,完全接受。發心,發什麼心?求生極樂世界的心,求見阿彌陀佛的心,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仔細想一想,蕅益大師這個話對不對?確實不錯。果然深信發願,就是前面所講的,徹底的覺悟、究竟的覺悟、圓滿的覺悟,當然這就是無上菩提心了。

  【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

  「的」是的的確確,這是淨土的指南。

  【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從什麼地方念出來?從深信切願。這一句佛號從這裡生的,從這個地方念的,這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換句話說,這一句佛號的根是在深信切願;沒有深信切願,這一句佛號念的不得力。為什麼?沒根,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不能往生,你信的不深,你的願力不強。為什麼信不深、願不強?對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對這個世間種種情愛、貪念去不掉,障礙了你甚深的信願,所以這個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種一個遠因,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

  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要對自己的毛病痛下決心,真正把它改掉。首先,把這個貪愛、得失去掉,對這個世間決定不貪圖,所有一切得失統統不關心。得到是假的,將來死了,帶不去的,不值得歡喜;失掉無所謂,我去西方極樂世界,本來我就不要。你還有什麼憂慮?還有什麼牽掛?還有什麼操心的?當然就沒有,心就安了;心清淨,心就安了。要把世出世間法甩的干干淨淨。

  古人常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雖然在佛門裡面做種種的善事,修種種功德,決定不執著,「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有機會做,盡量的做,心裡頭痕跡都不著;換句話說,不妨礙清淨心,心地還是沒有染著,這就對了。

  【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

  大本是指《無量壽經》。他這些話是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本,同一部,只是一個說的詳細,一個說的簡單而已。

  【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

  蓮池、蕅益大師都是淨土宗晚近了不起的祖師大德,他們給我們的教導,給我們的指示,決定不會有錯誤。下面一段是舉《觀無量壽經》裡面,這是經上所講的菩提心。

  【觀經雲: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經上教給我們一心不亂,怎麼會來了三種心?諸位要曉得,此地講的三種是一心。一心有體有用,「至誠心」是體,是一心的心體,後面兩個是作用,所以確實是一心。「深心」是自受用,「回向發願心」是他受用。就是我們的真心,怎麼對自己,怎樣對別人;對自己是深心。

  我們先說真心是「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是真心的本體。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處事待人接物,別人虛情假意對我,我怎麼樣呢?我要以真誠待人。「那用真誠待人,不就吃虧了」;是的,世法吃虧了,西方極樂世界占便宜了,這個帳要會算。不怕吃虧,不怕上當,絕對不在乎。我們要去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怕吃虧,怕上當,處處跟人計較,眼前你能保住一點小利益,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成了,這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沒有辦法計算的,這個一定要知道。

  我們要真誠,為什麼?諸佛菩薩真誠,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真誠的。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首先我的心要跟他們一樣,不欺騙自己,不自欺,不欺人,這是往生西方世界先決的條件。

  「深心」是好善好德之心。什麼是善?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沒有比念佛更善了,沒有比往生西方世界更善了,自己的愛好就是這一條,其他的統統都沒有。

  把自己所修所行的一切功德利益,回向給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換句話說,自己所修一切智慧福德,也叫一切眾生共享,自己不需要享受,讓大家共享,這就是「回向發願心」,這個心跟佛度化眾生的心相應,心心相應。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為什麼?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哪有不生的道理!所以,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解同佛解,行同佛行。我們的「心願解行」與阿彌陀佛相同,與釋迦牟尼佛相同,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相同,決定往生,一點疑惑都沒有了。這一段文長,因為它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  (第九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09

  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面倒數第三行。

  【菩提心義雲: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

  這是特別申明菩提心對於修學的重要性。

  【菩提心論雲: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贊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這些都是引用經論來說明菩提心的重要性。這個地方說得很清楚,菩提心是真實徹底覺悟的心,所以它能夠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實際上,菩提心是真心、是本性,一切諸佛無量的智慧、無量德能、無量功德,沒有一樣不具足。就像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對老師五祖提出心得報告,裡面有一句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就是這個意思,本來具足的。這一句話,實在講,包含了所有一切眾生。《華嚴》、《圓覺》上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當然是本來具足。問題是諸佛的菩提心開發出來了,我們的菩提心上面有障礙,被障住了,菩提心不能現前。佛與眾生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這就講要修證了,「若修證出現」,什麼時候你認真修學,把這個菩提心透出來了、顯示出來了,那就成佛了。

  「則為一切導師」。「一切」是指一切天人大眾,「導師」,就是對佛的尊稱。在大乘經上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像《金剛經》上給我們講的諸佛。《金剛經》上說的諸佛,江味農老居士在《講義》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明白,那個諸佛不是泛指一切諸佛如來,不是的,是講見了性之後就叫佛了。

  見性有圓滿,還有不圓滿;不圓滿也叫成佛。換句話說,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是諸佛;也就是說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都有能力,眾生想要什麼樣的身分來教化他,這一些法身大士就有能力變現,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樣,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佛的身分。什麼人有資格?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資格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位。《金剛經》上講的諸佛是指這四十一個位次。所以以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三千年前現佛身,來為我們講經說法,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所以,則為一切導師。

  菩提心只要一現出來,就是圓教初住菩薩,這個諸位要知道。你看,馬鳴菩薩作的《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境界,就是剛剛開悟的境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大乘起信,從這個地方開始起信了,這樣的菩薩在此地,則為一切導師。

  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金剛經》上也是說這個境界;《楞嚴經》上還是說的這個境界。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那個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樣的果位?圓教初住。楞嚴會上觀音菩薩是初住菩薩,《華嚴經》上的觀音菩薩是第七回向的菩薩,《法華經・普門品》裡面的觀音菩薩是等覺菩薩。觀世音菩薩在哪一個法會裡面,他示現哪一種身分。這是說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作佛,都可以稱為佛,這就是天台家所講的分證佛,他不是究竟位的佛,他是分證位的佛,他確確實實跟這個圓滿佛沒有兩樣,全是真心本性用事。

  「若歸本則是密嚴土」,本是自性、是本源,那就是圓圓滿滿的密嚴土了。密嚴土,在密宗裡面是大日如來的淨土,究竟圓滿的報土。

  「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這兩句是贊歎他的能力無量無邊,不起於座能遍供十方諸佛,能分身無量度脫一切眾生。所以,佛門講的佛事,就是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是說他有這個能力,坐在那裡不動,分身變化就去了,有這個能力。

  底下是贊歎菩提心,這四句偈最重要的意思,如果菩提心現前,即身成佛。「父母所生身」,是我們現在這個身,就這個身就成佛了。密宗裡面常講「即身成佛」,實在講也是這個意思。禅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還是肉身,沒有擺脫這個肉身。教下裡面大開圓解。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只要到達這個境界,菩提心完全現前,這是即生成就了。

  但是依照經論裡面這個說法,確實不是我們人人都能夠做得到的;理論上是沒有問題,事實上不可能人人做到。原因在什麼地方?每一個人的業障不相同。業障太重的人,這一生很難達到這個境界,根性利的、善根厚的、業障輕的才能到這個境界。

  在中國歷代,這個修學,無論是在家、出家,以禅宗來看,六祖大師在禅宗裡面,他手下成就的人是最多了,確確實實可以這樣說,空前絕後。六祖大師以前,一個老師會下沒有這麼多人成就;六祖大師以後,也沒有再出一個人,沒有了。他的學生明心見性的有幾個人?《壇經》裡面所記載的四十三個人。諸位想一想,當年跟他學的有多少人?不止幾千幾萬人,真正見性的只有四十三個,這是在中國佛教史裡頭最殊勝的了,成就最多的了。

  一般一個法師教學,一生當中能在他會下開悟的、見性的,三、五個就很多了,能有一個就不少了;還有些祖師一生徒弟一個也沒開悟,這種情形太多太多了。難!所以,淨宗往生是帶業往生,這個帶業是什麼?不開悟也能往生,這就方便了。所以淨土成就的人,那要跟禅比一比,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太多太多,不必斷惑就能橫超三界,不像禅宗。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這是《華嚴經》上的經文。為什麼說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就叫魔業?佛這個話說的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給諸位說,一點都不過分,說的完全是事實,這是我們要特別警覺到的。佛在經上常講「三世怨」。什麼叫三世怨?第一生修善積德,沒有菩提心。第二生享福,因為前生修的善因,一定有得大富大貴;大富大貴來了之後,人就迷了;迷了,他就造罪業;福享完了,那個罪報就現前了。到第三世,就墮落了。這不是魔業,是什麼?

  我們看看世間做這個事情的人太多太多了,表面上看起來是好事,值得贊歎。我們世間人贊歎,佛菩薩不會贊歎,為什麼?佛菩薩看到將來的因果。現在在我們這個世間,現前這個社會上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都是前生修的福。他發達了,他對社會、對眾生是不是有真正的貢獻?如果有真實的貢獻,他來生還有大福報,希望他來生還不糊塗;來生一糊塗,作威作福,必定就墮落了,相當不容易。

  有了菩提心,情形就完全不相同了。菩提心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覺悟的人絕對不願意再住在這個三界裡面;換句話說,他修一切善法,把這些功德統統回向菩提、回向眾生,求在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回,這就不相同了。

  但是諸位要知道,除淨土法門,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能夠幫助你超越,其他的法門很難很難,不能嘗試!「我試試看」,試試看你的光陰浪費了,精力浪費了;萬一壽命短,回頭再修淨宗,來不及了,你說這個多可惜!

  如果真的想試,倒不如先把這一句佛號念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決定有把握,再去修其他的法門,行!為什麼?不礙事;修的成也好,修不成也好,反正西方極樂世界是去定了,這個可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把握,最好不要試,一心專念佛號。

  【故發心之要,不可言喻。】

  要發心,非常非常重要。特別是蕅益大師給我們說的深信發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根據蕅益大師這個講法,我們每一個念佛人,真信、真正發心求生淨土,統統是發無上菩提心。下面就講一向專念。

  【一向專念,即專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

  這一句特別指的「恆」是永遠不改變,專門依照經典的指示,只用這一個方法,執持名號,就用這個方法。

  【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之大願。】

  這就是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

  【故行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淨土,圓證不退之妙果。】

  為什麼一向、一心,一個方向專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因為這個方法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這個方法是阿彌陀佛接引法界無量無邊佛剎眾生的儀式,我們依照他的方法儀式來修行,那就決定得生;換句話說,真正執持名號的人、發菩提心執持名號的人,就得到彌陀本願功德威神的加持,就能得到。不但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同時也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都勸我們求生淨土,都勸我們執持名號;換句話說,這個方法是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的本懷,法門殊勝不可思議。

  【一向專念者。】

  怎麼叫做一向專念?

  【古雲:上盡形壽,下至十念。】

  可見得它這個方法涵蓋的范圍非常廣大。上等,盡形壽就是一生,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逆境,這一句佛號永遠不斷,這個叫「一向專念」。下根,是業障深重,一生當中沒有機緣遇到這個法門,而在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友,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勸他念佛,往生淨土。臨終那個時候才聽到這個法門,聽到之後,他就能歡喜接受,就能夠依教奉行,雖然念的很少,也能往生,這是十念往生。

  【上盡形壽,指從發心念佛之日,終身念佛,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也。】

  上根者。

  【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因事繁,未暇多念,則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專念。】

  每一天早晚用十念法,一天都不缺,也叫專念,也符合這個意思。

  【更下,則如觀經所說惡逆之人。】

  十惡五逆。

  【臨欲命終,得聆聖教,至心悔改,十念稱名,亦得往生,故雲十念必生也。】

  這是臨命終時,知道自己一生所造的罪業,痛切忏悔,求願往生。雖然念的時間很短,也能往生。

  【行者應知。】

  這是特別勸導我們。

  【一向專念,指從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而其關鍵實在最後。】

  到自己臨命終時,最後一念還是一句阿彌陀佛,而其關鍵是在最後,這一點特別特別要注意到。平常念佛像練兵一樣,臨終一念那是打仗,勝敗是在最後那一念。最後那一念是佛號,那這就成功了,這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作祖了。最後一念如果不是佛這個念頭,那就又到六道輪回去了。

  我們怎麼能保證,我們將來最後這一念是阿彌陀佛?實在講,這才是一個大問題,最嚴重的問題。怎麼樣保證我們最後一念是念佛?你靠人助念。萬一到那個時候,沒有人,找不到人怎麼辦?我們現在用錄音帶,萬一那個時候停電了,怎麼辦?機器故障了,怎麼辦?不能保證那麼順利。唯一的方法要靠自己真修。

  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不求現前的福報;現前有福,福給別人享,自己不享。你這個福報不享,福報永遠留在那裡,不是沒有了。換句話說,愈布施福報就愈大;愈往外面送,這個福報就愈多,福報是這麼來的。希望這個福報留在什麼時候享?留到臨命終時享。

  臨命終時享什麼福?第一個不生病,不生病好!沒有病苦。第二個希望佛來接引,第三個希望走的自在潇灑,這是大福報。站著走,坐著走,隨心所欲,這叫大福報,這個叫真正會享福。諸位想一想,臨走的時候,不生病,你就想到,他的身體一定非常健康;雖然老,沒有老苦,身體健康,無需要別人照顧,這是真正覺悟的人。

  所以,在我們現前這個時候,就要發心修福培福。修福培福,就是菩薩六波羅蜜裡面的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修這三樣。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開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要修這三種。這三種布施,後面還會講到。所以真正念佛求往生的人,要求這個福報就對了。

  我們看看別人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古人當中,眾所周知的王龍舒居士往生是站著走的。民國以來,我們知道很確實的谛閒法師有個徒弟站著走的。在我們台灣,大概是民國五十七年,台南將軍鄉一位老太太站著走的。都是不生病,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自己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那就更多了,這些人走時都不生病。李濟華老居士是坐著走的,走之前跟大家講經說法,講了一個半鐘點。講完之後,告訴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下了座,在那個小客廳沙發一坐就走了。這是我們舊金山甘老居士親眼看到的,那一天她在場。事後我曾經聽說,李濟華老居士大概在三個月之前就知道了。所以每個星期天有空,就去看看老朋友,那是辭行。但是別人不知道,他也不說,走的那麼自在,那麼潇灑,這是我們的榜樣。所以,關鍵是在最後這一念。

  【反之,若有人念佛數十年,或於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

  這必定是聽信別人錯誤的勸導,或者遇到參禅的,說禅怎麼好,他去參禅去;或者遇到學密的,說密怎麼樣感應,怎麼樣神通,他改了,去學密去了,這樣的情形很多很多。

  【或於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

  也有在臨命終時,貪戀這個世間,不想往生;不想往生,就不念佛了。

  【未能念佛,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

  這個念佛功德真正不可思議。嚴格的來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諸佛如來知道念佛的功德,等覺菩薩以下,雖然知道,知道的都不徹底、都不究竟。何況我們凡夫?凡夫對於佛菩薩的勸導,如果能夠仰信,能夠誠信,這一個眾生就是善根深厚,有大福德,他真正相信,老老實實念下去,將來必定得生。

  【要解雲:無量光則橫遍十方,無量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把這個甚深之理,簡單扼要給我們作了個介紹。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完全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佛在《彌陀經》上講的無量壽、無量光。其實,「阿彌陀」它的本意就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無量指什麼?無量指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無量的。那要法法都講,就講不盡,也太麻煩、太羅嗦了,所以用兩樁事情來作代表,一個壽,一個光。壽,代表的是時間,豎窮三際是時間;光,代表著空間,光明照耀十方。一個時間、一個空間,諸位想想,豈不是所有一切法統統都包括了。所以這個名號,就是自性圓滿的德號,也是法界圓滿的名稱。念這個名號,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在裡面,一個也沒有漏掉。修學其他的法門還不太容易,唯獨這一個法門圓圓滿滿的含攝了一切,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的。

  所以這個橫豎,橫是講空間,豎是講時間,橫豎交徹,我們現代科學家叫做四度空間,這是交徹,這是法界的本體。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法界本體的名號。阿彌陀佛的法身,阿彌陀佛的淨土,這一句名號統統都包括了。

  【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

  彌陀的法界、彌陀的身土,跟我們自己的法界、自己的身土,有沒有界限?界限在哪裡?給諸位說,沒有界限,是一,不是二。所以稱之為「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也就是說,就是自家心性的名字。

  那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究竟是念他佛,還是念自佛?自他不二,不要再去分別自他了,確確實實統統含攝在其中了。分別自他,你已經有了分別執著了。只有一句佛號,沒有一個雜念,不但阿彌陀佛跟自己合成一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跟自己也融合成一體,妙絕了!念佛的人多,明白念佛事實真相的人不多。真正了解念佛的真相,他一定是死心塌地念去,任何人叫他不念佛,大概都不可能。

  【持名即始覺合本。】

  阿彌陀佛是自己的性德,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修德;性是本覺,修是始覺。

  【始本不二。】

  始覺跟本覺,是一,不是二。

  【生佛不二。】

  這個「佛」是雙關語。「生」,是指我們自己。「佛」,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一尊阿彌陀佛,我們自性裡面也叫作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

  【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怎麼叫相應?道理完全明白了,心裡面沒有疑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相應了。道理不明白,但是他也沒有疑惑,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也叫做相應。道理統統明白了叫理念,會證得理一心不亂;不明了是事念,能達到事一心不亂。一個事念,一個是理念,但是在形式上分別不出來,境界上確實不相同。理念,如果沒有能夠見性,還是事一心不亂;事念,如果念到見性了,就是理一心不亂,到見性的時候,豁然開悟!就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那個心開就是心開悟了;一開悟了,這個理統統明了了。從事一心到理一心,理一心就是法身大士了。

  【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正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也。】

  所以真正了解了,真正明白了,才知道這個方法比其他的方法好。好在哪裡?好在簡單、容易,沒有障礙,隨時隨地可以修,無論什麼境界都可以修,很容易把功夫保持到不間斷,這就是比其他法門來的方便的所在。何況這個法門能得到彌陀、釋迦、一切諸佛的護念,能得到菩薩、護法龍天的擁護,使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所有一切魔障都遠離我們,我們遇不到魔障。這個好處、這種利益,其他法門裡面都沒有。所以古人贊歎叫「勝異方便」,勝是殊勝,異是特別,非常殊勝、非常特別的一個方便法門,顯示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一句彌陀,人人能念,個個能行。】

  這是確實的、是事實。

  【名召萬德,妙感難思。】

  這個名號叫萬德洪名,一心稱念,感應不可思議。

  【從有念巧入無念,即凡心頓顯果德。】

  這是說它的效果,事一心是有念,到理一心是無念。無論功夫、境界如何,真正發心念佛,真正願生淨土,這個人雖然現在在世間是凡夫身,諸佛菩薩看他是聖人了。我們凡夫肉眼看不出來,諸佛菩薩知道他是聖人,為什麼?他不久就要圓證三不退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三不退是大聖人,不是普通的聖人。在一般大乘經裡面講,七地以上的大菩薩,這才到圓證三不退。如果嚴格的來講,那個圓字嚴格來說是等覺菩薩、是究竟圓滿,圓證三不退。這哪裡是普通人!

  【即凡心頓顯果德。】

  如來果地上殊勝的功德。

  【如疏鈔雲。】

  《疏鈔》是蓮池大師講。

  【齊諸聖於片言,越三只於一念。極圓極頓,至簡至易。】

  這個法門我們到哪裡去找?「齊」,是跟他平等。跟什麼人平等?諸聖。這個「諸聖」是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這些等覺菩薩,我們跟他們等齊。用什麼方法?一句佛號,「片言」;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就跟他們的地位相等。前面跟諸位報告的,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他們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們用這個方法修行,我們也用這個方法修行,我們的見解行持完全相同。

  「越三只」,三只是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凡夫修行,從證得初果這一天算起,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我們念佛的人不需要,念佛的人只一念,一念就超過了三大阿僧祇劫,這一念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所以這個法門說圓,圓到極處,究竟圓滿。前面跟同學們說過,《華嚴》、《法華》都不能跟它相比。頓是快速;這個法門,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成就。還有哪一個法門能比這個更快!

  七天成功是真的嗎?前年D.C.周廣大居士,還不能稱居士,他沒學過佛,他是臨終的時候,遇到了善知識,勸他念佛,龔振華居士勸他念佛,三天三夜。《彌陀經》上講七天,他念三天三夜,他臨終的時候,告訴在旁邊的大眾,他看到西方三聖從雲彩裡面下來,接引他往生。這是他自己說的,這是決定往生。不會臨死還打妄語騙人,沒有這個道理,決定往生。我們看,他念三天。

  今年年初,我在新加坡講經,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新加坡那邊有一位居士,是位男居士,年歲很大了,也是在重病的時候,遇到善友勸他念佛。他大概也是念了三天,見到佛來接引往生了,跟周廣大這個事情很相似,不可思議!現在新加坡跟東南亞一帶念佛的人多了,為什麼?親眼看到往生,親耳聽到往生,往生的不止一個。這三年來,已經有十幾位,這是我們曉得的;不曉得那就不知道了,曉得的已經有十幾位了。所以,東南亞念佛的風氣帶起來了。實在講,光靠我們講,嘴皮勸,人家還不大相信。真有這麼多人做出樣子給他們看,這不能不信。所以這是快速,沒有比這個更快的。簡單、容易,更不是其他法門能夠相比的,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了。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為本經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所以古德贊歎這個法門「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是指歸到淨土來。這個千經萬論是真的、是假的?如果我們深入研究,你就發現這個話是真的。因為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他們修行最後的歸宿、目標都是華藏世界,顯密、宗教都在華藏世界。所以《華嚴經》稱為根本法輪,一切法門都是《華嚴》的眷屬,《華嚴》的枝葉,最後都歸到根本。那麼華藏世界這些菩薩,他們到哪裡去?他們到最後都被普賢菩薩介紹統統念佛,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全歸了,統統歸到這個裡面了。

  所以,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搞明白了,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我們念佛人見到一定合掌,非常歡喜,絕對不會毀謗的,不會有意見的。為什麼?他到華藏世界,最後還念佛到西方淨土,我們到那裡還是要見面的,這是事實。他可能不清楚,我們很清楚。殊途同歸,只是方法、走的路不相同,最後目的地是相同的,統統到達這個處所。念佛是最直接的,其余的要拐彎抹角,要繞很多圈子才繞到。所以它快速。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明趣」。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在於往生極樂淨土,證三不退。故本經以圓生四土,迳登不退為趣。】

  我們修行這個法門,目的何在?目的是我們要圓生四土。圓是圓融,也是圓滿。我們自己曉得,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凡聖同居土;但是西方世界是平等的世界,一生一切生,生到凡聖同居土,四土等於同時都得到了。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同時他也生底下三土。我們生最下土,同時也生最上的三土。這叫圓生。這個事情很奇怪,其他經論裡頭沒這個說法,諸佛剎土也沒這個事情,唯獨西方世界奇妙,一生一切生。下面把四土往生給我們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先說「凡聖同居土」。

  【要解雲:此土凡聖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

  「此土」是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我們這個地球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要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比較,我們有四點比不上極樂世界。當然比不上極樂世界是太多太多了,這是略舉大段,很明顯的,兩個世界不一樣的地方,你就看出來了。至於十方其他諸佛剎土凡聖同居土,跟我們這裡情形,大致都相同,格外顯出極樂世界的殊勝。所不同的,第一個是:

  【暫同。】

  我們這個同居只是暫同。暫時同居,不是永久的同居,是暫時的同居。怎麼是暫時?

  【二乘證果便入滅。】

  小乘阿羅漢證果之後,就不住在這個世間了,灰身滅智,他就走了。換句話說,他跟我們同居是在沒有證果之前,他跟我們同居;證得阿羅漢果他就走了,他不會再住在這個地方。

  【大權菩薩機盡則不示現。】

  諸佛菩薩也跟我們同居,同居是什麼?是來教化眾生的,根機成熟的眾生他來度,這幾個人度盡了,他走了,這不是永遠同居。在我們中國歷代,許許多多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中國,住世的時間都不是很長。所以這個同居是暫同,教化的對象沒有了,他就走了。

  【彼土同居,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直至成佛。】

  這個情形大大的不相同。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跟我們在一起同住,一直到我們成佛,他還在那裡,他還沒走。這個同,是常常同,不是暫時同。第二個:

  【難遇。】

  雖然我們這個世間有菩薩、有阿羅漢住在這裡,如果你跟他沒有緣分,遇不到,很難。

  【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不易見聞親近。】

  我們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虛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從湖南拜到五台山,要走一年多。路上生病,沒有人照顧。苦不堪言的時候,來了一個人,也是一個出家人,穿的破破爛爛的,像討飯的樣子,送一點東西給他吃,照顧他。虛老和尚問他叫什麼名字?從哪裡來的?他說從五台山來的,他叫文吉。照顧兩天,病差不多快恢復,這個人不見了,走了。以後到五台山去打聽這個人,人家告訴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很不容易遇到,不是常常遇到。

  【彼土則皆如師友,朝夕同聚。】

  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不一樣了,諸佛菩薩天天見面,天天在一起聚會,這是我們不能相比的。第三個:

  【希少,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

  我們這個世間是有聖人住,不多。

  【彼土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彌陀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這一些大菩薩是諸上善人,上善人是指等覺菩薩;等覺以下的就不說了,太多太多了;就是等覺菩薩都說不盡,那個數量就太多太多了。第四個是:

  【所作不同。】

  我們這個地方的眾生:

  【此土眾生輪轉六道,升沉無定。】

  我們今天世間眾生,他做的是什麼?他所想的、他所做的,全是在制造六道輪回,所以輪回不斷,心裡頭起心動念都是造業。諸位要曉得,不但我們口造業,身造業,起心動念都是造業,意在造業;所造的業,將來必定有果報,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因緣遇會必定現果報,這是搞六道輪回,造這個業。西方極樂世界人,跟我們所做的就不一樣了。

  【彼土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西方世界的人,每一個人的目標相同,都是破無明煩惱,圓成佛道;所以他們的想法、看法、作法確確實實是止於至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

  【尤勝者。】

  尤其殊勝的。

  【不待斷惑。】

  這是對這個法門來說,這個法門尤其殊勝,是不須要斷惑,也就是煩惱不要斷。

  【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

  冥加是暗中加持你;佛對你的加持,你自己沒有感觸,這一種加持叫冥加。如果佛菩薩加持你,你自己能感觸到,這個加持叫顯加,明顯的加持。

  【決得往生淨土。其事甚易。】

  這個事情不難,容易。

  【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所無。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也。】

  這個總得要把它認識清楚,所有法門、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這些事情,這是西方世界特別處,西方世界特異殊勝,就在此地。第二:

  【方便有余土。念佛功深,離雜亂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橫生極樂方便有余土。】

  所以淨宗斷惑證真,不要去操心,不要去刻意做,就是一句佛號念下去,念到時間,所謂水到渠成,那個見思煩惱自自然然沒有了。這個方法妙!幾時見思煩惱念掉了,你往生淨土就升了一級了,升到方便有余土。還是不要去理會,一句佛號再老實念下去。念到一個時期,無明也沒有了,這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那就生實報莊嚴土。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方法實在簡單容易!

  最初提倡這個法門的就是大勢至菩薩。你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得多清楚,他們那一幫人就用這個方法。像經上所講的,大勢至菩薩與五十二同倫。同倫,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同志,志同道合,我們統統都采取一句彌陀念到底,就用這個方法。這五十二個是什麼?十信菩薩、十住菩薩、十回向菩薩、十行菩薩、十地菩薩、等覺、妙覺;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用一個方法,從來也不改變,也不需要用另外一個方法來幫助;不需要,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方法念到底。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面寫得很清楚,「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這個說的很有道理。這是最早提倡一句佛號專修,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改變,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的。再看第三「實報莊嚴土」。

  【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癡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

  這是前面所敘說的,這是事一心的樣子。

  【屬定門攝。】

  他有定。慧沒有開:

  【未有慧故】。

  從這個基礎再往上提升,怎麼個提升法?就是一直念下去。

  【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

  最重要是心地清淨,沒有妄念,就會自然開悟了。如果有妄想,妄想就是開悟的障礙。求悟,反而不能悟;求一心,決定得不到一心。為什麼?求一心,這個念頭是個妄念。妄念障礙著你,你怎麼會得一心不亂?所以決定不能求,這個功夫自自然然成就,自自然然到達。功夫純熟的時候,這就是理一心不亂,開悟了。「於自本性,忽然契合」,這就是禅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徹底覺悟就是事實真相完全明白了,完全見到了。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

  徹底覺悟,見性之後,那還念不念?還照念,跟我們念佛沒有兩樣。所以在外表上,你決定看不出來,可是境界上不一樣。我們今天念佛是有念,理一心的人念佛是空有兩邊都不住,他念是中道念。我們是有邊念,人家是中道念,有無兩邊都不住。

  【如疏鈔雲:】

  蓮池大師說的。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這一個事實,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說無念。

  【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他又不是不念,這就叫「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是很高的境界。我們初學的人決定做不到,我們還是從有念到無念入這個境界。前面說過了,無念無生普通人做不到,七地以下的菩薩都困難,這是八地以上的境界。一個念佛人,就用這一句佛號,一生當中可以達到這個境界。我們憑什麼?實在是憑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憑十方如來護念,這樣成功的。不是沒有道理,理很深。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

  這是理一心的境界。

  【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有慧,一定有定;有定,不一定有慧,這個諸位要知道。真正有慧的人,他有定;而這個定一般人不容易看的出來。為什麼?他這個定不是盤腿面壁,不是這個定。他這個定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跟大眾在一起,和光同塵,跟大眾生活完全一樣,融成一片。凡夫著相,他不著相;凡夫動心,他不動心,這就是定。「外不著相」,他能隨緣,能夠恆順眾生;「內不動心」,他沒有妨礙,他一絲毫妨礙都沒有。所以這是大定,不是普通的小定;普通的小定,做不到。所以,他可以真正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能做到。慧沒有開,不能這個作法,所以這是不能夠學的。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簡單的跟諸位提一提,密宗是要開了智慧的人才能學。為什麼?他完全跟一切眾生在形式上是融成一片的,但是內心清淨,一塵不染,他是高境界;普通人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學他必墮地獄,所以這個要知道。密宗嚴格的講來,什麼人才有資格學密?八地菩薩,前面講過八地菩薩到無念無生,他是密宗的正科生。正科生做不到,旁聽行不行?行。旁聽是什麼人?圓教初住以上,換句話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有資格旁聽,隨順學一點,不是專門學的;專門正科生要八地以上,不是開玩笑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我學佛,第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他是密宗的大德,他沒有傳密給我,大概看到我不是密的根器,也就是說不是圓初住以上的根器,所以不傳。但是密宗裡面的狀況,他跟我講的就很多,所以我對於密宗非常佩服、非常景仰。好像學校,它那是博士班,不是普通人可以進去的。我們這個小學、中學、大學都沒有念,一下就念博士班,那除非是一流的天才,要不是天才的話,這就害了自己,所以一定要知道。

  密在佛法裡面是最高的佛法,最殊勝的佛法,不是普通人能學的;要是普通人都教你去學的話,這個密法一定靠不住。換句話說,我在這裡開一個研究所,頒授博士學位,你們來。你說你小學沒有畢業。沒關系,來,來到我這裡,幾天我博士學位就給你了。這個學位是給你了,社會上的人承認不承認?恐怕靠不住。像我們台灣,台灣現在很多幼稚園,幼稚園大班畢業的時候都帶一個方帽子,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這也是很重要的常識。

  【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

  常寂光土,我們明天上午再給諸位介紹。

  無量壽經  (第十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10

  請掀開經本,第十八頁倒數第三行:

  【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要解雲: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四土到這個地方,可以說完全給我們講事實的真相。說真的,往往我們很難理解;說假的,我們很容易明白。原因在哪裡?是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可以說生生世世都在虛假裡面討生活,習慣成自然了;所以這個虛假,我們都把它當作真的,不知道它是虛假;今天突然給我們講真的,總覺得太生疏、距離太遠了,反而無法理解。難怪一般人常說現代人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從這個根本的事實裡面,我們能夠找到這一個積習的根源,這個事實是如此。

  真相必須要離念,這個念就是念頭。所以說「一念不生」;不生也不生,如果有一個「一念不生」,它還是有一念,那個一念還在;不生也不生,這個就是常寂光的境界了。真境裡面,身與土都不可說;不但不可說,也沒有辦法想像。這個想像是思惟,不可思議,不能夠想像。為什麼不能想像?因為它決定不落在八識的范圍之內。換句話說,我們生活都出不了八識,唯識家所講的: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換句話說,這個真的境界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也決定不落印象,這叫做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是事實的真相。真相在哪裡?就在我們面前,沒有離開我們一步。西方世界四土是圓融的,實在講,四土是從理上講,從事上講,從理事圓融上講,從理事不二上講;西方世界四土圓融,我們現前境界何嘗不是!問題出在哪裡?我們這個地方眾生,有分別,有執著,落印象。所以原來是圓融、融通的,現在變成不圓也不通了;彼此之間,都建立了許許多多的界限障礙。這些界限障礙從哪兒來?從分別執著來的。分別執著從哪兒來的?從落印象來的。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裡不相同的,生到那邊的人都不用心意識了;也就是說,他們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落印象。這一方面是他自己修持的功夫,念佛的功夫得力;另一方面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從外面協助他、幫助他,所以才入這個境界。

  常寂光土,在《華嚴經》裡面講四種法界,它是理法界;前面講的三種是事法界;理事不二。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實相之體,體就是理,是理法界。理上講,寂照這些名詞都加不上。名相是從分別執著裡面建立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哪有名、哪有相!

  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老子跟孔子同時代,那個時候佛教沒有到中國來。在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佛教正式傳到中國來是中國朝廷派使節迎請到中國來的,這是正式的,等於是國家禮請的,在漢明帝永平十年,就是公元六十七年。如果非正式的比這個更早,歷史上有記載的是公元元年,後漢的初期,已經有西域的佛教徒從絲路跟著商人一同來到中國。在歷史上有記載的是公元元年,也就是早了六十多年的樣子。還有一些野史裡面所記載的,這不是正史裡面所講,在春秋末年的時候,也就是在秦漢的時代,佛教就已經到了中國。這個說起來,差不多比正式傳來又要早了兩、三百年。但是我們一般學佛的人,還是以國家迎請正式到中國來這一年,以它為標准。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名是什麼?常名,沒有名。常道是什麼?常道,沒有道。無名亦無道,就是我們此地講常寂光的意思。後面說得好,說法身、說淨土,都是非常不得已勉強用的這個名詞。名詞萬萬不能執著,不可以去想像它。真的有個常寂光淨土,真的有個清淨法身,你要這麼想就錯了。如果你說沒有常寂光淨土,沒有清淨法身,也錯了。這個事情,一定要到自己心地清淨,清淨到相當一個純度,自自然然你就入了這個境界。然後聽諸佛菩薩講經說法,你會報以默契的微笑,你才能懂得他的意思,你才會點頭,真正能體會他所說的這個實相,就是事實的真相。

  「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寂照同時」。「寂」是定,一念不生。「照」是明了,宇宙之間萬事萬法樣樣通達明了,這是照。像水一樣,我們看到湖邊、河邊的水要是很平靜的時候,沒有波浪、沒有污染,水像一面鏡子,外面的風景照在裡面,清清楚楚。我們的心就像這樣的。心到清淨的時候,這些東西要不要學習?不要學!學來的東西有時候錯了,誤會了、看錯了、想錯了。照見,那就一點都不錯。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的這些東西,我們為什麼尊敬他?因為佛不是思惟、不是想像給我們講的,佛完全是照見的;《般若心經》裡面講照見。幾時我們也像諸佛一樣,能照見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才是佛教給我們真正的東西。這個能力,佛沒有辦法直接教給我們。佛教給我們方法,如何把自己清淨心照的這個作用現前?那先要修定。寂就是定,寂是最深的定,叫做寂。換句話說,什麼時候我們的心自自然然能夠照見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定叫寂定。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諸法實相。

  下面對「常寂光」三個字,有個簡單的解釋,這個解釋就容易懂了。「常」,是永遠不變,永恆的,永遠不變,這是法身。

  【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什麼叫法身?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有三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身,問題是這個三身作用你能不能夠現前。佛菩薩三身,他起作用,他享受的很自在。我們的三身不起作用,雖有三身不起作用,這叫迷失了。不是真正丟掉了,是迷失了。幾時不迷了,我們的三身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法」是一切萬法。我們今天一般人都以為什麼是身?這是我的身,執著這是我的身;這個身以外,就不是我的身了。這是凡夫他的執著,這個執著是錯誤的執著。事實真相是什麼?這是我的身,沒錯;這個身之外,所有一切的物質統統是我的身,所有一切非物質的也是我的身,那就正確,那就是法身。一切萬法,統統是自己的身,就是自己。

  這是我們迷失自性的人很難明白,佛不得已用夢境來作比喻。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境的時間短;夢醒之後,想一想佛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的真相,當我們作夢的時候,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經上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是什麼?心變現的。如果把它合在作夢上來講,夢外無心,心外無夢,很相似,很接近。如果在作夢的時候,我們要問,我的心在哪裡?我的心是什麼樣子?那個夢境就是心,心變成夢境、化成夢境了,夢境就是心;夢中境界就是心的當時現相,就是當時那個樣子。所有夢境全是自己心變現來的,整個夢境是自己。所以夢中那個自己,身體是自己,夢裡所有人物還是自己,夢中的山河大地虛空統統是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那個身就叫做法身。誰的法身?原來是自己的法身,不是別人的法身。夢中容易體會,容易明了。以夢中這個經驗,我們再體會現前這個世界,山河大地、宇宙人生全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哪一法不是自己!如果你真的承認了、真的明白了,你就不是凡夫了。

  那叫什麼?你是法身大士,你是證得法身的菩薩,那不是普通人。證得法身這個菩薩,他的思想行持跟我們一般凡夫完全不一樣。什麼地方不一樣?凡夫會打妄想,他沒有妄想;凡夫有分別執著,他沒有。他的心中,他的眼中,所有萬法是自己,不是別人;譬如你說幫助別人,他不是的,他是幫助自己。所以這個時候叫生起平等的慈悲,我們稱之為大慈大悲。這個大慈悲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對於諸佛菩薩、濁惡的眾生,一律平等看待,都是自己,他這個見解、觀念、思想變了,這就叫諸佛菩薩。所以這個身常住,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我們的法身。

  【寂是解脫德。】

  「解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由、自在。我們今天不自由,我們不自在,為什麼不自由、不自在?你有塵勞煩惱。塵勞是煩惱的代名詞,你有無量的煩惱。煩惱從哪裡生的?你的心不安,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定,從這兒生的。如果心定下來了、淨下來了,煩惱就沒有了,你就得自在,就得真正自由了。

  我們要想得真正的自由自在,唯有從禅定裡面才能得到。我們現在所修的是用一句「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來修最深、最究竟、最圓滿的禅定。所以佛在《大集經》裡面說,念這一句佛號是最極深妙禅。這個話不是一般人說的,是佛在經上說的。不是念佛人自己抬高自己的地位身價,不是的,佛在《大集經》上講的。所以我們要想煩惱永遠離開,永遠不起,修清淨心。

  所以一切法不是從外面求,外面求不到的,要從內心裡面求。為什麼?心生萬法。你不要在所生的法裡頭求,要從能生的心上求,才能夠解決問題,這是從根本上來求解決;外面那是枝葉,枝葉上不能解決問題。

  修行從根本修,不僅僅是禅家提倡,教下、淨土都是從根本修的。所以淨宗,我們修的目的就是修一心不亂,就修這個。「心淨則土淨」,這個淨土自然就成就了。心裡面生一念「求生淨土的心」,決定得生。你要問,為什麼這麼肯定?因為淨土不是心外的淨土,還是自心變現的淨土。自己變現的淨土,自己怎麼能不生?沒有這個道理!誰也不能夠障礙,誰也不能阻止,自己變現的,自己受用。所以修行,寂是樞紐是關鍵,我們要非常非常的重視它。

  【光是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智光」,實在就是寂、淨的作用。我們用水作比喻,水清淨,水平一點波浪沒有,這是寂;它能照見外面這個作用,就叫照,就叫光。可見得寂就生光,有光一定寂,這是離不開的。寂是體,照是用;照是體,寂是用,可以互為體用。因此也不必執著哪個是體,哪個是用,不必執著。

  【涅盤三德,如來秘藏。】

  「法身、般若、解脫」是《大涅盤經》裡面講的如來果地上的三德,也就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三類的德用。「如來秘藏」,「如來」是說成佛。「秘」,不是秘密,佛法裡面沒有秘密,秘是講深密。因為它太深了,理太深了,不是一般淺學的人能體會的。「藏」是含藏,藏著這個法身、般若、解脫;到成佛的時候,這個三德完全現前。

  【等覺大士,歷盡四十一品無明,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法身全顯。】

  從這個地方,我們很容易體會到蓋覆自性德能。我們今天自性的德能失掉了,什麼原因?無明蓋覆住了。什麼叫無明?無明就是不明了;換句話說,本來明了,現在不明了了,這就叫無明。我們對自己、對環境、對過去、對未來,原來是統統明了的,現在是完全不明了了;對環境不明了、對自己不明了、對過去對未來是更不明了。這個過去,不是說我們從生下來到今天的過去,是過去生、過去世、過去無始,本來是明了的,應當明了的,現在全不明了了,這叫做無明。破一品無明,換句話說,對於宇宙人生、過去未來就開朗明白了,恍然大悟,這個真相看到了。雖然看到,還沒有看圓滿,還沒有看究竟,因為無明沒有破完,剛剛破一分。佛在經上把無明說為四十一品,品是品類,四十一品類,才破一品而已。

  這一品雖然不多,但是作用不可思議,為什麼?真心顯露了。沒有破無明之前,這個真心完全被蓋覆,一絲毫都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妄想,意識心。現在人講意識,佛法也講意識,第六意識,我們成天起作用的是第六意識心,那不是真心。無明破了之後,真心就顯露了,這個地位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從這個起往後,這個無明慢慢一品一品的破。

  「歷盡」,歷是經歷。破到四十一品,最後還剩一品。剩這一品無明,諸佛菩薩有能力破;有能力破,他不破,這叫大慈悲,他要留著。為什麼?這一品無明叫生相無明。相是什麼?宇宙萬相。這一品要破掉了,宇宙萬相沒有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沒有。就好像什麼?好像我們作夢的時候,醒過來了;醒過來,整個夢境沒有了,那就是把無明破盡了。如果還留一品生相無明,就是在你夢中的時候,你覺悟了,我現在在作夢,作夢的時候我不醒,我不要醒過來,夢裡不是還有很多迷惑顛倒眾生,在那裡講經說法去度他們。佛家講「倒駕慈航」,真正的意思是這個。還有這麼多受苦迷惑顛倒的眾生沒有覺悟,你覺悟的時候,應當幫助他們。破了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就超越了,跟他們永遠離別了。

  這一品生相無明不破,跟他們永遠保持關系,有能力破而不破。好像在學校讀書,你的成績非常優異,你今年可以畢業了,但是考試故意搞個不及格。為什麼?不想畢業。不畢業,為什麼?幫助底下這些學弟們,幫助他們,這真叫大慈悲,這真叫捨己為人。菩薩對於眾生的恩德,從這個地方可以體會到。由此可知,他這一品生相無明不破,法身是不是全部顯露了?在他個人來講是全部顯露了。

  【圓證三德,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

  這個境界是等覺菩薩的境界。諸位要知道,我們凡夫要修行到等覺菩薩,絕對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我們讀讀大乘經論就知道,佛講三大阿僧祇劫是方便說。為什麼?再說多了,大家害怕,不敢學佛了。學佛,這麼長的時間,算了,還是不學吧!所以把時間縮短一點。縮短一點,佛有沒有打妄語?沒有打妄語,佛說的話還是真的。三大阿僧祇劫成的佛,是什麼佛?藏教佛。天台家講「藏、通、別、圓」四教。好比我們讀書,幾年能畢業?告訴你六年就畢業了。這個聽聽六年不算太長,可以。那佛有沒有說錯?沒有說錯,小學不是六年畢業了,沒有給你講大學;給你講大學,這二十多年,一聽,太長了,我不念了。所以,佛給你講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什麼?藏教佛。好比我們講幾年畢業?六年畢業是小學畢業。小學上面,還有中學,還有大學,那沒說。《華嚴經》上就說出來了,《華嚴經》說要什麼時候才能成的了佛?無量劫,就不是三個大阿僧祇劫了。無量劫,那是講真話。無量劫成佛什麼?成大乘佛,是圓教佛,那不是藏教的。這個難,太難了!

  但是諸位要記住,今天這個法門是真實的純真無妄,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了。你相信嗎?許許多多的菩薩都不相信。不要說我們凡夫聽了淨土法門懷疑,不能接受,菩薩都不能接受。菩薩相信的、接受的是三個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他們相信。你說現在這一生當中,短短幾年,甚至於幾個月,甚至於幾天就成佛了,他搖頭。這個話佛在一切經上沒說過的,不可能有這個事實。

  所以淨宗法門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等覺菩薩的境界,菩薩不相信是應該的。那菩薩都不相信,我們為什麼相信了?這個問題很難解答,我們也想不通,頂多說我看到那個人往生,那是真的,他臨走的時候又不生病,預知時至,走的時候告訴我們阿彌陀佛來接引他,我親眼看到的。但是對於相信理論的人,這親眼看到,道理在哪裡?是根據什麼道理?他還是會半信半疑,不能全信。

  到我們讀了這一部《無量壽經》才恍然大悟,我們憑什麼相信的?佛說過了,凡是接觸這個法門能夠深信不疑的人是過去世的善根;也就是說,我們接觸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不是這一生才開始,而是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以來,都接觸過這個法門,都修學這個法門。為什麼沒去?對於世間的牽掛沒放下,沒去的了。如果去了,今天就不會在此地。沒去的了。經上說的能深信不疑,依教修行的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善根多厚,太厚了!這是你自己有這個底子,你自己不知道有這樣深厚的基礎、這個善根,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你,使你一接觸就生歡喜心,是這樣的道理。

  由此可知,我們在修行證果上,比不上這些大菩薩,比不上阿羅漢;但是我們累劫的善根,可能比他更殊勝,他在善根上不如我們。譬如,一個人在社會上,有些人有聲望,有地位,知名度很高,被社會大眾崇敬,這是有名望的人,就像這些菩薩們、羅漢們,他們有成就,無論在學術上、在事業上有成就。但是還有一些人,默默的行善,他做的好事可能超過那些人,沒人知道,我們就屬於生生世世做善沒人知道的人。那些阿羅漢、菩薩是人家都知道的,他真有成就,真有表現的。我們生生世世在做,表現不出來,但是這個善根存在,這個善根不壞,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因緣成熟了。《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有善根,我們有福德,現在因緣遇到了。三個條件同時遇到,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有善根,有福德,這一生遇不到緣,還是不能成就。三個條件統統遇到了,沒有不成就的。再看底下這一條:

  【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壽命無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

  這一段非常重要。剛才說了,我們念佛人善根福德的深厚,超過許許多多的聲聞、緣覺、菩薩,真的他們不能為比,因此往生成佛,這一生成就絕對不是僥幸的。世間沒有僥幸的事情,佛法更不可能有僥幸的成就,必定有因緣;而這個因緣太深了,不是普通人能看的見。生到西方世界,即使是像《華嚴》上所說的,成佛要無量大劫;你到西方世界壽命是無量壽,壽命長,無量大劫也不在乎,有的是時間,還是一生成就,不要到第二生。我們這個世間壽命短促,生生世世接著修,困難!人家壽命長。

  你要問,到底西方世界有什麼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壽命長,有足夠的時間修學,不怕了。我們這個地方時間太少了,你真正想讀書,真正想做學問,真正想修行,就是這一部《大藏經》,這個一生都念不完,那要再加上世間這些學說,絕對不是幾十年時間能夠讀的盡的、能夠理解的。所以在這個世間修行最大的障礙是壽命短促,西方世界這個地方環境好,壽命長。

  最特殊的是生凡聖同居土。我們去決定是帶業往生的,生凡聖同居土。但是西方世界四土是圓融的,是融合在一起的,裡面沒有障礙,所以一生一切生。阿羅漢住方便有余土,法身大士們住實報土,阿彌陀佛住常寂光土,統統在一起,在一個講堂,在一個房子裡面,這是十方世界找不到這樣殊勝的狀況,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到這個地方去的原因在此地。

  【極樂勝於十方者。】

  十方一切諸佛的淨土,阿彌陀佛淨土比他們殊勝的在哪裡?

  【首在帶業凡夫,一生彼國,便不退轉。】

  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有四土,但是在那個地方修學的大眾統統都有退轉;有退轉就難了。佛給我們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進步少,退的多,所以才要這麼長的時間。西方世界不退轉,真正不退轉,即使從凡夫證到圓教佛果的地位,也不須要三個阿僧祇劫,不需要。所以在時間,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浪費在退轉上,這個太可怕了。西方世界不會退轉,第一個你的壽命長,第二個環境好。我們在這裡修行容易退轉,原因在哪裡?我們的環境不好,會遇到一些知見不相同的人,常常給你說,常常勸導你,有的時候就被人家誤導了,自己沒有正知正見,沒有堅定的信心,這都是退轉的因素。西方世界,老師是阿彌陀佛,同學是諸大菩薩,天天跟這些人在一起,想退都退不了。我們自己稍微有一點點偏差,立刻這一些同參道友就會替我們糾正過來了,好處在這個地方。

  【不退有三。】

  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不退有三大類。第一個是:

  【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夫。】

  佛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或者講成佛要無量劫,是從這裡算起的。換句話說,我們學佛,根據《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我們在座的同修,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那麼我們修了多少個阿僧祇劫?過去修了無量劫。修了無量劫,現在為什麼還變成這個樣子?生生世世都修,從來沒有一次證得位不退,道理在此地。

  位不退是什麼地位?小乘的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大乘菩薩,圓教裡頭一共是五十一個階級,好像讀書一樣五十一個年級,你只要入了一年級就行了,這個才給你算三個阿僧祇劫,算無量劫。如果天天讀書,沒上學,沒有學籍,不算的。我們修了無量劫以來,從來沒有拿到一年級;換句話說,不算。雖然沒有學籍,但是書總是念了,所以這個善根在,福德在,這個沒有丟掉。今天就是憑累劫的善根福德,遇到這個緣,一生成就,是這麼個道理。不容易!

  善根福德不夠的人,縱然遇到這個緣了,他不相信,掉頭就去了,他不能接受。我們一般人不曉得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他不肯接受。你明白這個事實,他的善根福德不夠。等到入了經文的時候,我們還會深入詳細來說明這一個事實。明了之後,對自己真是慶幸,不要辜負過去生生世世的善根福德,這一生決定成就。第二個是:

  【行不退。】

  行是大乘,就是絕對不會再退到小乘位子上去。

  【斷見思,伏塵沙,恆度生,不墮二乘。】

  二乘是聲聞、緣覺、阿羅漢、辟支佛。不會退到他們的地位,這叫行不退。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伏住了,不起作用了,這是菩薩。第三個是:

  【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念念流入如來覺海。】

  念不退是法身大士,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可以說,這是諸佛,分證佛,可以在十方世界隨類化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有能力示現佛的身分教化眾生,所以這叫分證佛。

  【此土修證三種不退。位不退。】

  這是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的,哪些人是證「位不退」的?

  【藏初果。】

  藏教的初果。這是用天台判教,「藏通別圓」。藏教是小乘。藏是什麼?三藏,「經律論」三藏,完全依照「經律論」三藏修學的,這叫藏教。可是這個藏是小乘的三藏,不是大乘的。在《大藏經》裡,有大乘三藏,有小乘三藏。像《四阿含經》,這一部分是屬於小乘三藏。現在在中國南洋,像泰國、錫蘭他們所依據的是小乘三藏,這是屬於藏教。證得初果,位就不退了,從這裡算起,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如果得不到這個地位,那就不算了;換句話說,這一生還是空過,要得到這一個位次才行。換句話說,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以來的修行,從來沒有拿到這個果位,道理在此地。

  【通見地。】

  見是見道,就是見道位,通教見地。

  【別初住。】

  別教初住。別教是純粹大乘。這個通教是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它在大小乘當中叫通教。別教的別是有區別,跟小乘完全不同,純粹大乘。別教是初住菩薩。

  【圓初信。】

  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圓是圓融,這是在四教裡面最殊勝的,初信位的菩薩。這都是證得位不退了。

  【行不退。通菩薩。】

  通教是菩薩。你看藏教就沒有了,純粹是大乘,小乘沒有了,這是通教菩薩。

  【別十向。】

  別教的十向,就是十回向的菩薩。

  【圓十信。】

  圓教十信,十信位的菩薩,這是行不退。

  【念不退。別初地,圓初住。】

  通教沒有了,通教的佛也到不了這個地位。別教初地,圓教初住。這是佛在說我們娑婆世界修學佛法,他證果的狀況。

  【要解雲: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皆得三不退。】

  一切諸佛都說,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這一條就是最為難信之法。五逆十惡,這個造的罪業極重,沒有比這個更重了;這樣重的罪,臨終要是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他立刻相信接受,一念十念也能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即使是下下品,他也是圓證三不退。這個的確讓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想不通,這麼一個惡人,念幾句佛號,得這樣殊勝的果報。不但不信,而且不服。這個裡面的理太深了,不是那些菩薩們能見得到的。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他們對這個道理搞清楚了沒有?如果真的是等覺菩薩,說老實話,沒搞清楚。那文殊、普賢為什麼搞清楚了?文殊、普賢早就成了佛,他是倒駕慈航,是從佛的地位上退下來作菩薩;觀音、勢至統統早都成佛道了。所以他們對於這個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懷疑都沒有,古佛再來,示現菩薩身分,幫助菩薩來認識這個法門,理解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是這麼回事情。所以五逆十惡的人,生到西方世界都圓證三不退。

  我們知道,我們自己這一生造的罪業很重,但是還沒有造五逆十惡,還沒有這麼重。他都能生,都能證三不退,那我們就放心了,我比他還強一點,比別人比不上,比這些人強一點,這個信心就生起來了。他所能得到的,想一想,我們也一定可以得到。底下講,極樂世界為什麼不退?

  【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

  這是祖師給我們敘述出來的,這裡面引用蕅益大師的話很多。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不知道。印光大師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這個事情許許多多人都知道,記載在《永思錄》裡面,這個不是假的,是真的。印光大師對於《彌陀經要解》的贊歎,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替《彌陀經》作一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贊歎,實在講,把它贊歎到極處,再沒有辦法往上提升了。由此可知,如果這個話出在大勢至菩薩口中,那麼蕅益大師要不是觀音再來,必定就是阿彌陀佛再來。我們對於印光大師的話,要能深信,能接受,那就肯定《要解》上所講的就是佛所說的。這裡面給我們說的不退之緣有五個,第一個:

  【彌陀大悲願力攝持。】

  就是我們常講,阿彌陀佛願力威神加持我們,所以你不會退轉。第二個:

  【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

  西方世界人人都沐浴在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光明注照之下,佛光有滅罪之功,佛光有破除無明之德用,這個不會退轉。第三個:

  【六塵水鳥悉演妙法,增其正念。】

  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你所聽到的統統是說法的音聲,而且隨心所欲。我想聽《華嚴經》,聽到就是講《華嚴》;我想聽《法華》,聽到就是《法華》;我不想聽,就沒有聲音,就寂靜,隨心所欲。無量無邊的法門,隨你選擇。鳥也會說法,樹也會說法,水也會說法,水流的有聲音也會說法,沒有一樣不說法。這個世界到哪裡去找?所以是最理想的修學環境。第四個:

  【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

  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同一類的人,都是菩薩。所以你生到西方世界,你也是菩薩。你現在沒有到西方世界去,你現在還在這個世間,真正堅定了信心,我這一生死心塌地念這一句名號,我決定要到西方世界去,你現在就是菩薩。別人看不出來,諸佛看出來了,諸菩薩看出來了,龍天護法鬼神也看出來了,你是真正的菩薩。受了菩薩戒,未必是菩薩。真正發願求生淨土,他是真正的菩薩,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什麼菩薩?菩薩的類別很多,是菩薩種類裡面最殊勝的普賢菩薩。西方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從最下面的初信位的菩薩到等覺菩薩;西方世界的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統統是普賢菩薩。我們經文一翻開,第二章「德遵普賢」,所以他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華嚴經》上說,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西方世界統統修普賢行。第五個:

  【壽命永劫與佛齊等。】

  這是他不退的原因,沒有隔陰之迷,他的壽命長。阿彌陀佛無量壽,生到那裡,人人都無量壽。有這麼多的原因,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退轉!

  【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行人不須斷惑消業。】

  斷惑是斷煩惱,消業障。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人,不要消業障,也不要斷煩惱,只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下去。給諸位說,這一句佛號自自然然把你的業障消了,把你的煩惱斷了;不消也消了,不斷也斷了,妙不可言!

  【只要信願持名。】

  要真的相信,你要真的發願,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下」是指每天實在沒有時間,早晚修十念法,這個用的時間不多,一天都不間斷,就符合經上講的標准。

  【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處,不可思議。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為千經萬論所同贊者也。】

  這一個事實,確確實實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面沒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如果單講莊嚴美好,有許許多多的諸佛世界比西方世界更殊勝的很多,佛在經上也講得很詳細。但是像這樣的因緣,一切諸佛世界裡頭沒有。

  譬如,我們在這個世間學校,有些學校建築的富麗堂皇,校捨非常寬大,比我們這個學校好的太多了。但是這個學校成就學生,它入學的條件很寬,只要你願意來上學就行了。別的學校要考多少分數才能進去,很難入校門。這個太容易,容易進來;將來畢業成就,比其他學校還殊勝,但是校捨建設不如別人,西方極樂世界就彷佛是這個樣子。講到莊嚴殊勝,有許多諸佛剎土比它殊勝;但是講到成就眾生的殊勝,那一切諸佛的剎土都比不上阿彌陀佛的,他教學方法有特別善巧的一面,這個我們要知道。將來看到佛在經上贊歎其他諸佛剎土比阿彌陀佛淨土殊勝多少倍、多少倍,一聽,原來極樂世界還不是最好的,你就又動了信心,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何況極樂世界成就之後,「一生一切生」,生到西方淨土,等於生到一切諸佛的剎土;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好的佛剎,你想去就去。你去到那邊,那邊的佛看到你來,很歡迎你。為什麼歡迎?因為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都尊敬,阿彌陀佛的學生來了,當然特別招待,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一生一切生。不當阿彌陀佛的學生,到人家剎土裡面要排斥你,不讓你進去。這是沾了阿彌陀佛的光,這個要知道。所以這個機會因緣決定不能錯過;錯過,那就大錯特錯了!

  【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證位不退,亦即圓證三不退。】

  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對西方淨土生起強烈的信心,強烈的願心。憑什麼生的?就憑這兩句。因為這個事實,在任何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都得不到,只有在西方世界得到了。我們到達西方,當然只證位不退;位不退,前面說過是藏教初果,就以圓教來說是初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十信,當中有八個位次,這個八個位次好難修。圓教的初信等於小乘的初果(須陀洹果),小乘四果阿羅漢等於圓教七信位的菩薩;七信上面,八信、九信、十信,還有三個位次。佛在經上常說,小乘須陀洹要修到阿羅漢,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你說需要多少時間?多麼困難證得個阿羅漢。阿羅漢比十信菩薩那個位子差遠了,阿羅漢只等於第七信,上面八、九、十,比他還要高三級,你就知道非常非常困難、非常非常的不容易才證到行不退。念不退要到初住,十信位再要提升一級才入到圓教初住,才能得到個念不退。

  西方世界只要你一到那個地方,三種不退同時得到,這個省事,節省時間。不僅僅如此,而且是圓證三不退。圓教初住菩薩證三不退是初證、是分證,不是圓滿的證。什麼人圓證?嚴格的說,只有等覺菩薩,他才是圓證,他真正圓滿了,圓證三不退。如果把它這個標准放寬一點,什麼人圓證三不退?八地菩薩;八地到等覺,相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等覺,相差三個位次,這是把它的標准降低。我們就算最低的標准,換句話說,也等於八地菩薩,所以一般菩薩不相信這個法門是正常的、是應當的。哪有一個凡夫,一身罪業,念幾句佛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八地菩薩,誰相信?沒人能相信。

  可是佛說的決定是事實。我們如果對於這個事情真正相信,不懷疑,肯定它,哪有不下定決心求生淨土的!你會在這個世間全心全力就干這一樁事情,其他的都是小事,都是我不需要做的,不值得做的。一生一世專干這個事情,決定往生,我們才不辜負自己,才不辜負過去累劫所修的善根福德,今天因緣俱會,決定成功。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為本經之趣。】

  念念利益自己,成就自己,幫助別人,把這個殊勝的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希望大家都能夠認識,都能夠明白,跟我們同樣的成就,同樣的殊勝利益。

  「心心流入覺海」,這一句是講自利。覺海是圓教佛果。就是「信願行」,一句佛號自自然然,方向正確,目標正確,得到最圓滿、最究竟的佛果,成的是圓教佛;不是「藏、通、別」佛,是圓教佛。這是為本經之趣,本經的趣向、本經的目標就在此地,這是圓教佛。

 

上一篇:淨空法師:無量壽經(1992年1-5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無量壽經(1992年11-15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