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福報的人是那些懂得惜福修福的人
當我們看到他人金錢豐厚,有名車,有豪宅,有地位,我們會認為他是個有福報的人,確實一個人有足夠的財富,有一定的名譽,是很值得許多人羨慕的,但是他今生能得到的是因為他過去修福積德而來的,而不是憑空而來的,然而外在的物質,是不可能永久長存的,人生無常,世事無常,當一個人離開這個世間時,他無法將身上的物質財富帶走,只有所造的業跟隨著他。而且假如這個人不懂得修心養性,行善積德,反而只顧享受生活,時間長後,福報就會變小了,財富也會因為種種原因大幅度流失。正如佛經說的,財富共五家所有,水,火,官府,盜賊,敗家子。
生活中,有些人為了獲得健康長壽,吃各種各樣的營養補品,甚至認為吃某些肉食能補充某些營養,結果造下了殺業,越補越差;有些人看到他人做某個生意賺錢,就跟著別人做同樣的生意,結果別人是賺了,自己卻虧了,殊不知,賺錢跟一個人的福德因緣有關;有些人錯誤地認為有錢有權,就是有福報,有了這種錯誤的認知,就導致他走向錯誤的方向。
一個真正有福報的人,不在於他外在的物質財富有多豐厚,社會地位有多高,而在於他的德行,這種德行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願意為眾生利益而付出的心。我們學佛人士就是學習佛菩薩的奉獻精神,而不是求佛菩薩賜福。正所謂: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一個有豐厚德行的人,即使他散盡所有家產,不久財富也會回到他身邊;相反,一個福德淺薄的人,即使給他千萬的財富,不久這些財富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喪失掉。生活中,有些人,想盡各種非法手段得到一筆財富,但是往往這些財富都留不了太長時間,因為沒有足夠的福德和智慧來運用這些財富,況且是造惡而得到的。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大部分人都想的到這,得到那,不斷向外索取,永遠追求更多、更好的物質生活,看到他人過著奢侈的生活,就覺得這個人有福氣,希望過上同樣的生活,而真正有福氣的人,是那些願意不斷付出而不求回報的人。人外在的富有是因為內在有富足的心態而感召過來的,有了富足的心態,人就會樂意做一些回饋他人、回饋大眾、回饋社會的事情。這樣我們的福德才會不斷增長。
人的一生非常短暫,如果都把時間精力放在功名利祿上,放在提升物質生活上,就會讓我們內心變得更加匮乏,一個人有豐富的物質基礎確實是有福報的體現,但是真正有福報的人是那些常常保持布施的心而不退,懂得惜福修福的人。
願天下的人都能明了因果,認識到修心養性,行善積德的意義,南無阿彌陀佛!
所謂金口玉言,用得少了才是金口,話不多才叫玉言。
因為黃金白玉貴在稀有,要是數量多了也一樣會貶值。
語貴在精而不在多,人前開口話少說。
逢人不說三種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1
逢人不說大話
飽滿成熟的稻谷從來都是低垂著頭,只有空空的稻殼才總是仰頭向天。
一個人不論才能高低,都該做到沉穩內斂,大話、空話要少說。
曾國藩年輕氣盛時,熱衷於在同僚面前展示自己,經常掉書袋賣弄學識。
直到因為口無遮攔惹出諸多事端,曾國藩這才意識到說大話的後果,下定決心要改掉這個惡習。
他自我反省,總結出自己常犯的三個錯誤:
一是自以為是,自己喋喋不休,聽不進別人的觀點;
二是開玩笑時沒有分寸,常常因此惹他人不快;
三是喜歡辯論,出口必壓對方一頭,逞一時口舌之快。
因此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一個規矩,每日睡前都要記錄自己當天的一言一行,並反省是否有不妥之處。
通過每天自省,再加上嚴以自律,最終改掉了多言的惡習。
即便是曾國藩這樣的大儒,年輕時也難免會犯下口出狂言的過錯。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更要時時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2
逢人不發牢騷
大家都知道祥林嫂的故事,她身世淒慘,因而滿腹牢騷。
逢人就訴說自己的不幸,一遍又一遍講述那些悲慘遭遇,祈求博得他人的同情。
正是因為她牢騷太多,原本同情她的人也對她感到厭惡,而她的傷心事,也成為了別人茶余飯後的談資。
滿腹牢騷也解決不了半點實際問題,把自己的瘡疤揭開給別人看,更不可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沒有人願意接受負能量,偶爾發點牢騷可以,長時間唉聲歎氣,再親近的人也會受不了。
對著孩子發牢騷,孩子容易產生逆反情緒;
對著愛人發牢騷,夫妻之間就會暗生矛盾。
不要抱怨孩子不聽話,好的孩子需要用心去教養;
不要抱怨家庭不幸福,好的家庭需要用愛去維護。
能夠理解你的人,才值得你對他訴說;
願意伸手幫忙的人,才值得表現出軟弱。
更多時候,人們顧不上同情他人。世上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
自己的事情都不敢站出來解決,難道指望發幾句牢騷,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嗎?
3
逢人不講是非
人或多或少都有愛講閒話的毛病。
不少人熱衷於把流言、閒話、別人家的秘密當作談資。
人人都知道禍從口出,卻忘了閒話不僅沒有營養,傳多了也容易招惹是非。
《格言聯璧》中奉勸世人: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道理聽上去簡單,實踐起來卻有難度。
畢竟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需知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是非人人說,傳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流言;
是非無人說,講的人少了,便不會誤聽誤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