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圓法師:功名富貴的​竅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了凡四訓》中有這樣一段問答:

  了凡對業果的道理還不甚明了。他進一步請問:“孟子說‘求則得之’,求的主動權在自己手上。我能理解道德仁義,力行就能求到,可是功名富貴如何能求得呢?”

  他的錯誤是把內、外分開,認為內可求,外不可求,他不知道:總的異熟果報,功名、財富等的差別果報,外而器界、內而根身,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造業而顯現的。他對業果沒有完整、系統的認識,因此才有見解和行為上的偏差。

  學過業果,我們知道,凡是增上生的圓滿、決定勝的解脫,上至佛陀三身、四智、無量相好、淨土莊嚴,統統可以由修習正道而求得,何止是道德仁義可求呢?可見,了凡對深廣的緣起缺乏足夠的認識。

  下面禅師為他遣除疑惑:

  禅師說:“孟子的話沒錯,是你自己誤解了。”

  意思是,你認為:以心只能成就道德仁義,其他則不能創造。你把內心和外境分成兩截,認為功名富貴是心外的法,豈不知這些法也是以心自現的。所以,了凡認為心可以求道德仁義,不能造功名富貴,他對萬法唯心有愚癡。

  以下禅師直示唯心立命的妙理:

  禅師說:“你不見六祖在《壇經》上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方寸”是指心地。說“一切福田”,則無一遺漏,不論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福田,抑或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的福田,一切都統歸心地。最妙的是心,一心可造十法界,所以不必在外面找福田,只這心就是福田。能在心田上種植,任何福都可以現前,故說“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注意:解決問題的方法,唯一是內求法,外求等於緣木求魚。實際上,只要一分分消除內在的障礙,所有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圓滿都會逐漸顯現。因此,我們遭遇挫折和失敗,不應怨天尤人,在心外找出路也不會解決問題,能在心上遣除障礙,一切都會轉變的。

  “求在我”,就是在自心上尋求,能在心上積聚因緣,不但內的道德仁義可得,外的功名富貴同樣可得,這叫內外雙得。這種求對於“獲得”是有利益的,叫做“有求必應”。

  成功之道,就是順應緣起的規律而努力求證。萬法由心造,心善地道善,心惡地道惡,向內成就道德仁義,因上善妙,果上自然顯現功名富貴。我們的心如鏡子,鏡子能擦拭干淨,淨相自然會顯現的,這叫內外雙得,也就是“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相比之下,外求法的效果如何呢?下面說: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設法消除苦因、成辦樂因,只是徒然向外追求,本來“求”有它的正道、“得”有它的命數,外求積聚的並非正因,結果只會內外雙失。因此,這種“求”對於“獲得”毫無利益。

  現在有許多創富學、成功學,介紹各種方法、技巧,如果是以蒙騙、損害他人的方式追求,則內心增上貪嗔癡,失壞道德仁義,以內心失壞,外在必然加深身心環境的痛苦,決定內外雙失。

  這個時代鼓吹向外追求,人們都棄捨了反躬內省,因此內心無安樂,外界也失去吉祥,器世界災難頻繁,風不調雨不順,這是內外雙失。

  原文: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摘自智園法師《改造命運的竅訣》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圓忠裡法師:這樣忏悔,可以消除我們多生以來的業障
下一篇:宣化上人:人在命終時,為什麼要請僧人或親友來助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