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一個悟道的人,就是找​到了自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很多時候,你會通過各種渠道,聽來很多道理。對於這些道理,你會覺得自己已經理解了,其實不然。這只不過是一種產生於大腦的虛幻印象而已,這種印象,遠遠不如自己親眼所見的、親身經歷的來得深刻。

  良寬禅師自小就到外鄉出家學道,修行參禅,未曾懈怠,離家幾十年都沒有回過家鄉。

  有一天,家鄉來了一位親戚求見良寬禅師,見面以後,親戚告訴禅師說:“您的外甥平時賭吃玩樂,不務正業,已經到了傾家蕩產的邊緣。家鄉的父老都希望禅師能發個慈悲,回去教導您的外甥,勸他回頭,重新做人。”

  良寬禅師就回到暌違多年的家鄉。

  外甥見到舅舅回來,十分高興,就留禅師在家過夜。

  良寬禅師在俗家過的這個晚上,一直參禅打坐,沒有睡覺。

  第二天早晨准備告別離去時,良寬禅師坐在床邊穿鞋,卻一直系不好草鞋的繩帶,兩手一直發抖,外甥見狀上前幫助舅父把帶子系好。

  良寬禅師這時慈祥地說:“人老了真是一點用都沒有。所以年輕的時候,就要把想要做的事統統做好。”說完以後,頭也不回地走了。自此以後,外甥再也不生活浪蕩、花天酒地了。

  良寬禅師是一個聰明人,他沒有給外甥講述那些大道理,而是營造了一種氛圍,讓外甥親眼見到,一個人,尤其是一個老人,有多無奈。讓自己的外甥體會到,老人們不再有年輕人那般的精力,很多事情都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了。這時候,外甥自然會從中有所體悟。輕與重,大與小,早與晚,很多時候不在於接受一方的悟性,而在於施者能否真正地放下。 不執於教,而後得教。

  人心中都有郁結,那郁結是每天所想,但總也想不透的事情。這郁結會攪擾得人心不安,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從而讓人陷入思維的困境,並帶來身體上的疲勞。這時候,就應該嘗試放下。放下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覺得很重要的,其實並非缺它不可,以前之所以覺得重要,不過是自己迷住了雙眼,沒看清其本來面目罷了。

  唐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禅師說:“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禅師回答道:“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維,更勿生疑慮。”

  唐順宗聽了以後,不但不理解,並且不以為然地問道:“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差分別。”

  佛光如滿禅師進一步解釋道:“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順宗聽後心中有所體悟,對佛光如滿禅師更加尊重了。

  這唐順宗,就是被迷住了眼的人了。他一直想找到佛的具體所處,卻不知,佛是無所不在,又無所在的。所謂無所不在,就是一花一木中都有佛,所謂無所在,就是佛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方位,以前如此,現在如此,以後也是如此。

  一個悟道的人,是絕不會問佛在何處的,他們所思所想的是自己在何處。唐順宗執念於佛在何處,而沒想過自己在何處。因此才一直沒有在佛法上有大的精進。

  佛光禅師提醒了他,讓他找到了自己,放下了佛的方位。這時候,他才發現自己之前認為重要的,其實無關緊要。這就是放下的作用了。

  放下之前,那擔子重重壓在心上,自然會感覺沉重;放下之後,心內空空無一物,自然一身輕快了。所以,不要整天盯著那些煩心事,要學會將之放下。工作中遇到不愉快的時候,及時放下;生活中遇到不快樂的時候,及時放下。這麼做了之後,你會發現身體輕了,心靈靜了,因為之前困擾你的東西不在了。

 

上一篇:人到六十,才發現,最重要的不過是這兩​件事
下一篇:仁清法師:念觀音聖號免​命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