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教裡有哪些不可思議的咒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咒語,聽著就是非常地神秘 ,那麼,佛教咒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聽不懂?持誦咒語又有什麼利益?佛教最常用的咒語有哪些?看看相關的解答吧。

  咒語是什麼?

  佛教咒語,是一種不能用言語說明的特殊力量秘密語,是在祈求息災、增福開慧時所唱誦的密語。咒,又稱為真言、陀羅尼、明咒、神咒等。

  真言:是指佛的言語真實契理,全無虛妄,例如《六字真言》、《七佛滅罪真言》等。

  陀羅尼:是梵語音譯而來,意思是總持、能持、能遮,也就是能夠總攝任持無量教法義理,使持咒者消除障礙,得到無邊利益。

  明咒:是指咒語能夠破除一切黑暗的無明煩惱,產生光明的智慧威力,讓身心得到圓明清淨。

  神咒:是指持咒能引發神通、消除災患。

  咒語為什麼聽不懂

  從說文解字的角度看,咒這個詞與“呪”相通,兄是“祝”的本字,所以,“祝”和“咒”的意義也有相近之處,代表著一種意念。

  咒是諸佛或天神的心印、秘語,每一個字或音節都含藏無量義。所以在流傳的過程中,保留其梵文原音,並不做翻譯。雖然我們可能並不明白每一句對應的具體意思,但自有諸佛、天神或鬼神等能夠領會。

  還有人對“咒”字簡單拆解,兩個“口”一個“幾”,口中多持誦幾遍,自有效力。這種說法倒也符合持誦佛教咒語的原則,持咒貴在持之以恆、念念相續,不忘不失,每一次的持誦,都要真誠地呼喚與祈請。

  持咒的好處

  佛教中有不少咒語,到底持哪一種最好?不論哪一種,只要修持如法、持之以恆,都具有極大的感應力。主要是因為持咒也能幫助持戒、修定,產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幫助人放下執著,從而消除無明煩惱,感通諸佛菩薩的本誓願力。

  從具體的功德來說,《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明確記載,持誦《大悲咒》可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其中包括:所生之處常逢善王,常生善國,常值好時,常逢善友,身根常得具足,道心純熟、恆得他人恭敬扶接、所生之處見佛聞法等等。

  佛教常用咒語

  《大悲咒》又稱《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通篇共84句。在過去無量億劫前,古佛千光王靜住如來傳授給觀世音菩薩這個廣大圓滿無礙大悲陀羅尼的神咒,觀音菩薩聽聞此咒後,當時就從初地菩薩上升到第八地不動地菩薩果位。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被稱為“六字真言”或“六字大明咒”,也是“觀世音菩薩心咒”,涵蓋了觀世音菩薩光明圓滿、妙用無盡的慈悲與智慧。雖然只有六個字,卻是流傳最普遍的佛教咒語之一,幾乎不分宗派、種族、男女老幼皆能朗朗上口,其影響和重要性可見一斑。

  《楞嚴咒》出自《楞嚴經》卷七,是佛陀為解阿難尊者的劫難而傳授的咒,通常漢傳佛教寺院每天早課第一個念誦的便是《楞嚴咒——代表佛陀的正法久住。《楞嚴咒》被稱為“咒中之王”,也是最長的佛教咒語。持咒之人,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還能助人精進持戒、成就智慧。

  《文殊心咒》文殊菩薩是三世諸佛的智慧總集,具無上圓滿智。經常持誦《文殊心咒》,可以增長福德、智慧,還可增強記憶力,辯才無礙。

  咒語是佛菩薩的秘密藏中自然流露出的語言,當持誦者念誦真言時,就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相應,而感召不可思議的力量。

  《准提咒》准提菩薩是一位感應很強、對崇敬者至為關懷的大菩薩,誦持《准提咒》可祈願准提菩薩加持,滅除罪障、延長壽命,增進福德智慧,遠離惡趣、持戒清淨。

  持咒的同時憶念那些受煩惱病苦煎熬的人們,祈願他們也能解除困境,如此寬心、安定、攝心地持咒,慈悲心和智慧心就會像泉水般自然湧現。

  《普庵咒》是南宋普庵禅師所創,他精通梵文,將梵文拼音為此咒後,不僅可以消災解厄,還有能讓蟲鼠蚊蟻自動遠離的效力。此咒音聲流暢,節奏規整,不但人聲誦唱極為動聽,也可以使用樂器演奏出來,所以其音調也演化成了一首古琴名曲。

  除上述最常用、流傳最廣的咒語外,還有《七佛滅罪真言》、《滅定業真言》、《往生咒》、《吉祥消災神咒》、《往生咒》、《藥師咒》等重要的佛教咒語,其中部分已包含在寺院的早課和晚課之中,可見這些咒語對佛法修行的重要性。

 

上一篇:聖嚴法師:從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時間呢​?
下一篇:已經下決心學佛修行了就要開始改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