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面對死亡,這個無可奈何的情境,我們究竟該怎麼去面對呢?這是「生死事大」,我要跟各位來探討的。這一集真的很重要,學佛就是要學這一條。我現在先引用幾個經典,在佛教的經典裡面,我引用大乘、小乘的啦,藏密的都有啦,佛陀跟諸位大師對生死無常這一大事,有很多重要開示、
譬如說南傳的佛教經典,《經集》中說,「在這世上,人生無歸屬,不可知,煩惱而短促,充滿痛苦。幼者和長者,愚者和智者,所有的人的歸宿都是死亡。」所以俗話說,一出生就決定死亡。《箭經》裡面說,這是南傳經典裡面,「人認為『這是我的』」,我們都是這樣,我執,這是我的老婆,這是我的錢,這是我的。但是隨著死亡而消失,我的也沒有了,我的老婆、我的財產也一樣,不能跟著你去,消失了。你要「認識到這一點」,虔誠的、有智慧的人,不用去「崇拜自我」。《衰老經》裡面說,「貪求,迷戀,沉醉於愛欲,吝啬,邪惡,這樣的人陷入痛苦時」,悲歎的說,「我們死後,將成為什麼」呢?因此,讓我們世人學會知道什麼是世間上的邪惡,讓他不要再造惡。有智慧的人就說了,「人生是短暫的。」這是引用南傳的經典。
所以看到世間人貪戀這個生存的戰戰兢兢,還有那些癌症的病人面對死亡那種恐懼。我一個蓮友她得子宮頸癌,她也是佛教徒,她跟我講什麼?她說,這位劉居士說,老師,你知道嗎?那個化療,到醫院去化療,那個地方像什麼?像菜市場。她是化身成菩薩,她在跟後面進來,後面進來的人很恐慌嘛,不要怕,不要怕,她安慰後面的不用怕。因為她在前面化療,她因為有學佛,所以她會安慰病人,她跟後面,後面進來的會怕,不用怕,不用怕。她說,你知道嗎?在做化療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什麼嗎?我不知道是什麼。她說,老師,最需要的就是衛生紙了,為什麼?要吐啊。所以各位聽到這裡,我覺得是說,我們學佛是很幸運的。
但是面對這些可憐的人,他面臨死亡,他們都在那邊「嘟嘟哝哝」地,喋喋不休,就講一句話,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表示他不能夠擺脫對生存的欲望、「生存的貪戀」。這是《洞窟八頌經》裡面。
我們再來看大乘的,《佛說無常經》裡面說,「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目觀生死隔,雲何不愁歎。是故勸諸人,谛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這《無常經》。我知道禅宗的,他們都會誦這個,去幫人家助念的時候,都會誦這個《佛說無常經》。我們淨土行人其實也可以誦這部經。
我那天講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裡面講,什麼叫「一向專念」?什麼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第一個,黃念祖老居士說,第一個類型,你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這樣可以稱為「一向專念」。但是黃念祖老居士說,你正助必須圓融。什麼是正行?什麼是助行?你以念佛做正行,可以,應該要這樣。那第二種是什麼呢?第二種,比如說你誦「往生咒」,可不可以誦「往生咒」、「大悲咒」、《心經》,甚至拜《占察忏》?前陣子大家都,也是吵得沸沸揚揚,講得沸沸揚揚,可不可以誦《金剛經》?可不可以誦《地藏經》?很多人問這個問題,黃念祖老居士講得很好,可以。要怎麼弄?你可以誦「大悲咒」,可以讀《心經》,可以讀《金剛經》,可以持咒,但是你必須要回向極樂世界,全部回向極樂世界,這樣也符合「一向專念」。第三個,你所做的善事,一毫之善,以至誠心回向極樂世界。甚至你修禅的,你只要信願俱足,求生極樂世界,也可以。你不用改念佛,你修禅的,你一樣可以到極樂世界去。這是四種,黃念祖老居士在《大經解》裡面這樣的解釋。
所以《無常經》,我們其實也可以來讀誦。《佛說無常經》裡面說,「生者」最後都還是要必須歸死,死的時候整個容顏都變衰了。身體強健的,病苦來侵襲,沒有一個人可以免除的。假使像「妙高山」,就須彌嘛,假使像「妙高山」這麼高的山,當成住壞空的時候,到空劫的時候,到壞劫的時候,還是要壞散。所以「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在整個成住壞空的這個劫裡面還是一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因緣一到的時候還是歸盡,「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所以壽命一到的時候,一刻都不能留,閻王要你三更去,不肯留人到五更,「須臾不暫停」。問題是你還要漂流在生死海中,隨你的善緣跟惡緣去「受眾苦」,尤其是惡緣。在三界裡面循環輪回,就好像我們古代那個「汲井輪」,就是要打井水的時候,把那個水桶放下去,再把它用繩子拉起來,那個「汲井輪」,那個輪圈。又好像春蠶做繭一樣,吐絲完了以後,就自己把自己纏起來了,「吐絲還自纏」。我們無上智慧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佛陀都示現給你看,八十歲入滅。「獨覺聲聞眾」,還要捨這個「無常身」,何況是我們凡夫呢?
所以父母、妻子、兄弟、眷屬看到生死永隔的時候,你為什麼不警惕?為什麼不愁歎呢?所以要勸大家要谛聽佛陀的「真實法」。「共捨無常處」,什麼叫「共捨無常處」?這些世間都是無常,你必須要學會放下來。應該要走那個不死之門,就是解脫門,涅盤門,「當行不死門」。佛法就像甘露一樣,能除眾苦,可以讓你的煩惱,炎熱的煩惱可以消除,變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所以我們面對,我們時時刻刻憶念「生死無常」這件事情,要勉勵自己去積極的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刻。講到這裡,我們就告訴各位,我們面對生死無常怎麼辦呢?什麼心態?我們要珍惜每份的因緣,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你的時間,老和尚說的,時間不空過。真的是分分秒秒,都比黃金還珍貴,不能讓無意義的事情霸占我們寶貴生命的時刻。因為我們日常生活都受到貪、瞋、癡等種種煩惱的心念影響而多行惡行,少做利他利己的善行。當我們想到死亡的時候,迫在眉睫,一生營營役役、忙忙碌碌地,不斷追求名利財富,又有什麼用呢?像我們這邊有一位大企業家,身家幾百億,就在某一個大飯店應酬,下樓梯的時候,看著手機滾下來,就當場死在現場了。那幾百億也沒有用,又能帶走什麼呢?所以為這些在死的時候,對我們毫無用處的事物上浪費寶貴生命的時間,又有什麼價值呢?當死亡來臨的時候,縱使有至愛的親友圍繞在身旁,也沒有一個能夠留住亡者,或者隨同帶走。就像現在我家兄在病房一樣,到五點多,我大嫂身體也是老弱了,也必須要回家休息。所以亡者擁有大量財富,也無法買回生命,「因為我們連微塵大的一點東西都帶不走」。而且在死亡的時候,連自己的肉身也要拋棄,更何況是其他身外之物。
這幾段白話,各位不要看它是很簡單,你做不到的。很重要,很重要,死亡要學習,生命也要學習。在這個時刻,我們就是要告訴各位,唯有勤修佛法,至誠懇切念佛,《無量壽經》裡面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願生其國,方能安然面對死亡。因為像這些修行人,他們都已經修行到清淨解脫,證得般若的境界了,他臨終就是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他可以安心了。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他說,我寧可死,我寧可離開,生死自在。他們這種高僧大德要往生就像什麼?就像雲游在外面的游子想返回家園一樣。修行到最高層次的人,他用這種愉快解脫自在的心情面對死亡。我們中等的人,只能做到不要感到心慌,就不錯了。最下等的人,不要感到追悔,啊,早知道我趕快念佛,不致於「追悔而死」。只要你能做到以上這三點,高等的人,自在解脫,面對死亡。中等的人,不要慌張,面對死亡。下等的,不要「追悔而死」,不要後悔。這樣的話,你就想到一句話,我今生已經認真修行了,我死而無憾,這樣就可以了。
如果能從現在開始去發起,你現在開始去發起那個想到觀照死亡的心,思維可能下一刻就會死去。所以老和尚說,每一次起床的時候都要想到說,今天是我最後一天。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你就會痛念無常,你就會去認真學習經教,去老實念佛,「實踐佛陀的教誨,認識人生的真相」,觀察導致我們在生死輪回中的原因,把它找出來,你的執著在哪裡?你放不下的是什麼?努力去把它修持,把它導正過來,「解脫輪回和苦的法門」。然後最後了斷生死,甚至成就到無上菩提。
佛陀在入涅盤前曾經這樣對弟子說,「我之生命已成熟,我之壽命將盡。我將離爾等而去,獨依靠我自己。諸比丘當精勤、持淨戒及善思維,應有堅定決心及自觀心。誰能勤懇住於法與戒,則超度生命之海,而證得苦盡。」佛陀又說了,「戒定慧與無上解脫,此為喬達摩所證最著之法。智者以所知之法宣示諸比丘,導師以天眼使苦盡而證涅盤。」當然這個開示是從南傳的《大般涅盤經》裡面出來的。所以佛陀說,我的生命已經發揮到極致了,成熟了,我人生已經做到圓滿了,我的壽命也將盡了,我將離開你們而去,你們要靠你們自己。你們諸位比丘要精勤,要精進、要勤奮、要持淨戒、要善思維,要有堅定的決心,以及自己觀照的心。誰能夠勤懇的住於佛陀的般若的法跟戒上面,你就可以超越生命之海,可以超度自己生命的苦海,而證得苦盡甘來,得到解脫。戒定慧跟無上解脫是我喬達摩,就釋迦牟尼佛本人,我喬達摩所證的「最著」,最顯著的法。你們有智慧的人,應該把你們所領悟的境界告訴諸比丘,導師就必須以天眼讓你們所有的人都可以受盡所有一切的苦,最後可以證得涅盤。
各位,我們以上從探討到現在,如果你都能夠明白的話,你按照佛陀的教法,你又何畏懼死亡呢?你就可以面對死亡了。我們剛才講,高等的,自在解脫,預知時至,往生淨土。中等的,面對死亡,不要心慌意亂,不會恐懼。下等的人,不要後悔,不要追悔。這樣就非常地圓滿。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十九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