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第二,知足的功德。有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沒有功德。你知足就常樂,不知足就常苦、常憂。知足的人,就好像顏回那樣,
一箪食,一瓢飲,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就是知足。這是說孔子的大弟子──顏回,他是一個知足的人,也就是一個達觀的人。他吃飯沒有飯碗,喝水也沒有茶杯。吃飯用什麼來吃呢?就用一個竹筒子。竹子有一節一節的,他把它割斷了,留一個節,上邊也把它割去,就用這竹筒子來裝飯吃。為什麼呢?就因為他沒有錢買碗,買陶器,所以就用一截竹子來做飯碗,這叫做“一箪食”。這個箪,就是竹筒子。
“一瓢飲”,他喝水也沒有一個茶杯,用什麼來喝水呢?用一個瓢,就是葫蘆瓢,拿葫蘆瓢到有水的地方,取了一瓢水來喝。那麼燒水更不用說了,也沒有燒水的水壺,更沒有沖茶的茶壺。為什麼這樣子?因為窮嘛!所以叫“一瓢飲”。
“在陋巷”,他住在很簡陋的巷子裡邊,房子既不漂亮,門也沒有,連一個茅蓬都不如。他在陋巷裡頭住,“人不堪其憂”,誰看見了,誰都替他憂愁,誰見到他,誰就說這個顏子窮得這樣子,實在太可憐了,都替他憂愁。可是顏子呢?不改其樂。他雖然窮,但是他窮得快樂,他知足。所以才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他也不貪,也無所求,雖然窮啊,但是他也沒有貪心,無所希求,沒有一種攀緣心,說我想法子弄一點錢,買一個飯碗,買一個茶杯,買一雙筷子。沒有的,他不打這個妄想,所以說“回也不改其樂”,他是很快樂的。由這個就知道,顏回他是一個達人、知命的人。君子安貧,達人就知命。他知道他的命運就是如此,所以一點也不向外去攀緣。
那麼其他方向的知足又怎麼樣呢?無論什麼事情,你能退一步想,都會知足啦!退一步想,不要生一種貪而無餍的心。所以你若是知足,就有功德;你不知足,就會造出種種的過錯來。學佛的人,也要學知足的這種法門。譬如我們吃的雖然不好,但是都能吃飽了。你應該想一想,越南那些逃出來的難民啊,在水上、在船上,朝不保夕,早晨不知道到了晚間會死了沒有,不要說吃飽飯,連生命都沒有保險。生命都沒有保險,那豈不是太苦?我們若是這樣想一想,即使我們吃的不很好,但是都沒有那些危險啊!你這麼樣一想,就知足了。所以你和那些難民一比,就知足了。難民還是最危險的,再比一比那些窮困的國家,也是很多人沒有飯吃,甚至於餓死很多人,而我們現在還沒有餓死,這就應該知足。
又如世界上有很多人沒有衣服穿,而我們現在還有衣服穿,這就知足了,知足就會常樂。還有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沒有房子住,而我們現在還有房子住,有飯吃,有衣服穿,這也應該知足了。如果再找一點工作,那更餓不死,所以這都是知足。你一切一切若是知足,就會常樂;你若不知足呢?就會常苦。因此你能知足,就不會有貪心;不會有貪心,就是功德。所以你立功立德,到什麼地方去立呢?只要你知足,沒有貪心,這就是功德了。
“汝等比丘”:所有的大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等。“若欲脫諸苦惱”:你們各位,假如想要離開種種苦惱,離苦得樂的話,就應該“當觀知足”:應該常常觀察,研究這個知足的方法,不要不知足。你若想知足,就要沒有貪心。“知足之法”:什麼叫知足的法呢?“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常樂,所以有如富人,他不貪,沒有憂愁,這就是安穩之處,安穩之處就是知足。不要有貪而無餍的心,要時時刻刻都能回光返照,能少欲知足。前邊那個“少欲”,就是沒有那麼多的貪心,現在要知足了。知足就不要盡向外馳求。
“知足之人”:知足的人,“雖臥地上”:雖然他沒有房子住,也沒有床睡覺,他只能躺在地上睡覺,也就是在街邊上睡覺。雖臥地上,雖然他是睡在地上,“猶為安樂”:他也覺得安樂,也覺得是很好的。“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雖處天堂”:雖然他在天堂上住著。天堂就是譬如富有之家,有高廣大床,一切都非常舒服。但是睡彈簧床,還覺得不圓滿,又想盡方法怎麼樣能睡得舒服。“亦不稱意”:就是睡得再好的地方,也覺得不滿意。稱意就是滿意。為什麼不滿意呢?就是不知足嘛!不知足,對什麼環境也都覺得不滿現實,不稱意。“不知足者”:不知足的這個人啊!“雖富而貧”:雖然他再富有,但是也如一個貧人。因為他總有一種貪心,貪而無餍,這就是貧嘛!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知足的人雖然他是貧,但是他也比富有的人還快樂。知足者貧亦樂,雖然貧窮,他也樂。不知足者呢?富亦憂。即使富貴,他也憂愁。所以修行的人都叫“貧道”,貧道!貧僧!貧僧!沒有說我是富道!富道!富僧!富僧的。所謂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窮釋子,口稱貧”,出家人說自己是貧僧,這是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可是他身雖然是貧,但他有道,這有道也就是知足的道。
“貧則身常披縷褐”身上穿的衣服是壞色衣,人家都不願意穿的這種衣服,他穿。
“道則心藏無價珍”,可是他有道,則身藏無價珍,有道也就是身上有無價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這就知足了。因此他雖然貧,也就是富貴。
“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常為五欲所牽”:常常為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所牽制,為色、聲、香、味、觸這五欲所牽絆。“為知足者之所憐愍”:知足的人常常憐愍這一類的人。“是名知足”:因為他能憐愍其他人的痛苦,所以他自己本人就常常知足了。
恭錄自《佛遺教經》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