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旭大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玄義2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八明如來藏性徧為眾經體者。夫此藏性。乃眾生本有性德。諸佛出世種種說法。無非欲令悟此藏性。一切別圓諸教。縱有種種異名如前所陳。究竟終無異體。但根利者。卽令速悟。根鈍者。亦令漸悟耳。一切藏通諸教。雖且約如實空義。令出生死。而空義亦實不離此體。但根利者。卽令於空而見藏體。根鈍者。先令證於偏空而密入此體耳。故不惟一實相印。卽是此體。而小乘三印。亦依此體而得成就。但遠近纡直巧拙永異。如甸服侯服要服荒服。其去天子處有近遠。其來朝觐路有夷險。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故得徧為諸經體也。

  九徧為諸行體者又三意。初泛明諸行同異。二別明依經修行。三獨顯此經行法。

  初意者。夫秉教修行。不出信法兩行。兩行並通四教。三藏信法。以藏性中空義為體。通教信法。以藏性空義兼含不空為體。別圓二教。並以如來藏性全體為體。又橫論諸行。卽是六度四攝等。各就當教論體。若豎論諸行。藏通外內凡位。以相似空義為體。分證以去。以如實空義為體。別三十心。圓五品十信。皆以相似藏性為體。別地圓住以上。皆以如實藏性為體。橫行有體。故廣。豎行有體。故高。法華經雲。其車高廣。此之謂也。

  二別明依經修行者。諸經多有別明行法。尅日制時。勤身策苦以期果證。此經亦然。今先約諸經所明。不出四種。所謂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也。常行名佛立三昧。出賢護經。常坐名一行三昧。出文殊般若經。半行半坐。如方等法華二種三昧。出方等法華二經。非行非坐。卽前三種三昧之所不攝。悉入此中。此復有二。一者依經所制三昧。如大悲心咒行法等。二者隨自意三昧。卽是歷法觀察。如覺意三昧等。此四三昧。惟約大乘引證。而藏通教中。亦明常行等方法。若藏教四三昧。但用偏空義為體。通教四三昧。用卽空義為體。別圓四三昧。均用如來藏性為體。別行次第觀於三義。圓行直下知其一體。是為異也。若三昧無體。便同無益苦行。縱使緣三寶境。孱有滅惡生善功能。而為益則微。為因則遠。然行者雖不達此行體。而種種諸行。並不出於藏性之外。若無藏性。何處得有諸行。如無虛空。何處得有染淨世界。故此藏性。徧為諸行體也。第三獨顯此經行法者。泛明信法二行。卽是二十五圓通門。離此藏性。決定無體。別明安立道場者。三七不寐。卽是制令常行。百日安居。卽是制令常坐。四種清淨明誨。卽五緣中持戒清淨。然香閒居。卽閒居靜處及息緣務。選持戒清淨者第一沙門為師。卽令親近教授知識。同會有一不清淨者道場多不成就。卽令親近同行知識。著新淨衣。卽衣具足。但略不言飲食外護。理決不無也。心滅貪**。卽诃五欲及滅五蓋。貪為上首。故獨說之。端坐安居。必調五事。求最上乘。發菩薩願。卽行五法。如此二十五種方便。各有事儀及以觀法。具如止觀廣明。而壇儀供具。皆表不思議境。亦表圓具十乘。若不達此如來藏體。則諸行徒施。況端坐百日。尤為正修要務。乃一經宗體。茫然不辨。所秉戒律。未必成就。徒事觀美。將欲何為。亦可歎也。然藏性威力。不可思議。如來教法。不可思議。密咒功能。不可思議。庶幾見聞隨喜。聊種遠因雲耳。明徧為諸行體竟。

  十明徧為一切法體者。旣如來藏性。清淨本然。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則一切世出世法。何非全體如來藏性。經雲。如水成冰。喻佛界卽九界也。又雲。冰還成水。喻九界卽佛界也。冰水雖異。濕性何殊。十界雖分。藏性奚別。經雲。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今謂諸相決定不從虛空外來。空無外故。則知諸相卽是虛空。虛空卽是諸相。旣虛空體非群相。則諸相亦體非群相矣。旣虛空不拒諸相發揮。則諸相亦不拒諸相發揮矣。虛空喻藏性。諸相喻七大等。卽當以法合雲。藏性體非七大。卽七大亦體非七大矣。藏性不拒七大發揮。卽七大亦不拒七大發揮矣。是故藏性卽十界七大也。十界七大卽藏性也。是故精研七趣。詳辨五魔。皆是如來藏性循業發現隨緣之用。皆卽如來藏性清淨本然不變之體。設無如來藏性。則無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設有微塵許法。當知卽是如來藏性全體大用。經雲。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卽是如來成佛真體。普賢觀雲。毗盧遮那徧一切處。此之謂也。二顯體竟。

 

上一篇:大安法師:淨土宗教程第三編(下)03
下一篇:慧律法師:開示錄07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