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蓮池大師:《三難淨土》略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2019年第1期 文/淨滿

  在釋尊一代時教中,淨土法門因全體建立在佛的果地境界上,遠非凡夫心量所能測度,故而極為難信。針對眾生的種種懷疑,歷代祖師大德有諸多精妙的開示,如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慈雲大師的《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還有天如禅師的《淨土或問》等。到了明朝後期,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又作《三難淨土》(收錄於《竹窗三筆》)一文,針對當時有關淨業修行的三個典型問題進行了精辟的回答,對當今的淨業行人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故慚愧弟子不揣鄙陋,試引據佛言祖語略作解讀,願能祖述大師誨谕之一二,與諸蓮友拔除疑根,增上道業,同生淨土。

  第一難:娑婆未變淨土難

  一人問:“釋迦如來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變此娑婆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之處,便成七寶莊嚴之極樂國,乃必令眾生馳驅於十萬億佛土之迢迢也?”

  釋迦牟尼佛有不可思議的神力,如《維摩诘所說經》雲:“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既然佛有如此神力,為何不將穢惡劇苦的娑婆世界變成七寶莊嚴的極樂淨土呢?何苦還讓眾生自己修行,經歷十萬億佛土之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蓮池大師回答說:

  噫!佛不能度無緣,子知之乎?淨緣感淨土,眾生心不淨,雖有淨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變地獄為天堂。而彼十惡眾生,如來垂金色臂牽之,彼終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剎那金色世界,佛攝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蓮池大師感歎說,佛不能度無緣的眾生,先生知道嗎?有淨土之緣方能感得淨土之報,眾生的心不淨,雖然有淨土,又怎麼能往生呢?比如,勤修十善得生天,即轉地獄境界為天堂境界;而廣造十惡不肯回頭的眾生,縱然佛來接引,也不可能往生淨土。所以,佛以足指按地剎那成金色世界,是佛現神力令眾生得見,眾生所居住的仍是娑婆穢土。

  蓮池大師所說的“佛不能度無緣”,蘊涵著諸佛救度眾生的無窮奧妙。《法華經》雲:“佛種從緣起。”善導大師說:“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觀經四帖疏》)城東老母與佛同生而不見佛,印祖以銅錢誘之念佛而乞兒不念,皆因與佛無緣。眾生一念心性全體具足十法界,眾生以不同的業力感應相應的法界,一個法界顯現,另外九個法界便隱沒下去。《維摩诘所說經》中,佛以足指按地顯現淨國莊嚴以後,告捨利弗曰:“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故知,眾生造無量罪業,自然感得娑婆世界的穢惡劇苦。既無淨緣,佛法界自然隱沒不彰。欲轉娑婆穢土為極樂淨土,還須眾生之心轉穢為淨。古諺有雲:“各人吃飯各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佛可以教眾生以解脫之道,卻不能代替眾生修行。昔日釋迦族被滅,釋迦如來雖具無量德能,也無可奈何,非是佛不慈悲,皆是眾生自身業力使然。因此,眾生欲生淨土,直須回心轉意,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便是殊勝的淨緣。《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我等當谛信佛語,一心歸命,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第二難:念佛滅罪事理難

  又一人問:“經言,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斯言論事乎?論理乎?”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雲:“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念佛具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利益,是論事呢?還是論理呢?

  蓮池大師回答說:

  噫!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雲,禮佛一拜,從其足跟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今正不必論其事之與理,但於“至心”二字上著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滅。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

  蓮池大師引用佛經語,說明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法華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業報差別經》雲,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現在不談其事與理,關鍵在於“至心”二字,只怕心不至誠,不怕罪不消滅。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皆是如此,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

  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亦不可思議。釋尊教眾生至心念佛,何為“至心”?地藏菩薩說:“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何等為三?一者一心,所謂系想不亂,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占察善惡業報經》)念佛的心越至誠,滅罪的力量就越大。關於這一點,妙葉大師說:“故雲稱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非謂如今念佛人,今日三,明朝四,且猶且豫。或見目前些兒聲色境界,便被牽拽將去,全無把捉,與不曾念者一般。……若勵聲竭志勇猛念者,既滅爾所劫罪。由勇疾力,余劫之罪,不為障礙。……故知佛力廣大,遍覆一切時處。能攝我小善,入佛大願,使同一味。拔諸眾生置安樂地,使一切劫罪皆得消滅,何止滅八十億劫之罪耶?”(《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故知,佛號具無量功德,若能制心一處,以萬牛莫挽之力至心稱念,正如壯士突圍,所向披靡,無罪不消。

  第三難:善者受虧惡者得利難

  又一人問:“有人一生精勤念佛,臨終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積惡,臨終發心念佛,遂得往生。則善者何為反受虧,而惡者何為反得利也?”

  問難者提出兩種情況:一、有的人一生精勤念佛,但是到了臨終時一念退轉,從而喪失了往生大利;二、有的人一生造惡不斷,到了臨終時才開始發心念佛,從而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為什麼平時為善者臨終時反而吃虧,而造惡者反而獲利呢?

  蓮池大師回答說:

  噫!積惡而臨終正念者,千萬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臨終痛苦逼迫,昏迷瞀亂,何由而能發起正念乎?善人臨終退悔,亦千萬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謂精勤者。精則心無雜亂,勤則心無間歇,何由而生退悔乎?是則為惡者急宜修省,毋妄想臨終有此僥幸;真心求淨土者但益自精勤,勿憂臨終之退悔也。

  蓮池大師首先對這兩種情況的原因進行了開示。

  首先,有人平生造惡甚多而到臨終能保持正念,這種情況千萬人中一人而已。如果不是宿世有善根,到了臨終諸苦交煎、迷亂昏昧之時,怎麼能提起正念呢?其次,有人一生精勤念佛,到了臨終時忽然退悔,這種情況同樣是千萬人中一人而已。縱然有之,那麼此人念佛定然也是泛泛悠悠,絕非精勤。因為精專就不會雜亂,勤奮就不會間斷,怎麼還會退悔呢?

  大多數人在臨終時都要經歷四大分離之苦,其痛苦猶如生龜脫殼,痛苦、恐懼、絕望、悔恨等各種情緒交織,神識顛倒而不能作主,只能由業力牽引而繼續輪回。那麼,一生造業甚多,臨終時卻能夠提起正念聞法念佛的人,宿世必定有深厚的善根,正如《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雲:“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是故汝等聞斯義。”比如唐朝張鐘馗一生殺雞,張善和一生殺牛,臨終時地獄相現前,忽蒙善知識開示,遂以真信切願至心念佛,瞬間即轉地獄境界為極樂境界,永脫生死輪回之苦。這既顯示出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不可思議,同時也說明,沒有一個眾生的往生是偶然的。《大般涅槃經》雲:“若有眾生,於熙連河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乃能於是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誹謗。”張鐘馗與張善和臨終時能夠感得善知識現前,且對善知識的開示能夠聞即信受,足證他們宿世善根成熟,非一般凡夫眾生可比。

  《楞嚴經》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有人一生念佛而臨終退悔,只因此人平時念佛泛泛悠悠。蓮池大師說:“悠悠之徒一生念佛,所謂雖不懈怠,亦不精進,未能一心,故不得生。”(《佛說阿彌陀經疏鈔》)若人念佛卻又枉失往生大利,大多是由於這個原因,大眾當深思之。

  蓮池大師又針對眾生的病症開出了藥方。

  首先,造惡之人應立即改悔,斷惡修善,持戒念佛,切不可心存僥幸,寄希望於臨終時。其次,真心求生淨土的人,要勇猛精進,不須擔憂臨終退悔。

  心存僥幸,必受其害。眾生煩惱熾盛,無量劫來所造惡業堆積如山,而所修善業無幾。《地藏菩薩本願經》雲:“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譬如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時生死攸關,凶險至極。張鐘馗與張善和臨終時的因緣極為罕見,並非人人能遇。懷感大師在《釋淨土群疑論》中列出眾生臨終難以念佛的十種情況:一者,善友邂逅,未必相逢。二者,眾苦纏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風不語,不得稱名。四者,狂亂失心,豈能注想。五者,忽逢水火,不暇至誠。六者,辄遇豺狼,以斯夭命。七者,逢值惡友,壞爾信心。八者,飲酒過差,惛眠致殒。九者,軍陣斗戰,奄爾命終。十者,迥墜高巖,難修正行。天如禅師說:“如此等十種之事,皆是尋常耳聞眼見。不論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業所招,現業所感。忽爾現前,不容回避。爾又不是神通聖人,有宿命通,能知臨終有業無業。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臨終好死惡死。如上十種惡緣,忽然遭著一種,便休了也!便做手腳不得了也!便有知識活佛圍繞,救爾不得了也!便須隨業受報,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受罪,到那時要聞佛名,不聞了也!”(《淨土或問》)禅師之語如當頭棒喝,促人猛醒。因此,修行中不可存絲毫機偽之心,當下即須腳踏實地,為生死大事作准備。《淨土聖賢錄》記載,善導大師修行勤笃精苦,晝夜禮誦,每當入室,都會長跪唱念佛號,直到力氣用盡為止。有修有證的大祖師修行尚且如此精勤,何況我等罪障凡夫呢?

  煮沙成飯,亘古未聞。前文已述,一生念佛而臨終退悔之人,定然是口念彌陀,心不染道,平時作出種種修行氣派,一旦陰境現前,唯有手忙腳亂,徒呼奈何了。煮沙不能成飯,種瓜方能得瓜,故而淨業行人應時時審查自己的發心。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指出修行人發心有八種差別,即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欲得佛果,須種成佛之因,故應捨邪取正,捨偽取真,捨小取大,捨偏取圓。眾生只要發真為生死之心,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必能感通佛力,無論何時命終,都決定往生,如徹悟大師所說:“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徹悟大師遺集》)隨著眾生的精勤念佛,西方七寶池中標有此眾生名字的蓮華會愈加鮮艷,幽溪大師說此等眾生“雖未脫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雖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淨土法語》),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結穴:普勸諸人火急念佛

  以上三個問難含攝淨土法門信、願、行三資糧之法義,也涉及古今淨業行人修行中的一些共性問題。蓮池大師的開示皆從平實處著手,斷眾生疑網,並授以對症之良藥,其救饑拯溺之心,可謂至深至切。觀此《三難淨土》及大師一生法化,歸根結蒂,無非導人趣向淨土而已。昔作《普勸念佛往生淨土》法語一則,正可見大師肺腑,讀之使人心有戚戚。茲錄全文如下,眾當省察。文曰: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

 

上一篇:呷絨多吉上師:要讓上師生歡喜心
下一篇:大安法師:往生是活著去還是死後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