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為了工作不分上班和下班時間,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因為對工作過度投入,到了四十五歲左右,身體都垮得差不多了,過勞死的年輕人有很多。剛開始透支身體的時候,可能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我們要知道,人的付出總是有限的,哪怕你心裡承受能力再強大,身體的承受能力卻是有底限的。
暇滿人身難得,好好珍惜壽命和健康這兩大財富,抓緊時間跟隨具德上師聞思修佛法,讓生命自在起來。
如果拼命地工作就很高興、很快樂,觀察一下這快樂是表面假象,還是發自內心的。
很多時候,人的思想就像海面因風而起的浪花:有風,起的海浪就很高;但浪高不是海水自己躍起的,因為有風。
當風停下來時,海是很平靜的,海越深越平靜。
因此要常常想一下,自己到底為什麼而高興?因別人贊美和奉承而快樂?
如果因為別人的態度而快樂,這僅僅是一種因虛榮心而起的浪花罷了,不是真正的快樂。
浪花的快樂和大海的快樂,是不同的。
有的人不管多有才華,工作有多努力,就是做什麼都做不好,一輩子打工的命,還是沒有福報的問題。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還不如工作之余念經持咒放生,行善積德,累積福報。周末可以去醫院、老人院、孤兒院等做義工,為社會做奉獻,哪怕只是做幾天,慢慢地你的福報就累積起來了。
問:一天到晚談論解脫、往生,會不會不吉利?
答:學佛就是為了解脫。一提到解脫,很多人都覺得遙遠,並且感到恐懼。那些對生命不負責任走極端的人喜歡說:“死了就解脫了,我不要活了……”這給“解脫”這麼莊嚴的詞蒙上了一層陰影。隨意放棄生命,無法獲得解脫,只能陷入更苦的輪回。
再者,人們普遍怕死,不說“死”字,就不會死嗎?到了那個時候,再想解脫的事情,已經晚了,因為你沒有時間准備了。
佛教徒喜歡自在地談論生死解脫,才會有不少人誤會:“佛教徒都是修來世的。”
其實,生命的每一天,我們的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都需要解脫——讓我們從無盡的煩惱中解脫,從紛至沓來的痛苦中解脫,直到究竟成佛的解脫。
“他們一天到晚談論解脫,說以後要去阿彌陀佛那兒,這不活得好好的嗎?怎麼總是說這麼消極的事情呢?這會不會不吉利?”連4的諧音都敏感的人,當然對解脫心有恐懼,但你所恐懼的事情,該來還會來,為什麼不放下心裡的包袱,坦然做好准備呢?
就如同你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誰給你發工資?當農民的如果不播種耕作,怎麼可能有收成?
同樣的,今天你不努力修行,去努力積德行善,忏悔罪業,好好發大願修行,哪兒有可能以後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啊?
要解脫,要去極樂世界,是一個吉祥圓滿的大願,想去還要有資糧才可以。
你去任何一個地方旅行,手裡沒有錢,去得了嗎?
一談錢,你們就兩眼放光;談解脫的資糧,為什麼不積極呢?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解脫的資糧卻是生生世世都可以享用的。
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有幾個真正能做到一心不亂念佛?
有不少老居士,心靜無雜念,對眾生有強烈的慈悲心,可以清淨自己的罪業,破除自己的雜念,才能順利往生。
年輕人呢?大多做不到。嘴巴上念著經,心裡一個個的念頭如浪花翻滾,此起彼伏。
嘴上持咒,手上轉佛珠,真正持咒的質量如何?你念的佛,到底有多少是用心的?
做不到的原因是:世俗上所謂的學問學多了,疑問就多了;疑問多,雜念就多。
可雜念多,你怎麼解脫?雜念多,現在無法從俗世的煩惱痛苦中解脫,想往生淨土的時候,也會有障礙。
周圍有多少誘惑啊,手機、電視、電腦、報紙、雜志等等,要清淨身口意真的很難。
修心,不僅僅要在佛堂裡,更要滲透到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
看一個人修心的質量,比他念多少言不由衷的經咒,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