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有三個譯本,一是在西晉武帝太康七年,由月支三藏竺法護譯,經名是《正法華經》,總共十卷二十七品。第二個是東晉安帝隆安六年,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名《妙法蓮華經》,總共七卷二十八品。我們現在大多都是用這個版本。第三是隋文帝仁壽元年,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與達摩笈多共同翻譯,名為《添品妙法蓮華經》,總共七卷二十七品。這三個譯本,譯意大致相同,最為盛行的譯本就是鸠摩羅什的譯本。智者大師開立天台宗,就是以羅什大師的譯本為基礎的,所以這個譯本的殊勝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羅什大師是西域龜茲國人,就是今天的新疆庫車地區。他到中國來是在一千五百年前,那個時候,正值中國內有各王爭政,外有五胡之亂。在黃河流域的長安,符堅自立為王,國號秦,符堅派他的大臣呂光率兵七萬,當時去討伐龜茲國,意在得到羅什大師。但是呂光得到羅什大師之後,並沒有返回長安,而是在西涼自稱為王。呂光得到羅什大師之後,因為他本不信佛,所以對羅什大師種種的虐待,羅什大師都忍受了。後來秦國的姚興繼位,他為區別於前秦的符堅,所以稱為後秦,也因為他姓姚,所以也稱姚秦。
姚興信奉三寶,在呂光死後,姚興討伐西涼,迎請大師到長安奉為國師。姚興特意把朝廷的西明閣作為大師的住處,把逍遙園作為譯經的道場。一方面是羅什大師的學識德望,另一方面是姚興的厚加保護,所以當時逍遙園譯經的道場規模大得驚人。
羅什大師的門下有三千多人,在譯《法華經》的時候,參加譯經的就有兩千多人,譯《維摩诘經》的時候,就有一千三百多人,其他的,比如《摩诃般若經》四十卷、《金剛經》一卷、《阿彌陀經》一卷等等,都是在那個時候翻譯的。
羅什大師所譯經論總共九十八部、三百九十多卷。在羅什大師譯經之前,因為譯本不善,不但深微之義沒有表達出來,就是淺近之義也大多不能圓滿其說,所以沒有得到當時士大夫們的重視,士大夫信佛的就少。自從羅什大師的譯經之後,文人哲士才漸通佛理,佛的光明如日初升。到了唐朝,佛法如日中天了,所以佛法傳到中國後,直到羅什大師方為大顯。當時終南山道宣律師曾問天人陸玄暢:“為什麼後人大多奉行鸠摩羅什的譯本呢?”天人說:“鸠摩羅什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深得佛意,人人歡喜受持。”
摘自 宏圓法師講《妙法蓮華經》講義