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給你修路的,是你自己;埋藏你的,也是你自己;幫助你的,是你自己;毀滅你的,也是你自己;成就你的,自然還是你自己。 所以自作自受,自信自度。遇到什麼,就體驗什麼;在生命裡,我們要學會放棄評判,讓你解脫,也讓別人解脫。
文/嘎瑪仁波切
佛教徒以觀察自心為主,但並不是只專注內心就可以。
“觀察”,是觀察自心當下是否在情緒中起伏,沒有經過細致的觀察,不太可能發現自己的貪嗔癡慢疑等煩惱多麼粗重。
眼下的我們還是凡夫俗子,依然會被情緒牽引,傷人害己;無法控制那顆瘋狂的心,明知很多言行不好,還是會去到處欠債。
因果業力不虛,自己欠的債只有自己去還,怎麼還?
對所有眾生無私付出,努力為了眾生的究竟解脫而累積功德。
佛教徒是觀察自心為主,還要向外付出累積福報嗎?
向內觀察自心,並非只是專注自心就可以了,重點是“觀察”——發現自己的心處在什麼樣的情緒中,是如何起伏的。
只有細致的觀察,才能發現自己的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是多麼粗重。
有一天,當你沒有了粗重的情緒,表示已經成就了,就不需再累積福報了。現在的我們呢?
很多時候仍有負面情緒影響自己和他人,傷害自己和他人;即使明知很多言行不好,還是會去做,於是到處欠債。
要償還對眾生欠下的債,就要往外對眾生無私付出,去還債,所以我們就要積極去做功德。
佛經中經常強調,不能傷害眾生,要多利益眾生,多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多善護念自己的身口意。
自己的心量越來越大,福報就會越來越大,智慧也會越來越多。福報大了,世間上的那些小不點兒的事,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呢?都能解決好,就怕我們心胸狹隘,遇到一點小事,自己的心裡就先過不去了。
一個人要學壞很容易。比如,有的小朋友什麼都不用教,學那些不好的習慣很快,想要養成好習慣卻非常不容易。
反過來,你們要了解,任何佛法的教育,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自己的虔誠心,反觀自己的內在,多多反省自己。
只有這樣,修行才能夠進步。
任何一種修行,任何時候重點都是一樣的,能不能反觀自性,能不能多觀察自己的缺點和毛病,這是非常重要的。
-02-
文/阿姜查尊者
佛陀的話被稱為“善語”,因為它善良、如法並充滿意義,能引導人心到達實相。當心靈真的接觸到它時,人們便會懂得自制,去除貪、嗔、癡三毒,以免傷害自己與他人。
但是有些人聽了之後,卻斥為無稽之談,因為那不符合他們的觀念與習慣。
事實上,符合眾生內心的話不一定好。
我們的觀念有對有錯,皆不確定;但是善語則是端正、直接與確定的。
善語非關高下,它只是佛陀的語言,目的是為了減少眾生的煩惱與痛苦。
善語不會迎合眾生的喜好,有的人說:“不符合我的話,就不是善語,也不可能是法。”
但是,一致的不一定好,不一致的也不一定壞,不能混為一談。
聽者習慣性的好惡,只是先入為主的看法與偏見。如果我們希望所有事情都稱心如意,那無異是緣木求魚。
我們不想做討厭的事,只想做喜歡的事,從不考慮它所可能帶來的苦患。
有毒的食物或許香甜誘人,卻可能會致命。
佛陀與其弟子的語言都是善的,都是法。但是如果方法不當,不能讓法直達內心,則一般人聽到時,可能就無法輕易理解,修行起來也有困難。
-03-
我這輩子學佛的四點經驗
文/星雲大師
我現在用四本佛教的經典,裡面四句話貢獻給各位。
第一句是不忘初心,是佛教《華嚴經》裡的一句很偉大的經文。
不忘初心,就是說不要忘記我們最初、當初的一個志願,當初一個什麼想法,這樣就把當初的那個意念不要忘記,後述很多事都好辦。
比方夫妻結婚,不要忘記當初你侬我侬談戀愛的那個最初的感情,當然白頭偕老沒有問題。
生兒育女是做父母的多少的希望,當然教養兒女也很辛苦,但只要不忘記當初希望生兒育女的那一點心,所以就要心甘情願地把兒女養育成人。
當初你們立志奮斗,希望創造財富,當現在已經達到這種志願,你也不要忘記你最初那時候想要創造財富做(為了)什麼,你要記住這個最初的意念,我要創造財富想要為國家奉獻、為社會和諧、為苦難的人救苦救難,但是到了現在要靠你有智慧,怎麼樣為國家、為民眾、為這個社會去做一些奉獻。所以我要跟各位貢獻一句,人只要不忘記最初的發心,他就會能增加力量。
在佛法裡面有一個字,忍耐的忍,對我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
這個忍,不是說我們大家平時在社會裡說人家罵我兩句,我要忍耐,人家打我一下,我不計較,忍耐,這個不是忍。
這個忍有階段性,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我們有生命,我們要生活,我們要生存,那我們給予我們的生命、生存、生活,最大的資源是什麼?是這個忍。忍是一直以來,它主要的是智慧、是力量,比方說這個人我們先要認識這個世間的萬象、世間的前因後果,要認識它,認識了以後,要有力量接受、要能擔當、要能夠化解很多問題,能可以支配生活環境,這個社會變了,對我們,它的語言或者告訴我們動作(對我們所做的)好或不好、勝與不勝,我要認識,認識了以後,我要有力量接受,接受了以後,我要能負責、擔當,我要能化解,這個大概就是說心甘情願、不忘初心,擁有智慧、力量,才能處理一切事物。
在生活裡面一些忍耐是重復的,其實叫法忍,法忍就是這個世間人情世道好壞,種種的環境,就是在佛教裡這一切法好或不好,為了能認識、為了能接受、為了能擔當、為了能處理,我要有智慧、要有力量來處理世間的事。
你擁有生忍、法忍,當然一個最根本的無生法忍,就是世間你要能自在解脫,就是你要能看破、放下,一切做法不是不美,很多的事情我們只要自己進取,也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第二句話就是《維摩诘經》,是一個在家居士,叫維摩诘居士的經文,它裡邊有一句經文叫不請之友。
我們交什麼朋友,做什麼事情都說,哎,你怎麼沒有請我,你怎麼沒有跟我講,不過只是人情之常,但是,真正的有情人,他不計較有請我不請我,只要你需要,只要你是好事,我可以做不請之友,不要請,我就要做你的朋友,那個在佛教就稱為普善。
你們在社會上遇到的人、事很多,有的時候你覺得很有意義,並沒有要你、來拜托你,也都是很歡喜地去救苦救難去幫助,那就叫不請之友。
我們擁有了財富,這個財富有一時的財富,有永遠的財富,有有形的財富,還有無形的財富,健康也是我們的財富,我們的這種人緣、事業順利都是財富,和諧社會就是我們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可以說最有價值的財富,所以當我們什麼都有的時候,對國家、對社會、對你們所喜歡的都應該要做不請之友,這樣我們才會受到社會更廣大的尊敬。
我第三句要貢獻給各位的,有一本《八大人覺經》,裡面有一句話叫不念舊惡。
我的朋友好多的人,常常做對不起我的事,(說)對不起我的話,我想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常常把朋友的錯誤、缺點都記在我的心中,這個負擔很重,就是朋友講朋友的好事,我們要去把它記在心中,有一點錯誤、固塞,一點一點沒化,所以現在就希望我們能夠用不念舊惡的心,就是很多不好的事情,從心頭把它忘記。
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
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以不忘也。
那麼凡是人家憎恨我們,不可不知。
我之憎恨人家,不可不忘也。
人家有恩於我不可以忘記,我有恩於人,應該忘也。
人家對我的不好,我要忘記,看人家對我的這種尊重、榮耀,有的時候也要把它嚴格的(拋棄),不要很傲慢地,去一味自我膨脹,你們的家人朋友社會,你們的資源能供他們多少,但也有人對你們做不足的事情,有的時候大人不記小人過,所以,建言自己,比他好、比他有辦法,對一些不道的(事)予以人事,也是不念舊惡。
第四句就是有一本書叫《大乘起信論》,這本書裡有一句不變隨緣。
這說明我們在社會上遇到的各種社會,各種教育、各種人、事、環境,我們可以說,叫做千變萬化的,我們要有什麼主張,不變的原則,隨緣的應付。
有關於性格、道德、人格,我有不變的原則,對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吃一點虧,給人討一點便宜,要我隨時跟著做一些不是不好的事情,我去隨緣一下好了。
這個四句經文,一是說我們對自己要記住,我不忘初心。
第二句我們就是對國家,我們要做不請之友,像現在新中國的成立建設,現在崛起,所以我們責任重大,因為只有知道你們是社會的中堅,你們的這個財富,你們的這個貢獻對國家都有影響,所以對國家要做不請之友。
對朋友要不念舊惡,有的時候得饒人處且饒人,大家都留個余地,將來可以見面,所以不念舊惡的人忍過了,對未來是有用的。
第四句不變隨緣,就是對社會,我們要不變隨緣,因為這個社會,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好好壞壞,我們在這個五光十色的社會裡,怎麼樣安身立命,要有不變的原則,要有隨緣的一方面。
我這裡只想給各位祈願,願大家能積聚財富,當然還要有一個智慧,把財富散布、運用得當。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