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何處”,這部分講義是慧淨法師近期編的,剛好和我們所說的內容有聯系。這篇講義不僅是法義上的理解,它對我們信心的提升也有所幫助,會讓我們感覺和阿彌陀佛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念佛更加法喜。
分為七點來說明,我們先看每一點的標題。
第一,佛在西方,經文分明故。
第二,佛在十方,光壽無量故。
第三,佛在名號,名體一如故。
第四,佛在頂上,念佛之人故。你念佛,佛在你頭頂上。
第五,佛在口中,一念即顯,不念不顯故。你念佛,佛就在你舌頭上。
第六,佛在身中,惠以真實利故。
第七,佛在心中,生佛相憶故。
在這七點當中,最主要的是第三點。前面三點都是大綱:說在西方,是指方立相,有一個目標;說在十方,佛會來到我們娑婆世界,感覺跟我們親近,不遠;說在名號,那才更加親近,我們可以念念見阿彌陀佛,不然的話,還覺得那只是一個概念性的,“佛在哪裡啊?”佛在名號,這樣無形無相的就成為有形的,讓我們可以接觸。在頂上、在口中、在身中、在心中,這都是因為在名號的緣故。稱念彌陀名號,就顯示在我們周圍,環繞著我們,是這樣的關系。
阿彌陀佛在何處呢?我們一般都會說,在遙遠的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十萬億國土之外,這是“指方立相”,有了明確的方向,我們就會欣求西方極樂。阿彌陀佛在那裡等待我們,迎接我們。這是說“佛在西方”。
“佛在十方”,我們就會覺得,我們即使在娑婆世界,但是阿彌陀佛法身遍一切處,這讓我們覺得非常安穩。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他都在照護著我們。阿彌陀佛的佛眼遍觀,佛耳遍聞,佛光遍照,保護著我們。這樣,我們就覺得和阿彌陀佛有更親的關系。
“佛在名號”,我們前面講了很多內容,說了名體一如的關系。當我們聲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對這一段有深入的了解,我們就會感到聲聲不空過,不然就會覺得自己念的這句名號空空蕩蕩的。所以,“佛在名號”對我們稱名念佛的人來說特別親切。這是阿彌陀佛願行因緣所成就的,是阿彌陀佛不共於諸佛的殊勝微妙之處。
也因為“佛在名號”,所以我們稱念他,他就來到我們身邊,就會在頭頂上,也會在口中。
“佛在西方”是經文所說的,西方是我們要往生的處所,“佛在名號”是根本的原理。但我特別歡喜“佛在口中”,為什麼“佛在口中”讓我覺得特別好呢?因為我會經常念佛,一念佛就覺得阿彌陀佛在我舌頭上放光,就覺得特別好。
正因為“佛在口中”,所以我們念佛就口業清淨,口業功德圓滿,得阿彌陀佛口業功德。平常講話都是閒話,甚至錯誤的話比較多。“佛在口中”讓人覺得很活潑。
(1)佛在西方,經文分明故
第一,佛在西方,經文分明故。
《小經》言: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很明顯。
《大經》言:
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這和《阿彌陀經》講的一樣。
《莊嚴經》(《無量壽經》的另一種譯本):
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阿彌陀如來有法身的存在,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不是有所來、有所去的,是無生無滅的。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為了度眾生,顯現在西方,成為這樣的佛,所以講“現在西方”。
《觀經》也說:“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又說:“欲令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以這幾段經文來看,很明顯,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2)佛在十方,光壽無量故
第二,佛在十方,光壽無量故。阿彌陀佛雖然在西方,但不限在西方,而可以在十方存在著。
《大經》說:“開廓廣大,超勝獨妙,恢廓曠蕩,不可限極。”這是指極樂世界的廣大,沒有界域的限制,所以他是遍布十方的。《往生論》說極樂世界“量”功德成就,“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這也是超越邊限的。《阿彌陀經》說“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也是超越了邊限。
法身無形無聲,超越時空,不生滅,不變易。
這是指阿彌陀佛法身的存在,沒有形相,也不可以僅僅作為聲音來理解,他超越了時間、空間,沒有生滅,沒有變易。雖然這樣說,這一切功能還是收攝在這句名號當中。
阿彌陀佛“佛心常念”,佛的心恆常地憶念我們,沒有白天和晚上。而這種恆常憶念,是自自然然的,是很親切的,是佛性對佛性的吸引,就好像磁鐵吸針一樣。
阿彌陀佛的心是大慈悲,是佛性徹底圓滿的顯現。眾生都有佛性,會自然地被吸引。就好像地球有引力,自然地吸引萬物。阿彌陀佛的心,吸引著十方眾生,救度我們,“佛心常念”。
“佛身遍臨”,佛的法身,沒有地點的區別,他普遍臨在。“臨”就是在這裡,“遍”是周遍圓滿,“遍臨”是說佛身當下就在這裡。
佛在西方,佛在十方,說的都是佛的境界。站在凡夫的立場,可能覺得很難理解,比如說,既然在西方,又怎麼能在十方呢?既然在十方,又為什麼說在西方呢?這不是矛盾嗎?有關這方面,我們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3)佛在名號,名體一如故
①引《小經》
《小經》異譯本言:
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這裡引用的《小經》是玄奘大師的譯本。
“名號”前加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就是說名號本身就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所以,阿彌陀佛成佛,也就擁有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諸佛成佛是以功德為體,而名號就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這就是“名體一如”,名號和佛的本體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②法然上人的解釋
法然上人釋言:
體外無名,名外無體。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
“體外無名”,離開阿彌陀佛的本體,就沒有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容易理解。
“名外無體”,離開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沒有阿彌陀佛這尊佛本身的存在。這裡我們理解起來要難一些,但事實就是這樣。阿彌陀佛成的就是這句名號,如果沒有這句名號,就沒有阿彌陀佛這尊實體的佛。尤其阿彌陀佛是以名號度眾生的佛,他發的別願使眾生稱名而往生,一切功德都濃縮在這句名號當中,這就顯得名號特別重要。
“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這兩句如同一副對聯,很優美,很好懂,意思很好。
“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佛教修行講六度萬行,這一切萬德萬善的微妙本體,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名號六字”。
比如,我們在這講堂裡燃一支香,這支香的香氣會彌漫在整個講堂當中;而彌漫在講堂當中的香氣,它的體就是這支香而已。彌漫在法界當中的一切諸佛菩薩淨土,乃至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一切功德,就是六字名號的本體,一切功德都是從六字名號中揮發出來的,所以“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
一支香,放到哪裡哪裡就有香氣;可是把香拿走之後,房間裡雖然還有香氣,但過一會兒就淡了。但是這支香,拿到哪裡,香氣就跟著去哪裡。所以,如果我們拿到了六字名號這個萬善妙體,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功德,都順著這句名號來了,這是不可思議的。
“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恆沙功德”就是一切功德,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完全具足了一切功德,這是事實。至於說這個道理,是不容易講明白的,但只要我們相信了,也就不需要再講那麼多道理。
人們對佛法的接受往往有兩種情況,有的人偏向於理解,有的人擅長信受,到最高的佛的境界,其實就是信受。“這恆河沙的功德,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具備了?”“是的,這就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成就。說那麼多你也做不來,你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功德都是你的,你相信了都是你的。”“那不相信呢?”“不相信也可以試著念念看,自然也會有功德,所謂‘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嘛!”
所以,這樣信受,就會覺得稱念名號非常有法喜,不會覺得有所不足。因為萬善妙體就是六字名號,所謂“體外無名,名外無體”“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所以,只要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切功德都卷入六字。
不僅如此,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切諸佛、菩薩、阿羅漢都會跟著來,這是佛菩薩的本性使然,佛菩薩的本性就是順著功德走。六字名號是萬德妙體,所以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都來了,來到你的舌尖上,因為這裡有功德。
③窺基大師的解釋
窺基大師的解釋:
諸佛願行,成此果名;
但能念號,具包眾德,
故成大善,不廢往生。
這幾句話也很優美。這裡提到“諸佛”,諸佛都是這樣,不過特別說起來,阿彌陀佛更是如此。因中的誓願和行業,成就了果上的名號,這叫“諸佛願行,成此果名”。這種果上的名號,尤其諸佛的名號,它不是沒有來由的。世間做父母的生了孩子,希望他有個好的前程,就取一個很好的名字,那是虛名,未必代表就是那樣子。諸佛菩薩的名號是因中願行所成就的,所以是不虛的。
“但能念號,具包眾德”,只要念果上的名號,就完全具足、包攬了從因到果所有的功德。
“故成大善”,所以諸佛菩薩的名字就是大善。《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什麼是大善呢?諸佛菩薩所成的果名囊括一切功德,只要稱念就是大善。
“不廢往生”,往生是不會喪失的,決定能達成往生的目的。
④蓮池大師的解釋
蓮池大師的解釋:
舉其名兮,兼眾德以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而無遺。
這兩句也是對聯,很優美。
“舉其名兮”,把這句名號從口中一下舉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就像剛才我走進來,大家念佛一樣。
我們舉揚名號,當下“兼眾德以具備”,“兼”是具足,“眾”代表一切,所有功德都完全具足了。祖師大德說這些話都很干脆、很直接,沒有講多余的話。這就是事實,你相信、接受了,就很明了。所以,有些事情就是事實,如果一定要在這裡尋個究竟,就沒法信受了。
“專乎持也”,就是要專持名號。
“統百行而無遺”,“統”是總攝,這裡的“百”不代表一百,而是百分之百、完全。一切的萬善萬行都統攝在內,沒有遺漏。
這裡有講什麼道理嗎?講的是一個事實。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有時候固然需要理性的思辨,需要一些理路、邏輯思維,但真正說起來,到最後是語言邏輯都達不到的地方,那時候就要放下這一切。
比如一只狗,你給它丟一塊骨頭或一塊土塊,它就跑來了。跑來一看是骨頭,叼了就走;一看是土塊,它就算了。狗很簡單,它不會問:“為什麼丟塊骨頭給我?”它不會這樣問的。
人就不一樣,一看這是骨頭,然後就要問:“他為什麼要給我一塊骨頭?會不會下毒?他有什麼目的?”人就有很多“為什麼”要問。當然,這固然也是人類思維的優點,但是也增加了很多煩惱,“哎,他為什麼這樣?”增加疑慮、猜忌、猜測、恐懼、焦慮、擔心,一切煩惱都來了。
如果像狗一樣,不是骨頭就走呗,當下就完了。人就有很多的思維,這種思維有他的優點和長處。但是在修學佛法當中,特別是淨土法門,給他講有一個阿彌陀佛,“為什麼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了怎麼有那麼大功德?”想許多,總在那裡思索。是骨頭叼著走就完了,就是你的午餐。如果想來想去不願意接受,就障礙了學佛的因緣。
直心是道場,有時候可以學那只狗。阿彌陀佛給你丟來的不會害你,你就放心地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單純、質樸,佛這樣說你就這樣相信,心裡就會非常明朗。
我們不要無事找事,一切萬法本來如此,我們就當下谛信,斷絕追尋;如果追尋,就會在那裡繞,一直繞不出去。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聽到這裡就當下相信,這叫“如是我聞”。“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也當下相信。“今現在說法”,也當下相信。“你只要念佛,我救你到極樂世界”,就這樣相信,多簡單!
這樣的人直心是道場,非常好,有大智慧。如果要使勁想、使勁拐彎,就費勁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說:“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本來這個法門就很難,結果我們的腦子又在拐彎,不是直心,所以連釋迦牟尼佛這麼大的智慧都感歎,跟娑婆世界的眾生講太費勁了,太難說了。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這樣的。
祖師說話都很簡單、干脆,因為一旦我們相信之後,就不需要那麼多說明了。
蓮池大師又說:
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齊”是齊備。名號才一口稱,所有功德當下圓滿具足。
⑤蕅益大師的解釋
蕅益大師的解釋: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阿彌陀佛”四個字是萬德洪名,“萬德”是一切德,“洪名”就是非常偉大、洪闊的名號。“以名召德”,名能感召所有的德,“名”只要一說出來,全部的“德”都召集過來了,召到這句名號之內。“罄無不盡”,沒有一個德遺漏在外。
⑥印光大師的解釋
印光大師解釋說:
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
阿彌陀佛所證悟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全部包含在內,沒有遺漏在外的。
這幾句意思都一樣。
⑦引《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
《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言: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這是一首偈子,是說“阿彌陀”三個字裡面,一切十方三世佛、一切菩薩、一切法門、一切廣大三寶功德完全具備了。如果我們能夠如是聞、如是相信,就是有大智慧,心裡非常明朗。
“我不能理解就不能相信”,很多人抱有這樣的觀念,要理解了才能相信。其實你相信之後,就覺得“理解”兩個字太次第、太拙劣了。信了就信了,還有什麼不理解的?信了就很好,所有的理解不就都有了嗎?
與人交朋友,或者夫妻相處也一樣,如果兩個人之間有信任感,不就都能理解了嗎?什麼事都說得開,因為有信任,透明的;如果缺乏信任,理解起來就非常麻煩。
就像我們開車上路,有一個路標指明了去某個地方,你信了就很明白。如果把車停到路旁,對牌子看半天,“誰放個牌子在這裡?他果然認識那裡嗎?我就不信,憑什麼這樣講?我都沒見著。還早著呢,那裡是座大山,這個牌子說去泰山,哪裡有泰山?這塊牌子就是泰山啊?”較勁怎麼能行呢?你說你不能理解,確實不能理解,但如果你相信了,不就自然理解了嗎?自然就去那裡了。
所以,這六字名號,你稱念它,必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路牌就能指示你去那裡。六字名號是佛的名號,有佛的本願攝持,你稱念,毫無疑問自然往生極樂。
我講這些,是讓大家決定相信,不要以自己有限的思維來考量佛菩薩的境界,因為阿彌陀佛本來就是無量佛,所以佛怎麼講,我們就怎麼信。
像螞蟻,它頭上有兩只觸角,兩只螞蟻要交流信息,就用觸角碰觸角。它無法想象人類發明的因特網,整個世界的信息都在電腦裡,它怎麼能想象得到?無法想象。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樣的境界,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所以就老實一點,不用想了,想來想去很費勁。它是不可思議的,只要相信了,決定獲得這樣的功德利益。
如果以我們人類短淺的智慧想象,“怎麼可能呢?”就是有可能。比如說,在娑婆世界要蓋房子,以我們經驗,一定要打地基,我們不可能想象說,不打地基能建房子。但是科學家在外太空建空間站,要打地基嗎?到哪裡打地基啊?不用打地基,到那裡根本用不著這一套。
娑婆世界的很多想法,到極樂世界通通作廢,不要講了。但因為我們是人,沒有辦法,所以講五戒十善。這些都是打地基,到極樂世界哪裡需要這些?在這裡講“不殺生”,到極樂世界哪有地方給你殺生?“不偷盜”,偷什麼?整個世界黃金為地,《往生論注》說“相忘於有余,自得於佛道”,還講不偷盜嗎?還講不邪YIN嗎?無諸女人。這些話到極樂世界都不講了,只是在娑婆世界沒有辦法,釋迦牟尼佛才入鄉隨俗,講這些話,這些話只在這裡講一講。
但是這句六字名號,“十方世界普流行”,這句名號是真正的佛法,不是方便法,不是一時、一地、一機、一緣的法。這句名號諸佛菩薩都來宣揚贊歎,這才是寶中之寶。有的人以為佛菩薩只是教人做好事,那叫什麼佛菩薩?當然,佛菩薩不可能教人做壞事。但因為我們是人,跟人類的眾生才要講不偷盜、不殺生,要孝順父母。到極樂世界孝順父母就是孝順蓮花,哪有父母給你孝順?蓮花化生。因為我們有人倫的觀念,才給我們講這些。但這些都是人天法,是很基礎、很淺顯的佛法。
現在我們是在講淨土法門,不是講人天法,也不是講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我們是在講“佛”法,講成佛的法門。什麼是“佛”法?這句名號具足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這就是“佛”法。念這句名號就能成佛,不是成菩薩、成阿羅漢,更不是成世間的好人,能讓我們成佛的法門,才是佛法。
淨土法門,哪有講菩薩法、人天法的?這句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這就是佛法。“以名召德,罄無不盡”“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這些話都說得干脆,到了頂峰。但是,有的人不能相信,所以昙鸾大師講“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這個法門太高超、太殊勝了,它不是尋常的法門,所以平常人的耳朵聽不進去。他心眼小,無法接受,就像井底之蛙無法接受大海一樣。
好比大海的海浪,海浪一打來,海水整體都湧過來了。人的思維就像打點滴一樣,是一滴一滴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法也如同打點滴,前一滴,後一滴,一滴一滴地講,講多了灌不了就淹死了。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在淨土講法,需要這樣講嗎?“初法、中法、後法,是此是彼,非此非彼”,這樣講多費勁啊。在淨土講法不用這樣,像海浪一樣,一下蓋過來,全部都有了。“佛以一音演說法”,一個聲音裡,所有的法全部講完了,不用第二個聲音。
在娑婆世界不行,要慢慢講,“這是人天法,人天法就是五戒,第一戒是不殺生,第二戒不偷盜……”慢慢次第地講,像打點滴,有前、有中、有後。到淨土根本沒有前、沒有中、沒有後,也沒有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所有法門用一個聲音全部灌滿了,這叫大灌頂、大圓滿,這句名號真正是徹底究竟。
看其他法門諸大乘經典,諸佛的境界也都非常殊勝、宏闊,看了內心非常法喜,但是怎麼看都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超過淨土法門、超過阿彌陀佛名號的。這不是說我們自己學淨土法門就自己誇耀,確確實實找不到能夠超過彌陀“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法門了。凡夫眾生只要口稱這句名號就能成佛,實在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法門了。
所以,我們能夠遇到這個法門,應該歡喜,高興得翻幾個跟頭,摔斷腿都值得,確實稀有難得,百千萬劫難遭遇啊!所以,遇到這個法門我們要發心,要把這個法門告訴一切有緣眾生,因為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容易、更簡單、更殊勝的了。
這個法門不是我們自己臆想的,它有教證、理證、事證,傳承清淨,而且淨土的祖師解釋得非常干脆,毫不含糊。
佛教的前途就在這裡,就在我們心裡,我們心裡如果沒有前途,佛教能有前途嗎?很多人喜歡學佛,但心裡有沒有前途?表面上說“我有前途”,其實心裡說“我沒有前途,我哪有前途”。
“我今生一定能成佛嗎?”想一想,“不能。”
“一定能成為無生法忍的菩薩嗎?”“不能。”
“一定證阿羅漢果嗎?”“不能。”
“一定能夠生天嗎?”“恐怕也不能。”
這還有什麼前途?
“一定下三惡道嗎?”“哎喲,恐怕是一定的。”想想自己有一大堆的煩惱、罪業、我執、我見、邪見、惡業,一定下三惡道,有什麼前途?前途是三惡道。如果每一位佛弟子的前途是三惡道,是六道輪回,佛教哪裡有前途?
佛教的前途一定要在我們每一位佛弟子的心中展開,如果我們學佛人,像下雨一樣都往生淨土,佛教怎麼會沒有希望、沒有前途?
所以,佛教有沒有前途,看我們的內心。即使全世界的佛教徒都修難行道,都感到成佛很難,但你一個人念阿彌陀佛,知道往生決定,整個佛教就有前途,就有希望。你就是種子,是佛種,不簡單啊!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殊勝、超勝。
把這個法門告訴很多人,很多人不相信,正所謂“專專指授歸西路,為他破壞還如故。曠劫以來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五濁增時多疑謗,道俗相嫌不用聞。見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
我們怎麼能相信呢?有時候想一想,也覺得不可思議。我們怎麼能相信?一個字——緣。我們沒有智慧信佛的,如果靠智慧信佛,我們都完了。我們哪有智慧信佛?那是有緣,所謂“佛種從緣起”,緣確實很微妙,有緣就能相信。一個老太太,滿臉皺紋,大字不識一個,上講台腿都發抖。她遇到一個大學者,簡直把這個學者當佛一樣看。結果五十年以後,被當作佛的大學者到三惡道輪回去了,那個被人看不起的老太太來到東方不動佛國了,“你怎麼到這裡來了?”“我是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從極樂世界到這裡來的。”這能說得明白嗎?所以這些不是靠我們的思維。
智和愚怎麼判斷?你覺得這個人是愚者,站在人的立場看,她確實是個愚者,說話都說不明白,燒飯都燒不清楚。
怎麼是愚者呢?她是個家庭婦女。有一天來了一個賣貨郎,挑一個小擔兒,搖著小鼓。這個婦女要買頂針箍。頂針箍就是一個小圓環,上面有孔,縫衣服的時候頂針的。這個婦女就問:“你這個頂針箍怎麼賣啊,要換幾個雞蛋啊?”農村婦女靠雞蛋買東西。
賣貨郎想,一個頂針箍能值幾個雞蛋呢?他看這個婦女傻乎乎的,就故意說:“頂針箍上有坑,一個坑是一個雞蛋,數清楚拿雞蛋就行了。”
這個婦女就拿來數。頂針箍是圓圈的,怎麼也數不清楚,她也不識數。然後她就回到家裡拿了一個瓢,裝了一瓢雞蛋來,說:“我這一瓢雞蛋也不知道夠不夠,你看吧,如果夠了就換一個頂針箍。”
這樣一個婦女,她有智慧嗎?連頂針箍有多少坑都數不清楚,被人騙了也不知道,連一瓢雞蛋也數不來,以一瓢雞蛋換一個頂針箍,誰的價值高,她也不知道,確實是個傻瓜;但是如果她會念佛,可以去成佛。那個賣貨郎雖然賺了便宜,但是要下三惡道。所以,什麼叫有智慧?如果以世間人來看,賣貨郎才是聰明人,那個婦女是個笨人;但是這個婦女念佛的話,可以到西方淨土成佛。
這是我小時候父親給我講的笑話。現在大概找不到這樣的人了,如果能找到,我肯定告訴她要念佛,她肯定是個念佛好手。她一定邊念佛邊拿著念佛珠,肯定也會跟阿彌陀佛說:“阿彌陀佛,我也不知道念了多少聲,你看夠不夠,我一天念到晚,夠了你就接我回去吧。”
念佛好啊!
(4)佛在頂上,念佛之人故
經雲: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冤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穩,臨命終時任運往生。
這一點是根據第三點來的。念佛之人,因為你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就順著這句名號來到你的頭頂上,在你頭頂上住持,保護你,加持你。像觀世音菩薩頭上就頂了一尊阿彌陀佛,因為觀世音菩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他頭頂上;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在我們頭頂上。
《念佛感應錄》裡有很多實際的例子。慧淨法師有一次到一個地方,他邊走邊念佛,有人會看,“何來的大師?頭頂上坐著一尊佛,大概離頭頂一尺多高,很莊嚴”。其實,我們都是“大師”,只要念佛,佛就坐在頭頂上。
“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白天晚上擁抱著你,保護著你。
“無令冤家而得其便”,不讓冤家對頭找到縫隙。
“現世常得安穩,臨命終時任運往生”,因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所以今生今世非常安樂,心裡安穩自在,臨終的時候“任運往生”。
“現世常得安穩”,你的心是不是很安穩?如果還覺得不安穩,懷疑到底能不能往生,還顛顛倒倒的,可能是有一條腿還在外面。念佛人現世一定會很安穩,這個“安穩”不代表現在就發大財、有好樓房住,不是的。是睡在橋底下也覺得很安穩,晚上沒有飯吃也覺得很安穩,因為心中很法喜、很歡樂,這才叫“現世常得安穩”。
什麼叫“任運往生”呢?就是自自然然、百分之百、不管怎樣都往生,這叫“任運往生”。有的人講“怎麼我念佛也沒感覺阿彌陀佛常住我頂啊?”甚至說“你看某某人念佛,怎麼好像也有冤家找他啊?”果然有冤家找他,說明這個人肯定沒有專修念佛,專修念佛的人冤家絕對找不到他,這是百分之百的,所以不要邊念佛邊懷疑。專修念佛冤家還能找到你?看都看不到你了,六字名號的“隱身法”就把你裝起來了。六字名號就像一個光明的袋子,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袋子就把你裝進去了,冤家對頭怎麼能找到你呢?六字名號的袋子全是光明的,所有冤家對頭根本就找不著你,因為你隱身到六字名號的光明袋裡去了,所以找不著你。
我今天看到一片樹葉,就想到,秋風一起,樹葉被吹起來。樹葉在樹上待慣了,被吹到空中它很不習慣,很害怕,很慌張,它把握不了方向,控制不了自己。一陣大風,它就往天上飛,它很害怕,很掙扎,它想控制自己的方向。但是風中的一片樹葉,怎麼能控制自己的方向呢?它只有在空中不斷地打滾,發出恐怖的叫聲。突然,它明白了,“不管你怎麼吹,我最終會平安落地的,大地就是我的母親”。這樣一想,它馬上不再恐懼了,順風上下,不亦樂乎。就這樣走完了它的空中之旅,很自然、很安靜地飄落在大地上,大地母親迎接它,將它擁抱在懷中。
風中的這片樹葉就是你我他,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離開了這棵樹。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前,我們還在世間有一段人生路要走,可能今天遇到這樣的人,明天遇到那樣的人,有不同的因緣,這就是風。你不用害怕,不用擔心,只要過念佛的生活,決定會落在西方極樂淨土的大地上,大地就代表極樂淨土。
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很安穩地過日子。小偷來了,“好,小偷也是一陣風,偷吧,不擔心”。真能做到這樣,小偷都不會進你的門。公司、兒女、鄰居,這些都是業力,就像風卷到你的人生,沒有關系。不管你過得是苦是樂、有錢沒錢、有房沒房,都沒關系,你放心大膽,安穩自在,順風上下。如果風非要把你舉起來,讓你做處長,你也只好做了;再把你舉高點,讓你做局長,你也只好做了;現在退休,讓你下來,也只好下來。
所以,“任運往生”,就是不管什麼時候死、死在什麼地方、在什麼因緣下,那時候一落氣,當下落在西方極樂淨土。就像這片樹葉,不管在哪裡落下,一定會落在大地上,沒有被卷到雲彩上不下來的。這樣一想,不就安全了嗎?哪裡有不安全?放心大膽!所以,看見樹葉就知道往生一定。
(5)佛在口中,一念即顯、不念不顯故
戀西大師言:
以名召德本融通,彼佛分明在口中;
果得持名無異念,聲聲露出紫金容。
戀西大師是清朝人,這四句話寫得非常好。阿彌陀佛名號在我們口中,因為一念阿彌陀佛,佛就顯現;不念阿彌陀,佛當然就不顯現。
“以名召德本融通”,阿彌陀佛的名號能召集阿彌陀佛的萬德,也能召集阿彌陀佛的本身。所以名號跟他的功德是不分開的,是相互融通的,所以叫“以名召德本融通”。
“彼佛分明在口中”,你一念佛,阿彌陀佛就分分明明在你的舌頭上,在你口中放光動地,這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這句六字名號是真佛啊!阿彌陀佛知道我們可憐,沒有法眼,沒有佛眼,看不見佛的真容,但只要看見六字名號,這就是真佛。所以不要離開名號六個字另外去找佛,找到的都是假佛,受騙上當,六字名號才是真佛。
“果得持名無異念”,一聲一聲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也不夾雜,一句佛號念到底。
“聲聲露出紫金容”,每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當中,都能顯露出阿彌陀佛的巍巍紫金之身。大家看見了嗎?用什麼看見的?用心看。看見的是什麼樣?只有自己知道,所謂心中信受,心眼所見。
佛法是心法,要靠我們的心來感悟,心中覺得溫暖,就有溫暖。我們念了佛,心中有安慰,有法喜,有溫暖,這不就是佛光照到我們心中的證據嗎?還要找別人問嗎?自己心中暖洋洋的,還要問別人嗎?不要問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也不知道。
(6)佛在身中,惠真實利故
下面這幾段經文,我們經常念誦,就不詳細解釋了。主要說明阿彌陀佛成佛是為我們成的,他成佛是要把他的功德利益布施給我們,所以我們滿身當中都荷載著阿彌陀佛成佛的功德。
《大經》言: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這首偈子也特別好。“佛在身中”,阿彌陀佛和我們不分離,“惠以真實之利”。
我們是貧苦眾生,阿彌陀佛要成為擁有無量功德法財的大施主,要普遍濟度眾生,要把他的功德法財布施給我們,否則他不成佛。所以,他成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功德給我們。我們哪有功德?我們都是欠眾生的債,是苦命人。殺生害命,欠別人的命債、情債、業債、錢財的債,阿彌陀佛來幫我們償還。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言: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不堪”就是不能做到。如果我成佛,我的心不能恆常行大布施,不能“廣濟貧窮免諸苦”,做不到廣泛濟度一切貧窮困厄、流浪三界的人,讓他免離三界六道諸痛苦,我不能做到“利益世間使安樂”,做不到利益一切廣大世間,使貧窮諸苦的眾生得到安樂,我就“不成救世之法王”。
這幾句話非常有力量,阿彌陀佛要成的佛不是一般的佛,“佛”稱為法王,阿彌陀佛要成為救世的法王,救度所有貧窮諸苦的眾生,要使我們安樂。
《大經》言: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庶類”就是普通凡夫,沒有請求,就來做幫助我們的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把我們背在他的背上,擔在肩上,把我們生生世世所有罪業的擔子一肩挑起。我們自己挑不動,阿彌陀佛一肩幫我們挑起來。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像一個純孝的兒子,對他的父母又愛又敬。這些話讓我們很感動,法藏菩薩來作我們的孝子。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他以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修行,修積了大倉庫一樣的法寶,一切的功德都在裡面,然後打開寶藏,布施給我們,“功德寶”就是六字名號摩尼寶珠。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清白之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它是清淨、無染污、不顛倒的,能破除生死迷茫,讓我們成佛,惠賜給我們真實的利益。
“以大莊嚴,具足眾行”,“大莊嚴”就是大誓願、大修行。因地一切的修行,莊嚴果上萬德,稱為“大莊嚴”。佛門裡的字,有時候一個字顯示的意義無量無邊。這個“大”已經不是大小的大,是周遍整個法界。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讓我們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7)佛在心中,生佛憶念故
“佛在心中,生佛憶念故”,求生極樂念佛的眾生,和阿彌陀佛是彼此不分離的,是一體的。
①機法一體
有三種一體:
往生正覺,機法一體。
身心功德,機法一體。
彼此三業,機法一體。
“往生正覺,機法一體”,在《第十八願講話》裡有說明,這是從阿彌陀佛的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而來的。因為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發願說:“十方眾生,若不往生,則我不成正覺。”所以,阿彌陀佛的正覺就是為我們的往生而成的,這叫“一體”。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正覺,向眾生這邊看就是我們的往生,背後就是阿彌陀佛的正覺,就像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面。我們是以阿彌陀佛正覺作為靠山,前面是我們眾生的往生,正反兩面是分不開的。離開了眾生的往生,就沒有阿彌陀佛的正覺;離開了阿彌陀佛的正覺名號,也就沒有我們的往生。既然是一體的,當然就很親切,不能分開了,所以往生一定。
所謂機和法,什麼叫“機”呢?一旦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念心萌動的時候,你就成為“機”;如果你還沒有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當然也無所謂“機”。“機”,本意就是機關,像槍的扳機,子彈上膛,那時就要成為機的關系;你一扣機關,子彈就向目標射去,不然的話也無所謂“機”。機是可發為義,就是這顆心到了那個點,馬上就要發動了,這種狀態就成為“機”。
比如說,一個人還在求世間福報,甚至還在做人生大夢,就是機還沒有發,就無所謂“機”;一旦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的關系就形成了一對機和法的關系,這是同時成立的。就像父子關系,兒子一落地,他就榮升為爸爸了,兒子沒有生下來,他就不是爸爸。父和子是相對來說的,機和法也是相對成立的。機法一體,只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立即和法成為一體對應的關系。
“身心功德,機法一體”,就是佛在我心中,我在佛心中。“身”,對佛來講就是法身,對我們來講就是色身;“心”,對於佛來說,佛的心周遍法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我們這顆靈明不昧的心,這也是機法一體。
“彼此三業,機法一體”,善導大師在講親緣、近緣、增上緣的時候說了“三業一體”,我們簡單說明過。
②甚於父母念子
《念佛圓通章》言: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這是佛憐憫我們,我們在佛的心中。母親憶念孩子的心,遠遠超過孩子憶念母親的心。
《大經》言:
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佛經說的話清淨,慈悲,柔善,讓我們聽起來心裡非常舒服。
“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比父母念子還要超過不知多少倍。因為在這個世間,最純正的愛,最無私的愛,凡夫可以理解得來的,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愛。可是父母念子跟佛念眾生是無法相比的,是百千萬億倍不能相比的。這樣說大家可能都不能相信,因為我們都是凡夫,只能想到母親念孩子是牽腸掛肚的。
如果真正說佛念眾生,佛是清淨的,並沒有牽腸掛肚的煩惱,但如果我們這樣來說的話,眾生反而會覺得“那佛不喜歡我,佛跟我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系”。不是這樣的,佛念眾生是從佛性、天然本性去憶念眾生,如同大地吸引一切萬物,每一片樹葉都一定會掉到地上,大地具有這種磁力、吸引力;像磁鐵吸針一樣,佛自自然然地會吸引我們。但是這一點我們體會不來,因為我們沒有證悟佛性,所以這對我們來講很陌生。
我們感到熟悉的,就是父母念子。父母念子是因為血緣關系,而佛念眾生不是因為血緣關系。血緣關系這一生就了了,“父子至親,歧路各別”,這一生就分手了;佛念眾生是佛性、佛緣、法緣,佛性是亘古亘今,是超越三世十方的,所以,這種從佛性裡生發出來的大慈悲,憶念眾生的緊密程度,是沒法形容的。
“甚於父母念子”,雖然語言上是平平淡淡的一句,但是它的內容甚深甚深,我們無法想象,“徹骨徹髓”也無法形容。佛憶念一個眾生,他會永恆無盡地跟隨他。眾生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後就不再念了,去流浪了,到了三惡道,佛也一直跟著他,一定要把他跟到西方極樂世界。
父母念我們能這樣嗎?也有父子關系不好的,現在還有父子打官司的,緣分一散都不認兒子了。佛對眾生,眾生無論如何忤逆,對佛教不敬,誹謗佛法,佛都不會有半點的厭嫌,甚至會更加憐憫眾生的愚癡,而要大悲救度他們,因為佛是冤親平等。眾生不念佛,真的是不知好歹啊,我們都是不知好歹的人。
③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觀經》言: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這裡說到是“諸佛如來”,還有“十方如來”“釋迦如來”,阿彌陀佛更是如此。這句話出自《觀經》第八觀“像觀”,是說明阿彌陀佛的一種德。
“法界之身”,昙鸾大師和善導大師都有解釋。《往生論注》裡說“法界是眾生心法也”,“法界”即眾生界。“界”是一個界別、范圍,就是十方眾生所有的起心動念,我們也叫它“城”。這個“界”就是諸佛法身存在的地方,所以諸佛如來以眾生心為道場,眾生的任何起心動念,就是佛的法身所緣的對象。
比如說我們的眼睛,眼睛所看到的色界就是眼界,色法只有眼睛才能看到,眼睛看不到味道,眼睛所緣的就是色法。耳朵所緣的就是聲塵,就是聲音。諸佛如來所緣的是眾生的心念,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我們任何的起心動念,諸佛菩薩沒有不知道的。任何色法,眼睛都能看得到,但是起心動念眼睛看不見。我們的意識固然也可以緣這個法,但是我們沒有他心通,沒有像佛心那樣,徹證宇宙的一切萬象。所以,佛菩薩的法界身是以眾生的心成為法界。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一念阿彌陀佛,佛就來到我們心中安家落戶,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把阿彌陀佛請到我們心中安家落戶了,這是非常好的,這就是佛在我們心中。
為什麼我們也在佛的心中呢?“光明遍照十方法界”,佛的法身遍一切處,這就是佛心。“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我們一旦念佛,就在佛的大慈悲光明的攝取當中,所以,佛在我心中,我在佛心中。
善導大師說:
彌陀身心遍法界,影現眾生心想中。
這也是解釋《觀經》的這兩句經文。我們平常往往也會說到“佛在哪裡?佛在心中啊!”這句話是正確的,但是我們理解的內涵就有很大的深淺差別。
有的人說這些話,就是個托詞,他既不到寺院去拜佛,也很少念佛,然後說“我心裡有佛,佛在我心中”,這就是一種托詞。他心中並沒有那麼深切地感受到和佛之間身心功德彼此不相分離,沒有這種感受,還說這樣的話,那就不好了。
“佛在心中”是非常莊嚴的,佛果然在我們心中,我們的生命就活潑了,我們的生命就有光彩了,我們的生命一定會容光煥發,所以,人的可貴是因為有心。佛在你的心中,那麼你一定是發菩提心的人,因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佛都在你的心中了,心的正覺之芽就一定會發起來,一定會蓬勃生長,一定會茁壯成長,欣欣向榮。
佛在你心中看著,你怎麼會躲起來,不發心為大家做事啊?你怎麼會煩煩惱惱啊?這樣佛怎麼在你的心中?這就是佛沒有真正地來到你心中。當然,我這種說法,或許有人會覺得“這要求太高了一點吧?我心中是有佛的”。
眾生最寶貴的就是這顆心。佛在心中,要讓佛的光放出來,而我們以心供養佛。我們會到佛堂裡供上水果、鮮花、淨水,如果用我們的身心三業、整個的心來供養佛,作為供佛的佛堂,這是最寶貴的供養。
有的人在家裡念佛,或許沒有條件設佛堂。其實我們最寶貴、最莊嚴、最清淨的佛堂,最配讓佛來居住的佛堂,倒不是家裡設的佛堂,而是我們每個人這顆心。以這顆信順不疑的心,來做阿彌陀佛莊嚴的佛堂,以我們的稱名念佛,以我們的這種菩提心、願生心供養阿彌陀佛,這樣我們走到哪裡都可以說“阿彌陀佛在我心中”,就會感到很快樂自在。阿彌陀佛在我們的心中,那是不一樣的,真的不一樣。
在人體裡,肝髒很重要,肝髒的作用是排毒。但是貪瞋癡三毒,肝髒排得了嗎?排不了。我們的色身是用肝髒排毒;我們的法身,如果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我們身中,我們就得到了阿彌陀佛的肝,貪瞋癡三毒決定會被排掉。我們就會感到法身舒坦,而且法身非常健壯有力量,這就是佛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