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什麼是佛教的慈悲?與世俗善良有什麼不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以慈悲為懷”。慈悲是婦孺皆知的名詞,“慈悲為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禅,但是如果進一步去探討,就會發現有許多人其實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義。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佛經上說: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可見慈悲思想與佛教關系之密切,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道,不外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經上說: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就無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薩成佛的必要條件。

  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予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佛教慈悲與世俗善良,到底有什麼不同?

  中國的儒釋道傳統文化講究為人處事要有道德,家庭、社會、國家都必須要有道德。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為中,不倚之為庸。道家講清淨無為,要少欲知足,過淡泊生活,屬天人境界。諸葛亮講“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就是道家思想,比較超脫。

  但是佛家講慈悲為懷,出世而入世,是一種大乘菩薩境界。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怎樣才有慈悲?念眾生苦,要救眾生,這叫菩提心。菩提心必須要由慈悲來鞏固,比如樹根,必須要雨水滋潤,才能發芽、開花、結果。大悲就像雨水一樣,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雨水,否則不能生長。只有大悲心的對象、空間、時間、目標才是廣大的。

  佛家的慈悲為懷的對象就是胎卵濕化,甚至包括一切飛潛動植物(飛的、潛藏的、動物的、植物的),植物裡有生機,也是不能隨意損害的。

  空間很寬,指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世界,這麼一個寬廣的空間。我這個家、我這個集團、我這個民族、我這個國家,這個空間在佛教來說是很窄的,有“我”字在裡面。

  時間長,就是不但我現在要利益他,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都要救苦救難,時間很長。

  目標遠,什麼目標遠?使他不但得到衣食財物的解決,而且得到法身慧命,將來都成佛,入無余涅槃,證得菩提。

  所以佛家的這一個慈悲啊,就不是一般的愛、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了,超過道家,超過儒家,超過一切宗教。《心經》的頭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一切”包括得很寬,度一切苦厄到哪裡去呢?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這個境界很廣大,佛心就是廣大心、清淨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沒有這些心,就不能度眾生。

  佛教的慈悲意義

  一般人都知道慈悲,甚至自己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對於慈悲的意義與層次卻不一定能透徹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壞公益、傷害他人的事,必須接受懲罰時,有些人會為此人求情說:「請你慈悲饒了他!」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實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那麼慈悲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污性,處理不當時,反而變成痛苦的淵薮、煩惱的來源。慈悲是淨化的愛、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能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集合了愛心、智能、願力、布施,就是慈悲。

  慈悲如良藥,身體有了病痛,藥物可以醫治沉年痼疾;心理有了傷痛,慈悲的清涼法水,能撫慰受創的心靈。慈悲如船筏,在茫茫無際的生死大海,有了慈悲的舟船,能夠沖破驚濤駭浪,到達安樂平穩的目的地,免除在愛河欲流中滅頂的危難。慈悲好比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照耀,能夠破除黑暗,如實的看清世間的真相。有了慈悲的光明,人間充滿著希望,前途有無限的憧憬;顛沛困頓的逆境,有了慈悲的依怙,都能化險為夷、轉逆為安。

  慈悲就像伴侶,隨時陪伴在我們的身邊,給我們鼓勵勸勉,有了慈悲的善友,必能無事不辦,所到亨通。慈悲彷佛一顆摩尼寶珠,污濁的水中放入明曜的摩尼寶珠,可以雜質沉澱、清澄見底;在復雜混亂的人間,有了慈悲的摩尼寶珠,能照破一切昏迷,化復雜為單純,轉混亂為寧靜。

  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間所以使我們戀棧,是因為人間有慈悲。一個家庭如果缺乏慈悲,縱然再豪華舒適也形同冰窖;一個服務機關如果沒有慈悲,即使待遇再優厚,也難留住人心。親人彼此沒有慈悲的心,形同陌路,誰也不願經常往來。

 

上一篇:先當慚於意,然後恥身口
下一篇:達真堪布:以歡喜心上供下施,回報驚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