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隨緣,隨緣生死。
2. 渡眾生要有智慧;修行根本為慈悲心、歡喜心、卑下心,是修行的次第,以慈悲為根基,進而生出歡喜心,再以卑下心作為處事准則。
何謂慈悲?慈是愛護眾生、不忍其受苦,悲是拔苦與樂、導正教化;真正的慈悲即是教化眾生,使其不要犯過。
何謂歡喜?即平等正覺,以平等心面對眾生,不論其貧富貴賤,都心生歡喜,一視同仁,無分別心。
何謂卑下?即是慈悲心與歡喜心之大集,以恆心、愛心、耐心、悲心來面對眾生;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懂得忏悔、反省與改善 自己,並能謙虛地容納聽取別人的意見;海納百川,心系蒼生,有教無類,不起分別,隨緣渡眾,導正眾生使其免於六道輪回之苦。
3. 世事要圓滿,心要想得開、放得下;只要心中坦蕩蕩、光明正大,對方不正常,我們則更要正常,這樣事情才能圓滿。
4. 契入佛法,要有信願行,並循序漸進;前段回向導正修偏心性,中段回向累世業障,後段回向法界眾生與去淨土的福德資糧。去淨土是為了到該處學習,待時機成熟再倒裝下凡來渡眾。
5. 每個人的本質都是清淨自在的,系在世間染塵迷失以至於跳脫不出輪回,故要好好修行、努力消業,方能恢復自性光明。
6. 感情的本質,是一種執念,將執心放下,感情的來來去去皆隨緣自在;可多念《金剛經》,會慢慢產生智慧,了解感情的真面貌。
7. 若過去世曾出家修行,阿賴耶識會有記憶,體質易敏感,故遇干擾時,身體會有反應;若吃葷食,則更容易召感干擾;故,修行到某種程度後,應減少口腹之欲,以素食為主,長養慈悲心,不再與眾生結惡緣
8.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凡事都不要只聽人家說,萬事皆是一體兩面,太極裡面都有黑跟白,何況是其它地方?故,凡事要依正法來走,要以智慧判斷,可多念《金剛經》,漸漸提升智慧;若只聽聲或觀相判斷,遇魔來,會被誤導。
9. 神通不是究竟,但究竟需要神通;佛和魔的神通都差不多,但佛與魔的差別在於,佛是向內修、念念利益眾生,魔則往外攀、念念貪嗔癡。
10. 每部經典都有它的妙用,念佛、念經,即淨土法門;想去淨土就要看您的信願行是否俱足,心與哪個淨土相契,修得好,就會往生那個淨土去。修行不是只有誦經,心性要提升,才是真修行;若自己心性沒提升、業障沒了結,則還是要再來輪回。
11. 心識(念)不能專一,要多靜坐,每天靜坐半小時到一小時;心如一個搖晃不停的杯子,杯中物混濁不堪,會看不到真正的盲點,須靜置後,雜質沉澱下來,方能由上看到下,也較能有效的清除雜質;因此要靜坐,沈澱心志,再加以反省,方能找出自己的盲點。
12. 修行是導正心性、修補盲點、培養定力,不論事情對或錯,都要圓滿;過去世不圓滿,能在本世彌補過失,矯正差錯,來世才會更好。
13. 不論本世或過去世,若曾修入外道,系因沒有用心念經,對經義沒有深入了解,沒有以智慧判斷;凡事要以佛法正道為准則,念誦《金剛經》能提升智慧,方能明辨是非。
14. 真正的慈悲是教化眾生,叫他不要犯過;如果指導的人沒教好,或其身不正,多人共修,問題會很多。
15. 各人修各人的,不要有忌妒心、分別心。
16.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後的重逢,而重逢是悲歡或離合,取決於當初造下的善惡因緣。故,事情本身對或錯,都要圓滿;莫結來世怨纏,不再惡性循環,善緣歡喜隨緣,惡緣彌補忏還。
17. 過去世有自殺過,本世倘若遇到困難挫折、又逢被沖犯時,負面情緒會高漲,比較容易有自殺念頭;自殺一世,影響七世,因此人不能自殺。
18. 對感情要專情,有婚姻關系就要忠誠,不要在婚姻中找別的對象,如此會犯邪YIN;犯邪YIN,刑罰很重;故,婚姻是神聖且莊重的,結婚前就要認真評估,若彼此不合適,則莫隨意走入婚姻,應盡早放手,不要耽誤互相;若婚後才發現不適合,則是彼此互相尊重、提升的機會,應努力經營,找到平衡點,尤其是已經有小孩的夫妻,則應以教養培育小孩為重,並忠於自己的另一半,莫再攀緣。切莫輕易離婚,少年夫妻老來伴,只要努力培養,一家和樂融融亦非難事,感情並非人生的全部,但家人是一輩子的伴,不可迷失在短暫的男女情愛上,而輕易放棄自己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