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優婆塞戒經》中為我們開示說:
“若有惡人、毀戒、怨家、不知恩義、不信因果、強乞索者、大勢力人、健罵詈者、得已嗔恚、詐現好相、大富貴者,施如是等十一種人,名不思議施。”
一般信眾對父母、窮苦人、三寶容易升起布施的歡喜心,但是對於上面這些“令人討厭”的人布施,非常不容易做到,佛告訴我們,布施給上面十一種人就是不思議施,除了大福德之外,同時還有大功德。
布施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能拿出一分錢布施就是一次質的變化,再從布施父母到布施窮人、三寶、師長,最後布施的對象是“十一種人”的不思議施,每一次遞進都是自己慈悲心的進一步增長。
尤其是對於這十一種人布施,一般人是很難做出布施的,但是如果能夠用平等心地去看待他們,隨緣而施,不去計較分別的話,那麼就可稱為能作不思議布施的菩薩了,也就會有菩薩一樣的福德果報!
哪些布施要遠離?
《優婆塞戒經》中說,要遠離八種布施:
“佛言。菩薩布施遠離四惡。一破戒。二疑網。三邪見。四悭吝。復離五法。一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施時不說善惡。三施時不擇種姓。四施時不輕求者。五施時不惡口罵詈。”
《大集經》中說,八種布施障礙大乘:
“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一不樂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觀過。四不念菩提心。復有四法。一為欲而施。二為瞋而施。三為癡而施。四為怖畏而施。復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現見施。四輕慢施。”
《優婆塞戒經》中佛陀繼續說道,還有三種情況布施無法得到勝妙的果報:
“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選擇惡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優婆塞戒經》中還說,有八種布施不能成就上果:
“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見受者過。二施時心不平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贊歎。五說無後乃與之。六施已惡口罵詈。七施已求還二倍。八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遇諸佛賢聖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
布施需要智慧,需要我們一步步按照佛陀的教誨圓滿布施。有人認為,只要做善事就會有好報,心誠則靈,不需要那麼多條條框框。
比如,同樣是布施,得到的果報為何是這樣?以《大藏經》所說為例:
一個人布施之後又後悔,或者用非法之物去布施,則自己得到的財物總是損耗的很快而無法聚集。
用惱害眷屬得到之物去布施,未來得到報身雖好,卻多疾苦。
不先供養父母,反而惱害妻兒眷屬,令他們困苦,而是沽名釣譽布施他人,這樣的布施者叫做“惡人”,是“假名施”,不叫做“義施”。這樣的布施者,未來所得到的財寶,常常得而又失,不能聚集,不能享用,而且身多病苦。
布施是福報之源,眾善之首,圓滿布施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在菩薩道的實踐中,一步步趨於圓滿,才能真正做一個福德具足的菩薩!
《涅槃經》中說,菩薩在布施的時候怎麼想呢:
1、不分別受施者是否持戒破戒。
2、不分別是否是福田還是非福田
3、不分別是否善知識、惡知識。
4、不分別受施者的根機好壞。
5、不選擇時間。
6、不選擇地點。
7、也不分別受施者貧窮還是富足。
8、布施的時候不現因果。
9、也不分別這是眾生、這不是眾生。
10、不分別是福、非福。
11、不見施者與受施者,以及財物。
12、乃至不見斷和果報。
做到上面的不分別,就能永不間斷地布施。
為什麼呢?《涅槃經》中為我們做出了解釋:
菩薩如果糾結受施者持戒、破戒、果報等,那終不能布施。不布施就無法具足完美布施的功德。不具足完美布施功德,如何能成就菩提呢?
《涅槃經》中又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如說明:
就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之後,眷屬們想挽救他,為了排除毒液,就會立即叫來醫生拔出毒箭。
但是,這個人中了毒箭後卻說:
等等不要靠近我!我先看看這個毒箭是從哪裡射來的?是誰射出的?甚至還要糾結這只毒箭是哪種木料制作而成?是竹子還是鐵制的?是如何冶煉成的?毒箭是剛直的還是柔軟的?所帶之毒液是人工制造的還是毒蛇身上的?
這個人還沒等把上述問題弄明白,恐怕就會一命嗚呼了。菩薩布施的時候,同樣如此。
如果布施的時候去分別受施者這個、那個,持戒破戒、果報等等,最終無法布施,不能布施如何能成就菩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