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就是真明白了,不顛倒了,不糊塗了,不迷了,不染苦為樂了。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菩薩在家”:菩薩不一定是出家,有在家也是菩薩,出家也是菩薩。菩薩在家,就是在家的菩薩,那麼出家的菩薩當然也包括在內了。
說“當願眾生”:我就願意眾生。
“知家性空”:知道這個家也是空的。
“免其逼迫”:不要那麼認真啊!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捨不得呀!又什麼開門七件事--米面油鹽醬醋茶,都要你來安排。這個都是空的,等到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在這兒作戲,就好好做就是了,何必又那麼多憂愁煩惱、爭爭吵吵,啊!無明火高三千丈呢!不需要!不需要受這種無明的熬煎,和這個煩惱的逼迫。
菩薩是半梵語,具足叫菩提薩發,翻譯成中文,就叫“覺有情”,又叫“有情覺”,又叫“大道心的眾生”,又叫“大士”,又叫“開士”,又叫“有上士”,這有很多種的名字。
怎麼叫覺有情呢?他是用覺悟的道理來教化所有的眾生,令所有的眾生都反迷歸覺,捨邪從正,離苦得樂,了生脫死,這是覺有情。
又是有情覺,怎麼叫有情覺呢?就是說這個菩薩本來和你我他現在的人都是一樣的,但是他覺悟了。
怎麼叫覺悟呢?
覺悟就是真明白了,不顛倒了,不糊塗了,不迷了,不染苦為樂了。那麼在眾生裡邊,他是有真正智慧的一個人,所以叫有情覺,有情的眾生他得到覺悟了。他雖然得到覺悟了,他還不願意自己獨樂這種覺悟的智慧,他還願意以自己所得到的這種智慧,來教化,令其他所有的有情都得到這種的覺悟,都得到這種的智慧,得到這種的明白。
所以又叫大道心眾生,他也是個眾生,不過他心量大,所謂“心大意大,能包括天下”,包括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眾生就是心狹性窄,心小,量也小,一粒微塵也包不了。所以他叫大道心的眾生。又叫大士,是一個大菩薩,菩薩中的大菩薩。那麼又叫大開士,他非常開明,不自私、不自利、不貪、不求、不爭,是一個大心之士。
那麼又叫有上士,怎麼叫有上士呢?佛叫無上士,菩薩還叫有上士,菩薩上邊還有佛呢!所以叫有上士。這種種的名字,無非就形容菩薩他是不自私的、不自利的、不求、不貪,也不和任何的人去爭,這就是菩薩的一種本分。
那麼菩薩在家,菩薩有受比丘戒的,是出家人。那麼受比丘戒,又要受菩薩戒。這個菩薩是大乘,大乘他是可以出家,也可以游戲人間,游戲三昧,用種種的神通變化來教化眾生,不拘小節,一切都是有這種大造大化、大悲大願、大仁大智大勇這種的行為。都是旁人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能做了;旁人不能捨的事情,他能捨了;旁人不能忍的事情,他能忍了;旁人不能讓的事情,他能讓了,所以這叫“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能以很特別的,這就是菩薩。菩薩在家,出家、在家都一樣的。在家,好像龐居士,那就是在家的菩薩,他帶著太太、兒子、女,都一起開悟了,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那麼這個菩薩在家,當願眾生,這時候就願意所有的一切眾生。知家性空,要不執著這個家庭,要把家庭看得破、放得下,然後就得到自在了。不要執著說:“啊!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房子、我的地、我的什麼什麼什麼,都是我的。”結果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什麼也不是我的了。那麼他在活著的時候,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他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知家性空,知這個家庭也是暫時間的因緣會遇,有這個緣大家聚到一起了,這是一個本來性空的,本來是沒有什麼。
免其逼迫,因為你知道它是空的了,就不會認真了;不會認真了,就不被它所迷了;不被它所迷了,就不會受它逼迫了;不會受它逼迫了,就沒有痛苦了。
你看!這就是這一套的嘛!所以免其逼迫。你若處處認真,啊!這個也放不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閻王爺一封信來了,說:Pleasecoming!這時候就跟著乖乖地就去了。去到那地方,閻王爺說:“哦!好,你現在要到地獄住五百個大劫。”頭低低地就到地獄去了,什麼話也不講。這就因為什麼呢?因為執著,看不空。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