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門秘訣“十不求行”:拆掉障礙你幸福的十堵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人都希望人生完美,萬事勝意。無不祈求心願易成、處處益己、事事順利、無災無難、無病無障。而現實的情況則是人生從來就不完美。大家觀察一下身邊的親友,哪個是事事順利、樣樣完滿的?

  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連歷代富豪巨賈、帝王將相都曾歷經各種疾病和磨難,何況普通老百姓?多數人的際遇通常是事事難成、處處損我、多病、多難、多障……即便如此,我們還是一味索求完美,不撞南牆不回頭。執著不切實際的目標,必然會產生各種焦慮、煩躁、懊悔、憤恨等等不良心態,導致了人生的各種不幸福。

  其實,如果帶著智慧的覺察,你會發現“順利”並非完美無缺,“磨難”亦非一無是處。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佛教典籍《寶王三昧論》有“十不求行”,雖是佛門修行要訣,但絕不僅僅利於佛子修行,其中蘊藏了貨真價實的處世智慧。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參禅學道的人,不要奢求身體一定要健康,永遠不生病,因為身體沒有病,更容易生起貪欲、執著。“有病方知身是苦”,學道的人有時候帶三分病,才容易認清欲樂的真假,知道發慈悲道心。因此,無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發修行解脫、精進向道的決心,所以,“念身不求無病”。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在世間做人處事,不要害怕困難挫折。有時太容易、太順遂,人就容易驕傲、自大,甚至引人嫉妒;從艱難困苦裡完成目標,反而不會遭致嫉妒、障礙,成功的基礎也更是堅實。正所謂“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執垮少偉男”。所以,“處世不求無難”。

  三、 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發心學道,不要要求沒有障礙;沒有一點障礙、干擾、困難,容易輕忽所學,做人就會躐等、僭越(輕率冒進、不守本分)。所以,世事越是艱難,人經歷的磨練也越多,就越是懂得謹慎從事。所以,“究心不求無障”。

  四、 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不堅。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要怕魔害,不管是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都無所謂,因為魔障也是我們的逆增上緣。每個聖者在成道前必須經歷魔害的考驗。所以,“立行不求無魔”。

  五、 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我們無論是讀書、創業,或是從事任何工作,不要急於求成就。太容易成就,則志願不堅,輕慢自大,很容易遭致失敗。年紀輕輕就快速致富的人,通常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大風大浪過後反而晚景淒涼。所以,“謀事不求易成”。

  六、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與人交朋友,不要處處想到要別人幫忙我、有利於我。這種自私的心態,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與朋友交往,要想到我怎樣給別人快樂、給人歡喜、給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於自己,就會虧損道義,交到的也是同類的損友。所以,“交情不求益吾”。

  七、 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與人相處,不要要求別人凡事聽命於我、順從於我。這點對於領導崗位的人來講更重要。事情太過順心如意,下屬太過聽話,則容易剛愎自用;沒有多種角度的看法,思慮單一,計劃會欠缺周祥細致。多點不同的意見,反而可以避免錯漏。所以,“於人不求順適”。

  八、 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幫助別人,不要企望人家報答我。望人報答,那不是布施,那是貪欲;既然布施,就要無所求,無所求的無相布施,才是真布施。佛說,無我無相的布施最殊勝。

  九、 見利不求爭分,利爭分則此心妄動。

  見到人家有了好處、利益,不要貪圖分一杯羹,也不要生起嫉妒心;要生隨喜心,為人家歡喜、祝福,這樣修心就不會癡心妄動。佛說,隨喜別人行善的福德,和行善的福德一樣不可思議!熄滅貪念,修隨喜心。

  十、 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受到人家的冤枉、委曲、壓抑、誤解,不要急於辨白、申訴,否則容易滋生怨恨;反之,能夠吃得虧、看得破、放得下,沉著平靜地應對,則能消掉無數的業障,此乃六度萬行中的忍辱。修行忍辱能快速增進自己的道德、相貌和福報。

  十不求行不等於沒有目標。目標是努力的方向,不求是努力的心態。凡夫的心總是向外求,求財、求色、求順、求無病、求無難......內心無窮的欲望與攀比,對應的則是人生的變幻與世界的無常。無論暫時的“得到”還是更常見的“得不到”,求不得、怨憎會、怕失去、愛別離......這些不良的心態與欲望具增,沒有長久的安樂與片刻的寧靜,煩惱與痛苦總是如影隨形。

  單純物質的滿足不能帶來長期的幸福感,心靈的滿足才是真幸福。所以佛陀經常告誡弟子們:“少欲少煩惱”、“知足大富貴”,落實起來就是這個“十不求行”。

  “十不求行”凡事看似不求,實質是洞悉了人生的無常變幻,讓人心回歸清靜的本位,不被欲望奴役,不瞎折騰。以無求的心行事,因為心態平穩,反而發揮得更加出色;待人接物,處世修行都更加得心應手,從而最本質的幸福——資財不缺、身心安樂,不求自得。妙!

 

上一篇:供燈千篇文十六:關於供燈時間
下一篇:不久前發生的現代殺生因果故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