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旭大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40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辛七、明藏性即識大性。然小乘惟言六識。大乘則言八識。或言九識。須知第九識名。乃就果地而立。實無別體。只約八識之性出障圓明。故更加以白淨之號。喚作庵摩羅識耳。今經第八第七兩識。總攝入於意根。前文所雲思量兼了別性是也。此則已屬根大中收。故今獨約前六識言之。明其皆是性具。分文為四。初破妄執。二明大均。三顯理性。四斥迷惑。壬、今初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捨利弗。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十法界六種識心。總名識大。今且就阿難眼識辨之。以例其余五識。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者。正明識是緣生。破性計也。汝今遍觀下。重舉因緣生法。此識了知下。推其緣生無性。舉因緣中。辨於根識不同之相。循歷周視。先辨根相。即前文根大中所謂見大。此是第八識之見分。寄於浮勝二種眼根。任運了境。無別分析。故喻以但如鏡中。然不同鏡之無知也。汝識於中次第標指等。次辨識相。此中眼識與同時意識。亦復有別。佛雖不說。理合知之。若但親緣文殊捨利等相。不帶名言者。則是眼識功能。若起文殊捨利等名言。即是同時意識功能。又眼識所緣文殊捨利等相。但是托彼文殊捨利本質之境。變起眼識家自相分境而為所緣。非即緣彼文殊捨利實體。以文殊捨利實體。乃阿難第八識之相分。是彼見大之所緣緣故也。推無性中。先立四句。然後一一推破。初破生於見中。二破生於相中。文皆可知。三破生於空者。夫空則既非是相。亦非是見。非見則無所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則滅前緣。何處可用見聞知覺。既是處此二非。為一總俱空耶。為除見相之外。別有一法耶。若一總俱空。則同於無。若別有一法。亦非同於見相之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乎。四破無因生者。眼識與同時意識。皆惟緣現量境。決無日中別識明月之理。因見日故。方了別日。則非無因明矣。此以因見因相因空同屬因緣。以無因為自然而並破之。汝更細詳下。勸令更加審究。並破和合不和合也。見精托在汝睛。形相推於前境。但有可狀。則方成有。既不是相。則便成無。如是識緣。既非見非相非空。亦非無因。畢竟因何所出。況未達藏性。則識屬動搖。見屬澄靜。理必非和非合。聞聽覺知皆屬澄靜。余五種識亦皆動搖。亦必非和非合。此破其計和合也。不應識緣無從自出一句。破其轉計不和合性。

  壬二、明大均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此以六種識心。均前六大而名七大。顯其皆性皆真。無二無別也。蓋九界眾生。於此識與根塵。總未能融通為一。凡外計識中所現緣影為心。計根為身。計塵為物。敵體相對。二乘執根塵為能生。執識心為所生。亦敵體相對。禀通教人。雖知能生之根塵如幻。所生之識亦復如幻。終非一體。禀別教人。雖知一切唯識。而見相二分。不說即妄恆真。乃於見相二分之外。別立自證及證自證。仍復相對。孰知見相即自證。自證即見相。自證即藏性。見相亦即藏性。藏性即自證。藏性亦即見相。是故十法界識。即是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即是十法界識。今承上文。拈出眼識一種。如此離過絕非。始信十法界之六識六根。皆悉圓滿湛然。性非從所。與彼虛空地水火風。一一性真圓融。皆如來藏。無生滅矣。此中了別二字。即指六識。見聞覺知四字。仍指六根。汝心粗浮下。責其不悟識心本如來藏。而敕令更加觀察也。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等者。若言其同。則眼識胡不別聲。耳識胡不辨色。若言其異。則耳自聽法。何故身起欽承。口來問義。若言其空。何故了了明明。不可斷滅。若言其有。何故內外中間。俱無所在。若言非同。何故性中相知。若言非異。何故用中相背。若言非空。何故覓不可得。若言非有。何故應用無盡。既此六處識心。不是同異空有。亦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謂非如來藏性而何。蓋藏性隨緣常不變故。所以不是同異空有。藏性不變常隨緣故。所以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也。若迷此妙性。則說同說異。說空說有。說非同異。說非空有。俱為戲論。若達此妙性。則戲論自滅。亦可隨四悉檀。作同異等種種說矣。

  壬三、顯理性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六識。識與本覺。皆性皆真也。明知覺明。即下文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指真如理性言之。前文既以識心均於六大。則今舉一識字。便是全舉七大。人謂七大只是根塵識三。全體虛妄。不是妙明明妙真體。殊不知性識即是明知。覺明即是真識。是故十法界識心。一一無非妙覺湛然。遍周法界。是謂隨緣不變之體。由此故有不變隨緣之用。含吐十虛。何方何所。皆是循於十法界業。而發現為十法界識也。含吐二字。通於迷悟。且約佛界言之。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微塵剎土。自他不隔毫端。義之如含。一念普觀無量劫。一光普照十方界。義之如吐。然含亦非含。吐亦非吐。故雲寧有方所。次約迷情言之。取頻伽瓶。滿中盛空。名之為含。用饷他國。開孔倒瓶。名之為吐。亦復含無所含。吐無所吐。故雲寧有方所。以要言之。無不還歸此法界。故含遍十虛。無不從此法界流。故吐遍十虛。相宗所謂集起名心。集則是含。起則是吐也。不言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者。此識即是眾生之心。即是能知之量。前之六大。恐迷情謂是心外實法。故須一一皆雲隨心應量。今之識大。既是直指眾生現前之心。但不知其全體即是藏性。故以含吐十虛寧有方所而名狀之。方知向日所認緣影。不惟不是真心。斷斷乎亦不是六識矣。

  壬四、斥迷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凡外計識心是我。或是我所。計斷滅者。屬邪因緣。計常住者。屬於自然。二乘執此六識是因緣生法。無我我所。若惑業俱盡。不復生識。譬如薪盡火滅。火無去處。愛盡涅槃。亦復如是。涅槃之界。無生無滅。名為自然。禀通教人。以識心即空為因緣。空理無生為自然。禀別教人。以唯識之相。四分皆屬依他起性。名為因緣。唯識之性。即是真如無為。名為自然。此皆不達藏性。終無實義也。惟其藏性即六識性。故彌勒菩薩悟之。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已上明性本具相竟。從初卷佛告阿難汝我同氣至此。是正明理性中第三如來答示已竟。

 

上一篇:大安法師:淨土宗教程第六編(六)
下一篇:慧律法師:開示錄5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