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鈔》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江西有個姓舒的教書先生,到湖南一帶去教書,兩年後回來過年。路上碰到一個婦人,在哭泣,原來是她相公欠了官府十多兩銀子,迫於無奈只好她賣給官府還債,但小孩就會因為沒有人喂養命運就堪憂。教書先生聽了,就把所有的教書薪水都給了她。教書先生回到家裡,家裡已經開不了鍋了,都借米吃了很多天。他老婆聽了他的話,兩人就去田邊挖苦菜過年。半夜,夫婦聽到有個聲音說:“今晚吃苦菜,明朝生出狀元來。”第二年,果然生了個兒子,後來中了狀元。
有些人看古人寫的書,看古人的傳記,常常當成神話。心想,古人怎麼能做到如此呢。比如說,這則故事,按現代人想,教書先生怎麼能把所有錢都不要,就給一個人救命呢。這就是以凡夫的心,來衡量古人了。這是真實的故事。
佛教講布施,布施多少才算多呢。其實是看心,那怎麼看心呢。凡夫一般都想,我自己安頓好了,然後再去照顧別人。但聖人就不會這麼想,聖人都是先想到別人。別人的命比自己的溫飽重要,他就救命,勝過自己的溫飽。這是聖人的境界。正因為這個境界,不容易達到,所以他的果報(生個當狀元的兒子),也不是一般的人能有的。
一個家族,是否繁榮,要靠的是德行在承載。要有一世的子孫,就要有一世的福德,要有百世的子孫,就要有百世的福德。孔子的子孫,到現在是七十多代,仍然久盛不衰,這就是孔子的福德。被印光大師稱為孔子之後第一人的范仲淹,子孫也是綿長不絕。
乃至一個朝代,也是如此。周文王德行厚重,周朝才能流傳八百年。而後的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這些流傳三四百年的,都和開朝皇帝的德行有關。比如唐朝李世民在位時,整個朝代才三十多個人被判除死刑,而且到了過年時,李世民還大赦他們回家過年,過年後第二年要斬首時,回家的犯人都自覺回家,接受刑罰。可見當時政治的清明。宋朝時,太祖趙匡胤對文人特別仁厚,規定子孫後代,文人無論犯了什麼罪,一律不准殺頭,可以流放。後來蘇東坡被流放,就是這樣子。近代偉人這些都是宅心仁厚,凡夫不可以自己思維來思量偉人。
教書先生他能做的,能布施的心量,卻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如果我們向觀音菩薩求事業,求婚姻,求孩子,乃至求身體健康,真的能有達到教書先生的境界,那什麼事情都一定滿願。當人發起菩薩心時,猶如高山,值得我們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