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菩薩道的人,
不應該親近這一類人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世尊想要再把這個意思說詳細一點,所以再用偈頌說一說。
“若有菩薩”:假使有菩薩摩诃薩。這菩薩摩诃薩,也就是行菩薩道的這種發大菩薩心的菩薩。
“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在將來惡世的時候,沒有恐怖的這種心理,想要說這一部《法華經》,“應入行處,及親近處”:應該入身所行的安樂處,以及所親近的地方。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凶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修行菩薩道的菩薩,“常離國王”:應該和國王遠一點,不要親近;“及國王子”:也不要親近國王的太子;“大臣官長”:也不要親近這些做官的;“凶險戲者”:和打功夫、作武術戲這一類的;“及旃陀羅”:屠人,就是殺豬、殺牛、殺羊的這種人,也不可以親近他們。“外道梵志”:和一切的外道。外道,就是修外道法的;梵志,這也是一種外道的名字,就叫婆羅門。修行菩薩道的菩薩,不可以親近他們。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也應該離增上慢人遠一點;“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也不親近貪著小乘,修聲聞、緣覺,不發大乘心的人。三藏教,就是小乘教;專門去修三藏教理,這樣的人,也不親近。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不守戒律的比丘,或者冒充是羅漢,只有羅漢的名字,而沒有羅漢的道德,“及比丘尼,好戲笑者”:及破戒的比丘尼,和好游戲、好說笑的這一類的人。“深著五欲,求現滅度”:因為他們深著五欲,都著住到這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上邊,想要求現生就得到滅度的。“諸優婆夷,皆勿親近”:這一類的優婆夷,都不要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為說法
“若是人等”:假設這一些個人等──就前邊所說增上慢、破戒比丘、破戒比丘尼、破戒優婆塞、破戒優婆夷,和殺豬宰羊的旃陀羅。這一類的人,“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以求道的心,想親近三寶的這種心,來到修行菩薩道的人這個地方,他們想要求佛法。“菩薩則以,無所畏心”:這個修菩薩行的人,就應該以無所恐懼的這種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不在這裡有一種貪心、攀緣心、貪圖供養的心,不懷著一種的希望,來給他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脍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炫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寡女處女”:寡女,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處女,就是沒有結婚、沒有親近過男子的女子。“及諸不男”:和“生、妒、犍、變、半”這五種不男。像這樣的人,“皆勿親近,以為親厚”:都不應該親近,和他做朋友。
“亦莫親近”:也不要親近,“屠兒魁脍”:屠兒,就是殺豬的。魁脍,殺豬的領袖;脍,也是殺豬賣肉這一類的。“畋獵漁捕”:畋獵,就是去打圍(打獵);漁,是釣魚;捕,是捕鳥。“為利殺害”:因為利益的關系,而殺害眾生。
“販肉自活”:或者販賣肉類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炫賣女色”:或者女人裝扮得很美麗,來做不正當的職業。“如是之人,皆勿親近”:像以上這一類的人,都不要親近他。
凶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YIN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裡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凶險相撲”:就是學武術的互相撲打,你打我、我打你,這麼樣子;“種種嬉戲”:還有種種玩耍游戲,這種種的行為;“諸YIN女等”:以及販美色不正當的這些個女人。“盡勿親近”:不要接近他。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不要單獨一個男人,為一個女人,在屏處來說法。屏處,就是用屏障擋著,旁人看不見的地方。“若說法時,無得戲笑”:如果要說法,不要嘻嘻哈哈的,一邊講法、一邊笑,不要這樣子。
“入裡乞食,將一比丘”:這個修菩薩道的,到鄉村或者進城市中乞食的時候,一定要有另一個比丘陪伴著。“若無比丘,一心念佛”:假如沒有比丘一起去的話,要端然恭敬地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念南無釋迦牟尼佛。
“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上是修行菩薩道的人,他的修行處及親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以這種修行處和親近處,能很安樂的、無所畏的,為大眾來說法。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這個修行菩薩道的菩薩,也不可以修行上、中、下法。上法,就是菩薩乘;中法,是緣覺乘;下法,是聲聞乘,這是三乘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有為法、無為法,實和不實的這種法,都不可以修行。
“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也不可以分別,是男、是女。怎麼不可以分別?這個“男”就是“慧”,“女”就是“定”;定慧如一,定、慧本來是一個的,也不可以太過分別。“不得諸法”:因為“無智亦無得”,所以不得一切諸法。“不知不見”:心裡頭也不知這一切法,眼睛也不見一切法。“是則名為,菩薩行處”:像這種把心置到一個地方,這就是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這一切之諸法,本來什麼也沒有的,“無有常住”:觀一切的法相,也沒有常住。沒有常住,就無所執著;無所執著,就得到解脫了。“亦無起滅”:觀一切諸法,也不生、不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這也是有智慧的菩薩,他所應該親近的地方。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閒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你要是有種種的顛倒、種種的分別,去分別這個法有、那個法沒有,這個是實法、那個是虛法,這是有生的法、那是沒有生的法。分別這一些個法相,這就是顛倒。
“在於閒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菩薩住到幽閒的寂靜處,要修攝自己的身心,安住到諸法實相上,也不起、也不動,好像須彌山王停止在那地方,不動不搖的樣子。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要靜觀一切諸法,本來都無法可得,好似虛空一樣;虛空是沒有自體的,所以它沒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也不生、也不出,也不動、也不退。“常住一相”:在長行的經文裡說“實無所有”,這兒怎麼又說“常住一相”呢?因為沒有“有”相、沒有“無”相,這就叫常住一相──常住在“非有非無”這一相上。“是名近處”:這是菩薩一個修行的親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禅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釋迦牟尼佛說,假設有比丘,在我滅度之後,進入到這種菩薩修行的處所,以及菩薩所應該親近的地方。
“說斯經時,無有怯弱”:演說《妙法蓮華經》這一部經典的時候,無所恐懼,亦無所希求。為什麼無所恐懼?就因為無所希求;你若有所希求,就會有所恐怖。你無所希求,所謂“到無求處便無憂”,什麼也不求了,也就沒有憂愁了。
“菩薩有時,入於靜室”:菩薩有的時候,要入到靜室裡,“以正憶念,隨義觀法”:以正念來憶念佛法的道理,隨經的文義來觀解佛法的道理。所以你們學講經的,在講經之前,最好先靜坐一個鐘頭,或者半個鐘頭,把雜亂妄想都停止下來,修習靜定的功夫;然後,由靜定中悟出來的道理,來講說佛經。這是最好的一個講經的方法。
“從禅定起,為諸國王、王子、臣民、婆羅門等”:在入了禅定之後,然後從禅定再出定。起,就是出定了。初禅定之後,為所有的國王,或者國王的太子、或者大臣、老百姓,或者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典”:開闡演化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無上的妙理,“其心安隱,無有怯弱”:心裡也很平安、很快樂的,沒有所恐懼。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安住初法”:文殊師利!你應該知道,這叫做菩薩安住初法──修行菩薩道,安住的一個初步的法門。
“能於後世,說法華經”:菩薩若能這樣修行,於將來末法時,他就可以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
恭錄自《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 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