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利眾生,
而不見眾生;
此亦最難事,
希有不可思。
──《菩提資糧論》
什麼是菩薩?菩薩不是只供在殿堂裡,讓人膜拜的泥塑木雕像,菩薩也是在人間活活潑潑度眾生的人。過去菩薩稱「大道心眾生」,是發心的眾生;菩薩也稱「覺有情」,是覺悟的人;菩薩更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度度他,自覺覺人」的人。
「菩薩利眾生,而不見眾生」,菩薩在利益眾生的同時,沒有見到一個眾生可度,為什麼?因為菩薩有平等心,他不覺得我是「能度」的,對方是我「所度」的,更不會覺得自己了不起,對方不如自己,菩薩的心沒有這樣的分別。
這就像《金剛經》所提到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因為人人皆有佛性,本來都是佛,所以沒有能度的菩薩,也沒有所度的眾生,因此,哪裡能說誰度化了誰呢?
《法華經》裡的常不輕菩薩,縱然有人罵他、打他,他還是向對方禮敬,為什麼?他認為「汝等皆當做佛,我不敢輕視汝等」,眾生將來都能成佛,所以常不輕菩薩不敢輕視任何一人,這也是對人格的尊重達到極點的表現,是一種平等心。
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兩者平等無差別。這樣的道理,對於初學佛的人來說,確實不容易理解,而佛法的寶貴就在於此,在佛法中,是無有差別,法界平等的。
「此亦最難事,希有不可思」,生佛平等是最難能可貴的事情,也是很希有、不思議的。所以,《菩提資糧論》的這首偈語提醒我們,要效法菩薩的心無高下,佛與眾生一如,無論待人處世,或布施助人,都能有一顆平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