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瞋癡慢疑,這在煩惱裡面講,是屬於五種根本煩惱,諸位在此地記住,我們一條一條跟大家介紹。
貪心都是發生在順境,就是我們心裡面歡喜,這個心裡一歡喜就希望要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肯捨給別人,不肯布施給別人,這叫吝啬,也是屬於貪煩惱。自己得到的捨不得,自己沒有得到的,拚命去追求,貪心。這是說不能看破,於一切順境裡頭起貪心。
瞋心是在逆境裡面,就是逆境逆緣裡頭不能夠忍受,起怨天尤人,瞋恚之心,所謂說不平之心。不曉得順逆境界,每個人依報、正報都有因緣,他享福,過去生中一定種享福之因;我受罪,我在過去生中一定造作惡業的因緣,這一生才得這種果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會怨天尤人。世法如是,佛法也不例外,我學佛深深得到章嘉大師教誨的利益。就是諸佛菩薩發願弘法利生,諸佛菩薩自己功德圓滿,福德也圓滿,那還有什麼問題?可是諸位要曉得,你自己智慧福德圓滿了,眾生沒有福,諸佛菩薩還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可見得度化眾生,要度機緣成熟的眾生;換句話說,眾生得度因緣成熟,佛菩薩才出現在世間。眾生得度因緣沒有成熟,佛菩薩就不可能出現於世間。這與《楞嚴》裡面所講的,感應道交的道理一樣,隨心應量,循業發現。
第三癡心,癡是愚癡,對於邪正、真妄、善惡、是非、利害,沒有能力辨別,這叫愚癡。以學佛的來說,哪是真正的佛法,哪是假佛法,哪是純佛法,哪個裡頭有摻雜不純的佛法,不能夠辨別清楚,也是愚癡。佛在楞嚴會上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有沒有能力辨別邪正?不能辨別邪正,你就不能斷煩惱障,沒有辦法超越煩惱濁。
第四是「慢心」,慢就是貢高我慢,於一切眾生興起了驕傲,不能夠謙虛。世間人總以為好像驕傲是樁好事情,自己有了一點長處、特長,所謂是值得驕傲。可見得驕傲、傲慢,世間人是不願意把它除掉,他不曉得這是根本煩惱。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大小乘首先要破除傲慢,《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教我們所修學的「禮敬諸佛」。諸位想想這條容不容易做得到?一般學佛人這容易做到,我凡是見到佛都禮拜,那你是錯解了經意。你要曉得諸佛是誰,你要把境界搞清楚,《華嚴經》、《圓覺經》上,佛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對於一切眾生有沒有恭敬?你對於泥塑木雕佛菩薩的偶像,你給它磕頭、頂禮、膜拜,你看到一切活生生的人在那個地方,你不去恭敬他,你那個禮敬諸佛,你怎麼能做得到?不但有情的眾生是諸佛,無情的眾生也不例外,《華嚴》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禮敬諸佛不容易做到!
無情說的是什麼?植物、礦物、桌椅、板凳都是諸佛,你禮敬嗎?關於這點,我們將來要給諸位講解《普賢行願品》,我們會在《行願品》當中細細的來跟諸位探討,如何來修學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乃是成佛之道,凡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不能不注意。所以十大願王頭一個就是破除驕慢之心,你看《華嚴》裡面善財童子,就是一個榜樣。做學生的人只有他一個,除自己以外都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老師。除我自己以外,每個眾生都是我的老師,都是諸佛,都是菩薩,你這個恭敬心才生起來,謙敬之心生起來,貢高我慢的煩惱才能夠斷得盡。如果善財有兩個同伴一起去參訪,那就壞了,為什麼?同伴你跟我差不多,你是我同學,我對你還要什麼尊敬的?那不行。所以菩薩道上修行只許一個人,這一個人就是自己,除自己之外全都是諸佛。我們禮敬諸佛是這個意思,「贊歎如來」也是這個意思,「廣修供養」還是這個意思,你想這個境界多麼廣大!所以才能夠把根本煩惱連根拔除。
第五是「疑心」,此地之疑就是對於聖教,對於佛菩薩的教誡,佛菩薩的經典起懷疑。懷疑他所講的理論,懷疑他所講的方法,懷疑他所講種種境界,對於世間聖人所說的你也懷疑。世出世間聖賢所講的,你有了疑心,你就不能夠決斷,沒有辦法下定決心,沒有法子立自己的主意,這一切善法就無從修習,這叫煩惱混濁了我們的自性。
佛說阿彌陀經 (第二十一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