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故事
布施重在心誠
在原始佛教經典之一的《賢愚經》中,有一則如下的故事。 王捨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窮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個每百年才能見到一次佛祖的日子裡,南陀雖很想供奉一盞燈火,但用她僅有的錢卻只能買到一點點燈油。南陀就帶著那盞小燈,跟著其他富有的信徒來到佛祖處,點燃燈火後誠心參拜。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無故刮了一陣強風,將所有供奉佛祖的燈火都熄滅,唯有南陀的那盞小燈火,依然在那裡燃燒,大放光明。由此可見,供奉神佛,重要的並不在於供物的大小,而是在於是否虔誠。 一般而言,所謂布施是指散發自己的財物來救濟窮苦的人之意。但在《雜寶藏經》中,所勸於世人的卻是“無財之七施”: 那就是第一的“眼施”,以慈祥而明亮的眼睛待人之意; 第二的“顏施”,以笑容待人之意; 第三的“身施”,以清潔而端正的儀容待人之意; 第四的“言施”,以溫和的語氣待人之意; 第五的“心施”,以真心待人之意; 第六的“床座施”,把坐位、地位或名譽等讓給別人之意; 第七的“房捨施”,以打掃得干干淨淨的房子接待訪客之意。 若遇有貧窮者,自己雖無財可施捨,但在見到他人布施時,亦應隨之而生歡喜心。
上一篇:佛教中三藏十二部經具體指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