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二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二章隨緣了緣成佛緣01

  次論諸佛因果者,如《華嚴論》雲:顯佛果有三種不同:一亡言絕行,獨明法身無作果。

  ‘次論諸佛因果者’,學佛、出世間的因果,據李長者的《華嚴經合論》所提,修出世道的有三種因果。第一種‘亡言絕行’,淺顯地說,就是我們修持佛法,打起坐來,沒得妄想,平常也沒有妄念。‘亡言’就是無話可說,不可思議,心念也沒有起來。

  所以古代禅師有兩句詩: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當然,修行功夫到達了這個境界是相當高了。這也是經論所講‘亡言絕行’的境界。

  一切妄想不起,心性不動,念頭不動,就是達到一般所謂真正的空。到了這個境界,只能說達到初步獨覺佛的境界。可千萬不可小看這初步,我們一般人還真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有一個‘空’的境界,就已經不是了。

  如果自然達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一點功都不要用了,幾乎類似道家的‘無為’。當然,這其中是有層次的,真正達到‘無修無證’,那是完全成就了,是成佛的境界。

  假使真做到了‘亡言絕行’,只能說是明白了法身,只悟到了法身。所謂成佛有三身,也就是道的體、相、用三個層面。有趣的是,中國的《易經》八卦,基本上也是三爻推演而成。

  所以‘亡言絕行獨明法身無作果’,這個法身到達無作果,不造作了,不需要修持。當然,什麼是不造作的情形呢?就是這個境界‘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這是第一種,屬於小乘的基礎。

  二從行積修,行滿功成多劫始成果。

  第二種不是說光坐在那裡把念頭空了,絕不是這樣的,而是要從行上、事上去磨煉、去修持。所謂‘心行’,就是有此心,更重要的是有此行。譬如說,佛法講慈悲,如果我心裡好慈悲,那沒有用。心裡想只是因地,不是果地,慈悲的事情沒有做出來。又譬如說,一個人生瘡了,我們學佛的人看了說:‘好可憐,好臭哦!’那已經不慈悲。心裡還是可憐他,是很慈悲,不過好臭哦!心想走開一點。或者為人治療敷藥時,怕自己傳染到。當然防止傳染是應該的,並不是說戴個口罩就不慈悲了。

  所以‘心行’是很微妙的。比如自己最心愛的兒女生個爛瘡會傳染,有時當父母的不會顧慮,(但是子女對父母就不一樣啦!)心裡還是會怕傳染,但對自己兒女也就顧不了那麼多。所以說‘孝子’,應該倒過來說‘子孝’,對子女就不同了。要以那一種愛心,對一切的人,這就行了。

  行是多方面的,所謂‘行’八萬四千,這是個籠統的數。這個數不是這樣算的,就是我們人一念間(一呼一吸叫一念),有八萬四千差別的煩惱念頭。所以我們在修行上八萬四千都要做到至善的行,而不是只做一樣。

  ‘從行積修,行滿功成多劫始成果’,要積功累德,就必須從行上去積修。修行不是拿一生來計數,而是多生多世的成果,要經歷多劫才能功行圓滿,這是論‘諸佛因果’的第二種,屬於中乘。

  三創發心時,十住初位體用隨緣所成果。

  第三種是大乘菩薩的初果,上乘到成佛之路。‘創’就是開初,就是你開始這一秒鐘說我要學佛,最初發心的時候。要發心修大乘行,經過五十二個程式。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然後到了十地,已經要無數劫了。這之間要‘體用隨緣’,明了空的體,起善行的用,隨緣而修行。

  有些人非要躲開人世間,找個清淨的地方修行不可,那不是隨緣行。隨緣行,是沒有清淨的環境,熱鬧中也可以修。即使是廁所那樣的環境也可以打坐,也可當禅堂,但卻不要以為打坐就是道。行是到處都可以修,要隨緣而行,而且不限於這一生,要多生累劫地精進修行。以上是學佛的因果。

  初亡言絕行所明法身無作果者,即涅槃、無行等經。是隱身不現,萬事休息。

  從最初開始‘亡言絕行所明法身無作果’,這是《涅槃》等幾部大乘經典大概的宗旨,是就偏重的路線而言,但不是全都這樣。

  永明壽禅師用中國文字來說明,即‘隱身不現’,包括有兩重意義。活著時,做隱士,不求名,不求利。譬如現代人特別感興趣的寒山、拾得這一類,以他們外表所現行履而言,就是小乘果。有些以寒山、拾得相標榜,其實卻求名又求利,相距又何止十萬八千裡!

  還有一到涅槃果位時,不想再到世間來,這是羅漢果。在教理上是做得到的,但卻是暫時的。教理上稱之為有余依涅槃,古代又叫做有為涅槃。

  什麼叫‘有余依’呢?依空的境界。以為空的境界,什麼都不動念,‘萬事休息’,這個就是佛法。實際上,以為清淨就是空,那麼這清淨就是習氣。愛空、愛清淨就是一大習氣。如果認為清淨不是習氣的話,那你錯解了佛法。不過佛法並不反對清淨,暫時貪戀可以。

  在有余依涅槃裡,這個生命好像暫時不來了。實際上,八萬四千劫以後,還非來不可,這是大問題,大家要去研究。為什麼大阿羅漢入空,到了最高境界,念空了,卻最多只證到八萬四千劫,最後還是非出空不可?沒辦法不出來,出來以後,還要回轉小乘的心,再發大乘的願,行道才能成功。

  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在我們看阿羅漢入空八萬四千劫,就算我們把牙齒等老也等不及,我們再投幾百千個娘胎來,他的劫數還沒到,這八萬四千劫好長。可是在入空的人,八萬四千劫是一剎那之間就過了!道理在哪裡?大家知道嗎?

  我們睡覺六個鐘頭,睡醒時也只覺得是一會兒,當然這不是入空。白天的時候,要打坐四、五個鐘頭,蠻難受的,晚上睡覺幾個鐘頭,為什麼只覺得一下就過去了?這是凡夫、普通人的境界。我們講大阿羅漢入定,最高定證到八萬四千劫,在他們定境中的人,只覺得是眼睛閉一下就出定了,也是很短暫。這兩個都要去研究。為什麼情況會如此,為什麼經八萬四千大劫非出定不可?第二個情況已經跟大家講明了。

  所以說‘隱身不現’包含兩種意義。這一類的人在世的時候,走絕對清高的路子,當隱士。到涅槃時候,以為住空,不來了。‘萬事休息’,一切放下。

  不過講老實話,我們想學佛的,初步先要到這裡。在教理上,我們要看得起這小乘的境界。事實上,這是最難達到的,我們就做不到萬事休息,做不到萬緣放下。

 

上一篇:慧律法師:《馬祖道一禅師廣錄》07
下一篇:星雲大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1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