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念佛心真不真,到這些關頭才知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唐朝有位禅師,是位道行與德望俱隆的高僧,皇帝曾多次诏請他說法,禅師均婉言謝絕,後皇帝派官員迎請禅師,宣诏畢,向禅師作禮道:“主上此度恩旨,非比往常,願師起赴,不可又以他語固辭。”

  禅師聽了,微笑說道:“貧道有何德行,煩勞國主屢次下诏。您可先回,我隨即便往。”於是從容入室沐浴,然後登上法座,告誡門人弟子們說:“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空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被境惑;一為境惑,便流轉無窮。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是諸佛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

  官員回京,把此事表奏皇上,皇帝非常欽佩感歎。

  禅師幾十年的修行心得開示,可謂醍醐灌頂,精彩極了。佛門中常常提到“五蘊非有,四大皆空”,這二語仔細加以講解分析,大家都覺得有道理。可是每當遇到順、逆境界現前時,究竟有幾人能不為境惑?

  禅師告誡他的門人弟子,面對境界時要“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也就是說:修行的人要識破這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不能隨意起心動念,如此才能安心於道。不然的話,一旦為境所惑,難免心浮氣躁,定力全無,就像被鬼迷心竅的人,隨著境界轉。

  可是,禅師這兩句法語,也許在禅師那個年代的佛門弟子還可以做得到,時至今天的佛門弟子,不知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修道的人必須在道行上見真章,而不是在口頭上論高下。紫柏大師曾對修淨土法門的人開示說:“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

  在現實生活中,通常一般人所在意的,不外乎親情、事業、財物、名譽之類。而學佛的人,道心常受到影響而產生波動的也多是這些方面。如果能做到“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那便是符合“諸佛用心處”。

  你若參禅,可以明心見性;你若學教,可以大開圓解;你若念佛,可以得一心不亂。這是非常可貴的。倘若未能做到,常被境界所迷惑,很值得引起我們的反思和警省。

  譬如你與心愛之人天隔一方,這對你來說,簡直就是“一切空”了,此時你口中念著阿彌陀佛,願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而你的內心果真能無動於衷,不生悲苦嗎?你數十年苦心經營的事業一旦破產了,這對你來說,無疑是“一切空”了,此時你口中念著般若心經“照見五蘊皆空”,而你的內心果能做到“不增不減”、“心無掛礙”嗎?你平生所積蓄珍藏的寶物突然不翼而飛,這對你來說,也是“一切空”了,此時你口中念著“心能轉物,即同如來”,而你的內心果能做到“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嗎?

  反過來說,當你已漸漸習慣過平靜的生活時,而你心愛的人突然又回到你的身邊與你團聚,你是否也能“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口中喃喃念著阿彌陀佛,而內心真得不暗自欣喜若狂?你破產之後的事業突然又峰回路轉,如大鵬展翅,扶搖直上,你是否也能“常了一切空”,而內心真得並無竊竊自喜?你所珍貴的寶財突然失而復得,你是否也能“常了一切空”,而你內心真得不暗自慶幸嗎?

  乃至受人打擊,受人擁戴;受人毀謗,受人贊揚;受人鄙薄,受人尊重,而你都能“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盡管別人怎樣對你,你都心靜如水,不喜不憂;泰然處之,以道自娛。工夫果真到此地步,縱使不能達到“即同如來”,至少成個有道之士,肯定是沒問題的。如若不然,那就得將《楞嚴經》、《金剛經》等多多受持,或許便能真正領悟“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而做到“常了一切空,無一法當情”。然後,以平靜心研教、打坐、誦經,持咒、念佛,便無不皆契道妙了。

  深刻反省,修行人被見聞覺知之境界所迷惑,忘記身邊的種種境界恰如開車時身邊經過的路牌和風景,而是深深沉迷其中,若非善知識猛頭棒喝,喚出"還不醒來",不知還將沉迷多久。

  如今,仍處於懵懂無知狀態修行人,對於佛法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什麼都需要善知識教授,正所謂一切善法根本均從如理依止善知識而生,無論外界境界如何,要緊緊跟隨善知識,不能"近則不遜遠則怨",要時刻不捨離,方能領悟佛法之奧妙,才可真正解脫。

 

上一篇:妙華法師:心中帶著疑問,可以看佛經嗎​?
下一篇:宏圓法師:眾生性識無定,於生死海中旋出旋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