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照法師:觀身五境,禅修淨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觀身如身,就是四念處觀的第一個觀法,也是最直接了解自身的方法,但需要從頭到腳,每個部位、每種狀態都觀察清楚才行。就像掃描儀一樣從頭頂開始往下掃描,將整個身體都清楚地重現在腦海中,如如不動。久而久之,即可淨心滌念,又可得定開慧,確實是定慧等持的禅修方法之一。但是,對有些心思散亂的人來說,這種觀法依然有其難處,不容易全身都照顧得那麼清楚明了。所以還有一種更加簡單容易的觀法,那就是觀身五境。

  所謂觀身五境,就是觀察身體的五個地方:發際、眉心、鼻端、丹田、海底。這五個地方作為心念所緣的觀境,只要選擇其中一個觀境即可,不需要或者說不可以五個觀境同時觀察。因為,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如果以多種所緣境作為觀境,則會引起心念的散亂,反而不易入定,也更難開發真正的智慧了。

  發際就是頭頂上的頭發根部的地方。讓心遠離妄想顛倒的雜念,輕輕地感覺到自己的注意力已經收攝起來,淡淡地放在了發際的地方,感受到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發際之處,除了發際之外,更無一物可以讓觀修者起心動念,唯獨發際被覺照之光籠罩著,也就是讓心念離開身體最頂部即將融入虛空的位置,境界空淨明了,心念若有若無,呼吸若存若亡,全身放松,輕安自在,緩緩入禅。

  眉心就是兩個眉毛的中心點,閉上眼睛就能感受到眼睛依然在看的地方。無念卻依然能看,所看到的是一片黑暗,就把心念停留在閉上眼睛的視線前方。《楞嚴經》講: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所見不同,見性不變。當觀身禅開始修習時,只要求能夠獲得身念處的定力,而未要求達到明心見性的效果,所以只注意在閉眼見暗的“所見”之處,並未回光返照注意能見的地方。

  鼻端就是鼻尖垂直的下面與鼻孔出來的外面交叉處,一切呼吸都經過此處。所謂“眼觀鼻、鼻觀心”就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鼻尖之下,同時心念也集中,清淨而不散亂。久之即可心念純正,雜亂無章的妄想紛飛頓時好轉。在此處觀身,還有其他很多相應的禅法,諸如數息觀、隨息觀等等安那般那行門之法,各有相關的觀法和效力。

  丹田一般指下丹田,臍下三寸的地方。丹田其實是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交接、血液轉換封閉循環的地方。讓心專注於此,自然心氣下沉,幽靜舒適,安穩自在,可以避免過於精進用功導致的上火、頭痛等禅病。精力比較容易集中,最有利於化精為氣、化氣為神的調身作用。當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達到禅修淨心、開發智慧,從而斷煩惱,得解脫,證悟般若,利益眾生。

  海底輪是七輪中最下方的輪脈,同時也是最基礎的輪脈。它是人體整個能量系統的根,所有的能量都從海底輪出發,經由任脈和督脈,將整個身體前後左右都貫通,使諸病消除,安康自在。這是佛法難得稀有之處,我們都應該全神貫注地來修習禅修,使古老的智慧為現代人日常所用,最終達到圓滿無上菩提。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別為自己的嗔恨心找理由,犯了錯要知道反省,反省之後能堅決改過
下一篇:海濤法師:我一生體弱多病長期吃藥,請問法師這是我的業障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