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旭大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2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辛二、別明四。初明五陰性。二明六入性。三明十二處性。四明十八界性。壬初、中二。初總征。二別釋。癸、今初

  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梵語塞犍陀。此翻為蘊。古翻為陰。蘊謂積聚。陰謂覆蓋也。凡夫五法。積聚見思。覆蓋真谛。二乘五法。積聚塵沙。覆蓋俗谛。菩薩五法。積聚無明。覆蓋中谛。佛界五法。積聚恆沙稱****慧。覆蓋法界一切眾生。皆名為蘊。亦皆名陰。

  癸二、別釋五。初明色陰即藏性至五明識陰即藏性。子、今初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雲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五陰文。一一皆有四節。從初至亦復如是。是舉因緣生法。即總示中所稱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也。次是諸狂華至號清明眼。是明因緣即空。即總示中所謂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也。三是故當知色陰虛妄一句。是明因緣假名。即總示中所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幻妄稱相也。四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一句。是明因緣即中。即總示中所謂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也。初文中。清淨目。喻本覺真智。晴明空。喻真如妙理。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喻寂光真境。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喻真如無始覺力。不守自性。不覺念起而有無明。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喻寂光真境之中。妄見果報方便同居三土依正色法。故結合雲。色陰當知亦復如是。形質可緣。名之為色。共十一法。即外六塵及內五根。依此虛妄色法生滅分位差別。便有國土劫數正報壽命種種延促不同。總名劫濁。此以九法界中佛界真善妙色。喻妙晴虛。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乃超劫濁。以佛法界中九界生死幻色。喻於空華。微塵劫數修短之相宛然。總名劫濁也。次文者。就喻簡責無性。顯其即空。若法說者。應雲九界妄色。非真如出。非正智生。若如出者。既從如出。還從如入。若有出入。即非真如。如若非如。自不容其色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智出者。既從智出。還從智入。即此****從智出故。當合有知。若有知者。去既為色於如。旋合自知其智。若無知者。出既障於真如。旋當自障其智。又見色時。智應無障。雲何寂光名為種智。第三文。點示十法界色。總屬假名。以華喻九界妄色。迷空為華。華無生相。以空喻佛界真色。華滅空生。空無生相。故皆是虛妄也。第四文。非因緣非自然性者。直指如來藏性。隨緣不變。故非因緣。不變隨緣。故非自然。今十界色陰。皆本即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如來藏性也。下皆准知。

  子二、明受陰即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聊舉手掌相摩一種觸受。以例九界觸緣生受。同此虛妄也。據法相宗。受是遍行五心所之一種。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起愛為業。遍與八識心王相應。若約六根領納六塵。則有六受。一一各有苦受。樂受。及不苦不樂受。成十八受。凡夫領納同居六塵。二乘領納方便六塵。菩薩領納果報六塵。總是因緣生法。依此虛妄受陰。便有見濁。蓋所受是塵。能受是托根之心。不了六受用根。本如來藏。所以凡夫起有我見。二乘起無我見。權教菩薩起亦我亦無我見。非我非無我見。總名見濁也。此文本是舉例。不是舉喻。若欲作喻釋者。則以性無違順。喻九界中佛界正受。以澀滑冷熱。喻佛界中九界幻受。澀喻三塗苦受。滑喻人天樂受。冷喻二乘枯受。熱喻菩薩榮受也。次文顯受即空。但破幻觸無性者。觸尚不可得。安得有受。言何待合知要名為觸者。要字。訓作方字。謂既有一物身中往來。則何待掌合有知之時。方名為觸耶。余並可知。

  子三、明想陰即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亦聊舉梅崖二境界想。以例十法界皆從想生也。想亦遍行五心所之一種。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若約六識取六塵境。則有六想。一一各有善惡無記三想。成十八想。凡夫於三界六塵起貪嗔癡。名惡。無貪嗔癡。名善。非善非惡。名無記。二乘沈空名惡。出假名善。菩薩分別二谛名惡。了達中谛名善。此等諸想。總無實境界性。惟是妄想以為因緣。更非異因。依此虛妄想陰。成煩惱濁。蓋凡夫不了三界惟想。故生染著。有見思煩惱。二乘不了涅槃生死惟想。故生取捨。有塵沙煩惱。菩薩不了十界惟想。故緣理斷九。有無明煩惱。總名煩惱濁也。若妄計想外有境。便於佛法界中成九界妄想。如本無酢梅。口水妄出。若了達境惟是想。便於九法界中顯佛界真想。如知崖本無。酸澀何有。故曰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次文中想蹋懸崖與說相類者。當雲。如是思蹋。非懸崖來。非足心入。若從崖來。崖合自思。何待人思。若從足入。足合自思。何待心想。若獨心想。何故並足亦覺酸澀。余可知。

 

上一篇:大安法師:淨土宗教程第五編(十)02
下一篇:慧律法師:開示錄41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