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業力能否忏悔的問題,我們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見。因為業也是緣起的,是無自性的。既然是緣起的,必定可以對治,這一前提應當確定。否則,將業視為固定不變的力量,顯然不符合佛法的緣起觀。至於能對治到什麼程度,因涉及諸多因素,不可一概而論。
業力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造業過程中形成的心行力量,一是由此行為帶來的客觀結果。
我們每造一次業,都會在內心埋下一顆業種子,或者說打下一個心結。同時,對方心中也會產生相應的力量,如憤怒、怨恨等。修行,可以將自己內心留下的痕跡抹掉,卻很難消除對他人構成的傷害。
比如曾和別人結下怨仇,雖然我們已將這些恩怨放下,不再懷恨在心,但對方未必因此而消除敵意。因為我們所能忏悔的,主要是屬於自己的業種子和心行力量。當然,若我們犯錯後立即忏悔並誠懇道歉,也可能會瓦解對方的怨氣,雙方前嫌冰釋,“相逢一笑泯恩仇”。
但事情未必都那麼盡如人意。再者,我們無始以來造作的惡業難以計數,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言:“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如果今生成就阿羅漢果,或是帶業往生,如何來得及一一道歉呢?更何況,對方還未必接受我們的道歉。
佛陀在世時,央掘魔羅因邪見殺了九百九十九人,後得佛陀度化,出家修行並證得阿羅漢果。作為證果的聖者,已徹底斷盡煩惱並解決了自身的心行問題。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向他扔石頭表示憤怒。這就說明,除自身心行上的結果之外,還有外在的結果。即使我們至誠忏悔,也只能使自身得到清淨,很難將對方心中的種子一並消除。正因為如此,目犍連尊者才會受報而死,佛陀也會因業報而頭痛三日。否則,就無法理解這些現象,難道佛陀的修行還不足以抵消業力嗎?或是佛陀的忏悔還不曾修習圓滿嗎?
忏悔,包括忏和悔兩方面。所謂忏,是就業的本身進行對治,通過無生忏或佛菩薩的加持來消除業力;所謂悔,是不再繼續犯錯,使業力停止增長。如果將業力比作種子,本將發芽、生長、結果,但通過忏悔,種子就像以猛火沸湯煮過一樣,雖然業種還在,卻無法繼續作用。
忏悔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忏悔的方法和力量。其中,忏悔方式包括作法忏、取生忏、無生忏等。通過誦經、念佛,拜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或念誦金剛薩埵心咒及百字明咒,以至誠求忏悔之心和佛力加持,消除不善行在內心形成的種子。此外,還可修空觀或實相觀,將業種消融於實相的覺照力中。除不同的忏悔方式外,忏悔時心力的強弱,也直接影響到忏悔的效果。每種心理因素都有一種與之對抗的反面力量,忏悔,就是要將這種反面力量調動起來。當然,這一力量必須超過業種子形成的力量,才能在雙方的對壘和抗衡中取勝。若只是心不在焉地念咒、誦經,很難取得預期效果。嚴重的業力,必須以猛利的手段和心力才能對治。
忏悔是對自我的反省,也就是“自覺”的心理。聽到“自覺”二字,我們或許感覺很普通。其實不然,因為“佛”即覺者之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可見,自覺正是佛法修行的要領,其力量可以化解內心的一切業障、煩惱和心結。當然,這又取決於我們自覺到什麼程度。
此外,我們還可采取讀誦大乘經典、拜忏、誦咒等方式清除業障。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不僅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力,也能啟動自身的心行力量。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化解自我心結乃至各種業障的能力,只待我們開發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