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請問老師,看完《三研【普門品】101》後,我想如定業必然要死的,這時就不會到達至心稱念菩薩聖號的心念,會錯過?要不怎麼解決這一矛一盾的相遇啊?請老師給教解一下。
老師:人早晚都會死的,對不對?不管是活到天年的死,還是早夭的死,或是無常來臨的死,終究是要死的。不管某個無常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體驗感受,但終究會有一次,將我們帶離這段生死,結束這段生命的旅程。
在每一次的生命旅程中,眾生都會因為沾染了對應的環境,從而形成對應的貪愛纏縛。因為種種的貪戀不捨,所以每次生死歷程,都煩惱縱橫,癡愛糾纏。而眾生對此既看不破,也解不開,所以這種纏縛形成了慣性,從上一生傳遞到這一生。若不制止,就會再由此一生,傳遞到下一生。
所以,我們要以什麼心態面對死亡呢?每個輪回中的眾生,多在懼怕死亡,恐懼死亡,但又無可奈何地走向死亡。於是,一次又一次地轉身投生,又一次一次地擁有了生命,一次次被無情剝奪,哪一次的死亡是愉快開心的?
既然死亡是我們必然面對的,過多地忌憚有什麼用呢?我們說“佛法是生命的終極關懷”,這種關懷對於每個孤零零的輪回眾生而言,都是寶貴且求之不得的。
如何得到佛法的關懷呢?
就是在你生死的每個階段,都要讓佛法進駐在你的身心裡。這種進駐,不是“我心裡有佛”,不是“酒入愁腸過,佛祖心中留”的自欺欺人;這種進駐,是在你每個階段的生命歷程裡,都知道要如何以佛法做照明而去行走。
這就如在黑暗的叢林裡摸索行進的人,忽然被照亮了天空,看得清腳下的路,看得清要去的目標,看得清身邊的危險,看得清坑坎溝壑,這就是佛法對生命的關懷。
在生命關懷的階段,你所遇到的種種事情裡,能想起稱念觀音菩薩,這就是獲得關懷的一種手段方法。至於你能多迅速、多高效地獲得觀音菩薩的關懷,那就要學習了。就像你要學習射擊的相關內容,你容易擊中目標;如果不學習,不練習,單憑臉皮厚,是不行的。所以在這一階段,稱念菩薩聖號、思維菩薩、憶念菩薩,這沒有矛盾可言。
“終極關懷”是解決終極問題,也就是“生所從來,死之所去”的問題。
在終極關懷階段,我們最應該知道的是:雖然觀世音菩薩在過去代表的法門是禅門,是耳根圓通,是返聞聞自性,但我們一定要記得他的身份,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肋士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他的身份即表明極樂世界的特殊和不可思議!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哪怕是按觀音菩薩耳根圓通修,但當你意識到他是西方三聖後,就應該知道:他不僅代表禅門,更代表淨土。
因此,若遇生死巨溺,不可遏制,不可扭轉,不可暫歇,我們就更需要在如此關鍵時刻,依靠佛菩薩的大願大力大智大慈!怎麼依靠?如果平時養成的習慣,都是來了些事情,先用世間的種種思維一大套後,轉了N個念頭,才想得起佛法來,這就是沒靠著,就是想抱大腿,卻抱了個稻草。
我們余下生死的行走,或長或短,只不過是要養成依靠佛法的習慣,真正讓佛法的種種因素,融入到你的點點滴滴裡,從而在你的任何階段,任何故障,任何留難,任何波折裡,第一位,第一念,第一個回蕩在腦海的念頭是佛法。這樣,你才能在關鍵時刻,靠得著佛菩薩;這樣,佛菩薩才是你的堅強後盾,不倒的大靠山。
果能如此,雖千萬人,吾往矣;雖龍潭虎穴,吾不懼;雖千難萬險,吾不畏。此才是此界皆號“施無畏者”。有諸佛菩薩此等靠山後盾,什麼能令你畏懼呢?
“三部走”功課設置是縱向排列的消業、培福、求生;而“三位配合”的每天功課設置是橫向排列,每天都是消業、培福、求生。你每天都如此消業、培福、求生,做得熟練,做得如魚游水,如鳥臨空,你在極樂預定了位置,又何必畏懼死亡帶來的種種未知?所以,在種種人生階段時,沒有佛法的住臨,這反而是應該真正令人畏懼的。
因此,矛盾在哪了?
如過去常常說,你的信願,自己說多堅固是沒用的,不經過事情考驗,你的所謂信願,就都是要打上問號的,及格不及格,合格不合格,可不是你說的算,不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就像上學,每天的學習都覺得我學會了,不遇到考試,終究還會一廂情願地認為學會了,遇到考試才能知曉是否真正掌握了。
所以,我們不應該懼怕暴露自己的種種問題和不足,哪怕是暴露產品設計時的硬傷,這也是你現實的情況。如果你不肯直面這些,你有能力在遇到這些波折時轉彎繞路嗎?你繞不過去才撞上的,對不對?
我們余下的生死裡,還會或多或少的撞上些什麼,跨越過去,那就是上了台階;跨不過去,那就是刀山火海,那就是天坑藍洞。所以面對種種,當以考試的心態來對待,這正是檢驗自己學習成效的機會;若在生時不肯面對此等歷練,待最後一個無常把我們帶離時,我們又有什麼依憑可以答好這道考題呢?
生命的行走不是為了苟延殘喘,不是為了多喘一口氣、多喝一杯水、多吃一碗米,而是借助這短暫的生命,走出這輪回去。這樣你所吃的米,所喝的水,所呼吸的空氣,都有莫大功德。若非它們支撐,我們如何獲得解脫?所以,當謝眾生恩,包括有情眾生,也包括無情眾生的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你覺得的有矛盾,只不過是沒梳理清楚罷了。如能梳理清楚,就會發現,沒有任何矛盾。你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