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深信佛語 專注奉行(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觀經疏三心釋】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二)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以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

  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第二,“深信於行”的意思,就是深信名號法體是我的修因之行。要往生極樂世界真實報土,一定要修真實之因。真實之因在法體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法體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我們雖然很難感受到“體”“用”,但是“相”,我們可以看到阿彌陀佛莊嚴的接引相,可以看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文字相。“體”,法體,我們很難感受;“作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我們肉眼也看不到,但親鸾大師在《正信念佛偈》開示說,“煩惱障眼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煩惱障眼雖然不能親見佛的威神光明,但佛的威神光明,確實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照耀我們念佛的行者。

  《觀經》第九觀真身觀的經文:“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以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念佛眾生,而且是攝取不捨。“攝取不捨”是十二個光明當中的第九光明,叫不斷光明,阿彌陀佛光明對你的攝受是不斷的,不中斷的,只是我們的煩惱障眼不能親見而已。好比諸位現在在佛殿,認真的聽師父講演《觀經》妙法,那你們頭頂上的日光燈,分分秒秒在照耀著你,你有沒有感受到?沒有去注意,你就感受不到,但日光燈有沒有因為你沒有去注意、沒有感受到,它就停止對你的照耀?沒有!

  太陽光照耀大地、人、物,尚且是平等無私,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怎麼會有分別呢?十方眾生,無論任何人稱念名號,絕對慈悲平等救度,而且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的,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永遠在一起。

  在凡夫這一邊,如果沒有修因便不能感果。阿彌陀佛早在十劫前,已經為你我、為十方每一個眾生,成就了不可思議的願行功德,納入在六字洪名當中,只是你我不知,或是知而不信,或者信而不受,這樣的差別而已。所以誰接受、誰稱念、誰往生、誰成佛,那你要不要接受?要不要稱念?要不要往生?要不要成佛?要!當然就跟阿彌陀佛相契相應。

  你接受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為你發願、為你修行的點點滴滴心血,你當然就稱念。這時候,阿彌陀佛的心,就跟你念佛的心,相契相應了。一樣的道理。你不念佛,“念佛能往生極樂世界,那是騙人的!”不念,阿彌陀佛就非常傷心。所以“若一眾生不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佛終宵有淚痕。”如果有一個人不念佛,不想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整夜傷心:“唉!十方的孩子,不懂得念佛,不懂得我的心,不知道回歸家園。”阿彌陀佛的心就很難過。

  阿彌陀佛的莊嚴接引相,為什麼站著?為什麼不坐著?《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講,就是“你念佛,我救你”,尤其在臨終要墮入三途六道輪回受苦的時候,阿彌陀佛非常悲愍,不忍心我們多受一分一秒的苦難,所以站著就是“立撮即行”的心情,就是起身馬上就可以走,這樣比較快。如果坐著還要有起來的過程,就要化費時間,站著直接就走,動身非常快。像你們現在是坐著,如果有事要起來,是不是要再多一兩秒的時間?如果你站著,直接就跨步前行,那根本也不必再浪費這一兩秒的時間。

  佛的心是這麼樣的悲切,站立垂手要接引你,慈眸視眾生,名號度眾生。我們如果知道佛的悲心是這樣,我們當然要念佛,不會讓阿彌陀佛傷心難過。我們不念佛,阿彌陀佛當然就傷心難過,我們不想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永永遠遠無窮盡的等待著我們,倚門盼兒歸。如果父母親天天倚著門口,盼望兒子早日歸來,兒子一天不歸來,父母的心就一天操心擔心,父母的心就一天思念掛念。

  阿彌陀佛站著等著接引我們,等了多久?十劫。十大劫,這個劫不是小劫是大劫。“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是《阿彌陀經》的經文。《無量壽經》直接講出大劫,是千千萬萬億億年,不可計數的時間,我們還不知道念佛,還不想要念佛,實在太傷佛的心了。所以我們不知道念佛,不想念佛,不求生極樂世界,實在是對佛太不敬了、太不孝了。最大的忏悔要忏悔什麼?不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對我法身慧命的大恩大德,這才大須忏悔。

  諸位!聽聞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聽聞世尊的《觀經》,我們了解,原來阿彌陀佛對我是如此的慈悲,發願修行,以名號對我絕對的救度,所以世尊在本經付囑阿難尊者持名念佛,所以我照世尊的開示起行,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我就深信於行。

  三、唯深信佛語 必不誤眾生

  一個深信而行、深信於行的淨業弟子,佛號法體六字,是其往生的因行。“必不誤眾生!”絕對不誤眾生,不欺騙眾生、不耽誤眾生。所以師父對所有一切信眾的開示,一定把淨土三經或者祖師的著作拿起來,一字一句白話的解說。我不會空手跟著大眾講自己修學的心得,因為個人體悟不同,說不定有對有錯,而佛經的真理、祖師的著作,肯定不會錯。前面講到第五信,善導大師教我們要“一心唯信佛語”後面的疏文還要談到“唯可深信佛語”。

  從機這一方面來說,“不誤眾生”就是信心的念佛行者,教人令信,他所說的即是佛語,必不會去欺騙眾生,耽誤了眾生往生成佛;就佛這一方面而言,“不誤眾生”就是佛語真實,不欺诳眾生啊!

  “何以故”,為什麼依《觀經》深信而行、深信於行,必不欺騙眾生、耽誤眾生?

  “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佛是一個滿分大慈大悲的人。《觀經》第九觀真身觀,世尊講到阿彌陀佛的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大慈大悲,“大”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慈悲到了究竟圓滿。“慈”,與樂,帶給眾生最究竟圓滿的快樂。最究竟圓滿的快樂是什麼?往生成佛。

  世間讓你大富大貴,也只不過短短的七八十年。人生七八十年讓你大富大貴,也不能真實永恆;讓你做一國之王,也不能真實永恆;讓你子孫滿堂,也不能真實永恆。讓你健康長壽一百歲,百歲的人瑞很少見。一百歲也是一彈指而已,諸位年紀比較大的老菩薩,對於光陰似箭的體會一定很深,有沒有覺得時間過的很快?以前年輕的時候像一朵花,非常鮮艷漂亮。善導大師跟我們開示,“采花置日中,能有幾時鮮”,把花采來放在太陽底下,能有幾時的鮮艷?人生就這樣很快就過了。所以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永生不老、不病、不死,對我們這種會老、會病、會死的凡夫眾生而言,最值得我們追求。要追求就念佛追求永恆的,要追求就念佛追求真實的。

  阿彌陀佛就是大慈大悲的佛,所以他發願要用名號救度我們,是真實的,不會欺騙我們。《金剛經》世尊開示:“如來者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在《光明童子因緣經》世尊講了一首偈語,講得非常好:

  日月星宿可墜地 山石從地可飛空

  海水淵深可令枯 佛語決定無虛妄

  前面三句是比喻的話。“日月”就是太陽月亮,“星宿”就是星星,太陽、月亮、星星縱然可以從虛空中墜落大地;“山石”就是山間的石頭,從地上縱然可以飛到天空;海水縱然會干枯,佛所講的話絕對沒有虛妄,不欺騙眾生!所以我們相信佛所講的話。

  阿彌陀佛因地的法藏菩薩是古佛,他發願,願願要用名號救度十方眾生,願願要莊嚴極樂世界依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圓滿成就了,包括第十八願,所以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圓滿成就。既然四十八願每一願成就,第十八願當然成就。那第十八願法藏菩薩如何發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摘四句話就好,“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就是我,我就是法藏菩薩用名號要救度的對象,法藏菩薩就是為我修諸六度萬行,要救度我去極樂世界,所以名號的點點滴滴六度萬行的功德我都有,因為有法藏菩薩為我成就,我當然有份。名號的功德我有份,我如何去得到名號的救度?信受稱念。孩子如何接受到父母的愛心?父母為他料理的這一桌飯菜,好好的食用,這樣孩子就受到了父母愛心的照料。

  阿彌陀佛對我們眾生的愛心在哪裡?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信受稱念,當然我們凡心與佛心同一心,不可思議,那怎麼會不往生極樂世界呢?我,十方眾生之一,是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我要修什麼因才能得到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力的絕對救度?修“乃至十念”。這是我們要去做的。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長在一生短在十念一念念佛,這樣念佛怎麼不往生呢?當然往生!

  這是念佛往生的道理。原來我們依靠的是阿彌陀佛的真實願力,因為佛語真實故。佛是一個大慈大悲的人,我們只要念佛,徜徉在阿彌陀佛的名號本願當中,我們就決定幸福、美滿、快樂,往生成佛。

 

上一篇:信願法師: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二)
下一篇:淨空法師:學佛成就的關鍵,在自己善不善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