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我們喜歡洗身體,也要喜歡洗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六章 反省

  我們喜歡洗身體,為什麼就不喜歡洗心呢?

  所以要忏悔,要洗心。

  28 美只在表面意義並不大

   現代人的生活重要組成原素之一就是“面子工程”。注重外的裝扮、整潔是一種人與人交往的禮儀,也是對於他人的尊重。愛美之心人人有。整齊得體的穿戴,干淨的儀容儀表不但會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當事人照鏡子時也會綻放出自戀且少許自信的笑容,這本是個好事情。

  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經濟的增長其中一點的表現也會在“形象工程”中落實。城市中的高樓林立,市容市貌的綠化管理,車水馬龍穿梭在整齊的街道,過往行人的熙熙攘攘等等,這些也都會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發展的硬指標。在評判的標准中大家也會關注那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築是否壯觀有特色,馬路上行駛的好車數量是否可觀,行人們穿戴的是不是名牌服飾等等。外表永遠可以制造很多的話題,同時也可以帶動很多產業鏈的發展。

  我們都在忙於外表的建設,如此越來越繁華的世間也更像個“花花世界”,因為物質是更多樣化了,經濟也飛速增長了,可人們的內心卻越來越空蕩了。對於外表過度的追求,也說明現在人由於內心的不踏實和缺少安全感,而把這種寄托都建立在了心外。在現在的生活環境中,大多數人只注重身體硬件的保養,很少去關注或意識到身體軟件的重要性。何為軟件呢?就是我們的心靈。如果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同時注重內、外兼修的保養,當然會很好。有個普遍現象是,現在經濟增長了,物質不匮乏了,而生活不幸福的人卻越來越多。這就說明單單美在外表,意義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大。如果我們能夠做好心靈的保養,這才會對我們的人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在人們在物質上的擁有並不匮乏,可以說是相當的富足,但還是覺得內心很苦。這其中的原委在於我們沒有學會從解決內心的欲望著手。只追求物質不斷累積,這樣只能讓內心的欲望無止境地增長。在紅塵中對於外境的感觸使得內心像亂馬一般奔跑不息,如果我們想要讓心不被外在所束縛,那麼還是需要我們能靜下來,觀望一下內心、認識一下內心,提高內心的免疫力。

  29 對心靈反省

  現在的人想要讓外表美很容易,可以靠裝扮或是高科技的手段等等,但是現在人卻很難做到對心靈的反省。外面的人看我們的心是看不透的,所以很少有人指責我們的心,大多都是評價我們的外表。所以我們也很容易活在外人評判的框框裡,而內心卻是空空的。等我們隨著時間的流逝感覺到外在的不可靠時,才恍然醒悟,感覺心靈的充實是多麼的重要,才開始回歸到對心靈的呵護。不管我們何時意識到內心成長的重要性,首先都需要對心靈進行反省,這也必須依靠自覺自願才能做好。

  對自我行為習慣的關照幾乎是一個禁區。一般情況下,只要人家說到我們的缺點,即使明明知道自己有過失,大多時候我們還是習慣馬上把它包裹起來,把自己保護起來,申辯說這不是我的缺點。

  佛教最大的優點是,它最先叫我們反省的不是身體和言語,而是主張先反省自己的心靈,因為心是始作俑者。

  如果你想有進步,必須得先學會反省。

  我們言語有問題,人家挑剔了,我們就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我自己沒有講清楚。”這種內心活動就是一種反省,然後才是想辦法去糾正。走路的規矩、穿著打扮等等行為都應該加以反省。所以,先要學會讓心知道並接受別人的觀點“這是對的”,然後再往外發展。思考並糾正,接著行動。這種由內往外散播出來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深層忏悔和反省。

  我們經常開玩笑,形容一些人做表面文章是“美國大兵想裝英國紳士”,怎麼裝也裝不像。貴族家庭出身的人,他的紳士氣息是與生俱來的,生來就帶著紳士基因,也就是佛教講的,他是帶著業力來到這個家的。再者,他外在的做事方式是祖輩很多代人形成的模式,他從小受此熏陶,所以漸漸形成了獨有的紳士風度。即使某一天貧困潦倒,沒落成貧苦人家,從他身上發出來的貴族氣息還是在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從小經歷,只在外表、穿著、語言上改變,假裝紳士是裝不像的。所以我們反省自己,一定要從內到外,全面進行。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心靈開始改變。由心去轉變我們的言語,由心去轉變我們的行為,才是從根本上的反省。

  我們的內心原本都是良善的,卻被貪、嗔、癡、慢、疑、嫉妒和傲慢等煩惱如灰塵般地障蔽著。佛陀曾說過:“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苦難的世界,讓每個人痛苦不堪的根源在於我們放不下心中的貪、嗔、癡、慢、疑。”

  每個人都渴望在這個繁雜的紅塵中讓這顆狂奔的心能停歇一下,因為它備受折磨而疲憊不堪,心裡那種始終感到迷惑和不安的覺受希求能找到依靠。如此,我們就要學會從認識這顆心,改變這顆心,反省自己的心、體悟自己的心,觀照每個起心動念開始。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不要總是在世間法中本末倒置的患得患失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依靠什麼善行,才能徹底消除輪回中的惡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