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說“以德分人,謂之聖人”,能夠以道德感化人的是聖人。“以財分人,謂之賢人”,能夠拿經濟錢財幫忙別人,這個已經夠得上稱賢人。“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這個“臨”字要注意,居高臨下叫做“臨”,自己覺得有能力有恩惠給人家,有賢德給人家,有居高臨下的姿態,這個人不能當領袖。換句話說,你有道德也不足以驕慢人,你對人家有好處,早就應該忘掉。我幾十年來常常碰到這種人,他牢記自己對人如何如何好,這壹種人就不行了,所以施恩不忘的人不能領導人。如果施恩於人的話,當下就要忘掉,不要希望人家報答你。而我們受恩的人,壹輩子不能忘記報答。所以“以賢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施恩不望報的人,別人對他壹定非常恭敬,壹定服從他領導的。
《列子臆說》
布施的時候要“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施事都空了,做了就放下。這就是學佛人的正修行,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你下座穿鞋子時,讓壹步路給人家先走都是布施。中國文化也講“施恩不望報”,給人家好處不希望人家回報。但是反過來是要“受惠不忘德”,那怕受了人家壹點點幫助,永遠不要忘記。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真布施是壹切都捨出去了,為什麼布施不求福報呢?布施而不希望有回報是很難的,我們可以很慷慨的布施,過後碰到利害關系時又會後悔的。布施出去了就應該丟下,心中沒這個事了,不期望什麼回報。我們是不是常常聽人埋怨:自己不是壞人,做了很多好事,為什麼結果卻有這樣遭遇?我們有沒有檢查自己的心理,是不是會這樣?例如你對某人好,這是布施,如果你又認為某人應該也對你好,這就是下意識地期望有回報。菩薩發心布施是不求回報的,我對你好,你對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沒有計較心或利害心的。
《維摩诘的花雨滿天》
老朋友的交情,始終惦念他,即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如韓信壹飯難忘的故事,他倒楣的時候,餓得不得了,在溪邊吃了壹個洗衣服老太婆的飯,匆匆忙忙,沒有問清姓名就走了。後來他封了王,想找這個老太婆報答,找不到,只好將千金放在水裡。古人就有這個精神。漢光武當了皇帝以後,找老同學嚴光來敘舊;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要找年輕時和他壹起種田的老朋友田興出來,找不到就下令全國找這個人。田興卻硬不肯出來做官,只是到處在做好事。後來有人報告,壹個縣裡,有五只老虎出來吃人,厲害得很,而有壹個人把那五只老虎都打死了。朱元璋接到這封公文,知道壹定是他的老朋友田興做的好事。於是找來翰林院的進士們,都是文學修養非常高的,以現在來說,都是研究院中的博士。朱元璋要他們趕快寫信去把田興找來。於是翰林先生們之乎者也矣焉哉、孔子曰、孟子曰的,咬文嚼字。朱元璋看了半天,皺皺眉、搖搖頭,還是自己動手寫。他寫的是白話,內容大要說: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為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你不來,就沒有種。我們兩兄弟還是好兄弟,我今天不是以皇帝身份找你來。我們兩兄弟見面,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有種的你過河來吧!和當年兩個人放牛時,打架對罵的口吻壹樣。田興看了這封信來了,來了但還是不做官,玩了壹陣子走了。這就是說歷史上的念舊。可是今天的社會,這種事就很少了。有的人環境好了,看到老朋友,要問貴姓了。
《論語別裁》
壹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家伙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壹樣的忘掉它。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這兩句話對我壹生影響很深,都是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幫忙了人家,好處給了人家,心裡記都不要記,要丟掉。“受恩”,得人家壹點好處,要永遠記住。
《金剛經說什麼》《漫談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