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四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四章法爾如是水同雲01

  《宗鏡錄》到此卷第四十二,是說明因果的問題。將世間、出世間法的因果和三乘道的修行因果都說明了。最後提出來,以《華嚴經》所標示的‘因赅果海,果徹因源’為徹底究竟。

  對於因果的問題,為什麼要討論得那麼嚴重,大家也許會覺得很奇怪。主要的道理,是再三說明,一切世間與出世間法逃不出這個因果律。

  在現象界來講,是逃不出因果律;而在形而上的本體上講,是因果平等,寂然不動的。但不能說它無因無果,如同我們再三提出來的《易經》道理一樣,這宇宙萬有的本體是寂然不動的,但感而遂通,一動就有因果,而因果是同時的。

  這個道理是佛學、哲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中國文化裡,有一點與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不同的,即關於這種論點的邏輯推演方面,不太喜歡。

  我經常感覺到: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是哲學家。到鄉下問那些非常困苦的老太婆、老頭子:‘為什麼這麼苦啊?’‘哎!命呀!’

  這一句命,什麼都解決了。命是什麼東西?命就是命,不必啰嗦!不需要再問了。

  這中間再沒有什麼思考的。一句‘命’等於西方宗教、哲學最後的問題,什麼都把它歸納起來,解決了。當然問題並沒有解決,可是我們這民族喜歡簡單,不喜歡分析思考。

  當然也有人喜歡分析思考的,譬如在戰國時,很有名的公孫龍、惠施等名家,喜歡講‘白馬非馬’等等論題。在當時,像莊子等人也是講邏輯,但是覺得邏輯只能夠論到形而下現象界的東西,形而上的東西再怎麼討論,永遠沒有底。認為自己已經由推理解決了形而上的本體,結果還是落在形而下的現象裡。

  印度的文化思想一直到佛的時候,同樣地也存在這些問題,所以關於因果的討論非常多。反觀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個性,因果,要嘛不相信;若相信的話,‘是嘛!都是因果啦!’萬事如有因就有果,因果怎麼來?那不管。因果就是因果!啰嗦個什麼?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性。喜歡簡單並一定是毛病,也有它的好處。喜歡研究清楚,也並不是不對,也有它的好處,對於這些情況我們要有所了解。

  在這裡,我們要思考清楚的重點是:一切世間、出世間都有因果。在人世間的因果叫做報應。如同中國觀念稱為‘因果報應’。在物理界不一定叫做報應,物理上稱為變化或者遷流。

  所以後期翻譯佛學時,有見於‘因果’與‘眾生’這兩個觀念,在梵文裡頭是很難分開的,所以勉強翻譯,叫做‘異熟’。

  因此,有時候‘異熟’就代表了‘眾生’這個觀念,有時‘異熟’的觀念代表了三世因果。其實這幾個(眾生與三世因果)觀念連在一起就是‘異熟’。

  就我們中國文字來講,‘異’就是變易,包括了時間、空間。‘異熟’即是異時、異地而成熟的。因此,在物理世界來講,稱為變化,稱為遷流。拿人的立場來講,叫做報應。

  現在,回過頭來說明《華嚴經》所說的‘因果同時’,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上,講因果,已經把這個觀念自然分成橫的先後,或者豎的上下,很呆板地執著有因才有果。現在說明不是這樣的。果在哪裡?果就在因中,因就中是中。就拿供桌上的橘子來說,下一代的橘子在哪裡?就在這個橘子的種子裡。把這種子埋在土地裡,這又成長、開花、結果。這個橘子是個果,但果中有因、中間有一個種子,這種子就是未來的因。所以因果是互為因果,因果是同時的道理,這是第一個理由。下面要說明的,是第二個理由。

  離四句、絕百非的中觀哲學

  我們曉得,在般若系統的佛學中,龍樹菩薩的《中論》是很重要的一部論著。它所翻譯出來的偈子,等於我們中國的詩。首先它提出一個綱領: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

  大家研究佛學,修道,稱菩薩證到無生法忍。什麼叫無生?

  一切萬法不自生,不是自然來的。現在一般科學思想或者唯物思想都認為萬有是自然來的,也就是說,宇宙物質的世界是自然來的。

  宇宙萬有又有認為不是自然來的,而是另外有一個超自然的能力或者神,就是主宰,在哲學上不叫它主宰,稱第一因,比較客氣,不把它神化。如果把它神化起來,譬如基督教的教義,上帝創造了世界又照他的樣子,塑造了人。他這個樣子是什麼樣子?不知道。這些等等都屬於他生。

  除外,認為另一個時空中的某種力量,能夠控制一切,乃至於舊時社會的老太太們認為這是菩薩管的、神管的、閻王管的、玉皇大帝管的,從廣義上來說,這些也都是他生的觀念。所以諸法不自生,不是自然來的;也不從它生,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主宰。‘諸法’包括形而上、形而下。

  那麼既然不是自生、它生,又是什麼呢?‘不共不無因’,不是自他兩個力量合起來的,就叫不共生。那生命是怎麼來的,莫名其妙來的嗎?不是莫名其妙來的。不共生,也不是無因生。是有他的因,有因就有緣。因此佛法叫它做無生。

  所以‘無生’這個名詞的觀念包括了那麼許多的觀念,每個觀念討論起來,什麼叫‘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等等都是專論,那研究起來非常復雜。

  因此龍樹菩薩這首偈子:‘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就像有位學者說禅宗:‘答而不答,不答而答’,等於沒有結論。

  實際上,無生也是中國文化所講的生生不已。有如《易經》上的兩句話:‘神無方,而易無體’。這‘神’等於佛家所講的明心見性。那如來本性,在中國舊文化就用這個‘神’字,它不是宗教性的神。這神沒有方所,無處不在;易無體,沒有固定的體位。

  所以講《易經》,是‘周游六虛,變動不居’。我經常提醒來學《易經》的朋友,卦一出來,‘哎呀!怎麼這麼壞!’但是不要忘記了:‘周游六虛,變動不居’。卜到一個卦非常壞,人為地可以把它變好;非常好的因緣,也可以所能它變壞。為什麼?因為它‘周游六虛,變動不居’,沒有定位。這個道理也是說明了生生不已,與佛家講的因果論同一道理。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實際上是講因緣法。佛法認為宇宙這一切,萬法的構成都是因緣而來。有連鎖性,由這個關系到這個到那個關系,轉了一圈,都不相干,也都相干。一切都是緣生,而緣起性空。緣生的,而本體是空的;因為是空,所以一動就起緣生的作用。這分兩點,請注意。

  我們在座的許多人只管修道、念佛或者打坐作功夫的,不喜歡聽這些理論。‘這些理論與修道有什麼相干!’實際上,功夫做不好,就是這些佛學理念沒有搞清楚。所以到了某一階段,永遠停留在那裡上不去,智力不夠。有時做功夫覺得:‘這些理論東西干什麼?討厭!’當研究這些理論的時候,又覺得‘作功夫、打坐干什麼?那麼麻煩。’好像是矛盾了。

  實際上是同一個,這中間很難,要慢慢去體會。所以講學,老子有兩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問是一天天累積起來的,今天懂一點,明天再懂一點,後天再懂一點,修道是要把習慣滅掉,今天丟一點,明天丟一點,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統統丟光,什麼都沒有了,合於道。這兩個矛盾。真正大智慧的人,這兩上矛盾是合一的,絕對合一。

  所以真正作功夫,想要如禅宗所說的大徹大悟,這些道理必須要通,不通的話,悟不了。

  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又想無念、又想大徹大悟,你看多矛盾,對不對!一般學佛的,遇到第一個問題說:‘我怎麼不大徹大悟?!’早‘誤’了!可見無念不是悟!關鍵也在這個地方。

  因此引用《中論》中的一首偈子,是告訴大家,這是講現象界,一切萬有生起過去了,都是緣生,緣生就是‘不共不無因’。不自生,不他生,所以是緣生法。

  那麼緣生這個道理與因果的關系是不是有聯帶呢?是有聯帶關系,從邏輯理論的方面來看,緣生的道理自然推演到因果的觀念。

  每一件事情有它的起因,就有它的結論。譬如人,生下來是因,最後一定是老了(老了好聽點)。生是因,死是果。在形而上的本體功能,死是因,再生是果。所以這個觀念推論下來,其思想理論是非常深刻而復雜的。我們現在只是簡單大致介紹一下。

 

上一篇:宣化上人:你就把你的執著去了,那個佛法就現出來了
下一篇:劉素雲:為什麼你的信心和願心生不起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