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這裡講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由此我們回過來看東西兩方面的文化,人類的歷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都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而自艱苦中站出來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對一個人的成就來說,有時候年輕多吃一點苦頭,多受一點曲折艱難,是件好事。我經常感覺這二十多年在台灣長大的這些青年們,大學畢業了,乃至研究所也畢業了,這二十多年中,從幼稚園一直到研究所,連一步路都不要走。在這麼好的環境中長大,學位是拿到了,但因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書,又能夠做些什麼呢?人情世故不懂。真正要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老實說,我們這老一代,比他們都行。為什麼?我們經歷過這一時代的大亂,今日的年輕人看都沒有看到過。逃難、餓飯、國破家亡的痛苦,更沒有經歷過;也許說在電影上看過,但那是坐在冷氣裡的沙發上看的。學問是要體驗來的。所以孔子的這句話,要特別注意。……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這句話有關於教育,也有關於個人修養。真愛一個人,如愛自己的孩子,不能溺愛,太寵愛了就害了他。要使他勞,這個勞並不一定使他去勞動,要使他知道人生的困苦艱難。前天一位富有的朋友,他有個孩子很好,很乖,他說預備將孩子送到南部一家工廠做工,我非常贊成。在我們看來,像他這樣的家庭,無論怎樣好的教育,生活環境是太舒服了,弄不好會害了這孩子的一生。教育和《孫子兵法》一樣,“置之死地而後生”,硬要想辦法使他受苦,使他知道困苦艱難。以這種道理,就能理解“愛之,能勿勞乎”這句話,也可以理解人生。
——《論語別裁》
我的經驗告訴你們,對孩子們不要這樣溺愛,舉一個小的例子給你們聽。中國商業發展到今天,在歷史上有名的大商人,一個是晉商,山西的票號很有名,第二個是安徽的徽商,揚州是安徽徽商的天下。從古代到現在,徽商對文化、工商業發展的貢獻,可說是第一位。你們沒有研究,也沒有看過這類書籍,中國有十大商幫。講到做生意,徽商是第一,晉商第二,寧波是近代的,江南有龍游商幫,廣東有廣東商幫等,這十大商幫大大影響中國的經濟。……安徽朋友告訴我,安徽人很辛苦啊,對自己出身很威慨。你們注意聽,重點在這裡——“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古代的孩子是這樣,父母對孩子用心培養,忍心把十二、三歲的孩子送出來當學徒,絕沒有像我們現在父母對孩子這樣溺愛。我們當年也是這樣。像我十九歲離開家,十年後抗戰勝利才短期回家,以後再沒有回去過啊!也沒有靠兄弟父母朋友的幫忙,都是自己站起來的。一個孩子要自立,只要希望他有一口飯吃,不要做壞事,出來做什麼事業是他的本事與命運。……
我也是十八九歲自己混出來的,我不是偉人,你看那些偉人們都是自己站起來的,沒有什麼教育,都是自學出來的。我再一次跟你們講,不要只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在講愛的教育,中國古文有一句話,“恩裡生害”,父母對兒女的愛是恩情,可是“恩裡生害”,愛孩子愛得太多了,反過來是害他不能自立了,站不起來了。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一切都是相對的,互相生克。如姜太公流傳下來的道家經典《陰符經》裡面說“恩生於害”這句話,舉例來說,像父親打兒子,兒子挨打很痛,這是“害”,但目的在把孩子教育成人,這就是“恩生於害”。領導人對部下亦是如此。這句話的意義很深。中國鄉下人有句老話,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幫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難中救濟一下,他永遠感激,但幫助太多了,他永不滿足。往往對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恩惠,而結果反對自己的,正是那些得過你的恩惠的人,所以做領導的人,對這點特別要注意。一個人的失敗,往往失敗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身上。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恩與害,往往互為因果的關系,所以“恩生於害”這句話很重要。而它的原理,亦即來自生克的法則,生人者也克人,恩與害,兩個對立相存,沒有絕對的一方。
——《易經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