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希阿榮博堪布:我們只有不排斥別人才能接受自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希阿榮博堪布

  ◆我們排斥他人什麼,實際上正反映出我們排斥自己什麼。如果你覺得別人不會理解你,說明你也根本不想去理解別人。如果你討厭別人貧窮,說明你害怕自己貧窮。如果你排斥別人的淺薄、狹隘、冷漠,說明你不想面對自己身上的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只有不排斥別人才能接受自己。

  ◆佛陀教我們以開放的心去看去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和聽到。

  ◆心識散亂於六種外境是輪回一切迷現之根本、一切苦惱的來源。

  ◆身心之外,如果我們認為有所得,則必定會經歷失去。有積聚,必有消散時。有愛戀,必有怨怼時。這不是說你需要刻意地以消極悲觀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是你要看到得、聚、愛、福背後失、散、恨、禍的勢。留心觀察,便慢慢體會到,輪回就是這樣不由自主的無盡輪轉,周而復始的無可奈何。

  ◆世間萬象皆依緣起,隨條件的聚合、變化而生成、變化、壞失,無可執持。見地與真相的偏離,使我們處於愚蔽、扭曲、不得自在的狀態,把原本無常的誤認為本該恆常,把無我的執為固有,因而一再地幻滅、失落,求而不得,無從安心。

  ◆ “諸惡莫作”可以說是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礎,其精髓在於不傷害;“眾善奉行”是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關鍵是饒益眾生。“自淨其意”指擁有三輪體空的見解和證悟。自淨其意,不著有無,以此清淨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據我的理解是佛教最為根本的教義和修行方法。

  ◆修行最好按照次第一步一步來,除非是罕見的上根利智,否則一開始就說不用對治貪嗔癡,只要知道它們是空性的就可以,這對初學者不會有很大的幫助,反而可能誤導他們,讓人以為不用持戒、不用實修就可以解脫煩惱。我們總喜歡為自己的懶惰和無知找借口,不是麼?

  ◆所謂言下頓悟者,或在頓悟之前已用功多年,相續成熟,只待最後剎那,撥機一點,便現見本性;或偕宿慧於言下頓悟,一悟之後, 仍需依止上師,於寂靜處保任涵養多年,證量方能透徹穩固。除極個別特殊根器者外,這悟前悟後,都要修要行。

  ◆初學者的心相續不夠安靜調柔,分別念頻繁生起,安住的時間會很短,雜念生起時應憶念觀察法義,復入定,復觀察。如此循環往復,修行境界才能不斷鞏固、增上。上座是這樣,下座仍然要善加護持心念,串習法義,令定解不退,無論行住坐臥,無論深山鬧市,這顆心都以正知正念攝持住,不為外境所轉,這才算初得定力。

  ◆禅坐只是入定的一種方法,不是學佛的目的,由定生慧方能入道。《楞嚴經》雲:“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用功到了身心一如、靜境現前,還僅是初步功夫,若耽著於此,無明難斷。

 

上一篇:達真堪布:慈悲並不是恩怨不分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養寵物與尊重生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