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教提倡個人親自實踐佛法,親自體證實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者,覺也,即覺悟宇宙、人生實相的聖者。此實相真實且常如其性,名為真如。真如也稱為空性,即人我空與法我空所顯的實性。佛教就是教導我們去認識這宇宙、人生的本質——空性。

  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一種教育。宗教,一般被理解為絕對忠誠於超越存在的信仰和崇拜體系。但佛教反對盲目信仰和崇拜;佛陀是一位智者、一位老師,他不是超越的存在;佛教認為人人均可成佛,禅宗說自性自度、自悟成佛,佛陀說對他最大的敬意就是最好地修學佛法,學佛者尊敬佛而不是崇拜佛,學佛者並不崇拜外在的超越存在。

  所以,佛教不是一個崇拜的體系,它是一種教育,教導我們認識實相。

  佛教是哲學,也超越哲學。哲學,是“愛智慧”,是一般、基礎問題的研究,關注的問題如存在、知識、價值、理性、意識、語言等。

  佛教不僅要追求認識實相的根本無分別智,而且追求盡知宇宙萬法的一切種智,所以佛教同樣涉及哲學所關注的問題,並且有佛教自己的回答。

  但佛教最為關心的問題是“實相”,這“實相”,佛教認為只有佛教能給予揭示,這是佛教不同於其它宗教、哲學之處。哲學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思辨。

  思辨,在佛教中可從兩個方面去看。一是思辯的正面作用。在佛教中,皈依後應行持的四法行之一為如理作意,即如佛法道理審正思維,“正思維”為八正道之一,它們都是強調正確地思維、理解佛教法義,認取正見,進而進入正道。但錯誤的分別往往誤導我們,而且作為凡夫的我們的分別往往帶有執見,難以引導我們認識實相。

  《華嚴經》雲:“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思維的反面作用。證得實相,需具無分別智,實相非思維分別所能通達,如《解深密經》說勝義谛超過一切尋思所行相。

  換句話說,佛教以為無分別智證得實相最為重要,這是現量,不是比量,即不是思維分別。就此而言,佛教超越重於思辨的哲學。

  佛陀在《卡拉瑪經》中指出:

  "

  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

  這十種來源的知識,不應被立即被視為真理。被聲稱為真實的不一定就是真實,即使它們經過理論論證或權威推薦。

  我們應該通過不斷地質疑和個人的測試去確認這些真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建立直接的知識。

  佛教提倡個人親自實踐佛法,親自體證實相。這樣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認識佛教。親自體證就是檢驗真理是否是真理的標准。體證實相是佛法的核心。

  《壇經》說:“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佛教不是宗教,超越哲學,佛教中真正的知識終歸體證。

  願大家今生能體證佛性,而不是入寶山空手而回。

 

上一篇:大安法師:隱士須歸極樂國
下一篇:本源法師:助念對於往生西方到底起什麼作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