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修行人遇到對境時,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較討厭的、跟自己緣份不太好的人或事情時,要保護好自己的心態。遇到這些容易產生嗔恨心的對境時,不能生氣,不能憤怒。有些人脾氣特別暴躁,平時應該多對治,多修一些有針對性的法門,這樣能好一些。
遇到對境時,不能生起嗔恨心,要以智慧保護心態,有的人遇到對境時就忍,雖然一忍再忍,但最後還是沒忍住爆發了。這樣也可以,但是不究竟,要以智慧保護心態。如果生起嗔恨心,發脾氣,真正的受害者是自己,因為你剛才的心情還很好的,現在遇到了對境,發脾氣了,心情被擾亂了,心裡就不愉快了,心態就不好了。
我們是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要時時刻刻保持心態平靜,保護心地清淨。人一旦發怒,心地就不清淨了,相續就被染污了,對一個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來說,是很大的損失。
要修復相續的清淨很難,而破壞卻很容易。當你發脾氣時,心裡會生起極大的嗔恨心,會誹謗人,罵人,打人,傷害人,這樣又造業了,跟眾生結了惡緣。
學佛修行人一定要有智慧,我們現在在因地,不能跟眾生結惡緣,如果像剛才說的那樣,將來要感受惡果。為什麼我們現在會遇到那麼多的壞人?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來傷害我們?都是因為自己曾經跟這些人結下過惡緣,現在果報成熟了。
有些人沒有仇人,也沒有人來傷害他,比如那些大德高僧;還有很多修行人,沒有對境。比如我,從小到大,沒有仇人,我不記得有誰傷害過我。如果你有這樣的因緣,是你自己的問題,是你跟這些人結過惡緣。
如果現在再跟這些眾生結惡緣,將來還要感受很嚴重的果報,當你明白這些道理,並思維這些道理後,就不會發怒,心裡就不會產生嗔恨心。但是只明白道理也不行,還要反復地思維,反復串習,直至深信不疑,生起定解,有了這種定力後,才能淡定,才能如如不動,才能心平氣和的接受這種對境。否則雖然道理明白,但是真正遇到了對境,還是很難做到如如不動,在對境當中會失敗的。
智慧有聞慧、思慧、修慧,這三種智慧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剛才我講的這些道理,聽明白了叫聞慧;通過思維明白了叫思慧;通過修行產生了定解,叫修慧。相續中有了修慧才有對治力,雖然不能說聞慧、思慧沒有對治力,但是力量比較弱。
有些人說:“道理上我都明白,但行動上做不到啊!”這也是正常的,因為明白和明白不同。也許你現在在聞慧的階段,或者正在思慧的階段(現在在思慧階段的人很少),處於不同階段的智慧力量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都是看書時很明白,聽課時很明白,但是沒有思維過,所以只有聞慧,沒有思慧。我們為什麼要上座,為什麼要觀修?因為只有經過反復思維,反復觀察,才能產生智慧——這叫思慧,再通過不斷的修煉,產生修慧——修慧才有對治力,而且力量比較強。
如果站在眾生的角度,這些眾生都受我執煩惱的控制,由業力牽引,也是迫不得已的,也是沒有辦法的,《入菩薩行論》裡講,他們也很可憐,也是不自由的,這樣想,就不會對他們生嗔恨心,明白這些道理、真相,以智慧去對治,以智慧去保護自己的相續,是很重要的,是一個真正的大乘學佛人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