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恆音法師:觀世音菩薩給我們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少打妄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迴光返照觀自在

  比丘尼 恆音法師

  2013年8月1日講於萬佛聖城大殿

  上一個觀音七期間,每晚都有關於《心經》的英文討論,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上人《心經非台頌》裡的一句。

  這是《心經非台頌》裡的第一句,“迴光返照觀自在”,這一句是解釋觀世音菩薩的名字。雖然觀世音是較常見的翻譯,但是把它翻譯為“觀自在”。上人說,迴光返照就是往內看,看自己是不是在打妄想。怎麼知道我們有沒有打妄想呢?當有人對我不好的時候,如果我打個妄想“他對我不好”,那我就錯了。

  基本上,只要起一個念頭,任何的念頭,那就是錯了,因為當下已經離開了我們的自性。所以,觀自在就是觀自己在不在:我在這裡嗎?我在當下嗎?如果打妄想,我肯定不在,而是在別的地方,在過去,或者在未來。所以這裡把修行的方法講得很清楚,就是要往內觀,看看我們是否在打妄想,是否念茲在茲。

  當然,觀音菩薩也給我們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少打妄想,這方法就是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猶如身陷危難之中的殷切呼救,念念不空過。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同時,還要聆聽自己稱念的聲音,就像給觀音菩薩打電話一樣。

  觀世音菩薩是通過反聞聞自性而悟道,所以當我們撥打觀世音菩薩的號碼時,我們就能與觀世音菩薩的自性接通。當聆聽自己稱念觀世音菩薩,也就像在聽聞我們的自性,因為我們的自性和觀世音菩薩的自性是彼此相通,沒有差別的。

  然後,慢慢地就能了解,原來那個平常所認為的“我”是假的,是有局限的。不論我們認為自己是誰,比如我叫什麼名字,我在哪裡出生,我的父母是誰,我屬於哪個文化,我的種族、國籍、年齡、職業、好惡、優缺點,我的記憶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的“我相”,是非常局限的。

  人們走近佛法,通常是因為對生活感到不滿。不論是生活歷經苦難的人,或是生活一帆風順的人,都會有一種不滿足感。這是因為人們被有限的我相束縛住了,我相是無法與真正的自性相比。真正的自性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具足無量的智慧、慈悲喜捨,擁有種種無量的功德;卻因為我們不認識它,不會善用它,因而被遺忘了。

  雖然如此,內心裡依然有一個微弱的聲音,訴說著對生命的不滿,雖然已經是個成功的工程師,或者成功的父母,依然感到不滿足,依然感覺若有所失。於是我們來到這裡,學習持名稱念,學習聆聽自己稱念的音聲,學習與自性連接,想起最究竟之處我們和觀世音菩薩是一樣的。這樣我們就有了修行的動力,來改正自己的習氣,不再把自己認定為一個狹隘局限的“我”,並且繼續努力修行,直到照見真正的自性。

  所以我們應該記住,修行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明白,真正的自性是無量無邊的,具足無量的智慧、慈悲以及種種功德。

  而我們腦中的我相,實際上是非常局限的,是假的。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日常生活裡跟人相處,大家可能都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看法,每一個人的觀點都是有限的。

  所以我們不可以覺得我一定是對的,其他人是錯的,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因為每個人的觀點、知見的產生,都有他個人的因緣,所以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他是對的。

  如果我們可以學習觀世音菩薩,學著去聆聽每個人的聲音,去尊重、了解、接納不同的觀點,而不是直接去反對不同的意見。包容,我們才能集思廣益。

  當然,有時候接納他人意見真的很難,特別是當別人的想法和我們的觀點相反的時候。因為這是直接挑戰我們的我相,試圖瓦解我們的自我意識。所以我們會感覺很痛苦,很不舒服。

  但是從修行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好事。我們應該把這些人當作善知識,因為他們在幫助我們去除我執。

  “自我”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形成了,它影響著我們對所有事物的看法。比如說,如果很小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父母愛我們不像愛其他兄弟姐妹那麼多,那麼不論父母親如何盡力來愛我們、表揚我們、關心我們,我們都會懷疑他們說的話,或者用一種加強我們童年的自我形象的方式來解讀。於是,不但無法感激他們的愛與關懷,反而會覺得他們處處都在批評自己,然後我們就不斷地覺得自己是不被疼愛和關心。或者小時候曾經被棄置在害怕的環境中,喪失自信心,那麼當我們長大以後,不論事業上多麼有成就或者社會地位多高,我們還是感到緊張,沒有安全感。

  所以修行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努力發掘我們的佛性,也包括發掘兒時形成的我相、我見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這樣才能了解並且去克服它。這些兒時埋在意識裡的種子,有些可能是負面的;但是現在誦持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我們種下了正面的種子,來增益我們無畏而圓融的佛性。同時,我們也學習去除心裡的妄想,使內心變得安定、清淨;當別人來攻擊我們的我相時,我們就不會反應,因為我們明白那個我相是假的。

  作為一個團體,一定會有很多不同的觀點,這不僅對個人的修行有益,對團體本身也是有幫助的。各種觀點百家爭鳴是很好的,因為這樣才可以周全地考慮各種情況。

  比如說在學校,需要決定接受哪些學生,聘用哪些老師等等。有的人很慈悲,所以希望接受每位想來的學生和義工。這是種值得稱贊的菩薩精神,但是學校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和實際需要,所以有時候沒辦法立刻幫助到每一個人。有的人因為學業或者其它原因,尚未做好加入這個環境的准備;或者如果堅持進來之後,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後果,因為目前因緣還沒有成熟。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心底保持著與他們結善緣的善願,希望將來可以幫助他們。

  最後我想說,很高興看到各個翻譯小組正在蓬勃發展。雖然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但是它們發展的速度真的超越了我的想像。現在有很多小組在翻譯不同的佛經或是不同的章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共同參與,各盡所長,盡其所能。他們不僅僅把佛經翻譯成英文,現在還有西班牙文,我知道好像法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的翻譯也開始了。雖然我沒有幫上忙,但是希望在此提出並且隨喜大家努力的成果,也隨喜這種團隊合作的方式,幫助大家互相學習。另外還有一個線上中文研討小組。

  現代的科技,讓那些家附近沒有寺廟的人們也可以參加這些活動。在這個時代,佛法的傳播尤其重要,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恐懼和苦難,大家都很迷茫,都在尋找一個和這個物質主義、犬儒主義、暴力、冷漠充斥的世界不同的東西,人們在尋找真正能和他們自性相應的東西。即使我們現在做的還不圓滿,只要我們盡力去傳播佛法,就能給更多人接觸佛法的機會。

  還有上人說過,講法時不能帶著一種我慢的語氣來講。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我覺得至少我自己有這個毛病。講法的時候,應該用接納和寬容的態度,不要讓別人覺得被排斥,我就犯過類似的錯誤。因此上人提醒我們,要思考如何善巧地讓聽眾接近佛法,而不是不經思考就講,結果把別人嚇跑了。

  請問有沒有問題?

  問題:你認為在萬佛殿講法或是在外面講法,哪個比較容易?

  回答:沒有一定的。在外面的聽眾大部分是沒有佛教的背景,所以不能用太多的術語,有時需要引用不是佛教的用語來解釋佛教的觀念,讓他們可以理解。阿彌陀佛!

  《萬佛城金剛菩提海》月刊 第521期

 

上一篇:轉煩惱為菩提
下一篇:恆長法師:回向有什麼意義?要用什麼方法回向?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