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續祥法師​:佛教中的“功德”與“福報”,是一回事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同樣是放了一條魚,甲師兄會說你“功德無量”,乙師兄卻會說你“種大福報”,好像說的是同一件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功德與福報,是經常一起出場的詞。

  昨天法師講課時專門提出這個問題,並為大家仔細刨析兩個詞的異同,我根據記憶和自己的理解,歸納了以下幾點。

  作者丨續祥法師

  第一

  福報一有為有漏;功德一無為無漏

  提到功德,大家最容易想起來的就是梁武帝與達摩大師的對話。

  達摩祖師來到中國之後,梁武帝對他的大名早已耳聞,就派人把祖師專程請到了金陵。

  梁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虔誠佛教徒,他一生建寺無數,抄經、度僧、造佛像更是習以為常,所以他覺得自己這輩子已經積累了很大的福報,於是一見達摩就迫不及待的問:

  祖師啊,我做的這些事此生有多少功德啊?

  達摩直言:實無功德。

  梁武帝又問:為什麼會沒有功德呢?

  達摩:你所做的這些都是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所謂真功德,乃淨智妙圓、體自空寂,不求於世。

  由達摩大師與梁武帝的對話可以看出,梁武帝所培植的僅僅是有漏的福報,屬於有為敗壞之法,而非無漏的功德。

  只有契入空性,悟諸實相,明心見性後方能談論功德。

  中國淨土宗理論的奠基人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中,對這二者有更加詳細的解釋說:

  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雲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谛故。雲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昙鸾大師告訴我們,功德有兩種:

  第一種,不實功德。

  第二種,真實功德。

  凡夫人天的種種善業,得到人天果報,無論是因還是果,都是顛倒的,虛幻虛偽的,因此叫做不實功德。為什麼呢?因為善業從有漏心升起,是不順從法性的。

  菩薩用清淨智慧無染無著的作諸善事,遠離種種有漏的顛倒虛偽,方可名為真實功德。

  第二

  福報於事相中得;功德於實相中顯

  為什麼福報有漏,功德無漏?

  因為它們來處不同:福報於事相中得;功德於實相中覓。

  讀過《六祖壇經》的都知道,韋刺史後來曾以上面的公案請教六祖,六祖大師說:“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變作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又雲:“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這段話充分說明功德須自性內見實相,不是從布施和供養等外相中所求可得,我們日常認為的那些功德無量的善行,所獲可能僅僅是福報。

  其實福報與功德的不同,從來都不是事相上的不同,而是發心上的不同。

  只有明心見性,悟入實相,三輪體空,無我無人,以無所住心修諸善法,有漏之福報方能轉為無漏之功德。

  就用大家普遍認為收獲功德比較大的幾點來說:

  1、修寺院

  寺院,梵音伽藍,意譯為清淨處地,若用土木瓦石等俗物汲汲營建,所獲是福報;若永除三毒常遠六塵,身心湛然內外清淨,將此身心奉為道場,所獲是功德。

  2、鑄佛菩薩形像

  用金石泥瓦等物加以雕琢,所獲是福報;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為工匠、以戒為模,镕練身心直入真如佛性, 成就法身的真容殊像,所獲為功德。

  3、燒香

  用外火焚燒木屑粘合之柱、枯木刮磨之粉等質礙之香禮敬諸佛,所獲是福報;用智慧火燒界定真香供養十方一切諸佛,所獲是功德。

  4、燃燈

  以酥油等燃料點明燈與佛前,所獲是福報;以身為燈台、 心為燈盞、信為燈炷、 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為燈火,自利利他,燈燈相續,明終不盡,以無盡故號曰長明,點此長明心燈,所獲是功德。

  第三

  福報受用有限,福盡還墮;功德妙用無窮,永不退轉

  《永嘉大師證道歌》有兩段非常精辟的話,可講福報與功德之差別一覽無疑:

  1、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這段是說:像梁武帝一樣著相布施,雖有功德,能生天享福,但福盡勢衰,猶如箭墮,還要輪回生死,不如明心見性,悟入實相,一超直入如來地。

  《壇經》裡面說:“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生死大事,福報沒有用,只有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報不行。

  2、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瑠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這段是說,我們修行學佛法要認識根本的道理,而非牽纏在細枝末節的瑣碎裡。

  根本的道理是什麼?就是明心見性,悟入實相。

  本,就是通過明心見性,悟入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的實相;末,就是世間一切有為、敗壞、不安之法。

  若能明了根本的道理,末稍枝葉的問題就不用愁了,若拘泥在生滅敗壞的世間法中,則是顛倒愚癡之人。

  著相布施所得是有漏福報,明心見性,悟入實相後不著相布施,收獲的自然是無漏。

  因有漏故,福報為苦因;因無漏故,功德是道種。

  “如淨琉璃含寶月。”

  若能明心見性,悟入實相,就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本是一塵不染,萬慮皆空,好像一個清淨琉璃瓶裡含有一輪寶月,表裡俱澄澈,肝肺皆冰雪,自利利他,悉皆清涼。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如意珠是遂心如意,變化無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裡比喻明心見性,悟入實相的功德,好比如意珠般妙用無方,自利利他。

  經中把功德之深廣比作“功德海”,功德之貴重比做“功德寶”,以及功德藏、功德聚、功德莊嚴、功德林等等,也是這個道理。

  《金剛經·不受不貪分》有這樣一段耐人費勁的話: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陀對須菩提說:“如果菩薩以裝滿恆河沙數大千世界的七寶,持續不斷地用來布施。如果又有人,知道一切法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證得此法並且成就安忍,那麼,這個菩薩勝過前菩薩所得的功德。

  為什麼呢?因為是這個菩薩不受福德的緣故。“

  須菩提就問:”菩薩怎樣才能不受福德?“

  佛說:”菩薩對所作福德,不應有貪戀和執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正是因為菩薩不受福德,才能實現作者、受者、所作之事的三輪體空,於水月道場,做夢中佛事,勇悍而不疲勞,精進而不退轉,任運自在,一切無礙。

  西天二十四祖獅子尊者拜見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時曾問:“我欲求道,當何用心?”

  鶴勒那尊者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

  獅子尊者復問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

  鶴勒那尊者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經雲: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

  師子尊者聞是語已,即入佛慧,承接如來正法眼藏。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德光法師:幸福在哪裡?佛法告訴你
下一篇:印光大師:一切凡夫,具有二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