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飛錫
那帝釋的寶網沒有張開,眾寶怎麼能見到,網的總綱繩一旦提起,所有網眼就打開了。洗浴大海的人,已經用到百川的水;念佛名號的人,必定成就三昧。而世人念過去的釋迦佛,想現在的彌陀佛,卻唯獨沒有聽說念未來諸佛的,為什麼呢?因為諸佛是最尊貴啊,眾生是最卑下啊。高貴與下賤一分出,所有妄念就興起了;恭敬與傲慢一分立,一真就隱沒了。《般若經》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眾生都是如來藏,普賢菩薩的本體無處不在)那貧女懷有王子,米在糠秕裡,這個道理就像照鏡子一樣分明。人都是侮慢未來的玉毫(佛),不敢侮慢過去現在的金色(佛),造罪的緣由,是在未來的佛上,不是在已過去的佛上啊。眾生如果不是如來藏,又哪裡有未來的佛呢?若是知道母親是因為兒子才尊貴,米是因為糠才成全,有一點點《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的心,那念佛三昧,雖不快速也就很快成就了。所以僕女群盜,不可以輕視,鬼獄畜生,也應當普遍的敬畏,甚至沒有善可以選擇,沒有惡可以拋棄,那麼隨著每一念頭生起,無非都是佛了。(《念佛三昧寶王論》上)
《悲華經》說:“密蘇王子,發心已來,行時步步,心心數法,常念諸佛,今登正覺,生妙樂剎,即阿閦佛是。”我認為邁步大道,行走小路,固然應當像密蘇王子那樣念佛,即使做官的鳴鑼開道儀仗隨行,或佩帶整齊朝拜天子,或前呼後擁,車馬奔馳,又怎能不用心在每一步之間念佛呢?那有牙齒有頭發,還存活著的人,都是有呼吸的。世間的人多是用寶玉木材等作為念珠,而我是用呼吸作為念珠的。稱佛名號,隨著呼吸,有大依靠,哪裡害怕一息不來,就屬於後世了呢?我在行住坐臥中,常用這個念珠,縱然是昏沉,也是含著佛號而睡的,醒來就繼續念佛。必在夢中,得見阿彌陀佛,如鑽木取火,煙就是火的前兆,夢中念佛不斷,三昧就成就了。親眼目睹玉毫(佛),親身得到佛的授記,是萬無一失啊。問:“那麼只要能不斷憶想,不用高聲念嗎?”答:“排除散亂的要點,就是要有出聲念,聲音不響亮,心就暗中不定。有五種意義。拔起茅草連帶一片,乘馬鞭策在後,用盡畢生的力量念佛,就永遠脫離所有憂苦,這是一。念佛的聲光達到了,萬種的禍患,就像冰消雪化,功德的叢林,就像千山茂盛的松樹,這是二。佛的金色容顏輝煌燦爛,寶華缤紛散落空中,就如觀察手掌一樣清晰,都是念佛聲導致的,這是三。如拖動木石,太重而不能前進,發起洪亮的號子聲,就輕飄飄抬起來了,這是四。與魔軍對戰,旗鼓相當,用聲律鼓舞斗志,必定攻破強敵,這是五。喧囂與靜默兩全,止寂與觀照雙運,符合佛意,不也可以嗎?”《華嚴經》說:“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那麼佛聲遠遠震蕩,開啟善的萌芽,猶如春雷震動百草,怎麼能輕視呢?(《念佛三昧寶王論》中)
世間人認為念佛有個念啊,我卻認為念佛沒有念啊。再說這個念當下就是空,哪來的有呢?不是念滅掉空,哪來的沒有呢?念的本性本來是空,哪來生滅呢?又沒有所念的心,就是“應無所住”啊。而修行念佛的,就是“而生其心”啊。沒有所念的心,就是“從無住本”啊。而修行念佛的,就是“立一切法”啊。沒有所念的心,就是“念即是空”啊。而修行念佛的,就是“空即是念”啊。這是說明“中道”、“雙寂”、“雙照”了。觀照而常常空寂,沒有所念的心了。空寂而常常觀照,而修行念佛了。這是如來空寂而又觀照的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的地位啊。所以這三昧,能生首楞嚴王師子吼大定。《菩薩念佛三昧經》,破相偈說:“念佛真金色,安住無著心。觀法何名佛,攝心恆相續。金色非如來,四陰亦如是。離色非如來,想色應當知。此是佛世尊,最勝寂靜處。善能滅一切,外道諸邪見。如龍王降雨,澤及於一切。”這經說明六度萬行,沒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嗎?《大品般若波羅蜜經》說:“佛為鈍根人,說一切法空寂,因為他們容易生起執著的知見啊。為利根人,說諸佛相好莊嚴,因為知道他們如蓮花不染塵垢啊。”《坐禅三昧經》說:“菩薩坐禅,不念一切法,只念一佛。如清冷海中的金色須彌山,甚至功德法身,也是這樣念佛。”所以知道不能以不念為無念,觀佛是實相,觀身也是實相,遇境界都是真,沒有心不是佛。並不是離開念才有“無念”,離開生才有“無生”。若是離開念而另立一個無念,離開生而另立一個無生,這是不懂“煩惱即菩提,眾生即諸佛”的道理了。既然離開不可以,念佛就是真無念啊,往生就是真無生啊。其意義鮮明,就如秋天澄淨,明月出雲端了。(《念佛三昧寶王論》下)
宋延壽(蓮宗六祖)
有問:“唯心淨土,周遍十方,怎麼能托生蓮台,寄住安養國,而有取捨分別的念呢?怎麼達到無生的法門呢?欣喜厭倦的情感生起,怎麼成為平等呢?”答:“所謂唯心淨土,是了悟心性才能達到。《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三世一切諸佛,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極樂佛土。’所以知道善知識的心才能達到唯心淨土,執著境界只會墮落到攀緣的境界中。既然明了因果沒有差別,就知道心外無法。又關於平等的法門,無生的意義,眾生雖然是仰靠佛的教導生起信心,但是奈何力量不夠,觀照淺心浮躁,外境強習氣重,須要往生到佛國,仰仗殊勝的因緣,定力才容易成就,才能很快地實行菩薩道。《淨土十疑論》說:‘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智慧的人強烈求生淨土,明了往生不可得,就是真正的無生)這就是所謂‘心淨,就是佛土淨’。愚癡的人被‘生’局限了,聽說‘生’就當作生去理解,聽說‘無生’就當作無生去理解。不知道生就是無生,無生就是生。不明白這個道理,亂解一通,這是謗法邪見的人啊。”問:“心外無法,佛不去不來,為什麼有見佛以及來迎接的事呢?”答:“唯心念佛,從唯心的角度來看,心是包含萬法的。既然了悟到境界是心的作用,了悟到心就是佛,所以隨便念什麼,無非都是佛了。《般舟三昧經》說:‘如人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比如人在夢中見到寶物,大家都很歡喜,醒來回想,不知寶物在哪裡)這是比喻唯心的道理,‘有’的當下就是空,所以沒有來去;又如夢幻一樣不是真實,那麼心佛兩忘就不執著了,但又不是沒有幻相,那麼也不否定心佛。空和有都沒有妨礙,就沒有去沒有來,並不妨礙眾生見到佛,見就是沒有見,常常契合中道。所以佛其實不曾來,心也不曾去,感應道交,只是心本體的作用,就如造罪惡的眾生,感應地獄相現前。《唯識論》說:‘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為逼害事。’(一切法就如地獄見獄卒折磨自己一樣)所以都是罪人的惡業心顯現的,並不是心外有真實的銅狗鐵蛇等事,世間一切的事法,也是如此。但是那毗盧遮那佛土,不限東西南北,若是真正了悟,習氣業障都消除,理事圓融,親證無生境界的人,才可以說唯心淨土。初發心的人,怎麼可以狂妄仿效呢?”問:“《觀經》說明十六觀法門,都是攝心修定,觀佛的相好莊嚴,真切到圓滿光明,才能往生淨土,如何散心也能往生呢?”答:“九品的經文,自有高低不同,上下含概,不出二種心。一是定心,如果修習定觀,能上品往生。二是專心,只要念佛名號,所有善行輔助熏修,回向發願淨土,能成就末品。仍須要一生都歸命淨土,直到報身終盡都要精修,坐臥之間,常要面向西方。當行道禮敬的時候,念佛發願的時候,懇切勤苦仰望,沒有別的念頭。就如正受刑法,正在牢獄中,被怨賊追殺,被水火逼迫,這時一心求救,願脫離苦的輪回,快速證到無生法忍,廣度眾生,繼承發揚三寶,誓願答報四重恩。如果這樣志誠,必定不會白費功夫。如果言行不一,信心的力量輕微,沒有念念相續的恆心,有數目間斷的意思,憑這樣的懈怠,臨終想要往生,卻被業障牽連,恐怕難遇善友,又被風火分解的苦痛逼迫,正念不能堅持。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是這樣的因,臨終就是這樣的果,應該須要實實在在的因,果才不虛。聲音和諧就響亮順暢,形體正直就影子端正啊。如果想要臨終十念成就,那就要預先准備,集合所有功德,回向這一時刻,念念不缺失,就沒有後來的憂慮了。那善惡的輪回,苦樂的報應,都是身口意三業造下的,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產生的,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促成的,五果(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異熟果、離系果)攝受的。若是有一念心的瞋恨邪YIN,就是地獄業;悭貪不願施捨的,就是餓鬼業;愚癡暗昧糊塗的,就是畜生業;傲慢自以為是的,就是修羅業。堅持五戒,就是人道的業;精修十善,就是天道的業;證悟人空,就是聲聞業;了知緣起性空,就是緣覺業;六度同時修,就是菩薩業;真正慈悲平等,就是佛業。如果心地清淨,就是香台寶樹,淨土化生,心地污垢,那就是高低不平坑坑窪窪,穢土本質。都是同等的果,能感招增上的緣,所以離開自己的本心,並沒有別的實體,想要獲得淨果,就要修行淨因。如水的性質是向下,火的性質是向上,它的運數本來就是這樣,有什麼可懷疑的呢?”(《萬善同歸集》)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四料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