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九章)0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九章)02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九章 天意但隨凡心轉

  真正的三藏

  阿賴耶識具有三藏(能藏、所藏、執藏)的意義。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的功能,都從這個體裡頭發出來,發出來以後變成萬有一切現象,萬有一切現象是它的所藏。它含藏有那麼大的功能。但它造成了物理世界、精神世界一切萬有以後,堅執而長久存在著,就是執藏。比如這個世界幾千年、幾萬年還是存在,當然還是在變動,看起來永遠存在,這是它的執藏功能。

  我們的肉體也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一部分,所以說四大肉體是假的,不要管,這是小乘說法。依大乘說法,這個肉體四大也是這個心,也是心的一環,等於是物理世界。我們的心理、智慧,則是精神世界。在未死亡前,阿賴耶識還沒分散前,還是這個生命,能藏、執藏、所藏都在這兒,自己會抓得牢牢的。

  我們打坐,妄想不能斷,阿賴耶識種子執藏的力量非常大。但是這個執持力量是空的呀!比如特技表演,把空碗轉動,轉得非常快時,碗掉不下來。這是運轉得太快了,這個力量就變成吸力,像地心引力一樣。由此可知,妄念為何斷不了,身心動得太快,在那裡耍特技,所以妄念斷不了。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的這個念,就具備了能、所、執藏。《八識規矩頌》雲‘浩浩三藏不可窮’,三藏研究不完,自己觀察自己都觀察不完。‘淵深七浪境為風’,阿賴耶識像深海一樣,心性是深而無底的。‘受薰持種根身器’,它保持過去、現在種子,善、惡、無記種子,連未來的種子也包括在內。所以有人能知過去,也能知未來。

  ‘去後來先做主翁’,人死後身體未完全冷卻以前,第八識還沒完全走掉。換句話說,生命的余力沒完,這時你的腦神經已死亡了,阿賴耶識還有怨恨,很難過。所以一定要等到完全冷卻了再搬動。投胎進,阿賴耶識功能先到。

  擒賊先擒王

  以阿賴耶識來看,前面七個識都成外境。就是我們現在的意識、思想,都是它的外層作用。我們打坐起來,都在那裡玩第六意識的表層,認為在做功夫。真正的佛法做功夫從根本上來,從阿賴耶識下手。我們身心兩方面,不過是第八識的一部分。

  有同學來講:‘比量、非量都是現量。’對的。拿現量境來說,十方三世一切眾生、諸佛,不管是非量還是現量,阿賴耶識冒的煙而已。唯識論上則是限於權分凡聖的范圍來講,有三量之別,真研究經論才知道這個同學講得對,非量也是現量,不過是所現非量而已;比量也是現量,現的是比量而已。

  大家用功,不要在第六意識的浮層上用功,應深窮此理,從第八阿賴耶識下手,前面七識的境浪都不理,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那不得了。‘才聞性覺之宗,便使聖地’,剛一聽明心見性這些話,你已經使上成聖成佛之途了。這裡只是大概介紹一下阿賴耶識。

  《密嚴經》講,阿賴耶識如殊勝寶貝,不識寶的人輕賤它,識貨的人知是無價之寶,尤其拿給皇帝作皇冠,更成了稀世之寶。一般人不認識自己本身有寶,而造業墮落。成了佛是什麼東西成佛?是我們本有的寶拿出來擦亮,如美玉用水洗淨,越來越美。普通人的這塊寶,等於以笞衣包起,在生死裡頭滾,因為後天的習氣把它纏住了。

  於此賴耶識,有二取生相。如蛇有二頭,隨樂而同往。賴耶亦如是,與諸色相俱。一切諸世間,取之以為色。

  阿賴耶識,變成了有毒的東西。一切物理世界色相存在著,它就存在。比方我們的細胞都是阿賴耶識變的,剁了一個指頭,那具指頭的細胞不久就死亡了。這時我們的阿賴耶識是否少了一根指頭?沒有。那個指頭化成灰了,也是我們阿賴耶識全體中的一部分,沒有離開阿賴耶識。

  要從這個道理去體會心性,那才曉得自己心性是什麼功能。所以它現在存在著時,同現實世界是相合的。

  惡覺者迷惑,計為我我所。若有若非有,自在作世間。賴耶雖變現,體性恆甚深。於諸無智人,悉不能覺了。

  一切物理世界都是阿賴耶識變的。不懂的人迷住了,認為有個我,實際上無我。你說無我,那個無我的真我,還是有個我。此中分別很麻煩。

  你說空也可,叫它有也可。它能夠隨心所欲卻不逾矩,非常自在,造成這個世界,都是唯心所造。它能夠變化一切萬有,體性非常深。可惜我們被自己本身迷住了,沒有智慧,不能覺,不能了,所以變成凡夫。能夠覺能夠了,已找出生命的本源,就成佛了。

 

上一篇:慧律法師:《馬祖道一禅師廣錄》30
下一篇:星雲大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36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