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修行好不好,要從三方面去看 誰能過此難關,誰就了脫生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01-

  一個佛教徒,應該從內心深處希望所有一切眾生脫離痛苦,遠離傷害,早一點得到快樂,更永久來看,希望他們都能夠早日成佛。如果你能經常想到這一點,就不只是一個佛教徒,更是一名大乘佛教徒。

  “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這個想法本身就具備著出離心的思想;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早日成佛,這樣的發心又具備著菩提心。

  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大乘佛教徒,調伏自己內心,是最為重要的修行。因此,要重視發心。

  如果你經常能發四無量心,就不會自私,這不是嘴巴上說說,而是真實不虛這樣去思維。


  當你真正希望眾生都能脫離痛苦得到快樂,就會盡量地付出你的能力所及,盡心盡力去做。

  在一切能力所及的付出之中,通過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惡口、不挑撥離間、不绮語、不妄語、不貪、不嗔、不癡等等來約束自己,去積德行善,你的解脫之路,就會越來越寬。

  佛陀所講的經律論三藏,可以通過我們跟隨具德上師系統聞思修佛法,慢慢去領悟,但是這個過程中,你的身口意不能不受約束,不能想去作惡卻覺得無所謂。

  不去傷害其他生命,盡量去積德行善,尤其要多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多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心靈,才能談得上是在修行。

  否則面子上的修行做得再多,好像做了很多功課,但是在改善自己身口意上卻不做努力,也沒有按佛陀說的去做,這對解脫並無意義。

  佛陀准許我們去做的,播種一切善因,我們就努力去做;佛陀沒有開許我們做的,表示那是對我們有傷害的,對其他生命也會造成傷害,我們就盡量放棄。

  如果你能貫徹這種心態在身口意上,佛陀所講的《大藏經》中如此浩瀚廣大的精神,就會慢慢領悟得差不多了。

  修行好不好要從三方面去看,所謂的“修行”,不外乎三種:

  第一,是身體的修行;

  第二,是言語的修行;

  第三,是心的修行。

  哪個最重要?心的修行最重要!

  先把心調整好,有了出離心、有了慈悲心、有了菩提心等等;

  然後再用言語去念經、持咒,盡可能地講美語,用我們的語言去積德而不是去造業;

  然後盡我們身體的能力,去放生也好,幫助別的生命,給予眾生無畏的布施也好,財富的布施也好,任何一種布施盡量去做,布施自己的時間去做義工等等也可以,只要我們能做到的,都盡量去做,這就是從“心”開始的修行。

  一個修行人,必須要重視“心”的修行,不能只是做面子上功夫,偶爾裝裝樣子。


-02-




轉生善趣的根本就是受持戒律

  前面我們講了,在家居士們要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以便在相續中播下戒律的種子,這一點相當重要。

   很多人問過我,他們有沒有出家的因緣。其實,個人只要希求解脫,應該說他就有出家的因緣,但這個因緣今生能否成熟是很難講的。

  如果今生不能出家,也要盡量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

  倘若連這個基礎都沒有,那不要說獲得解脫,來世連人身也很難獲得,因為許多經論中都說,轉生善趣的根本就是受持戒律。

  末法時代,外在的環境越來越迷亂,到處是電視、電腦、手機等引發散亂的外緣,人們內心的分別念也越來越紛繁復雜,許多修行人缺乏外攝持和內攝持,無法抵抗這些不清淨的外緣,守持清淨戒律的人越來越少。

  從出家眾來看,本來,清淨戒律的僧團是佛教的根本,是人天之莊嚴,也是一切眾生的皈依處、應供處,可是近二十年來,許多寺院的僧人越來越少,有的寺院在二十年前有七百多位出家人,現在只剩三百多人。

  從在家眾來看,有些居士雖然學佛多年了,對佛教很有信心,也經常供養三寶,但相續中連一分戒律都沒有。

  可能有些人擔心持不住戒,所以不敢受戒,但我認為,如果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應該不是很困難。




戒律是成就密咒的根本

  當然,從某個角度來講,戒律是一種約束,與不受戒相比,受戒後可能會覺得不自由,但有智慧的人知道,這種約束是有意義的。

  如果沒有戒律的約束,每天在散漫放逸中度過,這將導致今生來世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

  如果好好持戒,即生會享受到身心的寧靜和快樂,來世也能得到善趣的安樂和解脫,而且修持善法的力量也會極為強大。

   《雜寶藏經》中記載:從前罽賓國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多阿羅漢都無法降伏它,後來祇夜多尊者來到惡龍所在的地方,尊者彈指三下,對惡龍說:“你不要住在這裡。”惡龍馬上就離開了。

  其他阿羅漢問尊者:“我們與你都獲得了漏盡的解脫法身,但我們用盡神力也不能降伏惡龍,你為何彈指三下就趕走了它?”

  祇夜多尊者說:“我自從凡夫地以來,連微小的輕罪都像四根本罪那樣防范,所以才具有這樣的道力。”

  不僅如此,在金剛密乘中,成就密咒的根本也是戒律,如《妙臂請問經》中說:“咒本初為戒




戒律是一切安樂與功德的根本

  從總體而言,佛教的基礎就是戒律,如果戒律存在,佛教就存在,戒律隱沒,佛教就隱沒;

  從個人而言,如果有了戒律,其他功德會自然而然生起。

  因此道友們要像珍惜如意寶那樣珍惜戒律。

  相續中具有清淨戒律等功德遠勝於表面上的能說會道。

  今後大家要從清淨戒律開始,多多少少得到一些內在的功德。

  否則,依靠表面的誇誇其談,你可能會博得許多人的贊歎,但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暴露出內在的空虛。

  我遇到過不少佛教徒,有些人講起來頭頭是道、天花亂墜,聽了他的講法我都覺得:這個人真了不起,如果他當法師,可能會利益成千上萬的人。但實際上他只會空談,內心並沒有真實的功德,暫時好像很了不起,但日子一久,經不起外界的風吹雨打,最終會淪落到非常可憐的境地。

  在正法興盛時期,曾經有無數護戒如眼的高僧大德,想到他們清淨如法的行為,我就會情不自禁生起隨喜之心。

  而在末法時代,許多人不重視戒律,每當我看到這些不如法的現象,內心總是覺得非常遺憾。

  前一段時間,我在一所醫院遇到一個出家人,他向我大吐苦水,說他一直很精進地修行,現在病得很厲害,本來需要長期治療,但因為沒有錢,不得不提前出院。我當時很同情他,安慰他好好看病,並且資助了五千元錢。沒想到半個月後,他打電話給我,說他已經還俗了。

  也許他覺得自己這樣做沒什麼,但我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難過,因為這種輕毀戒律的行為的後果非常嚴重——異熟果是墮入惡趣感受強烈的痛苦,等流果是即使再轉生為人,也會生生世世戒律不圓滿。




護持佛法的根本在於護戒

  末法時代的惡相就是戒律逐漸隱沒,如果想護持佛法,就必須從清淨戒律入手。

  現在已經到了末法時代,總的教法尤其是戒律如意寶已經接近唯持形象期了。

  大慈大悲的佛陀曾說:“邊地魔軍蜂擁而至之時,首先律藏如意寶會隱沒。靈器和禳解等不會隱沒,即使隱沒也無所謂。”

  為什麼這麼說呢?本來,靈器、禳解術非常靈驗,對病人、著魔者有很大的加持,但這些並不能代表佛教,真正能代表佛教的就是戒定慧三學,尤其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如果這些隱沒了,佛教就隱沒了。

  現在許多寺院非常重視念誦的儀軌和唱腔,雖然這些都是度化眾生的方便,但它們並不能代表佛教,即使隱沒了也不是特別可惜。

  此外,經書也不能代表佛教,按照漢地的說法,佛法要滅盡時,《無量壽經》仍會留存在人間一百年,但由於那時已經沒有戒定慧三學,因此也不能說真正的佛法仍然住世。

  所以,我們一定要從佛法的根本戒律入手來護持佛法。

  大家一定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現在很多人對佛教存在誤解:有人認為出家、剃頭是佛教,有人認為念經、作佛事是佛教,有人認為唱歌、跳舞是佛教……

  其實,這些都不是佛教,真正的佛教就是清淨戒律和聞思修行。

  如果一個地方的佛教徒具足清淨戒律和聞思修行,這就說明那裡存在佛教;

  否則,即使天天敲鑼打鼓,形象上搞得轟轟烈烈,這也不能說明那裡存在佛教。


-03-

誰能過此難關,誰就了脫生死!


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方便開示

1955年乙未七月初十日講述

  今日有幾位廣東居士入山禮佛,供齋結緣,請我上堂說幾句話,我是空空如也的。謹略述《四十二章經》一部分的故事,與各位結緣。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離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誰能過此難關,誰就了脫生死。生值佛世,何以說難呢?

  若無善根福德因緣,不說遇著佛,遇菩薩羅漢也難。《智度論》雲:“捨衛城有九億家,三億明見佛,三億信而不見,三億不見不聞。”

  佛二十五年在彼尚爾,若得多信,利益無窮。

  佛在捨衛城二十五年,尚有三億家不見不聞的,以其無善根福德因緣,故雖生值佛世,尚不見不聞;與佛同時在世,相隔很遠,不見佛不聞佛的人更多。

  故無善根之人,雖生佛世也無用處,而且就算在佛身邊,為佛弟子,若不依教奉行,也會招墮,如提婆達多是佛的兄弟,善星比丘為佛侍者二十年,不修行還墮地獄,城東老母與佛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與佛無緣,不願見佛,可知見佛聞法之難了。

  現今佛不在世,善知識代佛弘法,親近之也能了生脫死,但善根淺薄的,會善知識也難,縱有緣見面聞法,不明所說之義,也無益處。

  華嚴初祖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化身,有弟子親近很久,不知他的偉大,一日告假,要朝五台山禮文殊去,師贈以偈曰:“游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弟子不會意,乃至五台山腳,見一老人,謂之曰:“文殊今在終南山,杜順和尚是也。”

  弟子趨歸,師已於十一月十五日坐亡。至今關中於是日作文殊忌齋。

  不具眼識人,雖在善知識面前也認不得他是善知識。

  又太陽警玄禅師座下,平侍者心地不好,結果叛師離道,收場在三岔路上被老虎吃掉。

  已會善知識可算不難了,但不依教修行,雖會善知識也無用處。


  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因貧窮的雖欲布施,有心無力,勉強布施,就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所以為難;豪貴人家,有力布施,不能放下身心去學道,也是為難。

  難易是對待法,精進勇猛,有大願力,難的會變為易;

  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為難。

  難之與易在人不在法,貴能融通,則一切無礙。

  貧的是前世不施,故感今果,正應盡力布施,豪貴的人身分高,辦事不為難,正好學道。

  佛弟子阿那律,此雲無貧,或曰如意,他過去劫中貧窮,一日,在田裡干活,其妻送來稗子飯,適有一辟支佛僧,向他化飯。他說“這飯很粗,不堪供養大德,請到我家另供好飯吧!”僧曰:“現已正午,若到汝家便過了午;過午我不能吃,就化你這稗子飯吃好了。”他就以稗子飯供養此僧。

  因此功德,感果九十一劫生天為天王,世世無貧,事事如意。

  做人王天王不稀奇,由供僧種下善根,得為釋迦座下弟子,聞法悟道成羅漢,天眼第一,這更難得。

  以一飯之因,就有如是好果,貧窮布施比富貴布施功德更大。

  可見能打破難關,則貧窮布施亦非難也。

  菩薩修六波羅蜜,以布施波羅蜜為首。


  布施之義說來很多,略說有三:“

  一財施,捨財濟貧也;

  二法施,說法度他也;

  三無畏施,救人之危難也。

  又,一淨施,謂布施時,不求世間之名譽福利等報,但為資助出世之世根,及涅槃之因,以清淨心而布施也;

  二不淨施,謂以妄心求福報而行布施也。

  身尚能捨,身外之物更不消說了。

  來的四位廣東居士,千山萬水,朝山禮佛,布施結緣,已經難得。

  既為求出離法而來,則要發長遠心,有進無退,恭敬三寶,不要分相,見好的固然要敬,見不好的也莫起憎心。

  有憎愛心,就有煩惱,就脫不了生死,憎心一起道心就退,不可不慎!



 

上一篇:念佛如何做到“一心不亂、不念自念”?
下一篇:星雲大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39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