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僧打板及晨鐘暮鼓
打板,也稱打木、檀板、聲鳴,梵音譯為犍稚、犍槌、犍椎、揵椎、犍地,是集合僧人的響器之一。露地擊揵椎,比丘聞當集。諸欲聞法人,度流生死海。聞此妙響音,盡當雲集此。”《集眾偈》:“降伏魔怨力,除結盡無余。露地擊犍槌,比丘聞當集。諸欲聞法人,度流生死海。聞此妙響音,盡當雲集此。”
中國佛寺除了打板集合僧人之外,還有鐘、鼓。俗語“晨鐘暮鼓”,比較籠統。其實,寺院晨、暮,都要叩鐘,擊鼓。凌晨先鐘後鼓,晚上先鼓後鐘,以打板為凌晨起床、晚上熄燈(養息)的訊號。寺院晨起依次打板,叩晨鐘,擊晨鼓,上早課。下午,上晚課。遲暮,依次擊暮鼓,叩暮鐘,打熄燈板,順序與晨起相反。叩鐘,既叩晨鐘,也叩暮鐘;一邊叩鐘,一邊唱念晨鐘偈、暮鐘偈。擊鼓,既擊晨鼓,也擊暮鼓。
《楞嚴經》卷三載:“阿難,汝更聽此祗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諸經要集》卷二十“鳴鐘緣”條引用《雜喻經》之偈說,若聞鐘聲,臥者須起。《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大鐘,叢林號令之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
寺內的鐘、鼓,除了作為僧人集結訊號之外,還有更深的佛法意義。《增一阿含經》說:“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佛祖統紀智者傳》中說:“聞擊鐘磬之聲,能生善心,能增正念。”《鳴鐘寶偈》雲:“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唐、宋以來,我國各大寺院多在佛殿兩側建鐘、鼓樓,為懸掛鐘、鼓之用。唐代詩人張繼的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把鐘聲與客旅的愁思相聯系,流傳千古。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