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一章一部偉大的哲學巨構02
皇帝之才好出家
當然,在每個歷史變亂其間,都要產生許多人物。歷史上有個皇帝問一位臣子:(臣子是誰?不要問。因為我們通常生起的主觀觀念,易以人廢言。以人廢言與以言廢人,都是人的大毛病。)‘禹貢篇中,只有山川,有些什麼人物?’臣子答道:‘有地理沒有風俗,所以古書難讀。風俗由當局者領導,形成一個時代的精神,所以風俗是由教化而來。至於人才,由社會慢慢培養來的。這兩者都有變動,山川地理是不變動的。’由此看出,此人有‘大臣’之風。學問好的不一定能夠為大臣,為大臣的人不一定學問好,但是有見解。
五代時,慢慢培養出來人物。宋朝以前,永明壽在浙江一代,當時軍閥割據,他在吳越王錢具美帳下作一名軍官。歐陽修評五代史雲:五代這百年間沒有人物。王安石反對這個說法,說五代時人才最多,可以作帝王將相的多得很,但都逃走了,出家當和尚去了。開創禅宗宗派的祖師,都是帝王將相之才。也有人說五代沒有文學人才。反駁的人舉出兩位傑出的文學人才,一為李後主,一為永明壽。李後主的詞,成本太大了,一個皇帝亡了國,才寫出那麼感人的詞來——‘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鬓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
又如‘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以此來發洩他一肚子的牢騷,當然好。至於培養永明壽出家的吳越王,在未得意以前,也很潦倒,並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他在外逃難時,曾寫出這麼美的書信給太太:‘陌上花開,則緩緩歸矣。’他有些氣度與眼光,才會讓永明壽離開軍中去出家。
永明壽禅師在三十歲左右悟道,未悟道前,在天台山天柱峰下習定九旬,悟道以後,他身兼華嚴宗、唯識宗、天台宗之長,幾十年中影響宋代文化很大。他每天由早到晚,講法、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
洪覺范說:一個人每天要做這麼多善事,而且日中一食,一定骨瘦如柴,結果看到他的畫像,卻是身體壯碩、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此中道理何在?你們不要以為光打坐就是道,就能成佛,他的功行與德行都是了不起的,活到七十二歲。
傳記上說,他乘大願力,為震旦法祖,居永明寺(今淨慈寺)。在杭州度弟子一千五百人,天台山度戒萬余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六時散花,日夕修持百八事,寒暑無替,聲被異國,高麗王派特使向其問道,自稱門弟子。寫《宗鏡錄》也是他後來的常課之一,受吳越王錢俶的供養,圓寂時,焚香告眾,即入涅槃。
他把當時所有佛學意見提出來,邀請各宗派的長老大德們來一起辯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由他以宗門的立場來作總的解答,把這些解答寫下來,就成了《宗鏡錄》。所以說這部書是集中大家的智慧與力量所匯集的佛學精華,但他的重點卻在唯識方面。要研究此書,先看序文以明白前因後果,其次再研究唯識部分。看此書時,若想學會文章,看得懂它,必須朗誦。我們就先從序文講起。
伏以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跡。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為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塵,相分安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
中國古字,一字代表很多概念。現在中國字受西洋文化影響,好幾個字解釋一個概念。‘頓起根身’談到了生命之源,人從哪裡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們宇宙人生最初那個本有的生命,本來是清淨、寂滅。寂滅乃清淨到極點,無有色相,無有音聲,也包括一切色相,一切功能。它永遠清淨光明,所以稱‘真源湛寂’。
每一個眾生的本性就是佛,我們的本來是澄清湛寂,這就是佛所悟到的本有的生命,找到了這個叫覺。一切眾生本來是清淨的。這個東西也叫涅槃,也叫道,也叫佛。這個東西無名也無相。思想觀念叫名,是精神方面的,色是物質的,相是現象,包括心理、生理。道體是絕名相之端,比如你打坐,覺得自己見到空了,還是落在名相中,空還是個現象,真正的道體不落在觀念現象中,而且不落在名相之‘端’,一點影跡都沒有。也沒有能所之跡,無‘能見到’‘所見到’之境界,即沒有能見之體、所見之境,不留一點跡象。換句話說‘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跡’才到達真正見道——‘真源湛寂、覺海澄清’。
平常你們有一大堆問題,只要懂得這兩句話‘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跡’,就沒問題了。你只要有一點名相、境界在,都不是,都不是‘真源湛寂,覺海澄清’,已經離道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