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土宗教程 導言0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本導言略申五層意思:一、淨宗研修的態度與方法。二、淨宗的特質與地位。三、淨宗與現代社會。四、淨宗與現代自然科學。五、本書的結構與內容。茲分述如下:

  一、淨宗研修的態度與方法

  一門學科或理論體系的建立,端賴研究方法的完備與獨特。而方法的衍生與運用,卻與態度緊密相關。正確的態度有助於研究方法的正確運用。淨宗研究方法既有與通途宗派的普同性,又有其不共的特殊性。此乃由淨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之特質所決定。

  淨宗與通途法門迥異的特質在於阿彌陀佛的果覺願力作為一種超驗的存在,與生活在地球上的我等眾生有著一種隱秘而實存的互動關聯。這種關聯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有如是的表诠:“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意謂阿彌陀佛以眾生界為所化之境,能化的阿彌陀佛法身普遍地滲入到任一眾生的念頭中。法身內蘊報身與化身,是故吾人介爾一念,全體具足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於是,當吾人心想阿彌陀佛相好或持念萬德洪名時,這能念能想的心便具足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從我們能念的心中顯發出來,那麼吾人能念佛的心當下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揭念佛法門之心要,彰顯念佛成佛之妙用。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是心作天,是心是天;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念佛號,是心即佛。是故,我們的心系念六字洪名,那麼阿彌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如大海般深廣智慧,就在吾人念佛的每一念中啟發出來。這段經文彰顯真善美慧鉤鎖相連之意蘊。我們以至誠心憶佛念佛,這是真。所念的是佛法界,這是至善,具真善便自然顯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美,所謂誠於衷形於外。有真善美的性德顯發,便會開啟智慧,即謂阿彌陀佛遍知法界事理奧藏的深廣智慧,便從憶佛念佛心中生發出來。證知信願持名即是真善美慧。阿彌陀佛借助六字洪名,向九法界眾生傳達真善美慧的文明,將眾生從假惡丑愚的沼澤中拔濟出來,安頓到常樂我淨的涅盤淨土。淨土法門彰顯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至極圓頓。

  淨土法門傳到中國,作為一種異質互補的宗教文化,對於華夏文明貢獻甚大。眾所周知,作為我國主流文化的儒家,主張內聖外王,傾向於實踐理性精神。培植道德人格,建立人倫關系,經邦濟世等,其以道德文化維系社會良性運作之價值至深且巨,是值得首肯的。然一種文明體系中,世俗性與超越性保持某種動態的平衡,將是個人與民族之幸事。淨宗文化的出世本懷正是具備這樣一種超越性。淨宗告訴我們,在距離此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剎之遙的地方有一個剎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剎土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這二有的揭示,實在是驚心動魄的信息。且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我等眾生有非常親密的關聯。阿彌陀佛慈念眾生超逾父母,為令吾人離越三界輪回之苦而稱性發出四十八大願,為安頓吾人於無憂惱處而肇立西方極樂世界。吾人只要信願持名,悉能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持,生到安養佛剎。釋迦本師在淨土經典中,首先宣示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意在為娑婆眾生提供一全新的參照系,用作對比,令吾人因比較而了知娑婆世界的殘缺、無常與濁惡,俾令吾人對婆娑苦境生起出離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欣慕神往之心。淨宗文化超越性意向,經由東晉慧遠大師啟建的東林白蓮社一百二十三位缁素精英團體高僧大德們的實踐,廣泛地在震旦國播揚,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與民族心理。自古迄今的文人哲士中,多有與淨宗文化具甚深緣份者。諸如:劉遺民、謝靈運、白居易、文彥博、張商英、蘇東坡、袁宏道,以及近代的龔自珍、魏源等,悉是專修念佛法門的虔誠行者。淨土典籍自東漢末年傳入東土,便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一種聖潔的超越意向。這種超越性使中華民族更為沉厚,更為空靈飄逸。同時,超越性提升民族精神,永恆地趨向真善美慧,令國人生發忏悔意識而淨化人心,淑世牖民。淨宗文化影響到我國的政治、倫理、美術、建築、文學等,平添清亮和雅之格調。

  淨宗真善美慧的特質,便決定著我們研究淨宗應持的態度。要做好淨宗的研究,首先應具決定的信心(這與知識型的學術研究稍有不同)。淨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體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超情離見,難思難議,僅靠邏輯思維難入其門。率爾推敲撰文,終屬持管窺天。是故,吾人應謙遜地從信心下手,由感應契入。感是吾人能感之機,應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由於法藏菩薩已然成佛,其四十八大願就遍布在虛空法界,有感即時有應,如洪鐘待扣。道即是心、佛、眾生等無差異的心體。吾人在事相(修德)層面與阿彌陀佛有天壤之別,然而在心性理體(性德)層面,吾人與阿彌陀佛乃平等無二。就在這平等無二的心性理體層面,我們與阿彌陀佛可以產生交融互攝。如是感應道交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會現前接引,爾時天樂盈空、異香滿室、見光見花,種種瑞相,水清月現,妙德難思。

 

上一篇:什麼是木魚?為什麼要敲木魚?
下一篇:慧律法師:佛心慧語二、自悟篇11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